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教学大纲(课件编辑)_第1页
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教学大纲(课件编辑)_第2页
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教学大纲(课件编辑)_第3页
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教学大纲(课件编辑)_第4页
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教学大纲(课件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编世界经济贸易地理教学大纲》人类的迁徙环球贸易线路亚洲贸易线路印度洋贸易线路第一章世界生产分布和贸易第一节生产、地理环境与对外贸易一、生产及其结构对外贸的作用生产决定流通。生产发展水平与外贸规模关系:正比。生产发展水平高→生产结构优化→外贸结构优化。二、地理环境对外贸的作用(一)国家的地域规模地域规模与进出口依存度的关系:反比(前提:生产发展水平接近)。(二)国家的资源情况国家的资源状况与其外贸的发展紧密相连。(三)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外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二节世界生产分布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生产分布的变化17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主要标志:蒸汽机。世界生产分布变化:第一,生产部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制造、铁路、海运部门出现。形成现代工业中心。第二,生产地域分工初步形成和迅速发展。工业城市、工业区和农业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中心。殖民地——粮食、原料供应基地。世界市场形成。特点:商品贸易为主,资本输出少,各国经济联系没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金融领域。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主要标志:电力发明和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自由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世界经济形成(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资本)。特点: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金融资本(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出现。促进世界生产分布发生变化:第一,生产部门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特点: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国。资本主义商品性农业。第二,地域分工进一步深化。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各种工业区。商品性较高的农业区。世界范围内:两大工业地带——西欧和北美。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第三,改变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两种经济体系并存: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分布的变化(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政治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殖民地政治独立。经济表现:农业现代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日欧经济赶美上升,“四小龙”在发展中国家中“一枝独秀”。(二)二战后世界生产分布的变化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三大产业比重发生变化。(2)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变化。(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发生变化。(4)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发生变化。2、区域开发的重大变化总趋势——由集中趋向分散。原因:其一,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奋起直追;其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迅速;其三,发达国家追逐高额利润,进行工业、投资转移。其四,东亚地区的崛起。(1)日本经济迅速发展。(2)亚洲“四小龙”和“东盟”经济迅速增长。(3)中国经济振兴。3、地域结构日益不平衡(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差距扩大。(2)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国际分工从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分工和交换发展为劳动、资源密集型制成品与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分工和交换。(3)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新的不平衡。第三节世界贸易一、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1950年1212亿美元,2000年129008亿美元,增长106倍。原因:1、工业迅速增长。2、科技进步。3、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战后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产品比重上升。(一)初级产品比重下降1、食品贸易比重下降最大。原因:(1)农业现代化。(2)畜产品增长。2、农业原材料贸易比重下降较大。原因:(1)提高商品出口附加值。(2)发展中国家大量消耗本国生产的农业原料。(3)科技进步提高对农业原料的利用水平。(4)科技进步产生替代天然原料的人造原料。(5)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就地生产。3、燃料贸易比重有起伏。石油需求量增加。重视开发新能源。(二)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表现:1、机电产品贸易比重上升最大。2、化工产品贸易比重上升较大。3、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品和服装等贸易的比重变化不大。4、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三、战后世界贸易地域结构的变化(一)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超过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二)世界区域集团内的贸易迅速增长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续表7续表8四、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上升,美国、英国、加拿大下降。(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总体有较大改善:初级产品出口下降,工业产品出口上升。个体差别很大。当今贸易最发达地区:西欧、东亚、北美。原因:旧的资本主义贸易体系和经济秩序没有被完全打破。本章要点: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生产分布、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的表现形式及其现状。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贸易地理(编者说明页)。2、三次科学技术革命。3、复习思考题:1、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内容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章世界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

第一节世界能源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一、世界能源的生产、消费和贸易能源生产包括:传统矿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能源:核能。能源消费:发达国家居多。能源贸易:资源丰富的国家——能源消费量多的国家。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势二、主要能源工业部门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煤炭进出口比重表(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石油树天然气资源: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亚、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北非、北海等。2、石油、天然气工业分布中东地区、美国、俄罗斯。3、石油、天然气消费。发达国家,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4、石油、天然气贸易石油: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天然气:进出口的大多为发达国家。(三)电力工业

1、火力发电工业

2、水力发电工业三峡大坝1三峡大坝2三峡大坝3三峡大坝4三峡大坝5三峡大坝63、核电工业2003年核能发电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5%。1999年,法国核能发电占85.8%,韩国占44%,日本占38.9%,英国占32.9%。

