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专项练习(课外诗歌)(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1页
第三单元专项练习(课外诗歌)(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2页
第三单元专项练习(课外诗歌)(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3页
第三单元专项练习(课外诗歌)(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4页
第三单元专项练习(课外诗歌)(解析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专项练习(课外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①部曲:部属,部下。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中的“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C.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现了关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又饱含对现实的感慨。2.本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体现了辛弃疾“怨而不怒,乐观昂扬”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赏析。【答案】1.C

2.《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写自己虽然年老赋闲,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可以充任北伐主帅。《送湖南部曲》中,①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②先人后己的情怀。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人物等的能力。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表现了诗人虽然被朝廷弃而不用,赋闲在家,但是依然想要像廉颇一样为国效力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怨而不怒,乐观昂扬”。《送湖南部曲》中,通过描写自己遭受谗谤,及对武勇有为的部属的关怀热爱,鼓励他为国效忠,祝愿他前程远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愿,寄寓了作者壮志未酬的一腔忠愤。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4.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3.B

4.(1)观览山水的愉悦,诗歌开始四句“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记录了游览过程,写了诗人眼中通泉地暖境幽的特点,此时诗人看到美景心情是愉悦的。(2)生不逢时的苦闷。“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中“登顿(且行且停)……欹倾(道路崎岖)”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3)飘零他乡的哀痛。“我生苦飘零”,诗人直言飘零他乡的哀痛。(4)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诗歌写于762年,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理解错误,根据诗句“冬温蚊蚋集”,可知是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分析也是错误的,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水中野鸭欢乐嬉闹,少见行人,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前八句,写出了诗人晨起走路时见到的雾气、凫鸭、山路、阴云、山崖、枯柳、炊烟等景色,再由九、十两句“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描写了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两句作者感叹来路崎岖,山原高危,层云频生,崖岸斜出,道出了路途的艰险,结合中注释“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这两句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二句意为:我这一生漂泊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结合注释,此时作者在四川境内,远离京城,表达了作者飘零他乡的哀痛,直抒身世之慨。而“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两句,意为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诗歌写于762年,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可见诗人在诗中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此词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6.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这两句巧在何处。【答案】5.B

6.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恬然自适”错误,词中,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仅闭门,而且关窗,可知不是恬然自适之情,而是“孤寂之心,忧愤之情”。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意思是,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写怕见春光的原因,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①陈慥(zào):字季常,眉州人。②司州:唐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居黄陂。③(chuāng):拟声词,形容雨声。④(gāng):灯。7.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B.“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了,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D.“逢(péng)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8.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7.B

8.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名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分析错误。不是劝酒之辞,而是抒发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且这句话是词人自叹。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品格之高,用“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相聚的欢愉之情:“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三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词人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已千杯少的豪情。惜别之情:“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意思是:歌声中断了,行人还没有起床,船鼓已经嘭嘭响起,催促行人出发了。这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有余,满怀惜别之意。(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9.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______、_____三层意思。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11.“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答案】9.

劳作的艰辛

作者的志趣

10.D

11.“带月荷锄归”,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怡然自得。【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写到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诗人早出晚归地进行劳作,并且露水沾湿衣裳,体现出诗人劳作的艰辛。诗歌的尾联写到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可以了。写出了作者的志趣所在。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错误。最后一句是对耕作者的祝福,希望艰辛的农民能得到好的收成。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试题,第一步再现诗句的意思,第二步看看有没有什么手法上的使用,第三步写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带月荷锄归”写到夜幕降临诗人披着月光带着锄头才回家,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躬耕生活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所以诗人乐在其中,所以通过这样一幅画面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怡然自得。(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①李白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秋山宣落日,秀水出寒烟。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②前。【注】①诗题有说是当为“送杜秀才赴举入京”,“芝”字疑讹。②雁沼,指雁池,汉梁孝王官苑中池名。此代指吴王府宅。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直接称赞杜秀才,不仅以“秀才”直接称谓,而且还加以“翩翩”进行形象描绘。B.首联第二句侧面刻画杜秀才的品格,以吴王口吻,借颜回的贤能,映衬杜秀才的脱俗。C.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杜秀才即将“辞别”诗人,“赴举”长安,交代事由,照应诗题。D.颈联由叙事转为写景,以落日秋山的清丽,秀水寒烟的氤氲喻诗人的美好心灵与祝愿。13.尾联含蓄蕴藉,情韵悠长,虽没有直接写情但句句有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2.D

13.①尾联前后两句都用典,前句化用“折桂”典故,后句引用“雁沼”典故。②前句表达了对杜秀才此去科举高中的祝愿,后句表达了对杜秀才高中后再回吴王府邸相聚的期望。③尾联虽未直接写情,但借用典抒情,将祝福和期待融入其中,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谊,韵味悠长。【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秀水寒烟的氤氲喻诗人的美好心灵与祝愿”分析错误。颈联是以秋景的美丽,暗喻诗人对杜秀才的美好祝愿,而非诗人自己心灵的写照。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尾联“欲折一枝桂”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折桂”这一典故,该典故是说晋代郤诜回答晋武帝时说自己“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来就用“折桂”比喻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此处作者借用典故祝愿朋友此次去长安科举一定会高中的,展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之情。而在“还来雁沼前”一句中,作者则运用了“雁沼”这一典故,对杜秀才高中后做了想象,想象他在高中之后一定还会回到吴王府上,和大家一起庆祝这件事情。所以这一句达了作者对与朋友再次相聚的期待之情。作者借助典故来抒情,虽未直接写情,但却通过用典,通过典故中所蕴含的情义来表达自己对好友杜秀才美好祝愿。将祝福和期待融入典故之中,这样的处理,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间接抒情,让作者的情义表达显得含蓄、蕴藉,韵味悠长。(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答案】14.B

15.借景抒情、比喻、用典、比兴(起兴)。(答到其中2种手法即可)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②比喻: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B.“形单影只”错误,从诗中来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鸿雁只是在“无人乡”,但它们“自成行”,是一个群体,并非“形单影只”。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技巧能力。诗歌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同时诗人借这一景物表达了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和愁苦。“田中有转蓬”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神龙藏深泉”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用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可是征夫却有家难回,这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屈原《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用典充实诗文内涵的同时,表达情感含蓄委婉,为间接抒情,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的情感。(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春忆微之白居易昏昏老与病相和,感物思君叹复歌。声早鸡先知夜短,色浓柳最占春多。沙头雨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