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1页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2页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3页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4页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1.光源

1.教学内容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

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

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

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2.教学目标

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4.教学准备

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5.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1.出示课本中的一首小诗:

是谁

在天空架起七彩虹桥

是谁

将明月映入平静水面

是谁

让节日的礼花绚丽多彩

是谁

让城市的夜晚迷离璀璨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并且猜一猜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

预设: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光。

第1句小诗说的是阳光,第2句小诗说的是月光,第3句小诗说的是火光,第4句小诗

说的是灯光。

3.教师引导:关于光,大家并不太陌生,不过关于光还有很多的奥秘需要大家去探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索光与色彩的知识。

二、聚焦

1.平时,我们看到的光究竟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课我们

就来探究有关光源的知识。

2.板书课题:1.光源

三、探讨

活动一:认识什么是光源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光?他们是由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预设:

阳光,是由太阳发出来的。

灯光,是由电灯发出来的。

烛光,是由蜡烛发出来的。

星光,是由星星发出来的。

荧光,由萤火虫发出来的。

2.教师相机出示阳光、烛光、星光、萤火虫的光等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

这些发光的东西,我们都称他们为光源。

3.出示光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光源。

光源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能自行

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教师强调:光源的概念一定是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自己不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不能称之为光源。

5.怎样辨别哪些是光源?

教师引导:光源一定是自己能发光的物体,请大家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一下下面的这些

物体是不是光源。

6.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中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吗?

预设:

图片1,摩天大楼的玻璃是反射的太阳光,这个不算光源,因为摩天大楼反射的太阳光

来自于太阳,而并不是摩天大楼自己会发光。

图片2,月光照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也不是光源。首先月亮不是光源,因

为月亮本身不发光,他只是反射太阳的光。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面

也不是光源,因为水面本身不发光,他只是反射月光,所以月亮和水面都不是光源。

活动二: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教师引导: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这些光源都一样

吗?

2.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和下面的4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光源

都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预设:

这些光源有的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我们称之为自然光源,还有一些是人们制造出来

的,我们称之为人造光源。

2.引导学生列举我们身边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预设:

自然光源有恒星(包括太阳)、极光、萤火虫光、夜明珠发出的光、闪电、深海中发光

鱼、会发光的植物等等。

人造光源有火把、油灯、蜡烛、电灯(包括白炽灯、日光灯、高压纳灯、霓虹灯等)、

酒精灯、激光、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自然光源的图片以及人造光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

解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不同之处。

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活动三: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发光的过程

1.出示课本第3页点燃蜡烛的图片,提出要求: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且仔细观察蜡烛

的燃烧发光的过程,想一想蜡烛究竟是怎样发光的。

2.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思考蜡烛是怎样发光

的。

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全班交流

通过观察燃烧的蜡烛,想一想蜡烛是怎样发光的?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蜡烛不断的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发热产生

高温,在高温下未完全燃烧的蜡烛细小碳微粒就会发光。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光源也像蜡烛那样,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预设: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6.教师相机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光源都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活动四: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1.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蜡烛等是通过燃烧发光的。下面我们来给钢丝通电,看看钢

丝是怎样发光的。

2.出示课本第3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活动方法。

3.全班交流

所需材料:钢丝球、带导线的鳄鱼夹、沙盘、电池等等。

活动方法:

①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

②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

③用另一根导线碰触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钢丝发光的现象。

活动注意点:

钢丝在通电的时候千万不要触摸,小心触电。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仔细观察钢丝通电时的现象,想一想钢丝是怎样发光的?

5.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预设:在给钢丝接通电流之后,发现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钢丝是怎样发光的?

预设:说明钢丝在通电后会发热,会逐渐变红发光。

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教师引导:钢丝通电后发热,会逐渐变红发光,可以看出钢丝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光源也像钢丝一样是通过通电发光的。

7.学生列举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

预设: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

等。

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通电发光的光源。

8.教师引导:蜡烛、木材、油灯等一些光源,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而日光灯、白炽灯、

手电筒等一些光源,是通过通电发光的。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其他的发光方式吗?

