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实践_第1页
第六讲 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实践_第2页
第六讲 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实践_第3页
第六讲 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实践_第4页
第六讲 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讲框架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政策含义文化发展的一般特性20世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实践伊朗个案本讲重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政策含义理解社会和文化发展:圣雄甘地对现代工业的“批判”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原因一、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政策含义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方面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增长;强调改变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现代化发展实践中,政策领域与思想领域不同。二、文化发展的一般特性“文化”及其存在发展的一般特性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理解文化现象(一)关于“文化”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对人和社会至关重要。文化是有机体,各民族文化的内核各不相同。——广义:人类社会的一切创造物。——狭义:历经社会变迁沉淀下来的、稳定的、深层的存在,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8001/vwsu/gened/learn-modules/top_culture/quotations-on-culture/quotations-on-culture.html(二)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般特性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的文化。时代性是“为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一般状况所规定的文化的时代特征,它是世界各个民族在相同的时代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不是某一民族的文化所独有的特点”;“文化的民族性一旦形成,就以其特殊的感染力影响着对于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感的每一个体,使之通过时代相沿的获得性遗传而保存下来。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经历了久远的岁月,但在民族最初的祖先身上所表现出的主要的精神特质,依旧会在其子孙身上照样出现,而不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泯灭。”

(许苏民:《文化哲学》)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民族性“是依靠历史、通过历史并且同历史一起保存下来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民族文化总是具有时代性,现代化模式也总是在实践中被地方化(民族化);社会文化传统≠传统社会文化(三)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1、广义的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整体与局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2、狭义的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同子系统持续互动3、狭义文化对20世纪发展实践的影响:制定发展计划和确立发展道路;发展计划和政策的落实,发展的速度和结果。(四)理解文化现象的理论工具经典现代化理论挑战-应战理论知识-权力关系汤因比:挑战-应战理论“文明”产生于人类对最初挑战的成功应战,外来因素可以“在被侵入体的身上最有力地刺激起可能的最大的创造性的变化”。文明只有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之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当一个文明面对的挑战减弱时,也就是其停滞和衰落的开始;但挑战的强度并非越大越好。文明在应战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自决性的生长。ArnoldJ.Toynbee(1889-1975)福柯:权力-知识理论知识产生于权力的策略,权力与知识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知识与权力融合在一起,使统治结构获得合法性。因此,知识并没有客观独立性,所有知识都陷溺于各种权力的控制之中。权力促进知识,知识证实权力;某一时代流行的某套“科学知识”,其实并不是什么科学真理,而是与一种权力系统互相勾结利用。话语(discourse)的生产和流通是权力运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M.Foucault,1929-1984三、20世纪亚非拉的文化发展实践亚非拉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亚非拉国家和地区20世纪文化发展实践20世纪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一)第三世界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压抑性话语:殖民主义时代:社会单线进化论、文明使命说20世纪:经典现代化理论,“民主”和“人权”、发展援助……营养性要素: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注意:“后发优势”与techno-nationalism,techno-protectionism:“先进技术的产生意味着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更新,几乎是老工业国家的特权,几乎没有任何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阿达:《经济全球化》)“文明使命说”(“文明开化”)理论前提:“西方”

vs.“东方”由来:1583年,乔治·佩克姆爵士提出,英国有责任运用一切手段,使印第安人“摆脱谬误走向真理,摆脱黑暗走向光明,摆脱死亡之路走向生存之道,摆脱迷信崇拜走向基督教,摆脱魔鬼走向基督,摆脱地狱走向天国。”

1606年,英王授予殖民公司的特许状特别提到要“开化”和“拯救”那些“生活在黑暗中、对真正的知识和信仰上帝愚昧无知得十分可怜”的印第安人。“文明开化”实践及其后果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兴办学校教育:“忘记你从前的方式”

旗号:使被征服民族“文明化”:“从野蛮人转变成为文明的人类”。方针:抑制和贬抑殖民地文化价值和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语言。“土著儿童一入校门,便不准使用本族语言,不讲英语的学生要受各种处罚。”

M.Carnoy:EducationasCulturalImperialism,1974.殖民地近代西方教育甘地:“我敢说没有人能驳倒我的数字,今天的印度比50年或100年前更没有文化教育,缅甸也一样,因为英国行政管理者来的时候,不仅仅是把东西原封不动地夺走,而是开始把它们整个地斩草除根。”

