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文化多样性_第1页
专题一 文化多样性_第2页
专题一 文化多样性_第3页
专题一 文化多样性_第4页
专题一 文化多样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文化多样(元)性专题复习一、“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文化多样性”在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被表述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夏,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交融也在不断加剧,世界各国不断升温的“中国文化年”的举办以及数量日增的“孔子学院”的创办便是很好的明证,它们奉献给各国的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收获的是友谊。目前,我国已批准在海外建立15个中国文化中心,把中国文化高频率、不间断地送到驻在国民众的家门口;以推动汉语传播等为主要任务的孔子学院,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在国内外这种形势下,具有很强时代感和导向作用的高考突出考查文化多元性便不足为奇了。二、“文化多样性”的高考实例TOC\o"1-5"\h\z例1.(2010-上海历史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A】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例2.(2010-山东卷-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例3.(2010-全国卷二-13)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D】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例4.(2010-福建-13)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书体的书法家是【D】平促名<it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例5.(2010-新课标文综-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C】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人先于中国接触国学其实我们从全国一卷第37题材料二薛福成《振百工说》中也能找到“西学东渐”的影子。只是在答案回答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没有直接体现罢了。三、“文化多样性”的教学对策(一)知识梳理1.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项目具体内容历史时期传往边疆传入中原生产技术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和孑可套地区秦朝铸铁术、井渠法传到西域西汉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魏晋南北朝渤海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唐朝不少汉人工匠在南诏传授技艺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生产技术日常生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珍异兽、皮毛制品也源源东来西汉胡饼已为内地人所喜爱魏晋南北朝回纥、契丹的建筑技术有鲜明的唐代风格胡服盛行,女子喜欢男装、唐朝契丹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西夏仿汉文楷书创制西夏文字;西夏使用木活字印刷佛经宋典章制度均田制、租调徭役制北魏府兵制西魏吐蕃仿照唐朝官制唐朝渤海仿照唐朝实行县制契丹南面官沿用唐以来的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圆号推行科举制宋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清文学艺术《敕勒歌》、《木兰辞》《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南北朝《齐民要术》总结农牧业生产经验北魏科学技术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医药书籍唐朝《四部医典》、《胡旋舞》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和以近代为主的“西学东渐”均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中国古代文明借鉴吸收佛教等异域文明使之更加博大精神到如今儒家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也证明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因为:民族独有的文化不仅是本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而且也使世界文化百花园多姿多彩,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无穷魅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不同的文化在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实现交融,选择吸收对自己的发展有益的文化成就,从而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多样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文化的隔绝、对立和冲突;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是全人类文化财富的来源,是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民族大小、历史长短,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尊重和发展民(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原因: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表现:①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②中国的铸铜、制铁、制漆和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③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这些交流是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影响,如汉人、汉学等。(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人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技术传人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表现: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并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三大发明在中西出现了不同的用途:它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宗教文化的重要武器;指南针完成了环球航行,并由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火药和火药武器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它在中国仅仅用于开矿、看风水和驱邪,这充分说明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4)明清文明日趋衰弱,开始了解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闭关锁国的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表现:中国的传统科技依然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三大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未能在此基础上产生近代科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教的目的,宣传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中国处于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弱时期,西方已经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东西方之间文明的落差;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古代亚洲文明中心向欧洲文明中心的转移。(5)古代的外来文化传人中国:①农作物品种: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人中国。②生产技术:唐朝时从印度传人了熬糖法。③科学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人中国;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人中国。⑤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人中国,在各地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人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袄教、摩尼教在隋唐时由西亚传人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①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的传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正面交锋;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出“三民主义”纲领指导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用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武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②科技:数学、化学、铁路工程、飞机设计、地质学、桥梁建筑等领域(具体内容略)。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詹天佑、冯如、华罗庚、苏步青、李四光、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林巧稚、吴阶平、施今墨等。近代前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特点:原因:主要在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一些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探索也是重要原因。