预设:

碰撞摩擦发光,比如闪电。

爆炸发光,比如炸药。

教师出示闪电、烟花等等光源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发光方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光源,知道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同时,我们还

了解了什么是自然光源,什么是人造光源。懂得了蜡烛、木材、篝火等等是通过燃烧发

光的,而白炽灯、手电筒等等是通过通电发光的。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发

光的物体,看看他们是怎样发光的。

2.光的传播

1.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

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

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

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

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2.教学目标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

气中的行进路径。

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

分享与合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4.教学准备

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

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光源,这些光源有的是人造光源,

有的是自然光源,有的是通过燃烧发光的,有的是通过通电发光的。这些光源发出的光

是怎样传播的呢?光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在空气中

是怎样传播的。

2.板书课题:2.光的传播

二、探究

活动一:预测光的传播路径

1.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中分别是什么光。

预设:

图片1:早晨的太阳光。

图片2:汽车的灯光。

图片3:傍晚的阳光。

图片4:灯光。

2.这些光的传播路径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预测:这些光都是光束射出的,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过渡:光到底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活动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实验一:探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

1.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

本次实验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线香、透明的玻璃容器、激光笔、打火机等等。

3.实验方法:

①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

②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

播的现象。

4.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

实验的结论。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

光不管从哪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拐弯。

6.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

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途径实验

1.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

这次实验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橡皮泥等等。

3.实验方法:

①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挖个小孔。

②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

③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强调一定要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观察在什么情

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预设:只有当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6.为什么只有在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

的光?

预设: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只有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

的时候,光才不会被遮挡住,我们才能够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7.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8.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在烟雾中传播的实验,另一个是光穿过

硬卡纸小孔的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预设: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明白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三、情境题

1.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思考:大家来看一看,

图片上的学生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2.讨论,预设:

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身体立正,头向左(右)摆动60°,脚用

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右)人员看齐,要求能够看到相邻人员的腮部,且看不到其

后边的人,不能低头或仰头。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四、小孔成像

1.教师引导:关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

墨子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这个实验我们称之为小孔成像实验。

2.出示课本第6页小孔成像的文字资料,学生读一读这段材料,并且仔细观察下面的图

片,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内容。

全班交流

3.古代学者墨子在小孔成像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4.小孔成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5.做小孔成像实验

(1)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的4幅图,学生认真观察这4幅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

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材料、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剪刀、笔等等。

(3)实验方法:

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纸杯口,用笔尖在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小孔。

点上蜡烛,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

能看见清晰的图像为止。

(4)实验注意点:

一定要慢慢的耐心的调整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一直到能够看到清晰的蜡烛图像

为止。

(5)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实

验难点进行个别的指导。

全班交流

(6)指生说一说在实验中是否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这个蜡烛图像是怎样的?

在实验中看到了清晰的蜡烛图像,蜡烛图像是倒立的。

(7)想一想为什么蜡烛图像是倒立的呢?

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烛焰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烛焰下部发出

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8)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传播途径,懂得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同时,我们了解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且动手做了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在空

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

光的传播的知识。

3.光的反射

1.教学内容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

的。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

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话题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

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

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2.教学目标

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

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

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

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

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

4.教学准备

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白色硬卡纸、

长方形硬纸盒(如牙膏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除了这一特

点之外,他还具有反射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2.板书课题:3.光的反射

二、探究

活动一: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1.让她的左脸亮起来

出示课本第7页照镜子的图片,提出要求:大家看镜子中的这位小姑娘脸看起来黑黑的,

我们怎样才能用镜子让她的左脸亮起来?

预设:我们可以用一面或几面镜子将阳光或者其他光线照射到她的左脸上。

2.利用一面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出示课本第7页左上角图片,提出要求:利用镜子试着将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教师指导只要角度正确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3.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阳光接力打靶”游戏。

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了解游戏的方法。

预设:

①在阳光下选择房屋背阴处画一个靶标。

②至少三人一组,每人一面平面镜,按如图所示位置站好。仔细调整彼此镜子的高度与角

度,使光斑能够反射到靶标上。

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镜子做一做“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看哪个小组能够顺利的完成

游戏。

5.全班交流:刚刚的三个活动,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预设:都利用了镜子。

教师引导:是的,在刚刚三个活动中,我们都利用了镜子,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

6.光的反射概念

出示课本第7页光的反射概念:

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光的反射的概念,懂得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活动二:光的反射效果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光的反射现象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光的反射现象,预设:

白天看清楚路面,是因为路面反射太阳光。

在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因为水反射太阳光。

夜晚我们能看见月亮,因为月亮反射太阳光。

我们能看清楚书上的字,也是因为光的反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就是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

2.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但是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

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多种多样的物体当中,什么样的物体反光效果更好呢?

