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串讲讲义_第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串讲讲义_第2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串讲讲义_第3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串讲讲义_第4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串讲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串讲讲义一、应考指导(一)课程相关情况说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所用教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汪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本教材在界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性质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进而详细分析和解读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及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后论述了环境与资源的国际法律保护即国际环境法。本课程首先属于交叉新兴学科,课程中涉及多方面交叉学科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其次该课程内容分散,涉及多层次、多方位的法律规范体系,而且很难用一条主线贯穿,相互之间多为独立的法律规范,而且相应法律规范的内容多为民行交叉,由此导致该课程的自学考试通过率一直以来比较低。新旧教材版本的问题:第一章总论(1—3章)该部分对应的是旧版教材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11章)。新版教材在该部分对旧版教材做了一定的删减和修改。保留了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独立法学学科的相关论证;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体系、法律关系等基本理论;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各项基本制度。总体上来讲思路更为明确和具体,便于考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第二部分:环境污染防治法(第4章)。该部分内容对应的是旧版教材第二编环境污染防治法(第12章—第18章)的内容。新版除保留旧版教材《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相关内容以外,另外主要增加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第三部分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第5章)。该部分对应旧版教材第三编,变化不大,主要更新了近几年的法律修改。本部分内容在界定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自然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沿革和主要内容。对比旧版教材,新版教材在该部分明确区分了自然保护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除保留土地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森林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草原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海域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和矿产资源与能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外,更新和区分了自然保护法:野生生物保护法和自然区域保护法。第四部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第6章)。该部分内容在旧版教材中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总论部分,新版教材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的部分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一部分,体现了对相关法律责任的重视,本章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本部分在界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法律责任类型的基础上,要求考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责任构成和责任承担方式及其责任追究机制。第五部分国际环境法(第7章)。该部分对应的是旧版教材第四编国际环境法(第28章—第30章)。相比旧版教材,新版教材在体例上更加清楚,思路上更加明确,内容上变化不大,主要是做减法,因此对考生来讲是件好事,便于考生理解和把握。(二)题型与分值从题型与分值来看,本课程共有五种题型模式: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题型与分值情况如下:单选(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多选(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简答(共4小题,每题6分,共24分);论述(共1小题,每题15分,共15分);案例分析(共2题,分值多为1题10分,1题15分,共计25分)另外注意新版样卷与历年真题在题型分布上存在差别:题型与分值情况如下:单选(共24小题,每题1分,共24分);多选(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简答(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论述(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分析(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三)知识点分布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7章的全部内容。单选题覆盖面最广,基本上每章都能涉及。多选题则主要依据知识点的可考性而定,即全是适合出多选题形式的考点。简答题和论述题知识点的分布基本与简答题不重复,即一章中一般不会同时考简答和论述两种题。这样的话,简答和论述加起来的分布就很广。从整体来看,教材7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而且可以出的题型也不近一致。案例分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可以出案例分析的章节主要是本书的第4章、第5章和第6章。而且由于第6章涉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就其本质而言,无非就是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与自然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因此第6章很容易能够与第4章、第5章结合考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还有一种题型涉及教材第3章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应用问题。就重要性而言,本书的重点为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1章、第2章和第7章相对而言,考试知识点考察较少,多为选择题或简答题。(四)试题难度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部分属于大面知识。而且有些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但仍需特别注意,由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本身涉及的法律规范的范围和层次较多,知识点相对分散,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很难把相关知识进行前后衔接,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五)重难点分析第一章导论本章重点: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环境暴雨、资源保护及其生态保护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后续各个章节的内容打下基础。本章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典型例题: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A)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目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构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特别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本章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典型例题: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的理解错误的是(D)A.采用了目的二元论B.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C.法律规定的目的可以分解为三项任务D.三项任务各自独立的从某一方面实现法律规定的目的,相互之间没有内在关联。解析:《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这个规定包括三项任务:(1)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目的);(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根本任务、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3)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内在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两种目的(目的二元论):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项基本原则: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预防原则、受益者负担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项基本制度:环境标准、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费和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本章难点: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解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并处理环境纠纷,能够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判断环境利用行为的合法性,为解决环境纠纷提供法律分析意见。典型例题:确定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依据包括(ABE)A.必须体现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B.