第二节世界钢铁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一、钢铁工业生产分布钢铁工业布局世界铁矿石储量: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占总储量的60%。钢铁工业布局:铁矿资源的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地理位置等。二、钢材消费亚洲消费量占世界52.65%,欧盟占16.39%。2004年中国消费量3.12亿吨,占世界30.86%,美国占11.41%,日本占7.57%,韩国占4.65%,俄罗斯占3.32%。三、钢铁工业产品贸易钢铁产品贸易包括:铁矿石、燃料、生铁、废钢、铁合金、钢材。世界钢材贸易特征:第一,贸易增长速度快于产量增长速度。第二,贸易地区比较集中。出口地区和国家:欧盟。进口最大地区:亚洲、北美。第三,就近供销、区域集团内贸易为主。第四,一些国家既出口又进口钢材。第三节世界电子信息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一、世界电子信息工业分布和贸易二、世界电子信息工业主要部门的生产分布和贸易(一)计算机工业(二)通信工业2000年,世界8大通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Nortel、诺基亚、朗讯、Cisco、西门子、摩托罗拉、阿尔卡特)销售收入2057亿美元,占世界总销售额的80.3%。(三)消费电子产品工业电视机、电冰箱、录像机、收录机和组合音响、VCD机和DVD机等。(四)电子元件工业1999年,世界电子元件工业生产和销售分别占世界电子信息工业的10.7%和10.3%。生产集中在日本、亚太地区、美国和西欧地区。家庭影院第四节世界汽车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汽车南汽并购英国MG中国汽车并购潮中国汽车能源紧缺本章要点:主要能源工业、钢铁工业、电子信息工业、汽车工业的生产分布和贸易状况。名词解释:1、能源(21页)。2、汽车工业(40页)。复习思考题:1、世界主要能源的类型、运用与发展。2、当今世界水电业的发展趋势。3、世界电子信息工业主要集聚区的主要特点。4、汽车工业发展与运用思考。第三章世界农业生产分布和贸易一、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数量、质量、地理位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005年世界总面积133.8亿公顷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类型:二、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狭义农业:种植业。广义农业: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农村副业。农业生产三阶段:(一)原始农业阶段。采集、狩猎、集体原始生产。(二)传统农业阶段。自给自足经济为主。(三)现代化农业阶段。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农业现代化结果:人口:1960—2000年,30亿—60亿。谷物:1960—2001年,96870万吨—207683万吨,增1.14倍。肉类:6190万吨—23699万吨,增2.28倍。三、世界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投入:机械化水平低。农业产出:谷物每公顷产量低。人均食物供应量:除谷物外,其它食物仅及发达国家的1/4—1/2。农业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生物技术。第二节世界粮食生产分布和贸易一、世界粮食生产分布(一)世界粮食生产的变化1946年谷物5.33亿吨,2005年22.39亿吨。总趋势:世界人均产量下降、库存减少、粮价上涨、营养不良人增多。(二)世界粮食生产分布主要谷物(小麦、稻谷和玉米)主要种植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粮食生产大国: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三)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2005年)二、世界粮食贸易(一)世界粮食贸易量不断增长特点:贸易额比重小、贸易量大(仅次于石油、钢铁)。2001年出口2.6亿吨。(二)世界粮食贸易的域分布的变化出口国十几个,进口国100多个。发达国家基本控制粮食出口的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大都进口。2000年:世界小麦出口:美国占23.4%,欧盟(15国)占28.8%,加拿大占14.5%,澳大利亚占12.9%。世界玉米出口:美国占60.7%。三、世界粮食问题第三节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分布和贸易经济作物种类:1、纤维类作物:2、糖类作物、3、油料作物、4、饮料作物、一、世界纤维作物(一)棉花(二)麻类二、世界油料作物种类:一年生占世界产量80%:大豆、花生、油菜籽、芝麻。多年生占世界产量20%:油橄榄、油棕、椰子、油茶。(一)大豆(含油率16%—22%)2001年世界产量17663.9万吨。产量大国:美国占世界44.5%,巴西占21.3%,阿根廷占15.1%,中国占8.7%。还有印度、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等。主要出口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主要进口国:日本、欧洲。(二)花生(含油率45%—50%)2001年世界产量3510万吨。中国产量居世界第一,占41.1%,印度占17.7%。(三)油菜籽(含油率35%—46%)2001年世界产量4716.1万吨。中国占27.7%。加拿大占17.9%。印度占13.6%。德国占10.7%。主要出口国:欧洲。主要进口国:亚洲和非洲。三、世界糖料作物2005年,甘蔗产量占84.3%,甜菜产量占15.7%。出糖率:(一)甘蔗(2005年产量12.92亿吨)主要分布:南北纬35度之间。2005年主要生产国世界生产比重排名:巴西32.5%,印度18%,中国6.7%。其他有墨西哥、泰国、巴基斯坦、墨西哥、澳大利亚、菲律宾、等。(二)甜菜(2005年2.41亿吨)主要分布:北纬40—60度中温带地区。2005年主要生产国世界生产比重排名:法国12%,德国10.5%,美国10.4%。其他有俄罗斯、土耳其、波兰、意大利、英国等。四、世界饮料作物(一)茶叶(二)咖啡热带作物,消费量比茶叶多4倍。主要分布: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3/4供出口。(三)可可热带作物,喜高温多雨,集中在南北纬15度之间的非洲西部沿海地区。南回归线(23.5度)以北的拉丁美洲沿海地区。第四节、世界畜牧业生产分布和贸易一、畜牧业的类型(一)按生产性质划分(二)按经营方式划分1、粗放式畜牧业。生产性质:自给性。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2、大农牧场放养畜牧业。集约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3、舍饲畜牧业。粮食为饲料,高度集中饲养。二、世界畜牧业生产分布和贸易畜产品主要分布:北美、西欧、东欧、澳大利亚及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2005年世界奶类总产量62910.2万吨中:印度占14.6%,美国占12.8%。2005年世界蛋类总产量6457.7万吨中:中国占44.6%。2005年世界羊毛产量220万吨中:澳大利亚占23.1%,中国占17.9%。第五节世界水产业生产分布和贸易水产业是利用天然水面生产、投入少、产出多的产业。一、世界渔业的生产分布2004年世界渔类总产量7927万吨,其中中国渔产量达1151万吨,占世界渔产量的14.4%。在当年渔类总产量中,海洋鱼类7100万吨,淡水鱼类5500万吨。海洋鱼类产量排名:中国13.7%,日本5.4%。淡水鱼类产量排名:中国21.9%。二、世界海洋渔场渔业生产国分类:200海里经济专属区以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南非、中国、印度、秘鲁等。远洋捕捞为主: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二战后世界主要渔场分13个区域:太平洋渔场:西北部、中西部、东南部、中东部、东北部;大西洋渔场:东北部(含北海海域和波罗的海)、东南部、中东部、中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印度洋渔场:西部、东部。三、世界渔业产品贸易2001年人均渔产品产量:发达国家35.5公斤,发展中国家18.2公斤。出口: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菲律宾、韩国、越南、秘鲁、智利、厄瓜多尔、科特迪瓦、马里塔利亚、摩洛哥等。发达国家:俄罗斯、挪威、加拿大。进口: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等。第六节世界林业生产分布和贸易一、世界森林资源及其分布森林分类:郁闭林(郁闭度0.2以上)、疏林地(郁闭度0.2以下)、灌木林。2000年世界郁闭林面积为38.6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9.7%。世界森林地区覆盖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达47.1%,中东和北非仅1.5%。国家森林覆盖率:高达70%—80%的,如加蓬84.7%,几内亚比绍77.8%,芬兰72%;不到1%的,埃及0.1%,利比亚0.2%,科威特0.3%,沙特阿拉伯0.7%。森林分布:热带和高纬度寒温带(北纬55度以北)地区。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原始森林区;刚果河流域热带原始森林区;亚欧大陆北部寒温带针叶林区。二、世界林业生产和贸易林产品分类:工业用材、薪炭柴、其他用材。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原木产量中占55%的比重,其中80%用作薪柴。发达国家80%的原木作为工业用材。主要木材进口国:中国、印度。橡胶林本章要点: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产发展上的差距,粮食问题的存在与解决。名词解释:1、土地资源。2、农业现代化。3、经济作物。复习思考题:1、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及农产品满足人口需求的措施。2、世界粮食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第四章世界贸易运输