3.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三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三幅图片,了解三幅图片的内容,并想

一想反光效果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

图片1,玻璃球体

图片2,玻璃台板。

图片3,平静的水面。

反光效果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表面光滑。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在众多的物体

当中,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因为镜子表面非常光滑。

5.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1)出示课本第8页中间月亮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

(2)教师引导:漆黑的夜晚,我们会看到天空中圆圆的月亮,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湖

面上,湖面上洒满了银光。同学们,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能够用光的

反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吗?

(3)出示课本第8页中间的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试着利用光的

反射原理解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

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

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

挡住)。

月亮是不会发光的,我们能看到月亮那是因为月球可以反射太阳光,所以所谓的月光不

是月亮发出来的,而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

活动三:做一做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了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光的效果越好。

下面我们来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来做一做下面的活动。

玩镜子活动一

1.规则: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镜子前,又能够与同伴在镜子里互相看见,但都看不见自

己。

2.出示课本第8页照镜子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想一想怎样才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

3.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镜子做一做这个活动。

玩镜子活动二

1.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图片,看一看这幅图片中利用了几面镜子?

出现了几辆玩具小汽车?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并且做一做这个

游戏。

2.提出要求:直立两面镜子,变换他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

3.全班交流,当变换两面镜子的夹角时,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

化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预设: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当两块直立镜子之间的夹角越小,镜子中物体的数量就会越

多。

制作一个潜望镜

1.教师引导:关于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潜望镜就是光的反射原理运用中

的一个突出的例子。

2.出示潜望镜,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指生说一说有关潜望镜的知识。

3.潜望镜是如何制成的呢?下面我们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来制作一个潜望镜。

4.学生看一看课本第9页上面的潜望镜制作图片,初步了解制作潜望镜所需的材料及方

法。

全班交流

5.所需材料:硬纸盒、镜子、剪刀等等。

6.制作方法:

①再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

②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一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

③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④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

⑤像图中那样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⑥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7.学生分小组制作潜望镜,并检查潜望镜制作是否达到标准。

全班交流

8.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潜望镜,利用潜望镜观察物体。

9.通过制作潜望镜,并且利用我们制作的潜望镜观察物体,大家想一想潜望镜的工作原

理是什么呢?

预设:

光沿着直线传播,经过两个反射镜,使光经两次反射之后而折向眼中。

10.出示潜望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潜望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进一步体

会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三、拓展----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1.出示课本第9页伊本•海塞姆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位阿拉伯科学家。

2.学生自由读一读人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人究竟是怎样看见物

体的?你认为伊本•海塞姆的看法对吗?

预设:

伊本•海塞姆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当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或者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光

进入眼睛,通过眼睛的折光部分,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图像,然后经过神经

系统传到大脑,产生视觉,人就看到了物体。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了光的反射现象的概念,懂得了几乎所有

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而反光效果越好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同时,我们还利用了光的反

射原理制作了潜望镜。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光的反

射的知识。

4.七色光

1.教学内容

本课在学生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

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

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

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

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

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

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

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

2.教学目标

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4.教学准备

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手电筒,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雨后彩虹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欣赏美丽的彩虹。

2.教师引导: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除了雨过天晴之外,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彩

虹呢?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预设:

洒水车洒水之后会出现彩虹。

小区里给草坪浇水的时候会看见彩虹。

在瀑布附近可以看到彩虹。

3.为什么在这些地方会看到彩虹呢?彩虹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

讨彩虹的奥秘。

4.板书课题:4.七色光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制造彩虹

大家想看彩虹吗?下面我们动手来试着制造彩虹。

方法1:用镜子制造彩虹

1.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利用镜

子如何制造彩虹。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镜子、一盆水、小石块、白卡纸等等。

3.制造方法:

①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②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

4.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以上材料,按照以上方法到阳光下用镜子制造彩虹。

全班交流

5.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用镜子制造的彩虹,并说一说本小组制造的彩虹有哪些颜色?

预设:赤橙黄绿蓝靛紫。

方法2:用水雾制造彩虹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利用镜子制造出了彩虹,下面我们来用水雾来制造彩虹,看能不

能制造出彩虹出来。

2.制造方法: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

出现的彩虹。

3.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上述方法制造彩虹,仔细观察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全班交流

4.指生说一说本小组有没有成功的制造出彩虹?制造出的彩虹有哪些颜色?