必须是贯穿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特有原则C.必须由政策确认由法律确认D.必须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部门法E.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解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是指能够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体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精神、贯穿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始终,并能够指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执法、司法的法律规范。第四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本章重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主要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立法沿革及其主要内容。具体而言:防治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法律规定;水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规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及水污染事故的法律规定;海洋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防治海洋倾废污染的法律规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工业废物与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制度一般规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核设施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清洁生产促进的主要法律规定以及循环经济促进的主要法律规定。本章难点:能够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固体废物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环境污染纠纷。典型例题: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原则性规定的是(A)A.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B.1987年《大气污染防治法》C.1995年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D.2000年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解析:1979年,在我国制定的首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第五章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本章重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土地管理法》、《税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主要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沿革及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野生动物保护保护与管理的法律规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建设与保护的法律规定;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法律规定;海洋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土地利用与保护的一般规定;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控制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森林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定;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定,海域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以及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本章难点:能够运用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海洋生态保护、土地、森林、草原、水、渔业、海域、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纠纷。典型例题: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哪个部门批准执行(A)A.国务院B.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C.国务院计划主管部门D.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解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计划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经同级计划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第六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行政责任的含义、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种类与适用程序;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主要罪名及其犯罪构成要件和具体刑罚的使用规则;环境侵权的含义、分类、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免责事由、损害赔偿和诉讼时效以及环境侵权纠纷的证据规则等等。本章难点:能够正确运用行政诉讼的有关规定解决或处理环境行政纠纷;正确认定破坏自然资源类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相关的犯罪及量刑;正确运行环境污染侵权的法律规定认定侵权责任,处理侵权纠纷。典型例题:下列关于“破坏环境资源罪”的主观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A)A.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多为故意,而污染环境的行为多为过失B.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多为过失,而污染环境的行为多为故意C.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在主观方面都为故意D.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在主观方面都为过失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主观方面。第七章国际环境法本章重点:国际环境法的定义、渊源;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环境损害赔偿及其争端的解决途径;大气环境保护、海洋与淡水、废弃物与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多样性、贸易与环境等五个领域中重要国际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中国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本章难点:大气环境保护、海洋与淡水、废弃物与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多样性、贸易与环境等五个领域中重要国际条约的主要内容典型例题:对国际环境保护作出全面规定的国际条约是(D)A.《马波尔公约》B.《伦敦公约》C.《日内瓦海洋公约》D.《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析:重要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内容、意义、典型特点。(六)命题特点从命题特点来看,整体上看,出题顺序基本上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来出题,但并不是特别规律。从具体题型来看,单选题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独特性知识点常考,如唯一,第一,首次,典型,标志,最重要,最早等等;第二,概念性知识点常考,相关法律的基本制度;第三,基本知识性知识点常考,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典型数字、独特制度、时间年份,法律的特殊制度及其适用范围。多选题的出题特点是,所考知识点均是适合考多选题的,也就是说该知识点是以多项内容为主的,如特点,组成部分,方式,原因等等。简答题,论述题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将书中出现相关基本理论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具体单行法的法律规定全部掌握即可。案例分析题可考章节主要为教材的第4、5、6章,第3章也可出案例分析题,但就统计而言,这部分案例分析较少。二、本课程的学习建议1.考生在开始学习这门课时,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2.紧扣大纲复习。最好能够按照大纲中提练的课程内容将教材内容简化成自己的学习小册子。此外,要注意课程内容中没有的知识点,如果考核要求中有的话,有必要补充完整。3.注意总结教材中某些知识点的易考特性,比如首次,典型,标志,最重要,最早,典型制度、适用范围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最容易出题的。4.每复习完一遍教材做一套真题,这样将近三年试题认真做过,教材阅读5-6遍会强化记忆,一边阅读教材一边做题会检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的下一轮复习。关于历年真题,特别是近三年考试真题的处理问题:由于教材版本的更新,新旧教材知识点的变化,这个在复习真题要特别注意,多关注出题的方式和答题思路,少关注具体的知识点。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1.必须保证已经全部学习完教材内容。考生要以考试大纲和教材作为学习的依据,掌握教材的知识点,从历年命题特点看,抓住教材是根本。2.考生手中至少有一本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导练习,每学完一章内容后,做辅导书的本章的练习题;学完全部内容后再做模拟题。3.将做错的试题重点划出来,认真查找错误原因所在。4.认真钻研解题技巧,要认真领会,揣摩并加以熟练掌握。四、总复习技巧学完本课程后,进入复习阶段,一般说来至少要留出一个月的总复习时间。在总复习期间,考生应注意:1.树立考试成功的信心,不打“退堂鼓”2.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复习,提高效率3.注意概括总结,浓缩所学知识五、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排除一切思想杂念,一心一意答题。2.拿到试卷后,迅速浏览试卷,同时要快速浏览考题和相应的分值,按难易程度确定做题的顺序。3.答完卷后别忘记重新考虑最初没确定答案的那些题,另外要至少全部检查一遍看有没有因疏忽而出错的地方。4.不要盲目提前交卷,在确保没有漏题的情况下经过两遍检查方可交卷。5、特别注意:由于自学考试是一种过关性的考试,标准是60分,因此出题者在设计考试题目时既不会太难,也一定不会过于简单。