第一节概述一、交通运输业的性质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物质部门。通过:运输工具——人或货物——特定线路——空间位移。特点:产品是吨公里或人公里。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具有统一性。运输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互换使用。二、交通运输业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离岸价格(FOB):进货成本+商品包装+仓储费+国内运费+检验+出口关税+托运+结汇。到岸价格(CIF):FOB+保险费+国外运费。三、世界贸易运输方式主要运输方式:1、水上运输。海运、河运。2、陆上运输。铁路、公路。3、航空运输。4、管道运输。5集装箱运输。6国际多式联合运输。第二节国际海上运输一、海上运输概述(一)海上运输的性质海上货物运输要素:船(工具)、货(对象)、港(枢纽)、线(通道)。(二)海上运输的特点1、通过能力强。2、运量大。3、运费低、适应性强。4、速度慢。二、海上运输发展的特点(一)发展迅速海运量:1950年5.5亿吨。2006年148.76亿吨。商船队规模(300吨级以上):1965年1.6亿吨。2001年5.8亿吨。集装箱船队发展更快。(二)海轮向大型化、自动化、高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石油运输主力:20—30万吨油轮。超级油轮60万吨。矿石运输:30万吨级船。(三)运输货物结构特点主要货物结构:量大、价廉、笨重、运输距离长。如:石油及制成品、铁矿石、煤炭、谷物、各类矿产品、各种工业品、机械产品、原料、原材料等。(四)对外贸易货物的数量与构成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006年全球海运货物总装卸量148.76亿吨:发达国家占47.1%,经济转型国家占1.7%;发展中国家占51.2%。其中:装货:发达国家不足36.2%,卸货:发达国家占57.9%。(五)海运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1、最发达大西洋,依次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2、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商船总吨位70%以上。发展中国家多为“方便旗船”。3、航运市场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2001年全球海运总量58.3亿吨。亚洲占36.8%;欧洲占25.5%;美洲占20.9%;非洲占9.4%;大洋洲占7.4%。三、世界海运主要航线(一)太平洋航线有世界1/6的港口,沿岸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航运中心东移之势,已见端倪。1、远东——北美西海岸航线。2、远东——加勒比、北美东海岸航线。3、远东——南美西海岸航线。4、远东——东南亚航线。5、远东——澳新航线。6、澳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二)大西洋航线几百年来,海运量一直居各大洋之首。北大西洋沿岸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西欧、北美所在地。1、西北欧——北美东岸航线。2、西北欧与北美东岸——加勒比航线。3、西北欧与北美东岸——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至亚太地区航线。4、西北欧与地中海——南美东海岸航线。5、西北欧与北美东海岸——好望角、远东航线。6、南美东海岸——好望角——远东航线。(三)印度洋航线1、波斯湾——东南亚——远东航线。2、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航线。3、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航线。(四)北冰洋航线四、世界主要海峡、运河、港口(一)世界主要海峡1、马六甲、新加坡海峡。连接亚、非、欧、澳四大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两洋“战略走廊”。2、霍尔木兹海峡。阿曼与伊朗之间。波斯湾——印度洋唯一出口。3、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沟通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4、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欧洲大陆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连接欧亚大陆铁路和黑海与地中海间海上交通。5、直布罗陀海峡。欧洲西南的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西北角之间。地中海和大西洋间唯一通道。有“咽喉”、“桥头堡”、“十字路口”之称。6、英吉利、多佛尔海峡(拉芒什—加莱海峡)。英法之间。国际海上航线要冲,世界海运最繁忙和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二)世界主要运河1、苏伊士运河。埃及东北部,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沟通地中海与红海,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世界最繁忙的通航运河。2、巴拿马运河。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西半球最重要的航运枢纽,航运量世界第二。3、基尔运河。德国北部日德兰半岛,沟通巴罗地海与北海。(三)世界主要港口世界国际贸易港口2000多个。密集度排名: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1、鹿特丹港“欧洲门户”,不淤不冻,2006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三,仅次于上海、新加坡。集装箱吞吐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七。2、纽约港。美国第一大港。可自由出入120万吨巨轮。2006年货物吞吐量美国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美国第三。3、汉堡港。德国第一大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欧洲第三,集装箱吞吐量欧洲第二。4、安特卫普港。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2006年货物吞吐量欧洲第二,集装箱吞吐量欧洲第三、世界第十四。5、横滨港。日本中部东京湾西南岸,天然良港。拥有世界最现代化的设备,是日本最大的出口港,年吞吐量1亿吨以上。香港港。中国珠江口东侧,九龙半岛与香港岛之间。自由港,航线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对美出口最大集装箱港口,2006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二。7、新加坡港。新加坡岛南部,临近马六甲海峡,250多条航线通往世界,平均12分钟进出港口一艘轮船,2006年吞吐量世界第一。第三节铁路运输一、铁路运输概述特点: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强、运输成本低、时间性强、建设投资大。二、铁路运输发展的特点(一)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所占比重的逐渐下降和近期的重新崛起下降原因:石油大量开采,汽车产量增长。崛起原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铁路向高速化和现代化发展电力机车:牵引力大、速度快、耗能少、成本低、环保。高速铁路:法国1989年创时速482公里的世界纪录。高速铁路网计划:美国拟建17条高速铁路。日本在21世纪将使新干线增至7000公里,形成以东京为中心的“全国一日交通圈”。法、比、荷、德修建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科隆高速铁路。(三)世界铁路网分布不均全球铁路运营里程120万公里。欧洲、美洲各约占1/3,其他各州占1/3。地区层面:西欧铁路网密度最大。国家层面:日本铁路密度最大。营运里程:美国约23万公里;俄罗斯8.6万公里;中国7.7万公里。三、主要线路(一)西伯利亚大铁路(两条)第一条全长9300多公里:东起俄罗斯纳霍德卡港或东方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伊尔库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古比雪夫—莫斯科第二条全长6500公里:东起苏维埃港—共青城—乌斯季库特—耶塞尼斯特—苏尔古特—秋明—新西伯利亚(汇合第一条)。发展:与朝鲜半岛铁路相连,建设欧亚运输走廊北线。欧亚运输走廊:南线(集装箱和客运为主):符拉迪沃斯托克—朝鲜元山—韩国釜山。北线(散货运输为主):共青城—鞑靼海峡—萨哈林斯克。(二)北美铁路干线货运为主。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是最主要的业务。(三)欧洲铁路网铁路客货运量在总运量中比重不大。大部分靠公路、内河运输。(四)拉丁美洲的铁路线(沟通南美大陆东西两岸)(五)东南非纵贯铁路线(穿越达累斯萨拉姆、卢萨卡、布拉瓦约、哈博罗内、开普敦5国和地区)(六)亚洲的铁路线巴士拉—巴格达—科尼亚—伊斯坦布尔—巴尔干铁路。中东地区连接欧洲最重要的铁路。粤海铁路台海隧道西藏高亚洲的魅力圣境朝佛朝佛者布达拉宫进藏公路乘车藏民过河汽车进藏火车火车桥梁火车内部乘火车观景点藏羚羊通过火车隧道(虚构)第四节集装箱运输一、集装箱运输概念(一)集装箱和集装箱运输1、标准集装箱(TEU)。箱体高2.44米(8英尺)、宽2.44米(8英尺)、长6.096米2、集装箱运输。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的现代、高级运输方式。现占世界货运总量的95%。(二)集装箱运输的主要优缺点优点:1、装卸速度快,船舶周转率高,“门对门运输”。2、节省多种费用,降低运输成本。3、全天候,货损、货差减少,货运质量提高,经济效果好。4、装卸机械化、自动化,降低劳动强度。5、能把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的纽带。缺点:投资大,往返货运量难以平衡,易形成空箱(约20%)。二、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特点(一)发展迅速集装箱运输占世界贸易比重达60%。集装箱线路500多条,集装箱港口250多个。(二)大型化趋势明显集装箱运输船大型化,班轮公司规模大型化。(三)发展不平衡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5位均在亚洲。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发展最快,中国将成为集装箱运输中心。三、主要航线和港口(一)主要航线主干线:亚欧、亚北美、欧北美三大区。途径:东亚、南亚、中东、西欧、北美等区域。主要航线:1、太平洋航线:远东——北美。2、亚欧航线:亚洲港——印度洋——欧洲。3、大西洋航线:欧洲——北美。4、其他航线:中日、中韩航线。澳新——北美。欧洲、地中海——西非、南非。第五节国际多式联合运输主要有三种:海陆联运、海空联运、大陆桥运输。一、大陆桥运输概述以铁路、公路为“桥梁”,集装箱为媒介,实施海—陆—海连贯的运输。西伯利亚大陆桥,美国大陆桥(1967年)。二、大陆桥运输的主要特点(一)缩短运距日本至伦敦走美国大陆桥,日本至荷兰走西伯利亚大陆桥,比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至日本—西欧航线,运距缩短1/3,比绕行好望角缩短1/2。(二)速度快车、船衔接,“门对门”换装作业。(三)降低费用(四)扩大了经济辐射范围连接港口,连接各类经济区,集散物流、客流,利于内陆区域对外开放,深化毗邻地区和国家间的联系。三、大陆桥运输的主要线路(一)北美大陆桥运输线(加拿大和美国的双向平行大陆桥运输线构成)美国大陆桥运输线。两条:1、西部太平洋口岸——东部大西洋口岸。2、西部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口岸。小陆桥运输:海——陆或陆——海运输形式。半陆桥运输(微型陆桥运输)。(二)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线(欧亚大陆桥运输线)

