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诉讼法历史发展_第1页
中国刑事诉讼法历史发展_第2页
中国刑事诉讼法历史发展_第3页
中国刑事诉讼法历史发展_第4页
中国刑事诉讼法历史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刑事诉讼法历史发展第一页,共31页。(一)古代刑事诉讼法的沿革一、禹舜——《尚书》:“皋陶”(刑官)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唐玄宗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法治”、“德治”思想“狱神”第二页,共31页。二、法规:周——“两造”“五听”三、法典:1、郑——前536,子产,“铸刑书”2、战国,魏——李悝《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历代法典的蓝本。共六篇——盗、贼、囚、捕、杂、具。《法经》首先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第三页,共31页。《盗》——保护封建私有财产《贼》——防止叛逆、杀伤,保护人身安全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囚》——审判,断狱《捕》——追捕犯罪《杂》——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具》——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代法律的总则部分。

3、秦,商鞅变法,对《法经》完善成《秦律》第四页,共31页。4、汉——汉承秦律该“法”为“律”、增设三篇成《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前六篇大体与秦律相同,后三篇新增关于户口、赋役、兴造、畜产、仓库等项的规定。5、南北朝、隋第五页,共31页。6、唐——《唐律》,中华法系的代表《武德律》《贞观律》《开元律》《永徽律》(仅存,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刑律,12篇502条,斗讼律:如何控告犯罪;捕亡律:追捕罪人;断狱律:审讯决断)唐代法律的形式:律、令、格、式7、五代、宋、金:与《唐律》大同小异第六页,共31页。8、元——《至元新格》第13篇为“诉讼”(实为控告犯罪)9、明、清——传承唐律,“斗讼”、“捕亡”、“断狱”规定刑事诉讼四、总体特征——诸法合一1、民事、刑事不分2、实体程序不分3、归结于刑事法第七页,共31页。(二)中国古代的司法机构一、中央司法机构1、先秦——士、司寇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2、周——大司寇、小司寇、士师3、汉——廷尉4、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5、隋唐——刑部:司法;大理寺:囚禁;御史台:纠察狱讼6、宋:多样化。审刑院;其他机构也可干预司法第八页,共31页。7、元:撤销大理寺,并入刑部;增设宗正府(管理贵族事务)8、明:“三法司”(刑部,负责审判;都察院;大理寺,复核机关);宦官厂卫9、清:承明,刑部权力扩张,负责在京案件审理和京外案件复核。宗人府。第九页,共31页。二、地方司法机构行政级别划分(比如:秦为郡、县;清为省、道、府、县)三、总体特征1、司法、行政不分2、审级:汉唐为三级、宋后为四级3、最高司法权——皇权第十页,共31页。(三)中国古代的起诉制度一、起诉方式1、被害人或其亲属之告诉2、其他一般人之告诉3、官吏举发4、审判机关纠问(注意:中国古代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第十一页,共31页。二、控告政策(1)原则——鼓励控告,知情不报受罚(2)例外1、亲亲相隐2、限制奴婢告主3、老幼病残不得告诉(反、叛、逆、不孝除外)4、禁止囚犯告发(虐囚、谋叛、牵连除外)5、犯罪已被赦免,一般不得告诉6、犯罪人死亡,一般不得告诉第十二页,共31页。(3)限制1.惩处诬告,禁止匿名控告2.审级:禁止越诉(4)再例外——直诉制度(路鼓、肺石、邀车驾、击登闻鼓、上表等)三、总体特征1、没有专设控诉机关2、起诉实际上是指司法机关开始审理案件的依据第十三页,共31页。(四)中国古代的审判制度一、审判组织1、一般——独任制2、例外——会审制:重大特殊案件。典型:清“九卿会审”(六部加都察院、大理寺、通正使司)二、审判模式1、两造:原、被告都到场时审判2、五听:案件调查《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讼求民情,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眊—《孟子·离娄上》“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眊者,蒙蒙目不明之貌。”

