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五业兴旺第一节农业(1)农村经济制度与体制改革私有制建国前,土地、山林均归私人所有,地主、富农和宗祠祀会占有大部土地.建国后,1950年5月,县成立了土地改革委员会和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土地改革。1951年11月土地所有证颁发到户。同年12月,进行复查落实,于1952年3月,土地改革全面结束。土地改革中,根据《土地改革法》、《土地法大纲》等政策规定,没收了地主、富农田地,征收了祀会田地,对照政策标准分配给无地和少地农民,同时分配的还有房屋、牲畜、大型农具(均为没收品,当时称之为胜利果实)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重大政治变革。地主、富农也按政策规定分给土地,使其在监督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土地改革中,西递村共划出地主57户,地主人口中38人留分到了土地。西递村土地改革前各阶段占有土地情况统计表阶层户数人口占有土地(亩)占%人均占有土地(亩)地主57521384.22743.8826.62小土地出租者95284806.98225.582。84中农3360157.9135。012.63雇农231.120。040。37贫农212583131。8474.180。23贫民114237115.0493。650.49旅外3521。9710。69游民133121。5410.680.69小贩197040。9391.290.58手工业173014.9170.470.16小计59713502696.50685.47祀会(个)74458.31914。53合计3154。825100土地改革期间,本着“自愿原则”的原则,在生产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1951年4月到1955年底,60%以上农户加入了互助组。入组农户的田地仍为农民所有。集体所有制1952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1954年开始办起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了1956年西递村已办有一心、三联、五星、同力、同裕、新民、株林七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将耕地、耕牛、大型农具折价入社,田地(山林)的所有权仍为社员。收益除提取部分集体的公共积累外,按田地(山林)、劳力等项比例分配。1957年8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后,办起了西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取消了土地分红,田地(山林)由农民私有制转为农民集体所有制,耕牛、农具折价入社,社员劳动实行评工记分,按劳分配。从1957年冬到1958年春,通过整风整社,高级社得到巩固,不再有单干户,全面实行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土地私有制度。1958年10月进行了扩社并社,西递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红旗人民公社(黟县与祁门合并,更名黟城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耕地(山林)归人民公社集体所有。1961年7月,在调整中,设置东源人民公社,西递村属东源人民公社下辖的生产大队,现在行政设置为乡(镇),下设行政村,农村土地(山林)仍为农村集体所有。(2)农村经营管理:租佃制建国前,土地的经营形式主要是租佃制,无地或少地农民向地主、富农、小土地出租者租种土地。租佃双方对租佃土地的面积、期限、租额、品种协商议定,立契制约(有的须凭中保人),按契约向土地占有者交纳地租。地租的主要形式有:夏粮在端午前交纳,秋粮在中秋前交纳,租额按自然亩(折合为0.8市亩)计算,每亩交租谷100公斤左右,丰年不增,灾歉年不减,称为“死租”或“铁板租”;另一种交粮办法叫“监分”,佃户在收割农作物时,通知业主到田监收,当场过秤,按协议对半或四、六分成。劳动抵偿,佃户根据租地面积,每一自然亩每年为业主做工约20天,抵偿租谷.交租金,佃户每年夏、秋粮登场时,根据协议的租谷数量,按市价交钱。建国后,人民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于1950年春,开展减租,根据租额大小和业主剥削程度,分别减租30——50%。互助组1951年建立了临时和常年互助组。临时互助组成员自由组合,农忙季节互助帮工、换工、生产费用由农户自理,收获归私人所有;常年互助组全年开展帮工换工,生产茬口由农户安排,生产费用也由农户自理,生产收入仍归私人所有,同时,按农户劳力、耕牛情况评工记分,有少量的收益分红.互助组组长经组员户主选举,不取报酬。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开始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社员带地入社,耕牛、大型农具折价入社,社员的劳动报酬,采取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办法。记工分有定额记分,小段分工,死分活评等,耕地仍属私人所有,年终收益按比例分红,生产经营、劳力调配,耕牛使用,农作物种植计划,由初级社安排。分配比例一般是耕地占35%,劳动工分占60%,提留占5%,作为初级社集体公积金、公益金.公粮在分配后由各农户自行缴纳。农作物种子、耕牛饲料,在分配前由社统一留足.初级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初级社管理委员会既有行政管理权,又有生产指挥权.初级社社长由管委会选举产生,实行误工补贴制。1957年开始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红,耕地、耕牛、大型农具作价转为高级社集体所有,各项生产纳入计划.高级社下设生产队、作业组,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评工记分,年终决算分配。社内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公积金、公益金、国家税收等扣留比例不超过当年总收入的35%。保证总收入的65%分配给社员。高级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社长、会计等干部实行误工补贴制,补贴工分参加分配。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公社化初期,下设管理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全公社统一核算,分级管理,出现“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60年冬,得到纠正。1961年冬,根据中央指示,把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即原来的生产小队),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制度,并调整社、队规模.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西递大队下属13个生产队,即1。上株、2.下株、3.古槐、4。梧桥、5.中心、6.双溪、7.合源、8.毓秀、9。崇让、10.古来、11。依仁、12.花坛、13。