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部分的内容一定全部会涉及,而且覆盖面广,因此在考试时可能会遇见自己复习所谓的“怪题”、“偏题”,对这一点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六、各类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技巧(一)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通常是考核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绝大部分知识点属于识记和领会层次。因此,要想在单项选择题部分拿高分,甚至拿满分的话,就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从近三年的试题情况来看,这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需要大家在仔细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一些特殊内容标识出来,专门予以背诵记忆。从难度来看,单选题的难度是所有题型中最容易的,应该说只要熟读教材,不会有不会做的题。(二)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考核的难度相近,只是多项选择题所考知识点比单选所涉及知识点要复杂,内容要多。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多选题的考点一定是适合考多选的知识点,这一点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的将具备这种特点的知识点加以格外的标识。相对于单选题来说,多选题的难度增大,确保答题准确率的方法只能是提高教材的熟练程度。当然,要特别注意多选题中备选项与正确答案的细小变化,如加上否定词等。否则,可能由于审题不细导致丢分。(三)简答题简答题用来考核考生对某方面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般只需要直接作答,答要点即可,不需展开。(四)论述题论述题是简答题的拓展,要求能够在回答要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充分详细的分析论证,绝对不能只答要点,不展开。那样一定会扣分。(五)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命题者一般都采用“因法设题”的命题思路,即从法条到案例的命题思路。命题者往往头脑中先有了所要考查的内容和知识点,再找出该知识点所对应的可适用的法条,而后根据该法条来设计具体的案情和题目。案情设计上有时候故意增加些干扰考生正确作答的信息即“考试陷阱”来混淆视听,以此检验考生对法条、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根据案例分析题命题者“因法设题”的命题思路,考生答题时一定要养成“就题找法”的解题思路,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首先判断本案例分析题考的是哪一个章节的内容的内容以及那些该部门法中哪一个或哪几个法律制度。考生可根据该题目的具体问题设置来确定究竟所考查的是哪部分知识点。2、找到了要考查的具体法律制度,按照“就题找法”的解题思路,迅速在脑海中搜寻该制度所对应的相关法条。找到该考查点所对应的法条,离正确答案就不远了3、找到所对应的法条后,先不急于作答,应仔细、全面地分析案情,避免有所遗漏。一般而言,自学考试的题目都是命题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设计出来的,又经过了命题委员会的特别审定,体现了较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除非叙述案情之必需,不会有多余的、无关紧要的文字出现。案情叙述中所给出的有法律意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要么是提供答题线索的,要么是用来干扰、迷惑的。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辨析,去伪存真,排除干扰,确定“题眼”。4、统筹考虑全案各种情况,前后兼顾,写下最终答案。考生一般不能仅在脑海中分析,最好在草稿纸上详细列出各方当事人的关系,确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并对照案情检查有无遗漏的重要信息,这样才会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内容串讲第一章导论一、复习建议本章主要是为了引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该门课程,因此该章中重点内容不多,可以出的考试题型多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这一部分的内容以理解为主。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1.了解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概念我国环保法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做出规定。1989年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将环境定义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大部分,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与环境要素基本重合。2、了解环境问题的分类、发展过程【例题】: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答案】B【解析】在环境科学研究中,一般将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这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指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自然破坏,这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综观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地域环境问题时期、国际环境问题时期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3、掌握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人地关系恶化原因: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的影响对策:反环境污染理论:零速增长理论,返回原始状态理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1.外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发展历程,着重了解其中关键的时间段及其该段的特点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立法时期(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从公共卫生到自然资源保护生活环境与自然保护立法并重时期:生活环境保护美国环境立法理论的一大发现是将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立法中。1936年美国运用经济分析制定了《公共汽车尾气控制法》,在资源法律--成本--效益分析上创造了一项革新。整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方位环境保护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以前,可以称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兴起和环境法的孕育产生时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时期(1978年——1989年)在1978年,中国颁布了经修改的《宪法》。《宪法》第11条专门对环境保护作了如下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样,环境保护首次被列入中国的国家根本大法之中,为国家制定专门的环境法律奠定了宪法基础。1982年,国家又对《宪法》做出修改,在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环境保护法(试行)》的修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从2000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2012年十八大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艰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新兴法学学的相关论证第二章环境与资源法的基本理论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对于简答题和论述题,比较重要。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以简答和论述为主。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1.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和特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社会性;政策性;科学技术性;综合性2.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以理解为主。3.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宪法、行政法、刑法、国际法关系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内容★宪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基本依据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法律其他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部门规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司法解释:“两高”对中国生效的国际环境条约和公约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1、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例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体现的是(B)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D.法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答案】B【解析】法律最终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公民、环境保护团体、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国家和国家机关。(2)公众环境权益的内容:优美、舒适环境的享受权;开发利用环境决策与行为知悉权;开发利用环境决策建言权;监督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其检举和控告权;环境权益侵害救济请求权(3)企业及其开发利用环境的一般权利和义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与义务;利用环境容量排污的权利与义务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3、中国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行政主管部门,随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政府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手段: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管理权;代表国家对环境与资源损害行使民事索赔权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环境利用行为:本能利用行为;开发利用行为:环境容量利用行为和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客观现实的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与环境功能【例题】只能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自然物是()A.