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
1引言中国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入境旅游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省市都将吸引入境旅游者作为地区旅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但由于社会经济、地理区位、旅游资源禀赋、产品结构、交通及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时空差异,出现了明显的不均衡,表现为市、县、省域及地区间入境旅游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等统计指标的巨大差异,众多学者开始关注这种差异,并就我国入境旅游差异的特征、原因展开了研究。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理论[1]、Theil系数[2]、重心模型[5]以及众多定量分析技术[4,5]被用来解释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的区域差异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同时入境旅游空间结构分散、积聚特征演变[6]与中国入境旅游各省市市场划分[7]、差异影响因素[8]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主要方面。尽管有关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和分布规律[9~11]的研究日益全面、成熟,许多新视角,如入境旅游流的转移份额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影响[12]、空间场效应[13]也已被引入研究范畴,但是上述研究主要是基于旅游接待人数、收入等统计指标的规模分析,省域入境旅游差异不仅体现在这些方面上,入境旅游流在各省域之间的集聚、扩散、分配以及等级结构的差异,同样会影响到各省市的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进而影响区域旅游供给、旅游需求及其相关省域的空间相互关系;上述研究多基于旅游地的自身属性,只能解释一部分的变量差异,缺乏对旅游流关系制约下的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竞合分析,尤其是中国入境旅游流结构中各省市的角色、功能研究尚显不足。旅游者空间与时间上的移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发展、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吸引物新建,管理和控制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影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也就是了解某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线路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旅游地制订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旅游地的功能研究多集中在旅游线路的空间分析基础上,建立旅游地定位概念模型,再就某个旅游地的角色进行实证[15~18],其中,Lew和Mckercher在线路空间模式的分析基础上,研究了一个旅游地在不同模式线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依据将一个目的地可能扮演的角色概括为单目的地旅游地(Singledestination)、门户旅游地(Gatewaydestination)、终点旅游地(Egressdestination)、中间旅游地(Touringdestination)、核心旅游地(Hubdestination)五种基本类型[15]。此外,基于区域旅游空间竞合视角的旅游地地位、作用及其演变路径[19~21]也是旅游地功能定位的重要研究方向。上述研究多是对单个旅游地的孤立的、个体的分析,大区域、整体联系视角下的若干旅游地功能定位尚少见报道,旅游流的动态导向性作用无法得到体现,并且以上角色定位局限于旅游线路及相关统计资料的定性分析,缺乏量化指标。因此,从旅游流联系入手,构建旅游流网络,定量展示每个旅游地在整个网络中的功能、角色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在宏观背景下,旅游流作为一种关系将区域中的每个旅游目的地连接在整体的旅游流网络中,某个旅游地的网络结构位置和它与相关旅游地的旅游流互动效应对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对各省域在入境旅游流结构中的地位、功能和角色进行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网络角色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市旅游地角色进行分类、比较、定位,然后采用一些衡量网络成员作用和地位的指标,对各省市在旅游流互动关系中的功能角色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探讨形成这种角色模式的影响因素,以期找出制约各省级旅游地入境旅游发展的症结所在,从而对中国各省(市、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线路组织、旅游设施系统规划以及在入境旅游市场上的联合营销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分析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旅游地在旅游流网络中的“角色”或“位置”并不等同于统计规模变量意义上的旅游地位,旅游接待量大、收入水平高并不是旅游地在旅游流过程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唯一决定条件。网络意义上的“角色”或“位置”主要取决于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一系列互动关系的多少和强度,是对相关旅游地旅游流的控制、协调能力的体现。因此,本文的旅游地功能角色定位是基于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分析背景下考察各省(市、区),而不是将其看作各个孤立的单位。