连接太平洋、大西洋、波罗的海、黑海的运输线。东起纳霍德卡和东方港——俄芬——俄白——俄乌——俄哈——北欧——东欧——西欧——中亚。

(三)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线(“新海大陆桥”)

东起中国连云港——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鹿特丹。

泛亚铁路图未来云南通南亚陆桥通道未来第三座跨亚欧大陆桥泛亚铁路四线第六节其他运输方式一、公路运输造价较低、运输灵活、直达性好。各种运输方式中的主导作用:货运比重80%以上;客运旅客周转量50%以上。全球高速公路20多万公里。其中:美国8.85万公里,中国1.9万公里,加拿大1.65万公里,德国1.12万公里,法国1万公里,意大利6300公里。全球公路总长2000万公里。其中:日本116万公里,欧盟356万公里,美国637万公里,拉丁美洲325万公里。二、航空运输速度快、运程短(直接飞行)、不易发生货损货差、安全。全球:最大航空货运集团--美国联邦快递。最繁忙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美国孟菲斯机场。最繁忙客运机场--美国亚特兰大机场。2000年,全球最繁忙的20个客运机场中,14个在美国;最繁忙的20个货运机场中,有10个在美国。世界航空运输网:呈条带状横贯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由此延伸到南半球。主要运输航空线:北大西洋航线,即西欧——北美航空线。北太平洋航线。西欧——中东——远东航线。北美——澳新、、西欧——东南亚——澳新、西欧——南美、西欧——非洲、北美——南美、远东——澳新等航空线。三、管道运输运输工具和运输通道合而为一的运输方式。成本低、输送快、不受气候影响。可输送:原油、原油制品、矿砂、煤炭等。四、内河运输世界贸易运输中所占比重很小。较健全的河运系统:欧洲莱茵河、多瑙河,美国密西西比河,俄罗斯伏尔加河,非洲尼罗河等。本章要点:交通运输业的性质,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各具功能和特点的多种运输方式。名词解释:1、“方便旗船”。2、集装箱运输。3、国际多式联合运输4、大陆桥运输。复习思考题:1、交通运输业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2、试比较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优劣。3、集装箱运输的主要优缺点。4、大陆桥运输的主要特点。第五章世界经济特区

第一节世界经济性特区的形成和发展一、概述经济性特区(自由经济区或经济自由区)的共同特征:其一,“国境之内,关境之外”的“境内关外免税区”。其二,有贸易、出口加工和保税仓储三大功能,经济外向型。其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行政管理、经济政策和法规制度优惠。作用:1、扩大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发展。2、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3、增加就业机会。二、经济性特区的形成经济贸易发展,16世纪,意大利热那亚里窝那,世界的一个自由港,最早的经济性特区。三、经济性特区的发展第一阶段:16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商业型自由贸易区时期。主要目的:借助城市优越地理位置和条件,免除进出口关税,吸引外国商船,扩大转口贸易,发挥商品集散中心作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经济性特区发展缓慢,功能单一。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工贸型出口加工区时期。主要目的:在国内划出一定区域,减免关税,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出口加工业,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改变单纯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传统贸易结构局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技、综合型科学工业园时期。主要目的:从事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以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高级出口加工工业。科学工业园区:美国“斯坦福科研工业区”,“硅谷”。新加坡肯特岗科学工业园区。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综合性经济特区:巴西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第二节经济性特区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由港(自由口岸)(一)自由港概述两类:一是将港口及所在城市完全划为自由港,如香港。二是将港口或毗邻港口的一小块区域辟为自由港,如汉堡。完全自由港:所有外国货均可免税进出口,在港内一切作业均不受海关监督。有限自由港:对少数指定的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或实施不同程度的贸易管制,其他商品均可享受免税待遇。特点: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运输自由。设置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经营管理环境高效、港口状况优良。(二)香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有限)主要表现:第一,黄金、外汇自由。第二,自由企业经营。第三,自由价格与自由竞争。与其他自由区比较:第一,范围大。第二,开放度高。第三,功能齐全。第四,能量巨大。二、自由贸易区

(一)自由贸易区概述特点:贸易为主,工商业兼营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边境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区别:边境贸易区:进口商品主要为了区内使用,少数用于再出口;自由贸易区:进口商品主要用于出口,面向国际市场。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的共性与区别(106页)。(二)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有利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稳定的优惠政策。3、低税率。4、有计划地进行区内建设。三、出口加工区(一)出口加工区概述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区别:其一,贸易型和生产型结合的特区。其二,商品增加附加值。其三,既有货币资本,又有生产资本。积极作用:首先,有利于利用外资。其次,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再次,扩大就业。最后,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两种类型:专业型出口加工区和综合型出口加工区。(二)爱尔兰香农出口自由区世界第一个设在机场附近的出口加工区,国际航运运转中心。发展加工工业、旅游业,进行高新技术研发。税率欧洲最低。措施优惠,投资环境良好。主要工业部门:电子、机械、化学、精密仪器等,产品60%—70%供出口,出口额约占全国总出口额的20%左右。四、科学工业园区(一)科学工业园概述特点:环境要求严格,靠近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靠近大城市和港口码头,政府措施优惠。代表: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工业园”、新加坡“肯特工业园”、日本“筑波科学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工业园”、韩国“大德科学院”。类型:自主型与引进型。(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科学园区的范例。产值对台湾GNP的贡献率达10%,投资回报率超美国“硅谷”。特点:集中的科研管理体制,“园区指导委员会”全权负责。政策措施优惠:免税或低税、技术入股、低息贷款、科学工业企业可从事进出口业务。6大产业: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通信设备、光电子、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五、综合型经济性特区(一)综合型经济性特区概述主要特征:规模大、经济范围广、功能多、行业间可提供更多的服务。(二)马瑙斯自由贸易区位于巴西亚马孙中游平原,占地221万平方公里。主要特点:第一,幅员广大、世界罕见。第二,目标是开发落后地区,满足国内需求。第三,农工商综合发展。农工商贸相配套的特大型经济特区。第三节经济性特区的地理分布

