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2010_第1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2010_第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2010_第3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2010_第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2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2010(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1.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3.意志过程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感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客观刺激个别属性的心理反映。2.感觉的测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可叫做最小可觉差JND,德国的韦伯对此研究发现了韦伯定律:K=△I/I(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光线。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三色(红、绿、蓝)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视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需要时间较长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过程进行很快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根据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的异同,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知觉: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客观刺激整体属性的心理反映。2.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知觉依赖作为感知主体的人的主观取向和经验这些头脑中已存的信息进行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种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过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 这种事物便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2.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我们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反过来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3.知觉的理解性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①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②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③理解产生知觉的期待和预测。知觉过程可以看成是“假设检验”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适应:当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之前的状态定义: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分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条件: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作用视觉线索: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主观轮廓表明,当视野中出现了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图形组织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符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眼动有两类:微动维持视觉映像,避免局部适应;跳动搜索、转移、调正2.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邻近物体的大小能对对象物体起到对比作用,使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不相同(见错觉)(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四种具体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时间的预测、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知觉的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知觉的因素:感觉通道性质听觉>触觉>视觉数量与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越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越少,性质越简单,人们越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兴趣与情绪人们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对厌恶、无所谓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慢。2.运动知觉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与视网膜映像流回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似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四种主要形式:动景运动:(霓虹灯)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自主运动:黑暗中微弱的静止光电好像在动运动后效:(瀑布效应)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五)错觉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错觉就随即产生了。1.错觉的含义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是出现种种歪曲2.错觉的种类错觉大体分为大小错觉、形状错觉和方向错觉。(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含义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作用:记忆连接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2.记忆的过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编码: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得过程储存:把编码后的外界信息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3.回忆的分类图尔温将长时记忆分类: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根据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技能记忆,利用时不需意识参与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二)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保存时间短暂,但有较大容量,其中大部分信息因为来不及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一部分信息由于注意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并进入短时记忆。2.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感觉记忆的编码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与提取在储存阶段,已经保持的经验会发生质和量两方面的变化。记忆恢复: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立即测量的成绩更高储存的条件与方法:组织有效的复习:复习要及时;按照遗忘曲线先紧后松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序列位置效应,中间部分加强复习利用外部记忆手段:笔记、卡片、提纲等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营养、蛋白质、吸毒、酒精、脑外伤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比回忆更简单、容易。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然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人们过去经历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回忆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有几个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舌尖现象:话到嘴边说不出来,一种多因紧张引起的提取失败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过程最初进展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的原因: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至最后消退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接触,记忆能恢复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影响遗忘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识记者的态度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 遗忘较少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2.思维的特征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改组性:思维指向事物的新特性和新关系,这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3.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们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来于实际的动作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运用的思维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直觉思维:迅速理解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县城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活动4.思维的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特征、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比较: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关系抽象: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有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之分。初级概括: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高级概括: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四)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得含义与基本过程问题空间:由以下三个环节共同定义初始状态——已开始的不完全的信息或令人不满意的状况操作——为了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你可能采取的步骤目标状态——你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状态问题解决:在问题空间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寻找一条空间内从始到末的通路。问题解决得具体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问题解决得策略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①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②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③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3.影响问题解决得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五)创造性思维有好多创造性思维,但它们大多被认为是古怪的。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创造性: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2.创造型思维的心理成分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但他人的评估和观看能限制人的创造性。酝酿: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答案定势和功能固着等心理因素在某一时刻阻碍着问题解决,这些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排除。(六)表象和想象1.表象表象的含义: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的特征:直观性——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概括性——表象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可操作性——人们可以早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心理旋转)创造性在思维中的作用: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2.想象想象的含义:对头脑中已有的表型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无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觉地想象。它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一)动机概述1.动机的含义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功能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意志程度来决定的。3.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人们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兴趣: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困难的、挑战性的活动,取得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权力动机: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交往动机:愿意归属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人们的动机可分为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人的动机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它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①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②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③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情绪、情感的含义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历史上统称感情,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常带有社会意义。2.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组织功能——情绪作为一个监测系统,对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关系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通过其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3.