这种定位是建立在旅游地与区域其他旅游地之间旅游流互动基础上的,而非一般的规模统计差异所致。每个旅游地的角色属性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系统结构中得以分类,这种“整体性”和“联系”范式下的定位更具战略意义,为旅游地功能角色定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2.1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构建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对行动者以及其间的关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揭示社会结构,研究时必须首先确定行动者和其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将省级旅游地当作行动者,若其间具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者流动则代表建立了关系(即流动规模达到某一设定的切分值则为有关系,反之无),此种关系具有流量和流向特征。各省级旅游地占据具体的位置并依赖之间的旅游流互动,由此构建出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网络。具体入境旅游者流动量数据采用《2006年中国旅游年鉴》中的入境旅游接待统计数据和《2006年入境旅游者流向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推算以近似获得①,方法如下:借鉴汪宇明等[12]的研究假设,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入境旅游者流量可表示为:2.2对等性分析模型在社会网络理论中,对等性分析是研究网络位置和社会角色的基础[22]。对等性分析就是判断两个行动者与所有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否相同(或相似),如果相同,就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位置”或角色,可以划入具有同一意义的类别中[23]。由于对相同性(相似性)存在不同的界定,就产生了不同的对等性含义,如结构对等性、自同构对等性、规则对等性等。结构对等性是要对比行动者在两个截面上的相似程度,简单而言,在一个网络关系中,若两个行动者相互替换后没有改变整个网络的结构和性质,则认为二者在结构上是对等的。自同构对等性则只要求如果在两个行动者互换之后,其他行动者也变动的情况下,仍然不改变网络的性质,这样的两个点即为自同构的行动者。规则对等性的分析思路则是,只要求一类行动者与另一类行动者之间具有相似的关系,而并不要求行动者与等同的行动者有相同的关系(结构对等性的要求),也不要求上述两类行动者在结构上不可区分(自同构对等性的要求)[23]。三种对等性分析方法中,最严格的评价方法是结构对等性(符合对等性要求的行动者最少),而规则对等性是最大的对等性(符合要求的行动者最多),自同构对等性居中,也就是说,同一个网络中,任何两个行动者,只要它们是结构对等的,就一定是自同构对等的和规则对等的,任何自同构对等的点也一定是规则对等的,反之不一定成立③。上述三种对等性分析中,结构对等性的分析思路与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的旅游地角色定位存在较大的共通性。例如在衡量两个省份角色是否相同时,不仅要求两个旅游地连接着数目基本相当的旅游地,更要求其与相同的旅游核心连接,并控制着同样的旅游边缘腹地。因此本文采用结构对等性分析方法,以找出旅游流结构中结构位置相同的旅游地,并揭示出类型意义。具体的方法运用profile法比较欧几里得距离对等性的方法(Euclideandistanceequivalencealgorithm),通过社会网络分析专业软件Ucinet6.0178软件中的network/roles&positions/Structural/Profile分析模块实现[24]。2.3中心度分析指标对等性分析可以将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各省市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地类型,具体的类型意义则需要用中心度指标揭示。中心性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是衡量网络中一个行动者重要与否,评价其地位优越性或特权性的重要的结构位置指针。对旅游流网络进行多种中心性指标测度可以量化出旅游地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作用及重要性,Yeong-HyeonHwang等,曾用中心性分析对相关区域进行过研究[25~29],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说明了中心度分析在旅游研究中具有可用性。中心性分析分为中心度和中心势两个层面[23],中心度用以分析某旅游地的相对重要性,反映出某一旅游地居于怎样的中心位置,与其他旅游地的互动中的影响和支配效力;而中心势是网络的整体中心性,反映的是总体整合度与一致性[23]。本文主要采用中心度指标对入境旅游流网络中各省级旅游地的功能作用进行量化测度。常用的中心度测度指标有:(1)程度中心度:程度中心度是最简单、最直观地衡量哪些旅游地在旅游网络中处于重要的中心地位的指标,可用一个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之间直接联系多少来表示。有向旅游网络分外向程度中心度和内向程度中心度,分别表示某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之间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多少。旅游者从某旅游地流向其他旅游地,为外向程度中心性,它代表了该旅游地在区域内的旅游流辐散作用的大小,若一个旅游地外向性相对较大,说明旅游者多以此进入相关旅游区域,这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门户功能;反之为内向程度中心性,反映旅游流在此地的内聚性的强弱。某旅游地两个指标的大小及比较结果可以初步反映出它在区域旅游网络中的基本功能,是门户、核心还是终点。