(康内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中译本,1990)D.W.亚当斯:“下一场战争……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所要处理的问题不再是剥夺印第安人的土地,而毋宁是剥夺他们的思想、心灵和灵魂。这是一场温情脉脉的战争,但却同样是一场战争。”

(转引自李剑鸣:《文化的边疆》)“文明开化”的后果“文明结果遂产生了一种突然的急速的残忍和世界征服,为历史前例所未有。文明使亚洲、非洲与澳洲三部及各大洋的岛屿,都直接间接屈服于欧洲近代工业国家的工业的有组织的权力之下。”(朱谦之:《文化哲学》)“文明开化”即使不能完全使印第安人进入文明状态,至少也可使他们附属于美国的利益;而且文明开化与军事征讨相比因节省开支而代价低廉……(转引自李剑鸣:《文化的边疆》)(二)20世纪亚非拉文化发展实践思想层面:以民族主义反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话语抗争(文化自觉)亚非拉地区的“民族主义否认所谓殖民地人民是劣等的说法;它还确信落后的民族国家能够自己实现‘现代化’,同时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由此它提出一种话语……挑战殖民者的政治控制。”(P.Chatterjee:NationalistThoughtandtheColonialWorld)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1、圣雄甘地的话语斗争印度屡遭征服以及被征服状态得以维持的原因:文明的统治现代文明把人变成了奢华和自私的囚犯,要彻底放弃工业主义;“欧洲的骚乱显示了现代文明代表了黑暗与邪恶的力量,而古代(印度)文明则代表了神圣之力的精髓。”

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1948

1-1:甘地论“文明的统治”“正是由于印度人民受到现代文明光芒的诱惑才使他们成为被奴役的民族。维持被统治状态的原因在于印度上层人士接受了文明的恩惠(benefits)。事实上,只要印度人继续对现代文明的‘进步性’抱有错误的幻想,印度就将继续是一个被统治民族。即使他们成功地把英国人赶出印度,他们也仍将继续臣服于‘没有英国人的英国统治’,因为使印度成为一个被征服民族的,不是英国人的肉体存在,而是文明的统治。”

Gandhi:SpeechesandWritings1-2:甘地论现代大机器生产“机器生产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满足永无止尽的消费欲望。但是,它只是刺激了欲望,并没有满足欲望……它给工业城市带来了剥削和疾病,给农村带来了失业和毁灭。”“我以为以使用机器来达到集中权势与财富于少数人手中的目的,是一种罪恶和不公平的事情。”“我们应该把机器生产看作是一个邪恶,而不是一种恩赐(boon)。”“我所反对的是对机器的疯狂,而不是机器的本身。”“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农村家庭中都有了电,我不在乎农民用电来使用他们的器械和工具。”1-3:甘地论印度文化“现代文明首要的是物质性的,我们的则为精神性的。现代文明把心投注在物质定规的探讨上,利用人类的才能以发明或发现生产的工具与破坏的武器;我们的则要在于探索精神的律则。”

“我深信印度的文明不会为世界打倒,我人先祖播下的种子是无可比拟的……

印度毋须向任何人学习,本来就当如此……

富人不一定快乐,穷人亦不一定不快乐……不是说我们不知如何发明机器,只是我们的先祖明白,一旦我们置心其上,我们将成奴隶而失却道德的经纬。……城市是一个陷阱和无益的集聚,人们在其中不能获得快乐,在那儿有成群的窃贼、强盗、娼妓,罪行在其中蔓延、贫人为富人所劫。”“印度文明的趋向乃在于高举道德,西方则在于传播罪恶;后者是不信神的,前者则基于对神的虔信。”