禾丰.为保障生产队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管理上实行:“四固定”和“五统一”的办法,即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固定到生产队;社员实行评工记分、年终进行收益分配,生产计划,农田水利建设,抗灾和年终分配方案,由生产大队统一制定和实施。1966年至1967年“农业学大寨”以平均主义取代按劳取酬,生产大呼隆,社员出勤不出力,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西递村于1980年至1982年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春,农村人民公社进行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离,原来的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工商经济管理委员会(经济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包工计酬转为联产承包,全部成为各种承包户或联合体。责任制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到林业、茶叶、蚕桑、苎麻、渔业、加工运输及其他农副业,从作业组承包发展到联户承包和专业承包.县人民政府向承包户颁发了《农业经济合同书》,1984年,进一步放宽政策,又与承包户签发了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以上,山林承包期50年以上的合约,同时颁发《县土地承包使用证》.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许多农户发展生产闯出了新的路子。为进一步稳定家庭承包双重经济体制,1999年,以村民组为发包方与承包户签订了承包期为三十年的承包合同,县人民政府向承包户颁发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减轻农民负担和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基本正常运转的原则,对现行农村税费征收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分配体制.2000年4月,西递村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正式开始.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具体是:1、取消统筹费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费和政府性基金;2、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策性集资;;3、取消屠宰税;4、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5、调整农业税政策(①确立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②调整农业税计税常产;③合理确定农业税税率);6、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7、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①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②一事一议问题).对村提留的提取,改革后交纳农业税的采用新的农业税附加方式收取,交纳农业特产税的,采用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收取.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附加属村集体资金,由农业税征收机构负责征收,乡镇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实行乡管村用,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村提留改革后,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办理,所须资金不再向农民收取.年初由村民委员会提出预算,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镇经营管理部门审核,由乡镇政府批准并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备案,筹资额严格实行上限控制,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5元.2000年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计算:土地面积按二轮承包耕地面积,常产按1998年前五年总产量平均数为计税常产,税率为7%,农业税(特产税)附加额根据农业税(特产税)改革后税额的20%计算,当年减轻农民负担13621.80元。西递村税费改革前后减负比较表单价:元项目改革前改革后增减额增减率%农业税24764。842698+17933.2+72。4特产税29942350-644—21.5乡村统筹提留28871—28871-100屠宰税2040—2040—100合计48669.84504813621。8-23.2为确保农民负担得到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在实施税费改革中,必须全面贯彻中央有关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对因提高农业税率增收因素和取消乡统筹,降低农业特产税税率,取消屠宰税,减收、调整村提留提取办法等因素,对地方净减收入部分,中央财政统一考虑,通过转移支付统一解决。2004年,取消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附加,取消农业税附加后的村五保经费,村干部报酬,办公费财政统一拨付。2000——2005年财政拨付西递村级资金一览表单位:元年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金额60006000600060001520016700180002005年,国家免征了农业税,标致着千年“皇粮国税”的终结,“以农养政”时代从此结束,而且农民种田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从2004年起农民可得到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等.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得实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和支持。西递村农民享受国家各项补贴一览表单位:元年年份金额项目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备注粮食直补6801680148314831种子补贴55154829.738177。63农机购置补贴500五保、特困户定期救济以前为民政部门发放31659640优待金以前由民政部门发放973812520中小学生两免一补1155115519201920753762002年23299127596126702129444合计82177139912152840.73167687。