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417-2010沙化和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DB12-T417-2010沙化和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DB12-T417-2010沙化和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DB12-T417-2010沙化和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DB12-T417-2010沙化和荒漠化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regulationofsandificationan前言 Ⅱ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分类及分级评价 25监测内容 46监测方法 6 68监测质量检查验收 7Ⅱ2表1沙化土地序号程度1轻度植被盖度>50%,基本无风沙流活苗较少(一般少于20%)的沙化耕缺2中度植被盖度30%~50%,风沙流活动(一般20%~30%)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多3重度植被盖度10%~30%,风沙流活动地。生4极重度植被盖度<10%的沙化土地。按造成荒漠化的主导自然因素划分荒漠化类型,我市荒漠化土地类型包括风蚀和盐渍化土地。程度评价指标见表2、表3。风蚀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植被盖度<10%(评分40)、50%~69%(评分100%~29%(评分30)、30%~49%(评分20)、)、≥70%(评分4)土粘土(评分1)、壤土15)、砂土(评分20)(评分5)、砂壤土(评分10)、壤砂土(评分或<1%(评分1)、1%49%(评分15)、≥5~14%(评分5)、15%~29%(评分10)、30%~0%(评分20)覆沙厚度≥100cm(评分15)99cm~50cm(评分11)、49cm~20cm(评分评分4)、<5cm(评分1)平沙地或沙丘高度≤沙丘高度5.1m~102m(评分6)、沙丘高度2.1m~5.0m(评分12.5)、m(评分19)、裸土地或沙丘高>10m(评分25)据各指标评分之和)非荒漠化≤18、轻度9~37、中度38~61、重度62~84、极重度≥853表2风蚀程度评价指标(续)风蚀风作物产<5%(评分4)、5%~74%(评分30)、≥714%(评分10)、15%~34%(评分20)、35%~5%(评分40)土粘土(评分2)、壤土26)、砂土(评分35)(评分9)、砂壤土(评分17.5)、壤砂土(评分或砾<1%(评分2)、1%~29%(评分26)、≥39%(评分9)、10%~19%(评分17.5)、20%~0%(评分35)土层厚度>70cm(评分2)、7024cm~10cm(评分1cm~40cm(评分6)、39cm~25cm(评分12.5)、9)、<10cm(评分25)评分之和)非荒漠化≤15、轻度6~35、中度36~60、重度61~84、极重度≥85表3盐渍化程度程度盐渍化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轻度土壤含盐量0.1%~0.3%,地面植被盖度≥36%。可见少量盐碱斑(≤20%),有耐盐碱植物出现,中度土壤含盐量0.3%~0.7%,地面出现较多盐碱斑(21%~40%),耐盐碱植物大被盖度21%~35%。重度土壤含盐量0.7%~1.0%,41%~60%的地表为盐碱斑,大部分为强耐盐碱植物,柳等,植被盖度10%~20%,难于开发利用。极重度土壤含盐量>1.0%,≥61%的地表为盐碱斑,几乎无植被(<10%),极难开发耕地轻度土壤含盐量0.1%~0.3%,盐碱10%~20%,大豆、绿豆、小麦(≤15%),改良较容易。斑占地面积≤15%,一般只危害作物苗期,缺苗、玉米等轻度耐盐作物能生长,产量有所下降中度土壤含盐量0.3%~0.7%,盐碱需要水利改良措施。斑占地面积16%~30%,较耐盐植物如向日葵、缺苗21%~30%,产量下降较大(16%~35%),重度盐碱斑占地面积31%以上,作物极重度土地利用类型类划分见表4。表4土地利用利用类型具体内容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措施,在一般年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能正常灌溉的土地。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作物的耕地。指常年种植蔬菜等为主的土地,包括大棚等用地。新开荒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和这些土地中宽度<2.0m的沟、渠、路和田埂。表4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续)利用类型具体内容连续面积大于0.067hm²、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片林和林带。其中,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林带宽度为(行数-1)x行距+4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林调查。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²、郁闭度0.1~0.19之间的林地。灌木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²、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以及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有成林希望的林地是指: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以上;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²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²以上,且分布均匀。