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_第1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_第2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_第3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_第4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783年,英国首相小庇特组建新一届内阁,议会多次反对该内阁提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但小庇特政府没有集体辞职,却请求国王解散议会。1784年3月,议会被解散。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责任内阁制度渐趋完善B.议会对内阁的约束丧失C.内阁成为国家权力核心D.首相掌控英国实际大权2.据统计,从1961~1970年的纪录看,美国总统创议的立法,由国会最后通过的百分比,平均为48.4%,其中1965年则高达69%。这反映出美国A.总统的权力得以扩大B.三权分立体制被破坏C.国会立法遭到了削弱D.国家权力核心已转移3.在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资产阶级共和派逐步将参众两院以及总统等关键职位掌握在手中。这表明当时法国A.民主共和制得以巩固B.代议制的模式未确定C.国家权力核心在总统D.民主共和制来之不易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其人民代表应具有德国国籍,且不分男女,依照比例选举之原则,用普遍、平等、直接、秘密选举方法选出”。据此可知,该宪法A.蕴含着近代民主色彩B.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延续了军国主义传统D.借鉴了英国政治经验5.汪康年在《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写道,英法联军放火后,中国人跟在后面“到处引火延烧”,让火势扩大。该现象说明当时A.火烧圆明园具有必然性B.英法联军已攻陷了北京C.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薄D.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6.自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即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圣库制度。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然而基于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未曾施行,其后实行“照旧交粮纳税”,还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了“着佃交粮”的政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B.拱卫天国政权的必然选择C.破除封建旧制度的需要D.是耕者有其田理想的践行7.下图是19世纪末期,中国人所画的时局漫画。据此可知A.政治危机下的近代民族观B.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政治驱动下的国家转型D.西方冲击下的自我调适8.学者陆勇指出:“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是‘民心可恃’背后是政府权威的流失,由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的失控,对原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威胁。”材料中的“民族主义动员”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D.“东南互保”事件9.《清室优待条例》规定:清帝称号不变,每年由民国政府给予400万。清帝仍居皇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政府保护等。革命派认为这一做法难以接受。汪精卫等人则认为保留的不过是“虚名”,“共和目的已达,其他枝节可以从宽”。1912年2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该条例。《清室优待条例》的通过A.体现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B.客观上促成了清帝的退位C.导致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D.顺应了民众君主立宪要求10.1923年底,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国内的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当时共产国际的代麦马林甚至声称“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极其脆弱的”。这种看法表明共产国际A.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过于弱小B.对中国革命未来的预测不乐观C.已经出现右倾投降主义思想苗头D.强调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性11.秋收暴动无论是从放弃攻打长沙到实行“三湾改编”,还是从沿途恢复与创建党的基层组织、工农革命政权、工农革命武装到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本身即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秋收暴动是A.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动力B.移植十月革命道路的成功经验C.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D.继续使用了国民党左派的旗帜12.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口方略。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当时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民族危机促进局部抗战发展D.民族危机促进国共矛盾缓和13.1933年4月,苏区中央国民经济部和对外贸易总局相继成立,下设江西福建2个省分局,15个县分局,并在水陆要冲设立了4个直属分局、11个采办处,着重沟通赤白区域间的物资交易,大力促进钨砂产销衔接。苏区中央的这种做法A.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C.有利于抵制地方军阀的围剿D.有利于扩大红色根据地的范围14.下图为近代后期某次战役示意图,该次作战行动A.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席卷长江领域B.是中国革命由发展走向胜利的转折点C.增强了中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15.抗战前,晋察冀边区的村政权,主要掌握在以地主、士绅为主的少数人手中,主要职责是完成官府交给的催征钱粮、征收摊款等任务。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村政权进行了改造,在边区大规模的开展村选运动,废除封建的以户为基础的闾邻制度,普遍建立村民代表会和村公所。这种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为抗战积蓄群众基础B.扩大基层民主的范围C.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16.在1949年的西柏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B.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C.中共战咯决战消灭了敌人主力D.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17.