63(4)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农村体制改革,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的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转化,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个资源),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反映,在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过温饱阶段,农产品供给保持基本平衡以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村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有赖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安居乐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此,必须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新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增长的重点转到质量效益上来,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1998年12月东源乡易名西递镇后,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西递村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面向市场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首先以旅游业为龙头,鼓励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业转移,引导农村劳力合理有序流动;二是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二、三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三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投资小见效快产业等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增快向小康社会迈进步伐。1986年10月,西递村乘着改革的东风,以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旅游资源、浓郁的文化品味,集中完整的徽派古民居建筑群,走上了兴办旅游的道路,成立了西递旅游参观景点,1993年9月成立了西递旅游公司.在二十年的发展中,公司始终坚持“一流资源、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为管理目标,整体开放了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西园、东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尚德堂、追慕堂、迪吉堂等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景点,供游人参观,并开办了抛绣球、祭祖等民俗表演活动,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景区、景点、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复和建设,对环境进行亮化和美化,扩建了450亩生态观光园,提高了西递旅游档次,丰富延伸了西递旅游的内涵。公司职工队伍由开初的几人发展壮大到目前的70余人,旅游接待量由1986年147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42.6万人次;门票收入由原来的年收入137元增加到2005年的1314。37万元.西递村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做好古民居的保护、修缮等各项工作,加快旅游品味升级.以古民居参观游览为主线,融入后边溪“民俗一条街"及农业生态观光园等自然景观,供游客尽兴。2000年12月,西递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2006年5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视察了西递村.西递村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A景区和全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2006年正在申报“5A"景区.由于西递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加速了农村劳力的转移和流动,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后附表说明)西递村有关年份从业人员统计比较表(劳力结构)单位:人年份乡村劳力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工业从业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文、信邮电从业人员批零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1980年39534633161987年3703131681011121990年35026361489501995年5834543013660202000年567373338794522005年67727132281379254西递村有关年份粮食、蚕桑生产情况比较表单位:亩、吨年份粮食作物蚕桑面积总产桑园面积饲养种、张总产1980年1150257.792522087.841987年1533349。123539410.51990年1466297。2929552817.41995年1250342。532767521.22000年1162350.129657724。282005年381134。846466026.6西递村有关农业合作经济年报表单位:万元年份一、农村经济总收入其中按经营形式划分按行业划分二、总费用三、净收入出售产品收入乡镇企业收入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其他经营收入农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渔业收入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运输业收入商饮业收入服务业收入其他收入村办企业收入1990年62.47528.8120.224.925副业0.81。51310.30。93816。3846.0951995年202。8344。350.2853.50.22146522505。566.25136。62000年839。350.68515510324.9349.633.758.730.1211.035.88.216751519。7372。5168467.4322005年1855.3663.813301280523。3641.210.4570.70。4878。7238.851453.0525877.66975。