方法3: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1.教师出示一块三棱镜,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了解三棱镜的特点。

预设:三棱镜有三条棱,横截面为三角形,是透明的。

2.出示课本11页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虹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字,了解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虹的方法。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书本上描述的方法利用三棱镜试着制造彩虹。

4.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有没有成功的利用三棱镜制造出彩虹?制造出的彩虹

又有哪些颜色?

5.我们刚刚通过三种方法来制造彩虹,大家有没有看到我们制造出的彩虹有哪些颜色组

成呢?

预设:我们制造出的彩虹大致由赤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

6.学生读一读课本11页七色光材料,初步了解阳光组成的有关知识。

7.出示课本11页下面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结合上面七色光的文字资料,

初步了解牛顿利用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7种颜色的光的实验过程。

8.出示知识点: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

多种色光组成的。

9.学生回顾三种制造彩虹的方法,想一想在这三种制造彩虹的方法中,是什么让阳光分

解成了七色光?

预设:

用镜子制造彩虹,是利用水将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用水雾制造彩虹,是利用水雾将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是利用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了七色光。

活动二:做色光混合实验

教师引导:既然白光能够被分解成七色光,那么色光能否混合成白光呢?下面我们通过

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1.出示课本第12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三只手电筒、白纸等等。

3.实验方法:

①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在白纸上照出光

斑,观察光斑的颜色。

②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③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4.实验要求: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再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

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5.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进行色光混合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全班交流

6.学生说一说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到的光斑是什么颜色?

预设:红绿混合成黄色,红蓝混合成紫色,蓝绿混合成青色。

7.指生说一说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的光斑是什么颜色的?

红绿蓝混合后就成为白色。

8.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实验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1.出示课本12页下面的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了解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2.实验材料:圆盘、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等等。

3.实验方法:

①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②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出现的现象。

4.学生分小组活动,根据实验方法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快速旋转圆盘的时候出现了什么现象?

预设:红绿蓝三种颜色不见了,看到的是白色。

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7.大家想一想,如果圆盘上涂的不是红绿蓝三种颜色,而是赤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

那么在圆盘快速旋转时,你会看到什么呢?

8.学生进行预测并且说明自己预测的根据。

可以看到白色。因为白光就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的,在圆盘高速旋转的时

候7种色光就被混合起来组成了白光,所以我们只能看到白色。

9.关于这个实验,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做一做,验证一下。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7色光,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

种颜色的光,这也说明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我们可以将白光分解成色光,也可以将色

光混合成白光。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白光的资料。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热传递

5.热传导

1.教学内容

热传导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事例,在实验观

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

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

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中、热水和冷水之

间的传递过程与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

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2.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

传导现象的发生。

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

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4.教学准备

热水瓶、火柴、凡士林、铁片、勺子、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槽、冷

水、热水。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

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

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

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谁把温暖传给了谁?

3.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在这首小诗中,谁把热传给了谁?

4.教师引导:太阳、土壤、小溪等把他们的温暖传递给了土壤、种子、鱼儿等。生活中

还有哪些东西会把温暖传递给谁呢?这些温暖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

来探究第二单元一一热传递。

5.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有关热传导的知识。

6.板书课题:5.热传导

二、探索

活动一:他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1.教师引导:冬天天气很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

预设:跑步、打球、喝一杯热水、抱一个热水袋、泡温泉、钻进被窝、开空调等。

2.出示课本14页上面4幅插图,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想一想在这4幅图

中他们是怎样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预设:

图片1,用暖手宝焙一焙,身体就暖和起来了。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2,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

接触。

图片3,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4,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活动二:热是怎么传到衣物、板栗上的

1.出示课本14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些插图,了解插图的内容,想一想热是

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

预设:

图片1,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

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图片2,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

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2.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能举举例子吗?

3.学生列举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预设:

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

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

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

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

活动三:研究热的传递方式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热会通过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上面,那么热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

实验一: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1.出示课本1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仔细读一读下面的实验

资料,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等。

全班交流

2.探究的问题: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3.实验材料:凡士林、金属片、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等。

4.实验方法:

①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

②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

③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分小组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并且填写好

课本15页的实验报告。

6.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方法以及在实验过程中

注意安全,小心烫手。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分别加热两块金属片的时候,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

在一侧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加热的地方向另一侧慢慢熔化。

在中间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中间向四周扩散熔化。

8.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无论加热金属片的中间还是边缘,金属片都会变热,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

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9.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地方。

实验二: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

的地方。那么热在水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出示课本15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本

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探究的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4.实验材料:铁架台、水槽、冷水、烧杯、热水、温度计等等。

5.实验方法:

①在烧杯中到一杯热水,并且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温度。

③5分钟后,再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温度,并比较两测量

的温度。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记录测量的温度数据,完成实验记录

并且想一想这个实验中热中怎样传递的?说明了什么?