世界各种经济性特区800多个,1/3在发达国家,2/3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亚洲(一)建立较早、数量较多、发展迅速(香港、新加坡、台湾高雄)(二)特区影响范围广、作用大(重要转口港、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三)特区就业人数多(以雇佣当地劳动力为主)(四)产业结构逐步变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二、欧洲(一)历史悠久,是经济性特区的发源地世界第一个自由港里窝那(1547年)、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汉堡(1888年)、第一个出口加工区香农出口自由区(1959年)。(二)特区的类型以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为主(三)分布不平衡欧洲分布排列递减:西欧—南欧—中欧—北欧。(四)特区功能逐渐转化建立装配工业和制造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三、非洲和中东(一)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二)吸引外资的关税和财税条件十分优惠(三)特区发展很不平衡(四)发展潜力大四、北美洲(一)数量多、发展快(二)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三)经营多元化(四)产品销售内外结合(五)优良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政策五、拉丁美洲(一)特区的发展早于非洲,晚于亚洲(二)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三)特区类型多样化(四)发展不平衡六、大洋洲历史短、数量少。本章要点:经济性特区。不同时期的世界经济性特区、类型、表现、特点、分布。名词解释:1、经济性特区。2、自由港。3、自由贸易区。4、出口加工区。5、科学工业园。6、综合型经济性特区。复习思考题:1、经济性特区对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什么?2、出口加工区对设区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香港与其他自由港相比的突出特点何在?4、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共性与区别。5、出口加工区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区别。第六章亚洲第一节概述总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人口40.10亿(2007年),占世界人口60%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洲。现有48个独立国家。一、自然条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3/4,平原占1/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和山地,内流水系发达。亚洲最长河流——长江;世界最大咸水湖——里海;最深淡水湖——贝加尔湖。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季风气候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中部、西部;热带沙漠气候:西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雨林气候:东南部。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二、居民人口。2007年40.10亿,占世界60.5%,世界第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人口超一亿。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1.1人。人口增长率居全球中等水平。种族、民族构成复杂。黄种人60%(东亚、东南亚),白种人1/3(南亚、西亚),混合型人种。1000多个民族。大多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复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道教、锡克教等。语种复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朝鲜语族;日本语族。三、经济概况(一)概述亚洲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1960年4%,20世纪90年代中期25%。发达国家:日本。新兴工业国:“四小龙”、东盟、中国、印度。石油富裕国:西亚中东。(二)工业1、能源工业。世界最大能源富集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2/3以上。超100亿吨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伊朗。海湾地区日产原油2000万桶,东南亚地区日产800万桶,两地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0%。煤炭:储量约200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近1/2。产煤大国: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核能:哈萨克斯坦铀矿储量51万多吨,世界第二。2、钢铁工业。世界粗钢产量最多和消费量最多的地区。2000年,亚洲产钢3.31亿吨,占世界产量39%;当年消费占世界43%。3、机械工业汽车:亚洲各国的汽车产量也占世界的30%。造船:韩国、日本、中国三大船舶产量占世界80%以上。机床:2000年产值142.5亿美元,占世界的38%,仅次于欧洲,居世界第二。出口值约占世界1/3。4、电子工业世界民用电子产品的最大生产基地。2000年,中、日、韩等6国电视机产量占世界58%以上。半导体市场规模950亿美元,占全球46.66%。日、韩在高技术电子产品方面居优势。印度软件世界领先。5、纺织业亚洲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占世界40%以上,居各州之首。重要产棉国: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黄麻生产国。印度、孟加拉国。占世界总产量90%。化学纤维。2000年产量1400多万吨,占全球产量1/2以上。(三)农业亚洲2004年粮食产量10.35亿吨,占世界粮食产量45.9%。个体户经营为主,精耕细作。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1、种植业。粮食作物:小麦、稻谷、玉米、高粱。经济作物:棉花、油料作物及热带、亚热带作物。生产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2007年,仅泰、越两国就占世界稻米出口总量的40%以上。2、畜牧业。2004年有猪5亿多头,占世界60%以上,牛羊各占1/2以上,捕鱼量占60以上。中国各种肉类产量占世界1/4以上,和印度、日本是世界鱼类产量最多的国家。(四)对外贸易2006年亚洲对外商品贸易总额79314亿美元,当年贸易顺差5150亿美元。东亚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近1/5。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一大商品贸易国和世界第三大商品贸易国。2006年亚洲服务贸易(逆差)总额14540亿美元。2007年,中国与亚洲贸易额达11879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额的54%以上。中国与亚洲的贸易为逆差。基本情况:亚洲进出口贸易约有1/2是在亚洲国家和地区间进行的。除日本外,亚洲对外出口多以初级产品为主。仍是纺织服装、鞋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世界能源的最大供应地;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上升;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明显增加;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伙伴主要是日本和美欧发达国家。第二节、韩国朝日地图朝鲜、韩国经济图三、经济概况(一)概述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60年代:“贸易立国”,“出口主导型”。70年代:发展重化工业,创造“汉江奇迹”。80年代:经济结构重大调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880亿美元,居世界第13位。(二)工业工业实力和规模接近发达国家水品。北部京仁工业区:首尔、仁川为中心。南部东南沿海工业区:釜山为中心。1、钢铁工业2007年,韩国钢铁产量5140万吨,居亚洲第四、世界第六。2、机械工业成套设备出口大国,重要机床生产和消费国。竞争力产品:船舶用低速、高速柴油机、大中型船舶主机、火电厂和水电站发电机组。汽车:2007年产量409万辆,亚洲第三,世界第五。造船:2005年产量970万吨,居世界第一。目前在全球造船市场中的份额占38%(日本36%,中国9.8%)。技术复杂、集装箱船占订单的1/3以上。液化天然气船市场占2/3。在全球10大造船企业中,韩国占7家。最大造船中心是蔚山。3、电子工业世界10大电子工业国,亚洲第二大半导体生产国,高智能神经网络芯片主要供应国。电子产品出口创汇名列第一,占其出口总额的30%。2001年宽带网普及率达57.3%,世界第一。4、纺织工业世界第五大纺织品生产出口国,年贸易顺差超100亿美元。化学纤维总产量亚洲第三。重点开发高性能、特殊性能纤维;开发半导体、环保、宇航所需的尖端特殊纤维;开发高档时装。(三)农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3.3%。农业人口195万,约占就业人口的8.8%。农业生产:精细化种植和机械化。农产品:不能自给。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水果、蔬菜。水产业发达。(四)对外贸易2006年对外商品贸易总额6349亿美元,居世界第12大贸易位。外贸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2006年服务贸易总额1202亿美元。出口:制成品为91%。主要出口电子产品、汽车、钢材、船舶、纺织服装等。进口:制成品为62%。主要进口一般机械、钢材、电子原件、原油、煤炭和农产品等。2007年,中韩贸易额1599亿美元,韩国顺差476.2亿美元。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一大顺差来源国。是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节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及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一、自然条件海岸线漫长曲折,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和地震。关东平原是农业发达区。水力资源丰富。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矿产资源贫乏。二、居民2007年总人口1.28亿,居世界第10位。人口呈下降趋势,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国家之一,主要居住在太平洋沿岸的狭窄平原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为79%。单一民族(大和民族)。宗教信仰:佛教、神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三、经济概况(一)概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4.3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9%,为世界第二经济最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特征:第一,经济规模庞大,部门结构完整,发展水平高,工业品产量大,很多产品名列世界前茅。第二,财团垄断性强。第三,强烈的对外依赖性。