土地B.草原C.太阳的光照D.氧气【答案】C【解析】环境利用行为指向的物,通常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和社会财富。它同民法保护对象的物的主要区别在于:⑴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通常视为财产权的对象因而必须是具有价值的物;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物,除社会财产外主要是指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⑵某些自然物既是环境要素又是民法财产权的客体,如土地、森林、草原、山脉、矿藏、河流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它们既是民法的保护客体,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但角度不同,民法重在保护所有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在保护其环境功能。这些自然物都是只有国家或集体拥有所有权,而不能成为个人财产权的客体。⑶还有一些作为环境要素的自然物如空气、风力、光照等,只能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而不能作为民法财产权的客体。其意义在于它们不能作为财产为人们任意占有或处置,而只能作为人类共享资源的环境要素加以保护。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兼顾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也有可能在该章出现,但是出现机会较少,而且模式单一。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概述(一)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及基本制度以及确立的标准基本原则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预防原则;受益者负担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基本制度包括:环境标准制度;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费制度;治理、回复与补救制度。【例题】(多项选择题)确定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依据包括(ABE

A.必须体现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

B.必须是贯穿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特有原则C.必须由政策确认由法律确认

D.必须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部门法

E.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答案】ABE【解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是指能够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体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精神、贯穿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始终,并能够指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执法、司法的法律规范。(二)了解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地位和作用1989年《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的基本法,但在立法法体系中,它并非我国基本法,仅为该领域内的牵头法。《环境保护法》在内容上分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以及附则六章。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1、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的含义及形成2、实施协调发展原则的制度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决策通过“三同时”制度保障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通过循环经济制度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通过清洁能源制度解决环境对经济的制约通过绿色“GDP”核算等经济政策促进和保障协调发展原则的实现(二)预防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内的“黄金规则”1、理解预防原则的含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早就体现这一原则,后又《清洁生产法》、《环境影响评价法》2、实施预防原则的制度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决策阶段落实预防原则通过“三同时”制度在建设阶段落实预防原则通过清洁生产在生产阶段落实预防原则通过循环经济制度在资源废物循环阶段落实预防原则通过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排污阶段落实预防原则(三)受益者负担原则1、受益者负担原则的含义★受益者负担原则是指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或者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和危害者,应当支付由其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损害费用,并承担治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责任。受益者负担原则包括:“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受益者负担原则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72年提出的“污染者负担原则”逐渐演变,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的。2.实施受益者负担原则的制度措施★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征收环境税实行土地复垦制度(四)公众参与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的含义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深入人心,始于1992年里约会议《里约宣言》。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我国首次确立了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原则2.实施公众参与原则的制度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行政许可和环境行政处罚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鼓励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代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建立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制度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一)环境标准制度1、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社会财富和维护生态平衡,就环境质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环境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的事项,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与规范的总称。2、分类★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标准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以及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等五类。其中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环境标准属于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须执行。强制性环境标准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在整个环境标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国家环境政策目标的综合反映和体现,是国家实行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以及分级、分类管理环境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的基础,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科学依据,也是判断某地域环境质量状况和是否受到污染的直接依据。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一般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作为判断排污行为是否违法的客观标准和依据。【例题】2、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是(A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D.环境基准【答案】A【解析】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证据的根据。(二)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制度1、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环境保护篇章、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各类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专项环境保护规划等共同组成,以环境与资源保护为目的的规划的统称。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篇章和专项规划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环境保护篇章国务院主管部门编制的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项规划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的效力(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2、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法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建设项目两大类。