《共产党宣言》认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这段话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根源B.号召工人阶级起来反抗C.肯定资产阶级的进步性D.否定资产阶级对外侵略18.当列宁获悉二月革命爆发的消息时,他在《远方来信》中提醒说:作为政治家,要“善于在估计任何“形势’时不只看到它今天的特性,要看到它更深远的底蕴,看到俄国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更深远的相互关系”。这说明列宁A.支持资产阶级革命B.善于发动人民力量C.一直主张武装斗争D.对革命具有预见性19.俄国某位领袖在分析国内形势时说:“现在俄国革命已经没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了,历史提出的问题是:或者是反革命完全胜利,或者是重新发动革命。”对此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此时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B.此时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的口号C.革命后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D.此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已结束20.宋庆龄曾感喟:“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这表明A.人民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B.人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新中国已得到世界各国认可21.1954年1月初,毛泽东曾列出了有关宪法方面的参考资料,其中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以及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同时制定者们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在整个文本的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增加“中国元素”。这反映了1954年宪法A.照搬了苏联宪法模式B.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影响C.具有开放性和民族性D.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22.《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下图所示自治区中,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自治区是A.①B.②C.③D.④23.“文革”表现出那些貌似革命的红色油彩,折射出的恰好是周秦至明清的封建灵光:个人崇拜、造神礼仪、党同伐异、血统论、抄家术、关牛棚、语录歌、忠字舞……光怪陆离,种种滑稽,并非资本主义的复辟,却是地地道道的封建演化物。这说明了当时A.对人权法治的尊重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封建余毒依然存在D.资本主义复辟已被阻止24.“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于:一个国家实行两种制度;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式。据此可知,“一国两制”A.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新思维B.只能在发展中国家实施C.标志着祖国统一事业已经完成D.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制度二、非选择题(总共3题,共52分)2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美国宪法借鉴了当时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诸学说,又依据了各州议院由自由民直接选举、限制总督及州长的权利、强调法治的传统。其稳定性机制在于宪法中贯彻分权制衡原则、联邦主义原则,其所设计的两院制立法机关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兼顾与平衡各州利益的产物;且许多重要问题都写得很原则或很含糊,因此美国的政治精英可以按照国内社会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生活状况,通过增订宪法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实际政治生活树立的先例和形成的习惯,来完善这部宪法的内容,使之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摘编自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孔庆山《简论美国宪法的超稳定性机制》,王莱宁《美国宪法的历史解读》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各个政府手上废立着,反复着,挣扎着……在南京临时政府诞生前后,革命党人对袁世凯抱有幻想,承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同共和,就答应他担任中华民国总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是众所周知的先天畸形,后天发育不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涉及到反帝、反封建,也没有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帝国主义必须拥有殖民地附属国,发达国家不再允许发展中的国家发达,它们只需要从属和附庸。……袁世凯已经承袭了自曾国藩以来的汉族官僚实力,总揽了清廷大权。——摘编自张燕浅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实行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的渊源及其保持稳定性的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能实行的原因及其启示。(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鸦片战争中一些主战的将军、督抚很快就变到主和的立场。道光皇帝也曾显得好像是坚决主战,但是他不断地动摇,终于接受屈辱的和约。这就因为他们在主战时都不切实际地认为可以一战取胜,当速战论行不通,马上就转到了投降主义。林则徐是一贯的坚决的主战论者,但他最多只能在他曾负责的广东地区加强防务。在封建官僚集团中虽然还出现了林则徐这样优秀的人物,但他在本集团中只能受到排挤和打击。当整个封建统治势力已经被敌人的海盗行为所吓倒,而认为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得多的时候,林则徐被撤职查办是不可避免的。——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二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日本在平壤将李鸿章的淮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后成立了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并宣布朝鲜独立。在海上,中国的境况更为悲惨。尽管中国海军吹嘘有65艘军舰,相比之下日本只有32艘;尽管中国海军力量在世界排名第8,而日本只排名第11位,但是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有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则保持“中立”,以图自保。——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在鸦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