Gandhi:SpeechesandWritings1-4:理解甘地“广大群众日益贫困这一事实强有力地影响了甘地。我想这是真的,他的一般的人生观与所谓的近代观点有着基本上的不同。他并不恋慕那以牺牲精神和道德的价值为代价的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奢侈享受之增长。他不赞成舒服的生活;在他看来,正当的生活方式就是艰苦的方式,爱好奢侈就会导致邪恶和道德沦亡。最使他震惊的是贫富之间的广大鸿沟以及他们之间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的巨大差别……在他看来……之所以存在着这样巨大的差别是由于两个主要原因:外国统治和随之而来的剥削,以及因大型机器而具体化了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他对这两者都表示厌恶。他以怀念的心情追忆到古代那自治的、差可自给的农村公社……他那经常生动而有力的言论是从历代的宗教和道德教义中获得启发的……道德标准必须是压倒一切的;永远不可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否则,个人和种族必遭灭亡。”(尼赫鲁:《印度的发现》)1-5:文化民族主义在亚非拉的普遍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具体条件下,民族主义与工业主义有时是相互排斥的。在近代经济发展落后的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民族主义憎恶和抵制现代工业化的思潮和运动。这在俄国称之为民粹主义;在拉丁美洲称之为民众主义(Populism);在非洲有乡村社会主义(新民众主义);在亚洲有甘地主义;在中国,民粹主义思潮在知识分子中也有影响,从梁启超、孙中山到早年毛泽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2、发展民族文化的成效和问题成效:普及和发展教育,实现国民教育的民族/国家化,使之符合民族国家的特性和发展需要;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肯定与强调。问题: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分布差异,部分国家总体教育水平较低;穷人和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等。社会失范、国民意识等问题亚洲价值观(AsianValues)1992年,东京,李光耀第一次提出内涵:“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国家与社会先于个人;强有力的施行仁政的“好政府”;维持有秩序的社会;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们工作的动力和目标;崇尚和谐与协商,重视通过协商取得共识。1994年-1997年,《外交》,激烈争论。李光耀捍卫“亚洲价值观”《南华早报》:“新加坡永远不希望成为一个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社会,假如这种情形发生,新加坡将会破产。”《外交》:“东亚社会能否保留他们的核心价值并实现这种转变,这个问题由他们自己单独解决,而不是美国能为之代劳的。美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自己的制度强加给那些无法适用这套东西的社会。”

/ev.php?ID=5020_201&ID2=DO_TOPIC四、伊朗白色革命:“未成功的现代化”19世纪的欧化改革老巴列维国王的“去伊斯兰化”政策白色革命RezaShahPahlavi,1878-1944MehammadRezaShah(1919-1980)&EmpressFarah1、19世纪后期恺加王朝的欧化改革改革内容:国家机构(司法)、贵族教育、宫廷文化19世纪后期波斯的困境:沦为半殖民地国内骚乱和饥荒接连发生;政治觉醒: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伊斯兰复兴思想1905-1906年立宪运动2、礼萨·汗与“去伊斯兰化”1925年12月12日,巴列维王朝正式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消除异己,解除部落武装;改变行政区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机器工业:纺织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文化方面:强化波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意识(1935年改国名为Iran)限制宗教人士的权力(司法、教育、寺产);社会生活世俗化。3、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白色革命背景:受教育背景;美国支持;石油资源。“积极的民族主义者”:民族独立、统一和振兴维护民族独立和统一致力于促进国家进步和发展:白色革命白色革命的结果:伊朗伊斯兰革命3-1:白色革命的主要内容目标:“完全改变伊朗社会的基础,使它能同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媲美,并且成为具有社会正义和个人权利的最进步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农业改革(以土地改革为核心)“耕者有其田”,把王室土地、宗教田产和大地主土地进行划分,给农民;全面开发农村。农民知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具和技术资金支持等。改进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鼓励集体劳动和互助合作,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妇女解放:1967年《保护妇女家庭法》建立“知识大军”司法改革……3-2:农业改革的主要成效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控制明显增强。土地重新分配,960万农民受益,1971年,92%的农户有自己的耕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供应保证。3-3:土地改革中的矛盾被剥夺地产的宗教力量和大地主不满;农田分配中的不公平让农民失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贷款向机械化农地倾斜,资金分配不均;现代技术管理和经营方式完全由国外引入;城市化速度过快。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的衰落后来成为霍梅尼指责巴列维国王的罪状之一。3-4:伊朗伊斯兰革命背景:白色革命的诸多问题,1976年自由化措施。1978-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是宗教革命还是社会政治革命?为什么?1979年1月17日,巴列维国王悄悄离开德黑兰,走上流亡道路。4月1日,霍梅尼宣布,伊朗人“一致”投票赞成把伊朗变成伊朗伊斯兰共和国。AyatollahRouhollahMousaviKhomeini,1902-1989/history/rkhomeini/ayatollah_khomeini.phpE.B.泰勒(1832-1917)“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其他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复合体。”

ResearchesintotheEarlyHistoryofMankind(1865)

PrimitiveCulture(1871)梁漱溟(1893-1988)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