7年份四、投资收益五、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六、可分配净收入总额其中七、农民从集体得到收入八、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九、农民所得总额农民人均所得附报:从集体外获转移性收入①国家税务②上交国家有关部门③外来投资分利④外来人员带走劳务收入⑤企业各项留利⑥乡村所得⑦农民经营所得1990年4。60952。40670.864442。82390。04161995年136.612.952.04116.660.11702000年11478.413258.5910020103019。7929245。0135141287.01350.2858282005年301005。7210256283115018312.79.97145.53468.20.443黟县农村人民公社(1981年度)西递大队决算报表(1982年3月5日报)一、基本情况汇总表队名户数(户)人口(人)劳力(个)耕地茶园(亩)桑园(亩)山场耕牛总头数(头)收益分配水平参加分配工分每十分工值(元)水田(亩)旱地(亩)总面积(亩)其它面积(亩)户均(元)人均(元)劳力分值(元)总工分其中各项补贴12379428820513280337468136。23256。25168167.239440.642269930881611405155229601979596518820。62333862377102151060350633012042013592736910.78426722675130678204374。64135.61374.6414358820180。685401183382221553914352859634516885639930。67463411034851152032313052668226616078637300.564大兴642076214418535190431010345。60106.80356。20330114。475320.62大立5215353156751610115179300102294208508.650540.74大同6020863200171548115476329384.60279.2029149873400。60合计35811323669951012719970112065114313.7099.23308。071703410.2391700.66二、收益分配方案汇总表单位:元农业收入其中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副业收入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小计其中蚕桑小计运输生产劳务转队工资64207.8155428.375522.952923.71609.3122279.9920995.9979945.4721.5033198。2327035.37渔业收入其他收入合计总收入上年总收入两比增减总支出国家税金集体提留13.2410254。23177310。61193086.96-15776。3554777。565800。713976.41(5)种植业粮食作物西递村建国前粮食生产种植单一,品种老化,随田生谷,产量较低,单产仅有100公斤,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1952年粮食单产达140公斤,1957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粮食生产上升,1958年,由于左的路线影响,粮食产量下降,经过三年调整,到1963年粮食生产逐步上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出现了“大呼隆”和“吃大锅饭”的现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致使吃粮靠回销(国家供应)用钱靠贷款的局面.1980年粮食总产257.8吨。1982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生产逐年提高,1987年全村粮食总产349.1吨。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种粮面积的减少,全村2006年种粮面积为381亩,粮食总产134。8吨。主要种植品种有水稻、玉米、大豆、绿豆、红豆、蚕豆、豌豆及薯类。(原种的小麦、荞麦、粟等粮食作物,因产量低,价值不高等原因,被弃之不种)水稻1953年以前,主要种一季中稻,土地改革后耕作制度不断改革,1956年开始推行早稻种植,并推广种双季稻。1971年后,水稻复种面积逐年增加,普遍种植早稻、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统称四稻).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本村的气候、产量、农事诸因素,现已全部改种一季中稻了。玉米、大豆、绿豆、红豆、蚕豆、豌豆等杂粮中,除玉米、大豆外,多为套种,总量均不多。西递村有关年份四稻播种面积比较表单位:亩年份早稻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1965年413465501970年122。5469。7344。318。61980年483。6385。2138。64381987年245697201990年200795351995年950302000年9772005年321薯类:主要是山芋,大部分用作饲料。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市场上有烤(煮)山芋叫卖的,为游客们增添了口福(玉米近年也同属此情况).西递村有关年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统计比较表单位:亩、吨年份粮食作物其中面积产量稻谷玉米大豆薯类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19651780264.35955128.9217718。7116310.184628.219701633.6259。03955。1216.97166。813。68221.515。0619801150。8257.791395.4248。5430.19139。57。1219871533349。1962323。8200.830015303019901460297。291030278.9428011.240219951250342.5980322.518010509520001162350。1977337933.7626.92005381134.8326128。5102212。5202.5油料作物:西递村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芝麻二种(花生不作油脂原料),油菜籽是油脂生产的主要原料。2005年油菜籽总产18吨,芝麻总产0.4吨。西递村有关年份主要油料作物统计比较表单位:亩、吨年份油料作物其中面积产量油菜籽芝麻花生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19653245.182573.6671.5819702435。361603。42801.941980395.55。06257.53。8221381.24198780723.3470722.34100199081222.6780222.47100.219955003050030200051543.450042.4100.550。5200529518.42901850.4肥料与栽培技术土壤类型西递村主要种植土壤为水稻土,水稻土有:淹育型、潜育型、潴育型三个亚类,水田土壤中有黄泥格土、扁生黄泥土、青扁砂泥土、陷泥田、青砂泥田等,有的机质养份含量低,土壤粘性重、板结,通透性差,有的酸性重,缺硼缺铜.