3、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通过分类管理方式筛选评价对象和决定评价范围【例题】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D)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分析表C.环境影响登记表D.环境影响报告表【答案】D【解析】我国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分类管理的目录由环保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3、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是指除开发单位及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机关外,其他相关机关、团体、地方政府、学者专家、当地居民等,依照法定程序或非法定方式,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制作、审查与监督等阶段的活动。4、“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规定在我国环境立法中通称“三同时”制度。【例题】4、最早确立环境“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中国【答案】D【解析】最早确立环境“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中国【例题】5、关于“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间的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B.只有“三同时”而没有环境影响评价,会造成选址不当C.“三同时”只能减轻损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却可以预防损害D.有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没必要再适用“三同时”E.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轻污染,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答案】ABCE【解析】“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间的联系(四)环境费制度1、环境费的概念在各国环境立法上,环境费通常表现为环境规费、环境公课、环境受益费等形式。2、我国的征收排污费制度★我国实行的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应当按照环保部门依法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和数量,向法律授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一定费用的行为规范。3、自然保护费制度(五)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是指当环境利用行为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时而对行为人采取的以恢复环境与自然的原状为中心的行政命令措施。2、对环境污染实行的限期治理对环境污染实行的限期治理是指对于超标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以及位于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环保部门依法责令排污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并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一种强制性措施。【例题】6、限期治理制度主要体现了(C)

A.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B.预防为主、防止结合原则C.受益者负担原则

D.民主原则【答案】C【解析】限期治理制度体现了受益者负担原则中的谁污染谁治理3、恢复、补救与拯救4、突发环境事件处理(1)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和分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三大类:(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2)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组织体系和综合协调机构【例题】7、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报告制A.半小时B.1小时C.2小时D.3小时【答案】B(3)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的运行机制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理以及责任追究等五项机制。第四章环境污染防治法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能够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结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环境污染纠纷。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一)理解环境污染的定义(二)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体系1、内容上:海洋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化学物质破坏环境管理以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所组成。2、控制目标、对象、方法上:物质污染防治法、能量污染防治法、污染源头及全过程管理法第二节物质污染防治法(一)大气污染防治法★1、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例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原则性规定的是()A.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B.1987年《大气污染防治法》C.1995年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D.2000年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答案】A【解析】1979年,在我国制定的首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一般规定(1)监督管理体制:【例题】2: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的管理体制是()A.人民政府领导、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按职权划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B.环保总局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工合作的行政管理体制C.人民政府与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D.各级人大监督、人民政府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答案】A【解析】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大气环境标准制度大气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82年首次发布。2012年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两类。(3)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4)“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交纳相应的排污费。超标排放的,应当予以限期治理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3、了解防治燃煤污染相关规定4、理解防治机动车船污染(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2)国家鼓励生产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船。(3)机动车排气污进行年度检测和监督抽测。5、治废弃、粉尘和恶臭等污染★向大气排放粉尘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除尘措施。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防治污染处理。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在城市市区进行建设施工或者从事其他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单位,必须按照当地环境保护的规定,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城市扬尘污染的控制状况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的依据之一。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生产、进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配额进行生产、进口。(二)水污染防治法★1、水污染防治法的适用范围《水污染防治法》第2条的规定,该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另由法律规定,不适用该法。此处所谓的水污染是指陆地水污染。2、一般规定(1)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2)水环境标准制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分年限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超标排污的,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5被以下罚款、限期治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3)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3、水污染物排污许可制度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制度5、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6、防治船舶水污染(三)海洋污染防治法★1、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例题】3:《海洋环境保护法》适用范围包括()A.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

B.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

C.中华人民共和国毗连区D.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