第十四页,共31页。三、特权制度(1)八议制度——对八种特殊身份的人,犯罪后须经特别审议并享受刑罚减免的制度。1、议亲2、议故3、议贤4、议能5、议功6、议贵7、议勤8、议宾《唐律》:除犯十恶罪外,凡属八议的人犯死罪,先奏请议,议定后奏请皇帝裁可。(2)代理制度——特殊身份之人可不亲自出庭《周礼·秋官》:“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命夫,大夫官职。由其属下或子弟代为诉讼。一般限于民事。第十五页,共31页。四、特别程序——为防止、平反冤假错案(1)录囚。东汉、唐;“虑”,宽恕。(2)热审、寒审。明清。(3)死刑复核。死刑案件,由中央司法机关或皇帝核准。死刑——立决、监侯。秋审、朝审。五、审判责任《周礼·吕刑》“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第十六页,共31页。(五)中国古代的证据制度一、证据种类1、被告人口供2、证人证言3、物证4、书证5、检验结果二、调查取证——刑讯《唐律》对刑讯有细致的规定时间、官员、工具、强度第十七页,共31页。(六)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特点概括1、儒家思想:和为贵—无讼—律师辩护、代理;亲亲相隐—亲属拒证;春秋决狱2、君权至上3、司法行政不分,行政兼理司法4、维护封建伦理纲常4、实体程序合一5、纠问模式、刑讯法定6、恤刑慎狱:法官责任、会审、直诉、死刑复核、录囚等第十八页,共31页。(七)清末、民国刑事诉讼法一、时代背景1840,鸦片战争,国破家亡、变法图强。二、清末变法1、收回治外法权(刑事司法权)2、修律人物:沈家本、伍廷芳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法典。第十九页,共31页。伍廷芳(1842~1922):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新加坡。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律,拟订了民刑律草案,提出了包括删除酷刑、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狱政等先进主张第二十页,共31页。成果:1906编成《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及《法院编制法草案》。其中《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分5章,206条,实行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近代精神的诉讼法典草案。1909——1910,重新编撰《法院编制法》、《刑事诉讼律》,夭折。第二十一页,共31页。三、民国建法(1912~1949)(1)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法美国三权分立原则,天赋人权观念。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审判公开,诉讼权利等。废除刑讯,建立律师制度、辩护制度、陪审制度。(2)北洋政府(1912~1928)1、袁世凯2、援用清末变法,将前清《刑事诉讼律》改为《刑事诉讼条例》3、近现代司法体系逐步建立第二十二页,共31页。法院体系:大理院、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检察机构:设于各级审判部门,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初级检察厅。负责侦查、公诉、执行监督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审判公开和司法独立原则——“法官独立审判,无论何人,不得干涉之。”(3)国民党政府(1928-1949)1、立法。1931《法院组织法》;1928(1934)《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实施法》2、继承北洋政府《刑事诉讼条例》3、取法德日大陆法之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第二十三页,共31页。4、主要原则A弹劾原则B公诉自诉结合、公诉为主原则C职权进行原则D不变更原则E起诉便宜原则F直接审理原则G言辞审理原则H实质真实原则I自由心证原则J审判公开原则第二十四页,共31页。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时代背景——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2、内容概要3、人物典型:马锡五审判方式4、当代影响:司法模式——人民司法、能动司法、平和司法及其效果——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二、建国后——改革开放前1、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拘留逮捕条例》2、刑事诉讼法,1963年《草案(初稿)》,遇极左而终3、文革时期——无法无天第二十五页,共31页。三、改革开放以来1、新中国第一部刑诉法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刑事诉讼法》。2、现行刑事诉讼法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增加61条,共225条。主要修正内容:(1)修改职能管辖,调整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范围(2)完善强制措施,取消收容审查(3)强化对被追诉人权利保障(4)引入“无罪推定”(5)律师参与诉讼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第二十六页,共31页。(6)扩大不起诉范围、取消免于起诉(7)增加庭审对抗性(8)增设简易程序(9)增设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原则第二十七页,共31页。刑事诉讼法最新修订“尊重与保障人权”辩护制度:1、侦查阶段律师辩护人地位;2、实体与程序辩护并重;3、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阶段和案件范围;证据制度:1、改变证据的含义;2、增加“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