建国后,通过分类进行土壤改良,对黄泥格和扁石黄泥田采取翻耕板田,种植绿肥,然后翻入土,让其腐烂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也有少数割青草、沤绿肥或在水田、旱地种植泥豆、蚕豆等绿肥作物,成熟前翻耕入土作肥。对陷泥田、青砂泥田、则采用翻耕越冬,开深沟排水,挑砂掺拌和增施腐熟有机肥办法改造。此外,还有烧包子、劈田埂杂草,实行豆科作物与水稻或油菜(小麦)轮作,作物桔杆还田等办法改良土壤。肥料西递村农田历来施用人畜粪、石灰、饼肥、土杂肥、塘泥及沤制绿肥,另外还有农作物桔杆还田作基肥的。在化肥没有大量进入市场以前,水田肥料以石灰为主(兼有除草杀虫灭菌作用),翻耕后打耖前,撒一遍石灰打脚(基肥),水稻移栽活棵后,进行第一次耘田,撒上石灰,用耘田耙重耘,耘得已活棵秧苗东倒西歪,即农谚道:要想稻发棵(即多分蘖)耘得动嗦嗦。过半个月后第二次耘田,又撒上石灰,用耘田耙轻耘,第三次耘田称打连稻,(一般在移栽后一个月内)再撒上一次石灰,用耘田耙背轻浮耘一下,打打浑水。惯例每亩施用石灰量在250——300斤左右。当化肥进入市场后,石灰作肥料的习惯逐步减少,80年代后,石灰不再作肥料了。八十年代初化肥施用以氮为主,开展土壤普查后,掌握境内土壤缺磷少钾偏酸和钙的特性,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合理进行氮、磷、钾配方施肥技术,用磷肥打茬口,采用根外施(喷)肥技术。还用上了微肥,油菜施有硼肥,冷水田施用铜肥等。耕作制度建国前,水田耕作制度有一年两熟(一麦一稻或一油菜一稻)和一年一熟(一季中稻或晚稻)。旱地一年两熟,即冬种小麦、油菜或蚕(豌)豆,夏种黄豆、玉米或芝麻、山芋等。建国后,西递村耕作制度经历五个阶段:1950年至1957年推行“三改":改旱地为水田,改一熟制为多熟制,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把稻、麦两熟改两稻连作,即改中稻为早稻、早稻后茬栽插连作晚稻(“双晚”)。1954年推广再生稻,因产量不高,即停止推广,开始形成一季早稻,一季双晚两稻连作制,1957年到1966年,致力提高两稻(早稻和双季晚稻)单产,播种绿肥。双季稻的形成和扩大,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地力消耗较大,县人民政府提出“油料上山”(即山坡岗地种油菜、低山种植油料),“绿肥下田”的号召,1966年早稻、双季晚稻、红花草播种面积扩大,形成了绿肥-—早稻—-双晚稻的种植方式。1966年至1977年,主要是改水稻高杆品种为矮杆品种,主攻早稻、双晚稻单产,引进耐肥,抗倒伏,高产的早稻品种“矮脚南特号”进行推广种植,同时又试种早熟耐寒矮杆晚粳稻“农垦58"。此后陆续引进更新矮杆品种,使水稻栽培实现了矮杆化、良种化,并试种过苕子、柽麻及稻田放养红萍、绿萍等。1977年到1985年,稳定“两稻”(早稻、双晚稻)和油菜的播种面积,推广杂交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稳定双晚面积和提高单产开创了新路。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季稻的播种面积逐步骤减,很快改作一季油菜一季中稻,形成了一季油菜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的种植制度。水稻种子全部实行杂交化,实现了粮食生产高产、稳产的局面。旱地生产历来操作粗放,种植单一。建国后进行改革,引进高产新品种,初期主要种植冬季以小麦、蚕(豌)豆、夏季以黄豆、山芋等作物,1957年后,为缓和粮食与油料作物“争田”的矛盾,扩大旱地种植油菜面积,一般沿用油菜或小麦和大豆或薯类连作的一年两熟制,或大豆和杂粮连作制度。1982年后旱地多以冬种油菜,夏种黄豆、山芋等一年两熟制。1982年农业推行了经营体制改革,农民对土地的经营取得了自主权,以后国家又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2年又提出退耕还林政策,一部份灌溉条件差、产量低的水田和坡岗地,改成种桑和退耕还林,使得这一部分本来产量不高,收入不大的土地充分发挥了其增收潜能。作物栽培催芽-—稻种催芽办法,长期以来多用缸浸种,5天后沥水,用稻草塞缸口,倒置于阳光下,让其自然出芽。1953年,改用黄泥水浸种法。1956年,推广温汤浸种或石灰浸种的保温催芽法。1970年,推广地窖催芽,1974年,推行微生物“5406”催芽,同时推广蒸气催芽法。1982年后,水稻主要采用地窖、蒸气催芽或日浸夜露等催芽方式,均能达到催芽均匀的效果。水稻育秧——建国前,育秧的传统方式是:采用水播水育秧.1956,推广“合格秧田”.1965年,引进聚氯乙烯薄膜,进行薄膜育秧。1970年至1976年,推广“小苗带土移栽”和“温室育秧”,各生产队均建有育秧室,因温室育秧秧苗素质差,而停止培育。1983年,试行地膜育秧,效果良好,全面实行薄膜(地膜)育秧。1996年,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育秧,并试行“塑料秧盘抛秧”技术。水稻密植——建国前,水稻栽插密度8×8寸,或一尺挂两头,浪费了地力,产量不高。建国后,因地制宜推广合理密植,改为6×6寸。双季稻推广后,早稻移栽多为4×6寸、中稻5×6寸、双晚稻4×5寸。现行栽植密度在5×6寸或6×6寸左右.灌溉方式——建国前,依自然地势随水串灌或漫灌,肥土流失严重。建国后,经过多年试验,改为浅水勤灌,达到了保肥、保温的要求。杂交稻种植后`,采用浅水勤灌,适时烤田的灌溉方式。旱地播种——旱地粮油作物种植改撒播为打穴点播。七十年代淘汰了撒播方式,现采用穴播和宽幅条播.农业技术推广种子繁殖建国前,农作物品种较少,缺乏改良更新。西递村水稻种植品种为老麻谷(俗称八都麻),重阳糯,黄丝糯等,小麦品种有红传丁、白胡子;油菜品种有大花子、小花子(均属白菜型)。建国后,经过自选自繁、引进、推广等措施,农作物品种逐步更新、增多。1956年—-1969年推广的良种早稻有:早尖、南特号、连塘早;中稻有胜利籼;晚稻有小冬福、小红稻、江西晚等,淘汰了老麻谷.小麦有广南大“2419”、碧麻一号等,淘汰子红传丁、白胡子。后因旱尖早稻品种抗寒性弱,烂秧严重,晚稻成熟期长,产量低,又以连塘早、陆才号、西湖早、矮脚南特号和浙大生青,浙场9号、农垦“58”等品种代之。中稻以高密白、三九九代替了胜利籼.同时推广了甘兰型油菜。1970年到1979年引种二九青、先锋一号、广陆矮四号等早稻品种,晚稻农虎六号、农垦“58”、“加湖四号”、公社一号等品种。中、单晚稻引进珍珠矮、爱武、广选三号等,油菜推广了中农“1097”新品种。1980年以后,引进浙稻“803”、“二元丰"等早稻品种,双晚种子以杂交稻为主,中、单晚稻推广了双桂一号、桂潮二号、桂潮13号等新品种,油菜引进早熟高产的当油早一号以及广德“761”、上海植物保护西递村建国前,农民缺乏植保知识,随田生谷,农作物发生虫害视为“天虫”、称病害为“天瘟”,不知防治,只得烧香叩拜、求神保佑。建国后,农业科学技术有了发展,县、镇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确定专业人员负责对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指导工作,专职植保人员从事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并及时通报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治措施等。在上级植保部门和植保人员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已掌握水稻”四病“(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矮缩病),”六虫“(稻苞虫、卷叶暝、稻飞虱、福叶蜂、稻螟虫、稻劐马)以及油菜、小麦、茶叶、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1965年以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多用石灰、草木灰、稻苞虫危害时,用摘除虫苞方法.1965年开始用“六六六”粉剂、“二二三”乳剂、“1605”、“1059”等高效杀虫剂;1970年以后,使用苏化203、乐果、敌百虫、稻瘟灵、甲六粉等药剂。