(2)接近中心度:绝对接近中心度是用某旅游地与其他所有旅游地测地线④之和表示其在网络中的位置,但一般常用同等规模中最小的测地线之和与其相除进行标准化,结果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某旅游地的得分越接近1,其接近中心度越高,说明它与其他旅游地之间的旅游流通达性越好,联系越紧密,越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进而受其他点影响控制程度越小,核心作用也越强。(3)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是一个从宏观上衡量某旅游地在旅游流网络互动中对其他旅游地控制和依赖程度的指数。它是通过测度一个旅游地出现在另外两个旅游地测地线之间次数的多少表示其重要性,类似于旅游流“桥”的作用,次数越多,中间中心度越大,对旅游流控制力越大,具有越多的结构优势,其他旅游地对它的依赖程度越强。三种测度中,程度中心度衡量的是一个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交换旅游流关系的能力;接近中心度刻画的是旅游者在旅游地间流动的有效性和通畅程度;中间中心度反映的是旅游地在旅游流关系上对其他旅游地的控制。对一个旅游地在三种指标上进行得分高低及差异的比较,可得出其各项功能的强弱,进而初步判断出旅游地角色,可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178相关分析模块实现。3结果分析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矩阵进行结构对等性分析,可以得到各省市网络欧式距离远近的矩阵,通过对矩阵可视化得到结构对等性聚类图(图1)。图1中国入境旅游流结构对等性聚类图Fig.1ClusteringdiagramofequivalenceinChineseinboundtouristflownetwork各省级旅游地在入境旅游结构中的功能、地位存在差异,但差异之中存在一些共有“属性”。部分省市之间存在一些共有“属性”。基于一定相似性基础上的类型划分,有助于找到中国入境旅游结构的内部共性特征,并且便于进行各省市功能地位的对比分析。首先根据从远到近的原则,以距离4.710做切线可将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各省市分为三大层次,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排名(省份名称之前的数字)来看,三大层次分别代表了中国入境旅游的不同状况,第一层次中,多数省市在全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排名在前15位,第二层次在15名和25名之间,第三层次的省市基本上排名靠后。具体来看,第一层级中北京、上海、广东旅游发展具有绝对优势,且网络关系最为相近,可归为一类旅游地,其他省市则另归一类;另外两个层次中,各省市旅游发展状况类似,分别归做两类,如此将中国各省市旅游地分为四种角色类型。综合考虑各省市各项中心度得分,借用Lew和Mckercher的旅游地类型的相关概念[15],对中国入境旅游中各省市的功能地位进行细化,四种角色类型的特征分别为:(1)全国旅游中枢: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共同特征是都拥有最高的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表1),反映出三地与其他大多数省市保持直接的旅游流互动关系,联系通畅,旅游者大多从上述三地出入境,进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扩散与集聚,排名前三的入境旅游规模也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较高的中间中心度则表明了三地在全国旅游流中的控制力,很多省市尤其是西部必须通过他们才能与其他省市建立旅游流联系,因此,三地的功能为全国旅游集散中心。另外,三地的差异则在于内外向中心度的对比可以看出广东的门户作用大于北京和上海,而北京的终点旅游地作用最强,上海的核心功能最强。原因可能在于广东近邻港澳台地区这一最大的海外客源地,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内、国际交通便捷,同时类型多、强度大的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很多旅游者必选此地并以此结束游程。(2)区域旅游枢纽:包括陕西、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共同特征是在所在区域内拥有较高的中心度指数(表1)。虽然上述省市在入境旅游结构中的门户、终点旅游地作用有限,但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跟京、沪、粤保持着紧密的旅游流联系,另一方面将承接的旅游流辐散到其他省市,是区域内旅游流集聚和扩散的中心。从内部差别上看,陕西、四川、云南、辽宁的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较强,程度中心度相对较小,反映了它们在西北、西南、东北小区域内部的中心作用强,是其他省市承接旅游流的必不可少的中转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旅游核心,尤其是云南,在全国入境旅游流的转移中日益凸显。浙江、江苏与全国旅游中枢角色最为相近,表现在两种外向中心度较大,原因在于二者依托京沪粤的客流从而对全国辐散,从某种意义上类似于“旅游通道”的作用。二者连同上海市,与京、粤等核心构成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我国三大入境旅游流的辐射源[30]。(3)一般旅游地:包括山西、湖北、天津、福建、河北、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海南、重庆、西藏、贵州。共同特征是各项中心度指标总体不高(表1),旅游流联系主要集中在它们与上述两级集散中心之间,彼此间的旅游流联系较少,入境旅游主要依靠上述两级集散中心的渗透带动,功能上只是一般的中间型旅游目的地;同时较低的中间中心度表明这些省市在旅游结构中的不仅对其他旅游地的制约性较小,而且受制于相应的集散中心,旅游发展独立性较差。(4)边缘性旅游地: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和宁夏。特征是各项中心度指标普遍较低(表1),旅游流内外联系稀少,只依靠与少数省份之间的旅游流联系悬挂(Appendix)在中国入境旅游整体网络中,如果仅有的几条旅游流联系被隔断,上述旅游地就会成为入境旅游流中的孤立点,独立于整个入境旅游流网络之外。同时由于上述地区(内蒙古除外)远离京、沪、粤,入境旅游接待量小,对整体入境市场“无足轻重”,处在明显的边缘位置。中心度指标揭示了不同旅游地角色的类型意义与共同特征。