第四,经济地域差异明显。“表日本”为工业畸形集中区,“里日本”为传统农业区。(二)工业工业品产量多,质量好,竞争力强。1、能源工业。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99%靠进口,煤炭也几乎靠进口。2006年日均消费石油516万桶,居世界第三。2000年进口煤炭1.416亿吨,为世界之最。2005年发电量11340亿千瓦,居世界第三。其中,水电占8.9%,火电占19.1%,石油和天然气占37.5%,核电占32.1%。核电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三位。2、钢铁工业2007年钢铁产量1.202亿吨,居世界第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钢铁企业:新日本制铁(世界第三大)、钢管、川崎、住友、神户。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世界领先。约80%的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90%的焦煤来自澳大利亚和中国等。19个联合骨干企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内。3、汽车工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和最大的出口产业之一。丰田(日本最大、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企业)、本田、日产、马自达和三菱5家公司控制了日本汽车总产量的80%以上。。汽车工业大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带状地带名古屋是日本第一大港,建有容量为5万辆的丰田汽车专用码头。4、机械工业(机床、一般机械、电气机械、精密机械等)。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1982年起的18年间,机床生产总值和出口总额稳居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密度居世界之冠。手表产量全球第一。相机竞争力强5、电子电器工业。典型的“出口工业”。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世界领先。2004年电子工业产值世界第二。东芝半导体生产世界第二,电气产品世界第三。2004年消费电子产品世界第一;产业电子产品、无线电通信产品占据世界重要地位。九州岛被称为日本的“硅岛”。6、造船工业。造船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造船总量的30%以上。造船技术世界领先。船舶向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造船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带状工业区日本科技新域分布图(三)农业2005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农业从业人口216万,占总人口的3.4%。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12.6%。1、农业生产特点(1)农业规模小,小农经营为主,缺乏大农场。(2)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精耕细作,单产高。(3)专业农户减少,兼业农户增多,约占70%左右。(4)农产品自给率低,进口量不断增加。2、主要农业生产部门三大支柱:水稻、蔬菜和水果、畜牧业三个部门的产品产量均不能满足需求,每年需大量进口。(四)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非常发达。1、铁路总长:27400公里。世界5铁路密度最高国家之一。电气化铁路占1/2。“新干线”高速铁路时速210公里,长2000公里。9个城市有地铁。2、公路(承担90%以上的货运量和70%的客运量)。总长:123万公里。世界公路密度最高国家之一。高速公路8289公里。3、海运。2004年海运货运量为10.08亿吨,内航货运4.06亿吨。99%的对外贸易通过海运实现。4、航空。2004年,国际航线客运量1827.4万人次,货运量132.35万吨。(五)对外贸易国策:“贸易立国”。经济纲领:“出口第一”。2006年: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12295亿美元,居世界第四,顺差703亿美元。服务贸易2665亿美元,逆差215亿美元。出口结构:制成品占94%。进口结构:制成品占56%,燃料和矿产品占27.5%,食品占12%。主要出口市场:亚洲、北美、西欧。2007年中日双边贸易达2360.2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是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至2007年底,日本对华投资615.6亿美元。第四节东盟国家1967年成立的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现有10个成员国,总面积448.9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6亿(2002年)。海外华人华侨最集中之地。地处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西方交通咽喉。气候属热带、亚热带类型。自然资源丰富,矿物资源以石油、天然气和锡最重要。泰、马、印尼三国橡胶产量占世界65%;棕榈、椰子、金鸡纳、胡椒等的产量世界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出发点和中心:加工工业(电子、炼油、汽车、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等)。著名电子工业生产基地、重要炼油中心、重要能源出口地区之一、世界出口液化气最多地区、稻米出口最多地区、热带作物最大供应地之一。2006年商品贸易总额14540亿美元,顺差880亿美元。出口货物60%以上为制成品;进口商品为机械及零部件、半成品和粮食等。主要贸易伙伴:东盟内部国家、美国、日本、中国等。与中国关系:200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2025.5亿美元,东盟顺差141.9亿美元。双方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是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2010年,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已建成,成为继北美和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一、泰国面积51.4万平方公里,人口6570万(2007年)。30多个民族。泰族占总人口的40.6%。佛教是国教。94%以上的居民信佛教。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热带季风型。矿产资源:锡、钨、锑、锰、铅、锌、褐煤等。森林覆盖率25%。国树:桂树。(一)经济概述开放型国家。三大经济发展支柱:外国投资、外贸、旅游业。正从农业国向农业——工业国迈进。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东盟中最大的汽车生产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60亿美元,在东盟国家中仅次于印尼,居第二位。(二)工矿业重要工业部门: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工业和珠宝。汽车工业:引进外资为主,以汽车装配和零部件制造为主。2007年,泰国汽车产量达123.8万辆,居东南亚国家第一位。纺织服装:规模最大的工业部门。2005年创汇67.2亿美元,名列10大创汇产业之一。将成为东南亚地区服装业中心。电子工业: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珠宝业:红宝石和绿玉著称于世。红宝石出口占国际市场的80%。采矿业:传统产业,以锡、钨为主。(三)农业世界第五大稻米生产国。“茉莉香米”久负盛名。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橡胶产量和出口均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三大蔗糖出口国。是著名的“水果王国”,是亚洲第一大鲜花出口国,以兰花为主。其冻鸡和冻虾出口量跻身世界前列。是世界最大的冻虾出口国。是全球10大渔业国之一和世界主要渔类产品的供应国之一。(四)对外贸易2006年,泰国对外商品贸易总额2594亿美元,顺差22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560亿美元。日、美、东盟国家均是泰国的主要贸易伙伴。2007年,中泰双边贸易额达346.3亿美元,泰国出口226.6亿美元,从中国进口119.7亿美元。中国是泰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市场。二、马来西亚(“锡的王国”)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相会的十字中心,总面积33.02万平方公里,分东马和西马两部分。人口2720万(2007年),30多个民族,以马来族(占61.5%)和华族(占23.6%)为最多。宗教:伊斯兰教(国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等。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应用普遍。自然资源:锡(储量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铁、金、钨、铝等。森林覆盖率58.7%,人均0.73公顷。(一)经济概述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工业为主,经济多元化,面向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制造业31.4%,农业8.45%,服务业57.7%。出口产品:制成品占4/5。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1489亿美元。(二)工矿业主要生产部门:电子工业、汽车、纺织服装、木材工业、炼油、采油和食品。电子工业:世界第9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之一。2004年,电子工业产值达45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汽车工业:2007年产量41万辆。品牌:普腾、灵鹿。木材工业:世界最大的木材和木材制品出口国之一,世界级的家具生产大国。服装:第五大出口创汇行业。2007年粗钢产量610万吨,居东南亚之首。采矿业:石油、天然气、锡(产量和出口量世界前列)。(三)农业种植油棕、橡胶、可可等经济作物为主。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橡胶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世界最大的锯木出口国和第二大原木出口国。