E.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架【答案】ABCDE【解析】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境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也适用本法。2、一般规定(1)海洋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环保部门;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军队环境保护部门(2)海洋环境标准制度(3)海洋功能区制度海洋功能区包括开发利用区、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区和保留区等等。海洋功能区实行分级审批。海洋功能区划的修改,由原编制机关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海域功能。3、防治陆源污染,了解陆源污染物排放的限制性措施包括:★4、防治海岸工程污染★5、防治海洋工程污染★6、防治海洋倾废污染海洋环境【例题】4:.有权批准入海排污口的是(B)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D.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答案】B【解析】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选择,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有关规定,经科学论证后,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7、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适用范围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的防治与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分别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液态废物的污染方式,适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2、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1)“三化”管理原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2)全过程管理原则(3)分类管理原则3、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环保部门与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4、固体废物转移及进出口管制——不包括同一废物产生源内部的转移【例题】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定,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A.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报告,并经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许可B.向固体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报告C.经固体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许可D.经固体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许可,并报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备案【答案】A【解析】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移出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商经接受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批准转移该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未经批准的,不得转移。5、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国家实行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6、生活垃圾处理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地点放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单位从事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7、危险废物处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统一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和识别标志。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国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诉讼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五)了解化学物质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法律规定1、《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2、新化学物质的环境管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对新化学物质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实施申报登记和跟踪控制制度。新化学物质申报,分为常规申报、简易申报和科学研究备案申报。环境保护部每五年组织一次新化学物质排查。第三节能量污染防治法(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一)概述1、区分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2、一般规定(1)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结合)(2)声环境标准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并进行管理。(3)噪声污染的限期治理制度对于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4)偶发性噪声排放控制【例题】6:《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A.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B.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排放噪声者应当向社会公告C.必须事先向当地环境保护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环境保护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D.必须事先向当地环境保护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排放噪声者应当向社会公告【答案】A【解析】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3、工业噪声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因使用固定的设备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拥有的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以及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所发出的噪声值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设施情况,并提供防治噪声污染的技术资料。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的种类、数量、噪声值和防治设施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及时申报,并采取应有的防治措施。4、建筑施工噪声控制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例题】7:《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可以例外的情况是()A.抢修、抢险作业B.建筑计划改变、工期缩短C.外商投资项目的建设D.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E.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答案】AE【解析】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前款规定的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居民。5、交通运输噪声控制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行使的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例题】8:根据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机动车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要符合哪个部门的规定()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部门B.国务院C.国务院公安部门D.国务院交通部【答案】C【解析】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机动车辆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在执行非紧急任务时,禁止使用警报器。城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城市市区区域声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机动车辆行驶和禁止其使用声响装置的路段和时间,并向社会公告。6、社会生活噪声控制(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1、立法2、一般规定(1)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与卫生等部门(2)放射性环境标准制度(3)放射性标识与警示说明义务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生产、销售、使用、贮存、处置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的场所,以及运输放射性物质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违反者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3、核设施管理核设施选址,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在办理核设施选址审批手续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核设施选址批准文件。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制定核设施退役计划。核设施的退役费用和放射性废物处置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或者生产成本。4、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的单位向环境排放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放射性废气、废液,应当向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放射性核素排放量,并定期报告排放计量结果。