全班交流

7.各小组汇报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水槽中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

预设: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槽中的冷水温度会升高,一直到水槽中的冷水

和烧杯中的热水温度相近或相同。

8.为什么烧杯里的热水温度会降低?水槽里的冷水温度会上升呢?

因为烧杯里的热水将热传递给了水槽中的冷水,使水槽中的冷水温度上升了。

9.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热在水中传递时,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说明温度不同

的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热传导。

10.实验总结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发现了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2)出示课本16页的知识点:

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

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热传导的概念以及热传导的特点。

活动四: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现象,你能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他

们的传热过程吗?

2.出示课本16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初步了解图片内容,并试着

用所学的热传导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预设:

图片1,烙饼。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图片2,量体温。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

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图片3,冷敷或者热敷。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

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图片4,吹头发。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

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图片5,电烙铁作画。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

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3.教师引导:除了课本上列举的这五种热传导的例子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热传导事例,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观察我们的生活,看一看生活中哪里还存在热传导的现象,并

且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热传导现象。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热传导现象,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

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并且在热传导的时候热总是

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

的有关热传导的知识。

6.热对流

1.教学内容

本课着重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一一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

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自身各部

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

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

下流动。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把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入冷水槽中

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聚焦对流现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把木

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屑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

的流动方向。这是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活动,使学生认识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主要是对流。第三部分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在空气中点燃一支线香,用玻

璃罩倒扣住,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从而认识气体热传递的方式主要也是对

流。第四部分是利用身边材料制作简易走马灯,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这个环节既

是对本课知识点的生活解释和应用,也是一个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

2.教学目标

在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轨迹的过程中,归纳热对流的概念。

能运用热对流知识解释走马灯转动的原因。

利用常见材料合作完成走马灯的制作,并确保走马灯能正常使用。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4.教学准备

水槽、小广口瓶、色素、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木屑、火柴、线香、玻

璃罩、纸杯、蜡烛、棉线、牙签、剪刀、双面胶。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探究了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了热传导,知道热传导时,热总

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那么,热在液体和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2.教师出示一个盛满水的水槽,再出示一个装着红色热水的小瓶子,问:同学们,这是

一个水槽,老师手上的是一个装着红色热水的小瓶子,如果老师将这一小瓶红色热水放

到这个水槽中会有什么现象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

4.板书课题:6.热对流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1.教师引导:我们首先来研究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出示课本17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

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实验探究的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4.实验材料:木头屑子、烧杯、冷水、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等等。

5.实验方法:

①把木屑放入水中。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③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6.学生分小组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

况,并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小心烫手。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

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到达水面处会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杯壁附近下降,

到达杯底附近会再次聚向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

8.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水受热之后会上升,遇冷会下降。

活动二: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讨了热在水中的传递,那么,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

2.出示课本18页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

验资料,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以及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4.实验材料:玻璃罩、线香、火柴等等。

5.实验方法:

①固定一支线香,点燃。

②用玻璃罩倒扣住线香。

③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

6.学生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想一想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线香的烟会直立向上直到瓶底,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

8.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空气受热之后会上升,遇冷会下降。

9.实验总结

(1)刚刚我们分别做了热在水中和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从刚才两个实验中,我

们发现这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水中的木屑和空气中的烟雾在受热之后都是上升的。

(2)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初试课本18页中间一段文字,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热的另一种传递方

式一一热对流。认识到什么是热对流现象?热对流现象又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

(4)什么是热对流?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热传递

方式叫做热对流。

(5)热对流现象有什么特点?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6)教师小结:不管是热传导还是热对流,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活动三:制作简易走马灯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认识了热对流现象,了解了什么是热对流以及热对流的特点,下

面我们利用热对流的原理来制作一个简易的走马灯。

2.出示课本18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初步

了解简易走马灯的制作材料以及制作方法。

全班交流

3.制作材料:两个一次性纸杯、剪刀、蜡烛、火柴、一根细绳、牙签、双面胶等等。

4.制作方法:

①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

②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

③在杯底穿一根细绳,用牙签固定。

④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黏合。

⑤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

5.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简易的走马灯。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加以适当的

指导。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简易的走马灯,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个小组的

走马灯做的美观又大方。

7.玩走马灯的游戏

教师引导:让我们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观察这个简易的走马灯会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玩玩走马灯的游戏,仔细观察走马灯的变化,预设:

当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时,我们会发现这个简易的走马灯转动起来了。

8.为什么点燃蜡烛,走马灯就会转起来呢?请大家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走马灯转动

的原因。

预设:当我们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时,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

扇叶,走马灯就转动了。

活动四: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1.教师引导:除了走马灯之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热对流现象,大家能举举例

子吗?

预设:

粮食仓库中的对流现象。粮食仓库都装有天窗和地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仓库内的热空

气上升后从天窗排出去,外面的冷空气从地窗进来,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周而复始,

循环不息,所以仓库内能保持恒温,以免粮食受热生虫或者发霉变质。

电冰箱中的对流现象。烧开水就是利用了水的对流。

自然界中的风是依靠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的。

冬天暖气片表面附近受热空气会向上流动。

空调也是利用热对流的原理。

2.教师分别出示粮食仓库、空调、自然界中的风、电冰箱等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进一步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热对流现象,知道了热对流就是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

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的传热方式,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

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热对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课后,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热对流的知识。

7.热辐射

1.教学内容

继“热传导”“热对流”之后,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热量的另外一种特殊传递方式

一一热辐射。热辐射是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的一种热传递形式。与热传导、

热对流不同,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教材通过讨论、制作、分析等学习过程,帮助

学生掌握热辐射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一是感知生活中热辐射的存在,

让学生初步了解还有一种与热传导、热对流不同的传热形式一一热辐射。教材呈现了两

个常见的生活场景,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场景进行模拟感受。二

是制作简易太阳灶,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进一步了解热辐射受哪些条件影响,同时培养

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兴趣。在成品对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寻找成

品的缺点并不断进行完善。三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让学生理解很多情况下热传递的

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同时存在的。第四个活动是在活动三的基础上,让学

生根据实际场景独立分析三种传热方式有哪些异同,并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分析结

果。这个活动既能让学生在寻找相同与不同中加深对三种传热方式的理解,也能培养学

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2.教学目标

在分析生活现象和制作太阳灶的过程中,感受热辐射的存在,并归纳热辐射概念。

会按照工程的步骤和方法,完成简易太阳灶的制作任务。

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概括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生活感受和动手实践,了解热辐射的传递形式和影响条件。

难点:能够独立分析某个场景中存在的热传递方式。

4.教学准备

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枪、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等。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夏天到了,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呢?

2.出示夏天的一些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唤醒学生对于夏天的记忆。

夏天非常炎热,站在太阳下感觉就像站在火炉旁。

3.除了夏天站在烈日下,还有哪些情况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呢?

预设:站在火炉、篝火边。

4.为什么站在烈日下,站在炉火、篝火边,会有这种非常炎热的感觉呢?热又是如何传

递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种传递热的方式。

5.板书课题:7.热辐射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热辐射

1.出示课本19页地球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太阳将自己的光和热

照射在地球上,给地球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2.出示19页下面一段文字

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

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3.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热辐射的概念以及热辐射的特点。

全班交流

4.什么是热辐射?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5.热辐射有什么特点?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6.教师小结:怪不得我们站在烈日下,站在篝火旁会感觉这样热,原来是热辐射的原因。

活动二: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易的太阳灶

1.太阳利用热辐射的传递方式将热传递到地球上。下面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

灶。

2.出示课本20页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

制作简易太阳照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3.制作材料: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枪、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等。

4.制作方法:

①用纸板做一个支架。

②用热熔胶把锡纸固定在支架上。

③将玻璃管灌满水,并封好玻璃管口,固定在支架上后,调整锡纸凹陷的位置,使反射的

阳光汇聚在玻璃管上。

5.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太阳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提醒学生在制作的过程

中使用热熔胶枪时注意安全。

6.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制作好的简易太阳灶,并且评选出最佳作品。

7.教师引导:简易的太阳灶制作好了,下面我们就可以将我们制作的简易太阳灶放在阳

光下,让太阳灶工作了。

8.我们制作的简易太阳灶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利用的是太阳的热辐射原理。太阳灶的受光面是一个凹型面,太阳光照射到凹型的面上,

会聚焦于玻璃管上,能够将反射的光最大限度的转化成热能,传递给位于焦点的玻璃管

上,然后传递到玻璃管中的水中。

9.我们怎样才能够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呢?