总体上看,在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的作用上,从全国旅游枢纽到边缘性旅游地是功能递减的。同时同一类型的各省市在不同的指标上也是存在差异的,即在具体的功能上还有强弱之分,各省市应找出在旅游流结构中存在的功能弱项,有针对性的予以规避。4影响因素分析4.1指标选取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和发展受到众多自身属性的影响,主要有区域经济发达状况、旅游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水平及可进入性(包括区位条件)、旅游业水平、旅游政策等[5,31,32],上述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旅游地在整个线路上的地位及旅游地的产品和组合[19],进而影响各省市在中国入境旅游流过程中的位置,成为旅游流网络角色的制约因素。尽管旅游者的空间移动选择模式对旅游地发展和定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旅游者的资源偏好)[14],国际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设计亦会对入境旅游流结构产生影响,但是JieZhang等的研究表明旅游地的供给因素(例如自然禀赋、基础设施)对国际旅游流具有制约力[33]。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各省域的旅游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设施状况、交通便捷度、对外联系度等旅游供给因素来分析其对旅游地功能定位的影响。4.1.1旅游资源条件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各省市旅游资源的品位度、垄断度、丰富度、集聚度等指标能够反映它的旅游竞争潜力的大小,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旅游吸引力有较大差异。受最大旅游效益影响,对长距离、远程旅游的入境旅游者来说,往往倾向于选择高级别的景点,成为他们选择旅游地及安排游程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选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度量指标,采用赋分法计算各省区旅游资源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其中:表示省区的第j类型旅游资源的数量,表示第j种类型旅游资源的权重分值,具体分值按照如下标准: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5分)、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10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分)、国家自然保护区(3分)、国家森林公园(2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分)。尽管某个单体旅游资源可能出现多重“身份”现象,但这种重合正是旅游资源品位高或多适宜性的客观反映,因此计算过程中未对重复计算进行处理。为了反映旅游资源类型差异的影响,进一步将分解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类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人文类旅游资源。4.1.2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投入能力、旅游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发展水平;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状况对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在内的各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具有高度关联性和广泛性的旅游相关产业链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收入及占GDP比重状况决定了旅游发展氛围的好坏,也是旅游地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32],因此,本文采用各省市GDP总量(亿元),三产收入(亿元)、三产比重等经济指标作为制约旅游地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4.1.3旅游服务设施状况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得到当地餐饮、住宿、信息等条件的支持,这些也是旅游业发达程度的标志。星级饭店是入境旅游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尤其是高星级饭店,其规模与数量是衡量区域入境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外饭店服务本身也是吸引入境旅游者的要素[5];区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通过旅行社组合起来,才能形成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纽带和入境旅游组织者的国际旅行社成为制约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入境旅游者主要通过互联网来认知中国的旅游地,网页检索数字反映了区域在入境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感应度,也可看做是旅游服务供给的一部分;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主要选取四星和五星级饭店客房数(间)、国际旅行社数(个)、网页检索数(条)作为此类指标。4.1.4交通便捷度交通的完善发达程度是区域可进入性和通达性的基本指标,旅游交通不仅起到缩短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距离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此外特色交通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物[5]。