可可和胡椒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生产各种热带水果和花卉。粮食蔬菜大量进口。(四)对外贸易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918亿美元,外贸顺差296亿美元。外贸规模在东盟中仅次于新加坡,居第二位。出口商品:制成品占80%、食品8%、燃料7%。进口商品:制成品占85%,主要、为机械和运输设备、食品、粮食等。中马贸易:2007年达464亿美元,马顺差110亿美元。向中国出口:集成电路及组件、棕榈油、塑料、原木、原油、成品油;自中国进口:玉米、无线电话机、纺织品、服装等。三、新加坡(“远东十字路口”)马来半岛南端,国际海运交通中心,总面积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2007年)(一)经济概述20世纪60年代初:进口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60年代至70年代中:出口导向型工业。70年代后: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子工业为先导)。80年代后:高科技产业。经济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标准,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21亿美元。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二)工业(含制造业、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1%)三大支柱:电子、炼油、造船。电子工业在制造业中居主导地位。世界电脑磁盘机和集成电路的主要生产国电子产品出口居世界第四,约占其制造业出口值的1/2。东南亚的“硅谷”。炼油是第二大产业。日炼油110万桶,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东南亚地区的炼油中心、分销中心和储存中心。石油产品90%供出口。船舶修造业:包括修船、造船和海上钻井平台建造3个部分。能建造1500吨至万吨级轮船和10万吨级油轮。最大修船能力达40万吨。是世界重要的生产钻井平台的国家之一。(三)农业及其他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大量依赖外国供应,粮食全部进口。花卉和观赏鱼可出口。亚洲最大金融中心。(四)交通运输业国际海运主要转运中心。有7个现代化港口码头,有200多条航线与全球600多个港口连接。世界上第二个最繁忙的港口和最大的燃油供应港口。2006年,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航空业:著名樟宜国际航空站与133个重要城市及57个国家187个城市有航线。陆上运输:以公路和铁路为主。(五)对外贸易(自由港)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104亿美元,顺差332亿美元。新加坡外贸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3以上。新加坡是自由港(除对汽车、烟、酒及石油产品收取进口关税)。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2006年服务贸易总额1181亿美元。2007年新中贸易额471.6亿美元,中国是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向中国出口电子产品、橡胶、棕油、石油制品,自中国进口轻纺、食品、土特产等。中国苏州工业园是新在华开发的典范。四、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经济图(一)经济概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1425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农业19%,工业43%。爪哇岛: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集中65%以上的稻谷,90%以上的甘蔗、烟草、木棉、奎宁等;制造业占83%。苏门答腊:热带作物主产区,最大石油产区及锡产区。制造业占10%。加里曼丹:林业发达,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区。(二)农业农业人口占全国的59%。全国耕地面积5980万公顷。主要粮食生产:水稻、玉米、大豆。2004年,粮食产量6446万吨,居世界第六位。稻谷产量5310万吨,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进口小麦350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巴西。2005年,橡胶产量227万吨,世界第二位。棕油产量1609万吨,70%以上出口。胡椒、椰干、咖啡、丁香、奎宁等产品出口均居世界前列。2003年原木出口居世界前列,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和出口国。畜牧业不发达,渔业资源丰富。(三)工矿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是印尼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外汇来源。印尼是东盟地区唯一的欧佩克成员国,是东盟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最大的原油产品和天然气产品出口国。2006年探明石油储量47.2亿桶,日均产量92.3万桶,2006年原油产量5190万吨。探明天然气储量94.75万亿立方尺。2006年,油气产品出口占全年外贸出口总额的20%以上。探明煤炭储量70亿吨,2006年产量1.95亿吨,一半以上出口。锡、镍、铜等矿业有一定开采。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纺织业是第二大经济产业。2006年纺织和服装出口95.97亿美元。机械工业中的汽车装配业,日资占90%。2007年汽车产量41.9万辆,少量出口。钢铁工业:2007年产粗钢390万吨,钢材年需求量约400万吨,需进口。石化工业发展迅速。电子工业、食品、造船、家具制造、机械设备均有一定规模。(四)对外贸易2006年,印度尼西亚对外商品贸易总额为1838亿美元,顺差232亿美元。主要出口纺织服装、化肥、电子产品、石油和天然气、木材制品等。主要进口机械设备、汽车、食品、活畜等。2003年服务贸易总额223亿美元。传统贸易伙伴:日本、美国、新加坡。2007年,中国印尼双边贸易额达250亿美元,其中印尼出口124亿美元,自中国进口126亿美元。向中国出口:天然橡胶、化肥、木材、棕油等;自中国进口:棉花、纺织品、机械、化工产品等。第五节印度(“亚洲民族大熔炉”)一、自然条件二、居民2007年,印度人口11.32亿人,世界第二。“民族大熔炉”,大小民族几十个。印度斯坦族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7%。180多种语言,分属4大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等。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三、经济概况2006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9063亿美元。较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本国独立的科技体系。产业结构:农业占24%,工业占26%,服务贸易占50%。(一)工业大部分工业产品能自给,许多工业产品和技术已打入打入国际市场。能制造各种机床、精密仪器、汽车、飞机、远洋海轮和电子产品。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生产核武器。1、能源工业煤炭资源丰富,储量464亿吨。2005/2006年产煤4.37亿吨,世界第三位。石油短缺,70%需进口。发电量中,火电占75.4%,水电占16.8%,天然气占4.7%,核电占2.3%。现有16座核电站。2006年风力发电世界第四。2、钢铁工业。铁、锰、铬、石灰石等矿藏资源丰富。铁矿储量约134.6亿吨,居世界前列,品位高。2007年产粗钢5310万吨,居亚洲第三、世界第五。3、机械工业。最大的工业部门,约占其工业总产值的30%,机械产品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之一。机械设备、电机电器、汽车、摩托车、机车等均能自给。国内汽车约一半为国内生产,2007年年产230万辆,塔塔汽车公司为世界10大商用车制造商之一。飞机制造业以班加罗尔为基地。造船业主要在孟买、加尔各答等沿海港口城市。4、纺织工业。纺织工业约占其工业产值的20%。2005/2006年,棉布产量达495.77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纺织业门类齐全:棉纺、麻纺、毛纺、丝纺、服装业。棉纺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位,麻纺业规模居世界之首。5、电子工业。软件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和出口增幅最大的产业之一。印度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和通信服务输出国。班加罗尔是印度计算机软件“王国”,亚洲的“硅谷”。近年开始培植硬件企业。6、其他。化学工业发达,是世界第三大氮肥生产国。全球最大的钻石切割和琢磨中心,钻石加工稳居世界之首。有100多种矿藏。云母产量世界第一,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0%,重晶石产量世界第三。(二)农业农业产值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4,农村人口比重达72%,农产品出口约占总出口的1/5。通过开展“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粮食自给有余,部分出口。现有耕地面积1.6亿公顷。2005/2006年粮食产量2.08亿吨,仅次于中国、美国,居世界第三。当年稻谷产量9180万吨,居世界第二。小麦产量6940万吨,居世界第二。2004年,玉米产量1400万吨,大豆产量560万吨。棉花、黄麻、甘蔗、花生、芝麻、茶、烟草、腰果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芒果产量占世界的60%以上。2004年,牛的头数为2.8320亿头,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大产奶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年产量590万吨。(三)对外贸易2001年,印度进出口总额932.2亿美元,外贸逆差60.1亿美元。出口商品:制成品比重为76%(1999年);进口商品:制成品54%、燃料20%。劳务输出年创汇40亿美元。2000年中印贸易总额29.14亿美元,印度逆差2.08亿美元。