预设:

通过制作对比让学生发现影响热辐射效果的主要条件有受热物体颜色的深浅,太阳灶的

材料、形状、大小,反光板聚焦的位置等。

可以将凡是不是吸热的地方,只要有温度的部位,用保温材料保温起来,防止热量的散

失。

调整好最佳的日照角度,可以让太阳灶最大限度的接收热量。

可以增大受热的面积,这样就可以更多的吸收热量。

活动三: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传递射现象,请大家观察以下图片,想一想这些产

品运用了哪些热的传递方式?他们是如何传递热的?

2.出示课本21页上面的5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并想一想这些产品运用

了哪些传递热的方式?他们是如何传热的?

预设:

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

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

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

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产品的热的传递方式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热传导、热对流、

热辐射这三种热传递方式。

活动四: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4.出示课本2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插图,想一想这两幅插图

中有哪些热的传递方式?他们分别是什么?

预设:

图1,用火焰加热的炉子烧热水。火炉和水壶外壁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壶中的水的传

热方式是热对流;火炉向周围空气传热的方式是热辐射。

图2,厨师用铁锅炒菜。锅的外壁和铲子的导热方式是热传导;菜汤的导热方式是热对

流;锅、菜等向周围空气导热的方式是热辐射。

活动五:分析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之间的关系

1.教师引导:我们学习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热的方式,那么这三种热传

递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预设:

相同之处:这三种都是热传递方式,都是从温度较高之处传到温度较低之处。

不同之处:

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

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

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同。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

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2.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方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

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

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者三种同时存在,就像我们上面看到的用炉子烧热水,小朋友坐

在火炉边烤火和厨师用铁锅炒菜一样。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热传递的另外一种方式热辐射,知道了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

和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热的传递。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热传导、热对流、

热辐射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知道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

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课后,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的热传递现象,想一想这

些热传递现象中包含哪些热传递方式。

8.物体的传热本领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热传导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而设计

的。在本课的学习中,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进而

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的材

料。

本课首先展示五种不同材料的勺子,设疑: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

一样吗?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材料传热

的快慢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活动二,由空气是热的良导

体还是不良导体的讨论,引出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入手,

说出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厨房用具,说说各

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最后将学生带到室外,讨论冬季

时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和怎样为房子保温的。活动三,设计一个保温盒,比一比谁的保

温盒保温效果好。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2.教学目标

通过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

4.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尽量相同的木棒或竹棒、玻璃棒、塑料棒、铁棒、铜棒、

铝棒、烧杯、热水、温度计、凡士林或黄油、珠子或绿豆、秒表或其他计时工具。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面几节课,我们了解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知道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三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是否一样呢?比如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

传热的快慢一样吗?

2.出示课本22页上面5种勺子的图片,学生看一看,了解图片中分别是哪5种材料的

勺子?想一想这5种材料制成的勺子传热的快慢是不是一样的?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各种物体的传热本领。

4.板书课题:8.物体的传热本领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比较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1.教师引导: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他们的传热速度是不是一样呢?下面

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2.出示课本22页比较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实验图片以及实验资料,学生观察实验图片,

并且认真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实

验方法。

全班交流

3.所要探究的问题: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哪种传热最快,哪种传热最慢?

4.实验材料: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棒、凡士林、珠子、热水、烧杯等等。

5.实验方法:

①用凡士林分别在5种材料棒上粘一颗珠子,珠子与材料棒远端的距离须一致。

②把5种材料棒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③观察5种材料棒上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

6.学生分小组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得出的实验结论,完成

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将塑料、木头、铜、铝、钢5种材料棒上粘一颗珠子,然后放进盛有热

水的烧杯中,五种材料上的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

预设:5种材料棒上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为:铜一一铝一一钢一一塑料一一木头。

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在这5种材料中,铜的传热最快,木头传热最慢,这5种材料的传热性能从高到低的顺

序为铜、铝、钢、木头、塑料。

8.这个实验也说明了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

9.出示知识点课本23页上面的一句话,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热的良导

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

作热的不良导体。

10.教师引导

什么是热的良导体?

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

什么是热的不良导体?

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活动二:讨论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