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全部分子做无规章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全部分子做无规章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上升,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削。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章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章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章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章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分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转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削。

②做功转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汲取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削。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转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转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汲取”,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章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全部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转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上升,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试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转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试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全部的考题都属于简单档次。可以推想“转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照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示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转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转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以下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章运动的是〔〕

A.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章运动

C.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解析:

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觉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章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技能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章运动的结果。对于B选项中的大量尘埃的无规章运动,由于可以用肉眼观测的到,所以很明显不是分子的运动。C、D选项都是扩散现象,只能说明白分子的无规章运动。

答案:B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

一、功

1、做功的两个须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假设同时具备,那么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10J

5、功的原理:运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径直用手所做的功;即:运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抱负状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4

知识点总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上升〔降低〕1℃所汲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上升1℃,汲取的热量是4.2×103焦耳。

3、应用比热容说明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

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状况下,汲取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上升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上升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耀下,内陆地区夏季酷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常见考法

比热容这部分知识在北京市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比热容的概念和物体吸放热的计算。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涌现。以计算题的形式涌现的频率较高,以下面几道题为例。

误区提示

1、比热容表示的`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上升相同的温度,汲取的热量是不同的这一特性。

2、公式是计算式,而不是决断式,由于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温度的改变和汲取热量的多少而改变。

3、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的值也不同。例如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它们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典型例题】

例析: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质量小,温度上升多的物体比热容小

B.汲取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少

C.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D.同种物质,升温相同,质量大的吸热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热量计算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否清晰,在物体的温度改变时计算物体汲取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应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的改变及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比热容的大小有关,C、m、△t与Q是多因一果的关系。所以凡争论这类问题时,应写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来对比审查,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A选项中给出了m、△t、C的关系缺少Q无法争论,B选项只给出了Q、C和△t的关系,缺m所以不能争论,C选项中只给出了C、m、Q的关系缺少△t也无法争论,只有D项,四个因素都给全了,代入公式关系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5

第一节电路

一、电路的组成: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1、电源:提供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

3、导线:传输电能;

4、开关:掌握电流通断。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①通路:到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③短路:径直把导线接在电源的极上而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的电路叫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连接状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1、用规定的元件符号

2、导线画线做到横平竖直

3、元件不要画在电路拐角处

第二节电路的连接

一、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首尾相连的电路;

1、电流只能一条路径,无干路和支路之分;

2、电流通过每一个用电器,相互影响;

3、开关掌握全部用电器,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一样。

二、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的电路叫并联。

1、电流有两条及以上的路径,有分支点和汇合点,即有干路和支路之分;

2、各支路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3、干路开关掌握全部用电器,支路开关只掌握本支路用电器。

三、组合电路:电路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

四、集成电路:在较小面积的单晶片上构接了数千万个电子元件的电路。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6

一、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状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状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由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断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上升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上升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外形、状态和位置的转变而转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同等。试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整: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整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运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削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状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整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复原平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三、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肯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速度肯定是一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全部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肯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改变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讨论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转变肯定受到了力,受力不肯定转变运动状态。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