1980年,又新用多菌灵、托布津、钾铵磷、杀虫双等药剂,对新出现的病虫害有针对性防治.近年来淘汰了“六六粉”、“甲六粉西递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西递镇内农业良种、科学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涉农服务工作。农机具西递村历来农民耕田种地,都是用木犁、木耙、木耖及锄头等工具,水田耘草用耘田耙,收割用镰刀,脱粒有戽桶、连枷、石滚(碾)。抗旱提水用手车、脚车、牛车.建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进农村、入农户。1958年,插秧使用5行指行器,改良6寸8齿耘田耙为3寸6齿耘田耙。1964年使用喷雾器喷施农药治虫;70年代使用手扶拖拉机耕地碎土运输。1985年后,农户自筹资金购置小型手扶拖拉机,配置旋耕机、犁、耙、拖斗等机具进行耕作运输.排灌机械有:水轮泵、抽水机、水泵。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有:机米机、磨粉机、饲料粉碎机等,榨油用的榨油机.茶叶初制机械有杀青机、萎调机、揉茶机、烘干机.收割机械有:人工脱粒机、机动脱粒机。全村粮食加工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水稻收割使用了联合收割机,油菜播种使用了免耕机。根据中央指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按照中央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西递村被黄山市列为“抓百村,促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6)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西递村处于丘陵地带,可耕土地分布于山沟谷地。水田灌溉用水来源于山泉溪流,远离江河,无碣坝水利工程设施,所以易发生旱灾,蓄水塘堀是本村水利工程设施一特色,圹堀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一旦发生干旱,即提水灌溉保苗,确保丰收。集体化前有塘堀130余个,据1965年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水塘83个,其中以甜堀、荷花池、冷水堀、九江堀、栏杆堀、桐堀、长圹、九鸡堀、鸳鸯堀(眼镜圹)、清水堀、菜园圹、淹月缸、上元圹为最有名。集体化后,为了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兴修水库8座,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夺取粮食丰收起到一定的作用。西递村水库情况一览表水库名称兴修年间现使用情况百仁坞水库58年无作用东生坞水库70年发挥作用松树山水库58年发挥作用小岭水库70年发挥作用天马山水库58年无作用西递湾水库70年发挥作用塘坞水库58年发挥作用长塘水库70年发挥作用(7)茶、桑、麻、果经济6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指导下,西递村办起了专业队,从全大队各生产,茶园150亩。茶叶西递村茶叶种植从60年代开始发展很快,除大队种茶外,生产队也种植茶叶,村专业队还建有茶叶初制厂,为祁红、屯绿名茶进行初制毛茶后、卖给供销社、销售祁门、屯溪深加工。新辟茶园按新式茶园建园,除搞好锄草、培土、施肥外,推广新式茶园“定型”修剪,合理采养,病虫害防止新技术,改“七挖金、八挖银”的传统耕作方法,为春中耕、夏浅锄、秋深挖、冬防冻,合理施肥新的管理方式,使得茶叶产量逐年上升。1980年茶叶总产达2.45吨,1987年达2.8吨,为西递村茶叶生产顶峰时期。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后,生产队茶园发包到农户。专业队随之解散,茶叶生产承包给个体经营者经营,因经营不善,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茶园改建桃园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又将部分茶园退耕还林了,现茶园面积仅为10亩,茶叶初制厂停办改作他用。茶叶初制毛茶出售,改为卖茶叶生草。桑蚕西递村自1973年开始种桑养蚕,有桑园49亩,养蚕种3张,蚕茧产量64。5公斤.1973年西递村蚕桑生产统计表队名桑园面积(亩)饲养蚕种(张)产量(市担)142332415166大兴2010。42大同620。87大立6合计49亩(当年新值4亩)31.29农村体制改革前,大队、生产队均种桑、养蚕,建有蚕室,但发展缓慢。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桑园转为农户承包经营,(大队专业队为个人专业承包经营),蚕桑得到发展,特别是国家提出农业产业调整和西递镇政府提出“蚕桑富民”策略之后,以及蚕桑业的投入小,见效快的特点,蚕桑发展很快,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捷径.西递村各年份蚕桑生产情况一览表年份桑园面积(亩)饲养蚕种(张)产量(吨)1973年4930.06451980年2522087.841987年23539410.51990年29552817。41995年32763521.22000年29657724.282005年46466026.61999年养蚕技术改革,蚕上簇工艺改草龙为方格簇,大大提高了蚕茧质量。农村实行责任制前,生产的蚕茧(鲜)由东源供销社西递、叶村两个蚕茧收烘站收购,实行责任制后,叶村村及源川村都办起了收烘站收购鲜茧,随着茧市场的开放,出现了少数外地茧贩收购.苎麻建国前后农户均有种植,但数量不大,多为自用.60年代生产队开始发展苎麻种植,苎麻纤维是织麻布、打麻索的主要原料,为多年生植物,屋场废墟最为适宜种植,收获季节流传有一首民谣:“头季不过节(端午),二季不过秋(立秋),三季长短收”。由于尼龙绳、塑料袋的出现,麻布受到冲击,麻纺业停产、苎麻种植大幅度下降,西递村几乎无人种植。(注:1985年,西递镇苎麻生产列居全县第四位,2005年全镇仅有麻园2.5亩,产麻只有200斤)水果西递村建国前后水果均为庭院种植,品种多为石榴、枇杷、桔子、桃、李、杏、梅、柿等,以美化环境为主。生产队时期,集体栽过栗,种过桃,均因种种原因,效果甚微。2000年,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月山(原大队专业队桑茶园内)种植了一片桃园(由原茶山承包人经营),桃子上市,已见效益.2003年在西递村口建有一片450亩生态观光园,其中水果园内栽有石榴、桃等果树。(8)农业管理与服务西递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1986年建站,驻地西递村.由乡政府统一招考聘用,每村一名会计(兼文书)人员组成,设一名专职出纳,县农委派驻一名农经员兼任站长,负责日常工作及管理.农经站的职责是代管全乡(镇)村组资金,负责村组资金的核算、审计工作和农业承包合同的核算管理、仲裁。征收乡统筹村提留款等工作,并兼各自村文书。