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情绪的维度: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机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两极性: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情绪状态是某种时间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该状态下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应激: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的反应,便随一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情绪的外周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2.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中枢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3.认知理论Ⅰ阿诺德“评定-兴奋”说: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Ⅱ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Ⅲ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一、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发展是不可逆的)。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方向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叫头尾梯度。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发展 ,叫近末梢梯度。三、发展的一般趋势:㈠综合的分化: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㈡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㈢概念化: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有动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㈣社会化:㈤个性化: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㈠遗传与环境:对一切的机能发展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到的,都是由遗传素质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一种因素。㈡成熟与学习: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 ,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印刻”说明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洛伦茨)。㈢社会环境因素:㈣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要作用 ,表现在:①能充分利用儿童作用的遗传素质 ,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②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③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㈤主观能动性因素: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学龄前期(3-6,7岁)④学龄初期(6,7-11,12岁)⑤学龄中期(11,12-14,15岁)⑥学龄晚期(14,15-17,18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①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根本变化);②可变性(并非固定不变和完全相同)。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的行为倾向①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的倾向;②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同化:儿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图式一体化过程。同化不是导致一个人的图式的变化,而是给原图式增添新的内容。顺化:当遇见的刺激不能与儿童原有的图式配合时,儿童就会求助于顺化,即改选原来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这个图式。顺化可导致人的图式的发展产生变化。同化说明成长,是量的变化,顺化说明发展,是质的变化。二、认知发展的分期:(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的建立于感官的立即经验上,主要心智活动为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二)思维准备阶段(2~7岁):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其将经验的事物,其认知活动为身体的运动与知觉经验。(三)思维阶段(7~11岁):能从具体的经验或从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使用的操作法为综合、追溯、组成)。(四)抽象思维阶段:①思考为假设与演绎的;②思考为命题的思维;③思考为组合性分析。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①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可据此编制新的智力测验;②课程专家应据此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③教师可据此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理论是新生论原理。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怀疑(2~3岁);3.主动对内疚(4~5岁);4.勤奋对自卑(6~11岁);5.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7.创造性对停滞(成年中期);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三、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 :与其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从婴儿开始,依次培养信赖的人格,发展自动的人格;发展主动的人格;激励勤奋的人格;发展安全的同一性;发展亲切近人的人格;提供享受完整人生的环境。第四节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论一、道德发展的由来: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二、道德发展的分期:认为道德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福利进行的。(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期:操作与关系的倾向。(二)水平B:习俗阶段:三期:人际关系与认同的定向;第四期:权威与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第五期:社会契约合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三、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应用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的满足 ,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不要“亡羊补牢”,而应“趁热打铁”。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学习的概念1)(广义):学习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是个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表现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比较稳定的变化。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内容:人的学习比动物的学习更广阔;②方式:动物的学习主要是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③性质: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2)(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①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因此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2.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的内容划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2)按学习活动的性质或机制划分:①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反应间联系的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②认知的学习:感性的学习,理性的学习(概念的学习、思维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是人所特有的。3)奥苏伯尔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4)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两个维度:机械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第二节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⑴理论意义:个体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其心理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学习实质的研究,即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能够充实心理学的基本理论。⑵实践意义: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学习的实质及其规律,改进自身的学习,更有效地通过学习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还有助于学校教育工作者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立足点:要把握好各种学习理论的基本倾向;要把握好各种学习理论的讨论范围。第二章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第一节 经典条件作用无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1)无条件刺激:任何时候,一旦被个体感知到,必然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而这种反应通常是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或者说是很难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2)条件刺激:也称为“中性刺激”。即最初不能引发特定反应,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以至于能够暂时代替无条件刺激的刺激。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①前提:S→R②过程:(+S1)S→R③结果:S1→R④维持条件:需要适时保持S’和S之间的结合。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学习),就是建立起条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即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泛化、辨别和消退第二节操作条件作用1.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个体在某一情境中可以自发地做出多种行为,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个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只做出这种行为,这就形成了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个体的学习过程。2.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比较3.强化和惩罚的形式4.不同强化程序对学生的影响第三节 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在课堂中的应用普雷马克原理:在学前教育中运用时,应如何调查幼儿在课堂上最喜欢的事物或事情?对幼儿应慎用惩罚.第四节 学习的行为主义在课堂中的新近应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学(纯粹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学适合高年级的学习者)代币管制:⑴ 确定靶行为:要改正或增强的行为;⑵基线评估:(观察)自然状态某单位时间内,靶行为出现的频率;⑶确定代币的种类及价值:以什么作为代币、靶行为增加(减少)到何种程度可以换取一枚代币、多少代币可以换取儿童喜欢的特定物品。(4)诊断评估,完善方案:一段时间之后,诊断代币管制运行的效果,听取各方意见,重新调整代币的种类、获取代币的难以程度及其价值。第三章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概述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的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是关于智力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3.与行为主义的比较4.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的贮存、认知过程、元认知第二节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⑴学习并非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⑵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是学习者通过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行;⑶无论是运动的学习、感觉的学习和观念的学习,都在于形成一种完形顿悟:学习者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它是学习者重新组织或者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2.顿悟产生的原因:学习情境的结构性与整体性;脑本身具有组织的功能,能够弥补缺陷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启示:⑴个体的学习直接源于其对问题的知觉,如果个体不能辨别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他就不能学习;⑵学习通常是一种混沌状态转变为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过程;⑶知觉重组是学习的核心,学习并不是把以往所有的无意义的事情任意地联结在一起,而是要强调要认清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4.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答案的一种方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是为了改进中、小学学校教育而建构的学习理论。因此,在一般教学原理上,也称发现学习理论为发现教学法,或者启发式教学法。第三节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核心观点:⑴ 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⑵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⑶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样具有反馈价值。2.在教育上的应用与限制在教育上的应用——教学设计的四大原则:①教师应该首先非常清楚地解释学习情境及教材的性质,以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主动发现原则而获取知识。②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必先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以便使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③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便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学习的正向迁移。④在教材难度的安排方面,应注意适度,避免太难或者太容易,以维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优点:①学生自己发现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后长期保持;②学生主动思维式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升;③学生从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满足,不需外力维持学习动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