特点:一是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二是发展十分缓慢,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碰撞交融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发展过程,应吸取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缺乏辩证态度的教训,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分析整个历史过程,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学东渐”,对待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共同促进。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保障各民族文化权利;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二)升华认识: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取长补短。我国古代出现了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两汉时期;唐、宋、元时期;明末清初。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怎样才能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呢?首先,要自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使本民族文化发展通过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有益营养,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其次,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离不开文化的交融,而文化交融又与文化多样性并存,因为文化交融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融合”或“融化”到某一种单一的文化中。现代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中国文化的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全球化虽然使不同文化之间会通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多,但中国文化并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个性。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就是说,在承认“不同”,即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汇点”并使之和谐发展。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才能显示出它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朝气蓬勃地走向世界。但无论是交流还是交融,都不再是简单的“移植”或“同化”,而是在创造着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四、“文化多样性”的专题练习(原创)右图为《帝后礼佛图》局部,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它创作于北魏年间,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文昭皇后的供养行列。它传达给我们的准确信息有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统治者利用佛教加强统治龙门石窟的造型艺术更具本土特色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原创)2008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据史书记载,自唐至元,宁夏及其周边地区'五方杂处,风俗不纯”,这种情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区域经济高度发达B.民族政权不断涌现C.新的民族一一回族形成D.形成一种中华文明之外的新文明(原创)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清朝大兴“文字狱”都被看作是文化专制的象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巩固统治的需要B.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C.阻碍了社会进步D.是一种消极的文化政策(原创)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有①玄奘西游已到达印度②印度对唐朝一无所知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闻名遐迩④玄奘在印度引起很大轰动A.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④(原创)2007年10月15日,中国唯一一个外国人纪念馆一一中韩友好交流先驱、唐代新罗人崔致远“扬州崔致远纪念馆”开馆暨崔致远塑像揭幕仪式隆重举行。韩国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金扬出席仪式。此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错误的是扬州是唐朝唯一一个与朝鲜半岛通航的港口各国在唐的留学生属新罗最多崔致远来中国可以住在专设的“新罗馆”《桂苑笔耕》是崔致远的诗文集(原创)在造纸术传入欧洲200年后,欧洲出现了A.文艺复兴运动B.新航路开辟C.启蒙运动D.宗教改革运动(原创)伏尔泰所说:“欧洲王公和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在其后的一百年的启蒙运动中,人们发现中国人的思想竟成为思想家们行进的队伍的一面耀眼的旗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欧洲人来东方只是为了追求财富B.中国人的思想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指导C.中国人的思想在当时是最先进的D.欧洲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中国传统思想(原创)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不管原来有名还是无名,几百个国家各具风格的展馆汇聚上海世博园,他这给我们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A.城市让生活个美好B.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C.城市经济的繁荣D.城市科技的创新(原创)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回答上海学生的提问时说,美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多元化。下列史实有利于美国文化多元化的是①南北战争②废奴运动③麦卡锡主义④美苏争霸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通过汉唐以来长时期的“东学西渐”、明朝后期和鸦片战争后的两次“西学东渐”高潮被推向深入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张骞、玄奘、马可波罗等)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1)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材料二中国的留学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1872至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至15岁幼童赴美留学。这批幼童成为了近代中国留学之先声。百年“海归”有政治家:唐绍仪、孙中山、秋瑾、蒋介石、周恩来、邓小平文学家:徐志摩、鲁迅、郭沫若、胡适、蔡元培科学家:邓稼先、李四光、詹天佑(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相反,胡适和其它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各种的外来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涌入,在社会重建和民族振兴方面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观点:由胡适阐释、后来为国民党部分接受的实用主义及逐步进化方法,与中国共产党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的主要状态。如何认识这一状态?材料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一《论语•子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总结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应具备怎样的正确态度?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既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从而造成了一个更高的文化中心,并不断向外扩散,形成了“东方文化圈”。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印度文化。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的、语言、文学、艺术、少数民族的文字,人们的世界观、生死观、价值观、道德观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材料二: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日本就不断从中国取经。《千字文》、《论语》等文化典籍的输入日本,使日本出现了文字。此后,即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儒学,请专家讲授中国文化。至隋唐达到了高潮。接着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进行了“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了中华式的社会体制。公元645年,日本又推出全面引进和效仿唐朝政治典章制度的“大化革新”。到了奈良时期,加大了引进中国文化的力度,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医学、科技、生活习俗等都涌进了日本。材料三:汉代以后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交流频繁,直至隋唐达到了高潮,中国文化逐步变成了朝鲜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概括地说,朝鲜的语言文字、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朝鲜对中国的儒学十分推崇,儒学的许多经典都传入了朝鲜,成为官绅和士人的必读书。朝鲜的学生,《论语》、《大学》、《周易》、《尚书》、《礼记》、《诗经》、《春秋》、《左传》、《文选》等是他们最基本的教材。材料四:远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就有了较频繁的贸易往来,和这种经贸往来相联系的是大批华侨的移居东南亚,直接在那里传播中国文化。从语言文字、思想意识到社会政制等许多方面,都能发现中国文化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