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_第1页
喹诺酮类药物_第2页
喹诺酮类药物_第3页
喹诺酮类药物_第4页
喹诺酮类药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喹诺酮类药物第1页/共46页2喹诺酮类药物研究的概况:自1962年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这类抗菌药的研究,特别是1978年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问世后的10余年,取得了飞跃发展,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与疗效完全可以与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相媲美。头孢菌素结构修饰中侧链与尾链由于愈变愈繁,成本也随之愈来愈高。因而喹诺酮类抗菌药更加引起各国重视,形成了竞相开发之势。第2页/共46页3喹诺酮类药物研究的概况: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代第一代(20世纪60年代初):萘啶酸、吡咯酸;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但因其抗茵谱较窄,易产生耐药性,体内易被代谢,作用时间短,且对中枢神经有副作用,现已很少使用。

第3页/共46页4喹诺酮类药物研究的概况: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代第二代(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奥索利酸、西诺沙星、吡哌酸、吡咯米酸它们在体内较稳定,大部分以原药形式从尿中排泄,抗茵谱有所扩大、毒性低、副作用小,特别是吡哌酸对尿路和肠道感染的疾病疗效优异。

第4页/共46页5喹诺酮类药物研究的概况: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代第三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诺氟沙星(氟哌酸)的问世为起点,先后合成了一系列氟代和多氟代喹诺酮类药物按照药物中所含氟基团的数量可分三类:1、单氟化物: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氨氟沙星、enrofloxacin、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第5页/共46页6喹诺酮类药物研究的概况:2、双氟化物:洛美沙星、3、三氟化物:氟罗沙星、托氟沙星。它们的抗菌作用较第一、二代明显增强,其抗菌谱除对革兰阳性茵(G+茵)和G-菌有良好作用外,还进一步扩大至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及分支杆菌等。第6页/共46页7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按抗菌作用活性角度可分为三类1、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2、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3、抗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的药物,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及分支菌有作用第7页/共46页8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1、萘啶酸类萘啶酸依诺沙星妥舒沙星第8页/共46页9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2、噌啉羧酸类西诺沙星第9页/共46页10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3、吡啶并嘧啶羧酸类吡咯米酸吡哌酸第10页/共46页11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4、喹啉羧酸类氟哌酸培氟沙星第11页/共46页12诺氟沙星1、结构和命名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羧酸,又名氟哌酸第12页/共46页13结构特征喹啉羧酸类,分子中引入了6-位氟原子及分子中哌嗪基团的存在,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抗菌谱广第13页/共46页14理化性质1、酸碱性2、鉴别反应第14页/共46页15酸碱性在醋酸、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pKa16.34pKa28.75第15页/共46页16鉴别反应叔胺的鉴别反应:—与丙二酸、醋酐反应显红棕色第16页/共46页17临床应用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比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还强,临床上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尿道、肠道等感染性疾病第17页/共46页18诺氟沙星结构改造得到的药物第18页/共46页19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第19页/共46页20环丙沙星1、结构和命名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盐酸盐一水合物,又名环丙氟哌酸第20页/共46页21结构特征诺氟沙星分子中的乙基被环丙基取代第21页/共46页22临床应用抗菌谱与诺氟沙星相似,但最低抑菌浓度小,明显优于同类药物及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另外,对耐-内酰胺或庆大霉素的病原菌也显效,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第22页/共46页23喹诺酮类药物结构改造的方向1、保持对革兰氏阴性菌的高度活性。主要进行5-氨基-8-氟基、5-甲基-8-氟基取代。2、改善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代表药物有3、增加抗厌氧菌的活性如吉非沙星第23页/共46页24喹诺酮类药物通常的毒性1、与金属离子络合2、光毒性3、药物相互反应(与P450)4、少数药物还有中枢毒性、胃肠道反应和心脏毒性。第24页/共46页25第二节抗结核药物第25页/共46页26抗结核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合成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抗结核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利福霉素、环丝氨酸、紫霉素等第26页/共46页27异烟肼1、结构和命名4-吡啶甲酰胺(又名:雷米封)第27页/共46页28发现1944年发现苯甲酸和水杨酸能促进结核杆菌的呼吸。1946年从抗代谢学说出发,发现对氨基水杨酸钠对结核杆菌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第28页/共46页29发现1952年,抗结核病研究的重点为合成具有氨硫脲结构的化合物,得到出乎意料中间体异烟肼对结核杆菌有强大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成为抗结核的首选药物之一第29页/共46页30作用机制干扰细胞壁的合成第30页/共46页31构效关系第31页/共46页32异烟肼腙类衍生物异烟肼与醛缩合生成腙。具有抗结核活性腙类衍生物如下:抗结核活性作用与异烟肼相似,但毒性低,不损害肝功能,常与乙胺丁醇、乙硫酰胺合用第32页/共46页33理化性质1、与金属离子络合如:微量金属离子的存在可使异烟肼溶液变色,故配制时应避免与金属器皿接触第33页/共46页34理化性质2、受光、重金属、温度、pH等因素影响较大,分解出游离肼,毒性增大,变质后不可药用3、在碱性溶液中,有氧气和金属离子存在时,可分解产生异烟酸盐、异烟酰胺、二异烟酰双肼第34页/共46页35理化性质4、还原性:具有肼的结构,易于还原。弱氧化剂如溴、碘、溴酸钾等在酸性条件下,均能氧化本品,生成异烟酸,放出氮气第35页/共46页36体内代谢微粒体P-450的底物,可以导致引起肝坏死的乙酰肝蛋白的形成第36页/共46页37合成水合肼4-甲基吡啶异烟酸第37页/共46页38与异烟肼结构类似的抗结核药与异烟肼合用,可作为乙酰化的底物,可减少异烟肼的乙酰化,增加异烟肼在血浆中的水平,对那些迅速乙酰化的病人更有价值第38页/共46页39利福平来源:利福霉素是由链丝菌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利福霉素A、B、C、D、E等物质,只利福霉素B分离得到纯品,利福霉素B经结构改造得利福平第39页/共46页40利福平结构特征:27个碳原子的大环内酰胺,环中含有一个萘核,它是一个平面芳香核与一立体脂肪链相连所成桥环的大环内酰胺类抗生素第40页/共46页41利福平结构类似药物第41页/共46页42利福平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依赖RNA聚合酶,导致RNA起始链的阻断。并且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均显较高的活性第42页/共46页43利福平的抗菌谱革兰氏阴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穿透性很差,对其感染治疗作用较少。第43页/共46页44

在异烟肼分子内含有一个

A.吡啶环B.吡喃环

C.呋喃环D.噻吩环

E.嘧啶环

A.异烟肼B.诺氟沙星

C.A和B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