农村税费改革后,还担负协税员,负责农业税的收缴及农民负担的管理监督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的征收,2005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为减轻农民负担,2005年8月,农经站进行了体制改革,站编制压缩为4人(原8人),为此辞退了原工作人员,由镇政府统一招考聘用人员,现设站长一人(县农委下派的农经员),专职会计二人,专职出纳一人,担负全镇村组资金代管、核算、审计及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工作。西递镇农业综合服务站—-1988年与渔亭分开,设立东源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01年与农机站合并,组建西递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现在工作人员5人(助理农技师3人,助理工程师1人,助理兽医师1人),其中站长1人。职能:西递镇内农业(含桑、茶)良种,科学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机管理等。工作实绩:1、1999年推广方格簇养蚕,当年推广使用60万片,现方格簇使用已普及全镇。同年源川村中间桑园桑树发生黄化型萎缩病,进行综合防治,成效显著.2、2000年,推广油菜免耕播种,现全镇达到普及。3、2004到2005年,推广乌牛早、迎霜、平阳特早三大无性良种茶苗,栽植面积达200亩.开发名优茶上品牌,“西递翠眉”2000年获第二届国际名牌茶评比银奖。4、2006年,推广水稻“物化育苗、无盘抛秧”技术,当年在潭口、石印两村试推广面积50亩。获奖:1、1996年,被县政府评为旱育稀植示范片评比第二名.2、2005年被县政府评为动物防疫第二名和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第三名.第二节林业森林资源西递村地处皖南丘陵,山峦绵延,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资源丰富.1982年林业三定资料显示,西递村山场面积8383亩,其中:林山2985亩,非林山5398亩,用材林1934亩,疏林751亩,经济林300亩,灌丛林700亩,荒山4695亩,森林覆盖率27.7%,通过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到2006年,全村林业用地13572亩,有林地12318亩,森林覆盖率79%。主要用材林有马尾松、杉木。其次是阔叶树杂木。全村树种资源丰富,生长着大量亚热带树种。其中常见的造林和散栽的树种有杉木、柳杉、水杉、罗汉松、马尾松、雪松、黄山松、柏木、扁柏、刺柏、紫微、香椿、乌桕、樟树、檫树、枫树、重阳木、板栗、漆树、青檀、黄檀、杜仲、棕榈、槐树、柳树、榆树、木樨、望春花、木兰、石楠、黄杨、女贞、冬青、木槿、加拿大白杨,桤木及毛竹、紫竹、苦竹、雷竹等.珍稀树种有银杏、杜仲等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为世界上幸存的孓遗植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是我国的特产,又是庭园观赏树种,木材细致坚韧,为工业、工艺优质用材。村庄前后均有生长。杜仲——杜仲科落叶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为原始的古老草科树种,是第三纪古热带孓遗植物。树皮、树叶均有胶物,是名贵中药材,村中有种植,多为栽植。短穗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我国特产,竹可制笔杆,山坞有生长。古树(群)——西递村中原镇政府大院内,有一古树群落,主要树种有枫香、青冈栎、桂花、罗汉松、玉兰、古梅、柿子等11株。西递村古树一览表树名生长地点树龄(年)树高(m)胸围(cm)特点三角枫西递水口亭(原西递初中)30024340罗汉松西递小学100890园柏西递小学90011220林业生产造林-—建国前,外地来山区谋生的“棚民",租种西递村地主、祀会的山场,开山种粮,二三年后插杉还林,并实行林粮间作和套作油桐,此外还小面积“判山”,采伐迹地实行人工更新还林。建国后,仍沿用“火子山”插杉,林粮间作油桐套种方法,杉木采伐迹地靠萌芽更新,松树迹地多为飞子成林。1956年后,农业合作化,集体造林逐渐兴起,但成活率不高,面积不大.1970年,社队林场(专业队)有计划地营造连片用材林,造林面积成活率均取得成效.1982年,实行林业“三定"集体荒山多由林业专业户承包造林.西递村现有项目造林林场2个,洪家坞林场,面积324亩。西递村林场,面积1200亩。幼林抚育——一般都实行林粮间作,以耕代抚。采取连续三年除草培土,促进幼苗生长,第一年春抚幼,根据成活率,进行缺苗补棵。1970年前,一些地方重造、轻管,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1970年起,县林业部门为鼓励社队搞好幼林抚育,规定当年造林当年抚幼,林业部门验收,验收合格,发给幼林抚育补助费。退耕还林,每年每亩发给农户20元管理费,促进抚育管理,并补助原粮300斤,按标准价折款年终一次性兑现,连续兑付5年(经济林)至8年(生态林)的鼓励补助政策。西递村计退耕还林面积560.4亩.成林抚育-—即成林间伐抚育,杉松幼林,因密度过大,长势不一,一般在树龄8--15年期间,先后间伐抚育二次,根据森林密度和长势确定伐株,进行择伐,改善林地通风采光条件,促进林木生长.次生林改造——阔叶天然次生林,林象不整齐,树龄参差,“几代同山”。1970年后,生产队结合封山育林,按砍大留小、砍密留稀、砍灌木树种留乔木树种,砍劣势杂木留优势树种,砍病腐木留健壮树的“五留五砍”要求,对次生树进行人工改造.改造后,次生林郁闭度达到0.6以上.四旁植树--西递素有“桃花源”之称,村前水口,浓荫茂密,古树参天。村中民居的家前屋后,庭院之间点缀果木花草,美化生活环境。建国后,每年春季,西递小学、村委会、镇直机关都要发动青年民兵、妇女义务植树,绿化环境,在“四旁植树”,营造成小片青年林,“三八林”,少年林。国家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号召全民进行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森林资源保护封山育林—-西递村历来就有封山育林的传统,如建国前天马山(松树山)就是死封的一块山场。建国后,封山育林一般采取死封、活封、轮封三种办法。死封是在一定年限内严禁砍伐、开山和砍柴,使被封山场休养生息,养护成林.活封一般以三、五年为期,定期封养,或封树不封山,允许群众进山砍柴,对有培养前途和达到一定规格的树种禁砍。轮封是对天然次生林较多,为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划片封山,规定二至三年一轮换,按次生林改造的要求,砍柴养树。既解决了群众烧柴,又利于次生林改造。另外每年春季,政府和乡村都有护笋养竹的习惯,制定护笋养竹公约安民告示。目前西递村山场上树木成林,绿荫葱葱,均为改革开放后,封山育林的结果.公益林——国家对山区林区进行分类经营,对那些防护林,特种用材林划为公益林,对那些薪炭林、建材林划为商品林。为保护划为公益林林农的利益,而发放公益林补助资金.2000年全镇开始界定,2001年开始进行试点,西递村划为公益林试点面积13454亩,并同年享受到公益林补助资金。2005年开始正式成为国家公益林,并改补助资金为补偿资金。国家公益林现有护林员6名(四名专职二名兼职)。护林防火—-建国前群众在烧灰积肥,烧木炭、烧田磅等生产活动时,往往造成山林火灾。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护林防火工作,发动山区社、队订立护林防火公约,制定山林用火制度.山林集中地方,设立防火岗哨,建防火瞭望台等,1964年1月6日,黟县成立了护林防火指挥部,公社成立护林防火领导组和护林防火检查站,并设不脱产护林员,加强毗连地区护林联防工作,这种护林防火机制和制度一直延伸到现在。