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自助早读素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师说》自助早读素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师说》自助早读素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师说》自助早读素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师说》自助早读素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第=page4*2-17页(共8页)高一语文第=page4*28页(共8页)《师说》自助早读班级姓名小组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事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二、背景探寻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之中庸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写下这篇文章。三、知识链接1.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3.古代职业的称谓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时常在他名字的前面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该人的职业身份。如《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其中的“师”,意为乐师,表示职业。又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为名,“庖”表示厨师的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宫廷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指表演歌舞的人,后亦指戏曲演员。识记字音苌(chánɡ)弘经传(zhuàn)近谀(yú)句读(dòu)谄(chǎn)媚郯(tán)子老聃(dān)也欤(yú)贻之(yí)或不(fǒu)焉李蟠(pán)五、重点字词释义及原文翻译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古今异义)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难问题)也。人非生而知(懂得)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相当于“于”,在)吾,吾从而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跟随(之)并且)师之。吾师(学习,用做动词)道也,夫(发语词)庸(岂,哪,表示反问语气)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还,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普通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学于师。是故(因此,所以)圣(圣人,形容词作名词)益(更加、越发)圣,愚(愚人,形容词作名词)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自己)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古今异义)而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遗(丢弃,放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可,够得上)羞,官盛则近谀(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难道,表反问)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把……做为老师,名词的意动)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这类),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嘉奖)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赠予)之。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六、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没有。七、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办法(方式、工具等)(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之)并且。(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7.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古)没有必要。八、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3.道(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2)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3)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4)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些)(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3)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人非生而知之者(代指知识)(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取独)(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取独)7.无(1)圣人无常师(没有)(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8.而(1)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顺承)(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9.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2)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顺承,就)10.也(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语气词,表语气的停顿)(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和肯定)九、词类活用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5.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6.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意动)十、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提宾标志)2.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状语后置,“于时”被动句)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哪……里呢”)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表得出结论,“因此……”)

十一、名言名句【关于老师的名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天才可贵,培养天才的泥土更可贵。
——鲁迅

【韩愈名言名句节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与孟尚书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十二、人物速写韩愈“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于文,一代文宗;于道,一代大家;于忠,一代忠臣;于武,一代军师。镇州叛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王廷凑率领大军围困重镇深州(今河北深州),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即劝说王廷凑解除深州之围,放出城中守将牛元翼。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很后悔,让使者对韩愈说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对使者慨然说道:“止,君之仁;死,臣之义。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于是疾驰而往。在镇州,王廷凑严阵以待,他带领全副武装的甲兵,刀出鞘,箭上弦,一片杀气腾腾,“夹道欢迎”韩愈这位钦差大臣。进了镇州驿馆,韩愈与王廷凑落座堂上,甲兵遍布庭下。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符节,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指王武俊,击破朱滔有功)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人有儿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接着说:“田弘正率领魏、博六州归顺朝廷,官至中书令,父子秉受旌节。刘悟、李祐都是大军镇的节度使,这些都是你们知道的。”甲兵们喊道:“田弘正待我们刻薄,所以军心不安。”韩愈说:“你们都把他杀掉了,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甲兵们只得低声道:“好吧。”王廷凑一看苗头不对,有军心动摇的迹象,便立即命令甲兵退出,并对韩愈说:“您此次来镇州,对廷凑有何指教?”韩愈回答:“军中像牛元翼这样的将领不少,朝廷为了顾全大局,还不能随便抛弃他,你又何必死死盯住他不放呢?”王廷凑马上见风使舵,说:“放!放!我马上放他走。”韩愈说:“果真如此,那便甚好!”与此同时,牛元翼正在艰难突围,王廷凑听从了韩愈的劝告,不再追击。于是,一场叛乱的干戈,暂时化为停战的玉帛。镇州宣抚之行,韩愈在充满敌意的骄兵悍卒面前,在杀气腾腾的刀枪环绕之中,镇定自若,不畏生死,机智应对,以理服人,最后不辱使命,为朝廷平息了一场叛乱。

读韩愈(节选)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韩愈反对这事,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