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等设施用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天然未经改良,植被盖度≥10%,以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场。改良采用灌溉、排水、施肥、耙松、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场。人工种植牧草的土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厂矿用地及其他工业设施用地、油田、盐田、铁路、公路、2m以上农村道路、路堤结合用地、机场及坟墓等。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和沟渠。未利用地表层为土质,植被盖度>5%,达不到林地或草地要求的土地,不含盐碱地。表层盐碱聚集,植被很少或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沼泽地表层为沙质,植被盖度10%以下的土地。沙滩和干沟河流两侧以沙砾为主的滩地及常年基本无流水、以沙砾为主的沟地。表层为土质,植被盖度低于5%的土地。表面岩石裸露面积≥70%的土地。其它其它未利用土地。子45环境监测因子见表5。具体内容型划分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相对高差50m左右,一般海拔500m以下。海拔高度500m以下,起伏不大,相对高差一般在50m~100m;无明显脉络,坡地占地面积较大。调查类种种所调查地的优势种。植被盖度所有植物枝叶在地面的投影面积占地面的百分数。分为人工种植、天然、飞播的乔、灌、草。长分为好、中、差三类。好:生正常。中:生长一般,长势不旺发育不良。长旺盛,发育良好,枝干发达,叶子大小和色泽,但不呈衰老状。差:达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调查土壤类型确定土类。分为粘土、壤土、沙壤土、壤沙土、粉沙土、沙土。以县或气象站为单位收集监测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m8m/s)日数、各月沙尘日数;年降雨强度(mm/h)、年蒸发量、期间各年气象数据。包括气象站站点名、站点号、);主风方向、平均风速(m/s)、各月大风(>暴雨(24小时降水总量>50mm)日数、最大各月降水量;各月平均温度。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水量、年平均输沙量;地下水矿化度、水化学类型。水文数据。包括,地表水的年径流量、最大日降的储量、可开采量、补给模数、平均水埋深、水防治措施见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飞播、植被改良、其它生物措施。耕作措施、间作措施、禁牧、轮作措施、作物配置、节水措施、种植水稻、种植绿肥、施肥、其他农业措施。工程措施排水沟、洗盐、客土改良、其它工程措施。化学固沙、土壤化学改良、其它化学措施。5.3.2影响沙化(荒漠化)的人为因素6具体情况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土地利用情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用地的面积。治理情况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防治荒漠化(防沙治沙)方面的数据,包括封育、造林、退耕还林、植被改良、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面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社会经济数据。区划系统为市、区县、乡镇、图斑(地块)四级。沙化监测范围内只对所有沙化土地进行图斑划分 最小图斑划分面积为4mm²。条状图斑短边长度不小于1mm。图斑边界线的走向和形状要与地表状况相符,允许误差不应超过0.5mm。图斑以乡镇为单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编号。图斑号不能重复。当相关条件之的条件一不同时要划分为不同的图斑。划分表8划分为不同的不同图斑的条件见表8。监测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化土地类型或有明治理措施、沙化人为因素、植物种、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沙化土地程度、植被起源、气候类型。土地利用类型、荒漠化类型、荒漠化的级距或状态不同、治理措施、荒漠化人为因素、气候类型。按图斑划分条件,在1:10000的地形图上现地进行图斑划分,确定地类界线,并调查有关因子,用代码或文字进行记载。各监测期的调查季节应保持相对一致。采用目测或实测的方法进行图斑划分。在地形图上有明显同名参照物时,可用目测方法在地形图上确定图斑界线,否则,应利用地形图的明显地物作控制点,用仪器或GPS测定图斑轮廓并标绘划分图斑时,要参考土壤分布图、前期沙化和荒漠化分布图等图面资料。6.2.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每个图斑界线及图斑的调查因子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形成shape格式的GIS矢量数据类型,用GIS求算图斑面积(面积单位为hm²,精确到0.1hm²)。6.2.2用GIS求算面积时,图斑图形数据须为高斯一克6.2.3分乡镇、区县、市统计各类型沙化土地、各类型荒漠化土地和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根据本7.1分别汇总乡镇级、区县级和市级各类型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统计表。7HYP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