目前镇内有林业派出所、林业站主抓护林防火工作,村建有护林防火组织,并成立了应急抢险小分队,确保物资保障,随时应付险情的发生.并在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4月30日定为戒火期,在戒火期内,禁止一切野外用火。(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或退后)病虫害防治——西递村林区为块状针叶林、阔叶树混交林,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起到天然预防病虫害的作用。历史上未发生重大病虫害。1996年7月,首先在西递村与石印村搭界处的梅家坞山场发现松毛虫,面积约30亩。当年9月就及本镇的西递、霭峰、利源、石印、潭口六个村,受灾面积1。4万亩。其中西递、石印两村最为严重,造成松木大量死亡。全镇死亡松木折合立方蓄积约400立方米。损失严重。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林业局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在西递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物理和化学防治,有效的控制住了松毛虫害,并且镇政府每年仍须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预防工作.西递村松树林木多,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且近离黄山,松线虫病预防是西递林业站预防森林病虫害的一项重要工作.域内设置有松材线虫病观测标准地12个,悬挂用于捕杀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诱捕器12个,长期用于观测。森林工业经营机构——建国前后,木材均是自伐自卖,木商直接与山主、林农议价成交。建国后,成立了林业,森工组织,统一经营木材采伐,销售业务,1961年,潭口设有木竹生产指挥所,1981年后属渔亭木材收购供应站管辖。1985年基层木材站与林业工作站合并,成立黟县东源林业工作站,1998年更名黟县林业局西递林业工作站.采伐运输—-建国前,山主、林农一般都是“拨大毛”式择伐.少数由木商“判山”的实行小块皆伐。建国初,国营森工站、森工经营所组织采伐队在西递天马山实行大面积皆伐.当时采伐队在山脚安营扎寨,建工场、加工方料、方片人工外运。1958年至1960年,县木竹生产指挥部调集劳力,成立美溪、际联、潭口三个砍伐连(西递归划潭口砍伐连),上山安营扎寨,进行“剃光头"式的滥伐,使得山林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深山内伐倒的部份木材堆积在山场腐烂。1962年林业“四固定”(按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集体造集体有,家前屋后造林归个人所有的原则固定林权),进一步明确山林权属,木材生产走上计划生产,合理砍伐的轨道。采伐下木材均用人工外运,1957年后,板车运输。1965年石山至西递公路通车后,用汽车陆运,到渔亭交货.目前木材除山场集材用人工肩扛外,全部用板车、拖拉机、汽车运输.木材、毛竹购销——建国前山主、林农大都以“判山”方式,将山场林木估算数量,商定价格,“判"给木商,由木商雇工砍伐销售,少数为林农自砍、自运、自卖。建国初期,大部分是市场交易。1953年木材由国家统一经营。由县森工采购站按国家下达生产计划,在国有林区进行砍伐,同时向林农收购木材,实行计划内调拨和销售,也允许计划外市场交易。1960年,关闭木材市场。1985年实行“一本帐”制度,坚持砍伐证、销售证、运输证“三证”统一管理,放开经营,购销直接见面,沿伸到现在。建国初,毛竹由代销社经营,1955年划归森工部门经营,1962年-—1977年又改由供销社经营,1978年重新划归林业部门经营.木材购销在1953年以前以“龙泉”码为计量单位,按两计价。1954年木材生产经营统一改行米制,以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和计价单位。计划经济时代,木材价格由政府调控,1984年后,放开了经营,木材价格随市场行情浮动,购销双方面议成交。木材长期以来,全为原条,原木销售外运。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曾用人工法采割松脂,卖给宁国化工厂。林政管理管理机构——民国时期,黟县林业归县政府建设科管辖。1949年,黟县人民政府设农林科管,1950年改由建设科分管。1954年,县人民政府设林业科,为林业行政管理的专门机构。1957年,县成立林业局,下设东源、美溪、际联、碧阳四个林业站,又将森工采购站并入,形成营林、森工统一的管理部门。1963年调整为红星、际联、渔亭三个林业站,西递属渔亭站管辖.1964年县分设林业局、森工局,1969年,再度合并,设造林股主管营林,生产股主管木竹生产经营,1980年,县林业局增设林政管理股,专门管理林政工作。1985年,林业生产实行“一本帐”管理,基层林业工作站与木材收购站合并,成立东源林业工作站(现为西递林业工作站),管理林业生产与经营业务。同时在美溪、碧山两地设林业公安派出所,后又在渔亭设立林业公安派出所,西递归其管辖,主管林政管理工作。林业“三定"—-土地改革后,山林大部分给农民(有少数国有林),颁发山林土地证。1956年实行农业合作化,私有山林随之入社,转向集体经营。1962年到1963年,全县进行山林“四固定”工作,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重新查勘核实,造册登记,颁发山林权执照。1981年9月,黟县成立林业“三定”领导组,组成林业“三定"工作队,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到1984年颁发山林权证,对农民划定的自留山,颁发了自留山使用证。第三节畜牧业畜禽饲养建国前,农家饲养畜、禽品种单一,又无防疫治病设施,发展缓慢。建国后,家禽家畜饲养量逐年增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不断引进优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治,家禽家畜饲养迅速增加。西递村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年份大牲畜(头)生猪(头)养蜂合计水牛黄牛马饲养量出栏存栏蜂群(箱)产量(吨)1965665412371197075621346719807365852425526919876654102526273253199059506344035589603.51995666051700400300603.820006649891110690420608。4200525137580040040016011注:大牧畜的减少,因农业产业化调整,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牛—-水牛,为本村耕田的役牛,以本县土种为主,体躯发达壮实,成牛体重350—-450公斤,耕役能力强,挽力约80——130公斤.黄牛,也是本村农用役牛,其体型偏小,成牛体重250-—350公斤,蹄质坚硬,行动敏捷便于饲养,适宜于山地耕作,挽力60——100公斤。马、骡(驴)-—民国期间,私人饲养少数,马、骡用于驮货运物。建国初期,参加了县骡马运输大队.1980年后,从事运输的个体户从外地购入,从事套车运输。今西递村养马的个体运输户除套车运输外,还乘载游客(主要是学生)前往别的景点参观旅游。猪—-主要猪种为“东源花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