第六节西亚石油输出国(“世界石油宝库”)亚洲西部,亚、欧、非三大洲交界地带。国际通道:“丝绸之路”、苏伊士运河、波斯湾。热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沙漠广大,总面积7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440万(2002年),共17个国家。多为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石油输出国: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拉克等8个波斯湾地区国家,总人口12290万。西亚主要产油国石油业情况沙特国王与罗斯福黏糊糊“发臭”的石油阿拉伯古神庙中的石油用舌舔石油苏伊士运河航母美军进入伊拉克石油与鸟粪伊拉克油井大火伊拉克油井磕头机油轮污染海洋油轮污染海岸石油抢险已探明石油储量6610亿桶,99%集中在波斯湾及其周围100平方公里的地区。世界石油储量超过50亿桶的大油田20个,海湾地区有14个。西亚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1/3。经济结构:石油天然气开采为主(占各国出口额的77%以上)。石油提炼、石油化工、冶金、汽车装配、炼铝工业、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海湾国家与中国贸易: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化肥;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机械和电子产品。一、伊朗(“欧亚陆桥”)西亚心脏地带,东亚——西亚——欧洲的陆上必经之路。总面积163.3万平方公里,人口6560万(2002年)。多民族国家,波斯人占全国人口一半。伊斯兰教是国教。大陆性强,降水稀少,亚热带半湿润山地气候。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煤、芒硝、钾盐、镁盐。(一)经济概述经济发展水平在西亚国家中水平最高,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1108亿美元。经济比重:工业占31%(化工、钢铁、机械、食品),农业占21%。(二)工业石油工业:20世纪90年代石油储量930亿桶,居世界第五位。2000年,伊朗石油产量18571万吨,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储量20.66亿立方米,占全球的14.3%,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两大石油产区:扎格罗斯西南山麓丘陵平原和波斯湾海域。哈尔克岛深水石油输出港为世界第二个最大石油输出港。有炼油厂6座,年加工能力约5325万吨。纺织工业:手工地毯出口约占全球的20%,占伊朗非石油产品出口的20%—25%。其他: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正在建的核电站有2座。(三)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种植业:小麦、水稻、甜菜、棉花、烟草等。粮食年产量1700万吨,西亚第二大产粮国。粮食不能自给,需大量进口。畜牧业:饲养山羊和绵羊。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1/3,数量居西亚第二。渔业发达:鱼子酱集散地及加工中心,年产鱼子酱200吨,沙丁鱼罐头加工中心,珍珠产量高。(四)对外贸易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2001年,伊朗向中国出口原油1085万吨,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二、伊拉克(“椰枣树之国”)位于西亚中央,面积43.8万平方公里,人口2360万(2002年)。居民:阿拉伯人79%,库尔德人20%,伊朗人、土耳其人。居民96%信仰伊斯兰教。农业发达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占全国面积1/2以上)。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磷酸盐、硫磺、铜、石膏。(一)经济概述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大国,两伊战争前石油年产量曾达1.75亿吨。(二)工矿业石油储量1125亿桶,居世界第二;天然气储量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2.4%。2000年,伊拉克产油12526万吨,居世界第九位。油田:北部:基尔库克;南部:鲁迈拉、北鲁迈拉、祖拜尔、布祖干。输油管道:北部:基尔库克——多特纳尔港(1005公里);伊拉克——土耳其(980公里)。南部:鲁迈拉——巴士拉。石化产品:乙烯、聚氯乙烯、化肥。采掘业:硫磺、磷矿。其他:钢铁汽车装配、机械、纺织、食品、水泥。(二)农业传统农业国,主要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棉花、椰枣。粮食不能自给。三、科威特面积1.78万平方公里,人口230万(2002年)。其中,科威特籍阿拉伯人有87万多。居民中95%信奉伊斯兰教。(一)工矿业单一资源经济国家,石油是其最大、最重要的资源。90年代探明储量约970亿桶,居世界第四;天然气储量1.51万亿立方米。2000年,科威特原油产量11970万吨,居世界第十。(二)对外贸易2001年,科威特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38.2亿美元,外贸顺差84.1亿美元。出口:石油天然气占79%,化工产品占20%;进口:制成品占79%,主要是汽车、机械、运输设备等,食品粮食占17%。四、沙特阿拉伯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2002年),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伊斯兰教是国教。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丰富,并有金、铜、铁、锡、铝。(一)经济概述石油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超级石油王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工、农、矿业生产。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1730.67亿美元。(二)工矿业探明储量2620亿桶,约占全球的26%,居各国之首。2000年,沙特阿拉伯原油产量40432万吨,居世界第一。日炼油能力160万吨左右。天然气储量7.1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工业体系: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炼铝、钢铁。(三)农业农业生产和种植业:饲养奶牛、小麦、高粱、玉米、蔬菜、水果、椰枣。农产品进口:活畜及冷冻牛羊肉(澳大利亚、新西兰牛羊);奶酪、奶制品;蔬菜、水果;杂粮豆、、大米(印度、泰国、中国)。(四)对外贸易2000年,沙特外贸进出口总额1076.7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2%,外贸顺差。出口商品:燃料85%,制成品13%;进口商品:制成品78%,食品18%。2000年中国沙特双边贸易额为30.98亿美元,顺差8.08亿美元。本章要点:亚洲国家不同特点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布局及外贸商品特征。名词解释:1、“新干线”铁路(149页)。2、东盟(151页)。3海湾合作委员会(174页)。复习思考题:1、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和主要发展特点。(130页)2、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142-143页)3、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表现。(153页)4、结合海湾国家的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和地理结构思考石油天然气资源对其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第七章欧洲冷战时期的柏林分治图柏林墙勃列日涅夫和昂纳克宣传画1989年的柏林墙柏林每苏检查站莱茵河:穿越西方文明的腹地莱茵河古建筑之旅德国城堡德国1869年新天鹅城堡德国城堡小社会德国猫堡“鬼门关”德国罗兰岛修道院莱茵河畔葡萄园德国酒馆莱茵河集装箱后工业时代休闲的莱茵河幸福的德国孩子第一节概述欧亚大陆西端,北、西、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和地中海,东部及东南部与亚洲相连。总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洲。一、自然条件南高北低。南部阿尔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中部平原广阔,占全州面积的60%。欧洲平均海拔300米,全球地势最低大陆。大部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北部属极地苔原气候。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大片沙漠的大陆。河网稠密,水量充沛,内河航运便利。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河流。多瑙河、莱茵河——国际河流。重要矿产资源:煤、铁、石油、锰、镍、天然气、铝土、硫磺等。森林覆盖率30%二、居民2002年,欧洲人口7.28亿,占世界人口的11.7%,居各大洲第三。人口增长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0世纪70年代后成为世界第二大人口迁入区。人口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70多人,分布比较均匀。种族成为较单一,多为白人。三大语系:一是印欧语系,占欧洲人口95(斯拉夫语族:东欧、俄罗斯;日耳曼语族:中欧西部、北欧、西欧;拉丁语族:南欧、西欧)。二是乌拉尔语系,匈牙利人和芬兰人。三是高加索语系,黑海东岸和高加索地区的居民。宗教:基督教(65%),伊斯兰教,犹太教。三、经济概况长期处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居统治地位。欧洲的工农业总产值约占世界的1/3。2001年,欧洲的出口贸易额占全球的46.3%,进口占44.6%。从1958年成立欧共体,到1993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欧盟,欧洲逐渐由经济上的联合发展到政治上的合作。(—)工业1、能源工业。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地区之一。(1)煤炭工业。20世纪90年代硬煤储量4330亿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