禁止将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输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三)其他能量污染防治法1、振动控制,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法律,主要执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2、电磁辐射控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8年《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3、光污染控制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光污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4类,即白亮污染、眩光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第四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促进法(一)清洁生产促进法1、概念:2、清洁生产促进的法律制度(1)清洁生产促进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结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促进清洁生产的职责国家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开发等规划。国家鼓励开展有关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组织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知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国务院应当制定有利于实施清洁生产的财政税收政策。(3)生产经营者的清洁生产义务企业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对生产和服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虽未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二)超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的;(三)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企业,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治理。(二)循环经济促进法1、概念2、循环经济促进的法律制度(1)一般规定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2)减量化的法律规定(3)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法律规定(4)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措施第五章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都要加以练习。能够运用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土地、森林、草原、水、渔业、海域、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纠纷。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概述1、自然保护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法二者的区分2、自然保护法具体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以及单项自然资源法等也有自然保护的相关规定。3、自然资源保护法具体包括《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以及一些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等第二节自然保护法(一)野生动物保护法1、野生动物的概念和权属★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本法各条款所提野生动物,均系指前款规定的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渔业法的规定。【例题】1:《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A.属于国家B.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属于国家所有C.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属于资源所在地居民集体所有D.所有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各地情况确定【答案】A【解析】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2、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1)分类保护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3)野生动物救助及致害补偿制度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当地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拯救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4、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的法律规定★(1)野生动物保护实行分部门和分级监督管理的体制—国务院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例题】2: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中涉及哪些管理部门()A.林业管理部门B.渔业管理部门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D.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E.环保部门【答案】ABCD【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实行分部门和分级监督管理的体制。国务院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进入集贸市场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在集贸市场以外经营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进行监督管理。(2)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制度(3)实施猎捕许可及禁限制度★应用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猎捕者应当按照特许猎捕证、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和期限进行猎捕。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违反者,由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破坏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以罚款。禁止使用军用武器、毒药、炸药进行猎捕。(4)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为的管制★第一,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第二,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第三,进出口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规定第四,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5)外国人从事涉及野生动物行为的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或者在野外拍摄电影、录像,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建立对外国人开放的猎捕场所,应当报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野生植物保护法1、受保护的野生植物本条例所保护的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药用野生植物和城市园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的野生植物的保护,同时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2、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建设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野生植物管理工作的部门3、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规定★(1)分级保护及名录制度野生植物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环境的规定第一,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点或保护标志。第二,监测制度第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四,及时采取拯救措施4、野生植物管理的法律规定★(1)野生植物资源档案制度(2)野生植物采集证管理制度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有采集证的,并可以吊销采集证。(3)野生植物贸易限制规定植物有关活动的管理规定(4)外国人从事野生植物有关活动的管理规定(三)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方式包括:有意引进、无意引进和自然入侵我国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政策与法律规定★(1)政策性规定(2)种质资源引进方面的法律规定《农业法》、《种子法》、《草原法》、《渔业法》《环保法》(3)检验检疫方面的法律规定《畜牧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目前与外来物种防治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环保法》、《海洋保护法》、《农业法》、《渔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之中,不仅过于分散,不成体系,而且其规定过于原则,针对性和操作性均不强。(四)自然保护区法1、概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2、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规定★【例题】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未分区的,依照有关缓冲区和试验区的规定管理B.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C.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D.外国人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答案】A【解析】《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未分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外国人进入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事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外国人,应当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决定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3、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规定★(1)管理机构(2)资金机制(3)防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规定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