本文采用各省市的飞机起降架次表示对外的可达性,而用铁路网密度、等级公路网密度、内河航道密度(km/km[2])表示内部的通达度。4.1.5对外联系度入境旅游发展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首先对外开放是入境旅游发展的前提,对外经济的开放可以吸引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和著名品牌进入,借鉴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模式,并能够适当发展的高消费旅游项目以满足入境游客群体,从而促进入境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有研究表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区域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统计显著[5]。同时入境旅游也会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入境旅游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先导和窗口,有助于区域整体形象的打造,吸引更多的投资机会。因此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亿元)和航空口岸数(个)三项指标来衡量对外开放度对旅游地功能的影响程度。上述数据主要从《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6》、《入境旅游者统计资料2006》、中国国家旅游局网站(/)上获取。网页检索数由笔者于2008年11月25日12时至14时在搜索引擎谷歌(/)上分别以“**tourism”(例如安徽旅游为“Anhuitourism”)检索而得。4.2结果分析首先将上述31个省市的15项与入境旅游发展相关的指标进行极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的影响,然后运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比较这些指标在不同旅游地类型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存在差异说明此项指标对旅游地功能的发挥存在影响。各项指标均运用Kruskal-WallisH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进一步将上述指标与各中心度分别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从而找出对各项具体功能差异产生影响的因素(表2)。4.2.1旅游资源得分分析发现,不同角色类型的省市在旅游资源得分上没有出现明显差异,且旅游资源得分与旅游地各项中心度相关性较弱,除了人文资源得分与两个程度中心度(旅游流的承接与转移功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外,对其他旅游地功能强弱无明显影响,说明旅游资源得分只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入境旅游者可能因为某省市旅游资源富集而选择该地,但它可能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旅游地。各省级旅游地的旅游流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发挥主要还是由其他因素决定,例如我国西部的很多省份旅游资源的价值、知名度、密度都是全国领先,远远多于广东、上海等省市,但其他相关条件制约了其在整体旅游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使其陷入孤立发展的窘境。4.2.2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非参数检验表明除三产比重外,不同类型旅游地在几项刚性的经济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与旅游地功能作用都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区域经济水平高,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产业基础雄厚,为旅游业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进而成为入境旅游发展的物质条件保证。由于中国已经有25个省(区、市)将第三产业,尤其是将旅游业当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来培养,所以各类型省市在三产比重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它对旅游地功能角色定位影响未能得到体现。4.2.3旅游服务设施状况两种分析结果同时表明,旅游地角色类型与旅游服务设施状况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均通过0.01水平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测试卷【考点精练】
- 设备采购招标文件范例集
- 证券投资代理协议
- 语文学习多渠道探索
- 责任担当保证书
- 货物采购招标文件询价
- 购货合同书案例
- 购销合同更动书
- 购销合同监控策略解析
- 购销合同门禁系统的意义
-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2024年1月上海市春季高考数学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地市级)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从业人员考核试题库-中(多选题)
- 输血科工作总结汇报
- 统编(部编)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解读》课件-(共26张)
- 幼儿园:中班社会《桌子底下的动物园》
- CJJ-T 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 管道系统消毒、冲洗记录填写范本
- 装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 江西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