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法律保护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实施方案_第1页
儿童与法律保护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实施方案_第2页
儿童与法律保护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实施方案_第3页
儿童与法律保护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实施方案_第4页
儿童与法律保护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与法律保护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实施方案儿童与法律保护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一)儿童与法律保护主要目标完善保障儿童权益的政策体系,加强保障儿童权益的执法工作。完善司法保护制度,司法工作体系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特殊需要。加强对儿童保护的宣传。儿童法治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保护儿童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保障儿童的民事权益。落实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禁止使用童工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严格监管安排儿童参与商业性活动的行为。依法严惩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性侵害、家庭暴力、拐卖、遗弃等侵犯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利用网络侵犯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人口数量的比重。(二)儿童与法律保护策略措施1、健全落实保障儿童权益的制度健全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政策体系。推动加快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儿童福利、网络保护等政策制定和修订进程。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落实法律监督、司法建议和法治督查制度。加强儿童权益的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严格保障儿童权益执法全面落实保障儿童权益主体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探索建立保障儿童权益多部门综合执法制度,探索建立儿童救助协作制度,强化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工作衔接,形成执法、保护、服务合力。3、健全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体系深化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工作,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探索设立少年警务机构,推进少年警务工作专业化。区法院建立少年法庭工作机制。健全未成年人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评价考核标准。4、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依法保障涉案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名誉权以及知情权、参与权等诉讼权利。在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执行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落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别程序关于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法律援助、社会调查、心理评估、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到场、附条件不起诉、不公开审理、犯罪记录封存等规定。增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实施效果。落实涉案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制度。推动建立未成年人帮教试点基地。5、依法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健全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网络,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儿童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援助服务,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进行指导和培训。推进专业化儿童法律援助队伍建设。保障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未成年人获得有针对性的经济救助、身心康复、生活安置、复学就业等多元综合救助。引入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探索设立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基金,实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和社会保护的有效衔接。6、加强儿童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宣传倡导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理念,引导媒体客观、审慎、适度采访和报道涉未成年人案件,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和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等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配齐配强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建立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法治教育的制度规范。提高未成年人法治素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7、全面保障儿童的民事权益依法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开展涉及儿童权益纠纷调解工作,探索父母婚内分居期间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措施,依法保障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获得探望、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依法保障儿童和胎儿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依法保护儿童名誉、隐私和个人信息等人格权。完善支持起诉制度。对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烟酒销售、文化宣传、网络信息传播等领域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开展公益诉讼工作。8、完善落实儿童监护制度依法规范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委托他人照护未成年子女的行为。督促落实监护责任,禁止早婚早育和早婚辍学行为。加强对监护的监督、指导和帮助,落实强制家庭教育制度。强化居民委员会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监护和委托照护的监督责任。在处理监护侵害行为时,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探索建立监护风险及异常状况评估制度。依法纠正和处理监护人侵害儿童权益事件。确保突发事件情况下无人照料儿童及时获得临时监护。9、严厉查处使用童工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使用童工行为的日常巡视监察和专项执法检查。严格执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落实对未成年工的使用和特殊登记制度,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督促用人单位定期对未成年工进行健康检查。严格落实儿童参加演出、节目制作等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和限制安排儿童参加商业性展演活动,加强对企业、其他经营组织或个人、网络平台等吸纳儿童参与广告拍摄、商业代言、演出、赛事、节目制作、网络直播等的监督管理。10、预防和依法严惩性侵害儿童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儿童预防性侵害教育,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完善落实入职查询、从业禁止制度。探索建立性侵害儿童犯罪人员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落实外籍教师无犯罪证明备案制度。依法严惩对儿童负有特殊职责人员实施的性侵害行为,依法严惩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未成年人卖淫犯罪。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取证机制,保护未成年被害人免受二次伤害。探索制定性侵儿童案件特殊证据标准,对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伤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转学安置等保护措施。11、预防和依法严惩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反家庭暴力法宣传,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及时受理、调查、立案和转处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对构成犯罪的施暴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严处理重大恶性案件。及时为未成年被害人及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医疗救治和临时庇护。12、严厉打击拐卖儿童和引诱胁迫儿童涉毒、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和完善集预防、打击、救助、安置、康复于一体化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孕产妇就医生产身份核实机制,完善亲子鉴定意见书和出生医学证明开具制度,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妥善安置查找不到亲生父母和自生自卖类案件的被解救儿童。禁止除公安机关以外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被拐卖儿童、父母和疑似被拐卖人员DNA数据等信息。依法严惩胁迫、引诱、教唆儿童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13、严厉打击侵犯儿童合法权益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网络空间涉及儿童违法犯罪的分析研究,以案释法,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禁止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物品和网络信息。依法严惩利用网络性引诱、性侵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网络诱骗儿童参与赌博以及敲诈勒索、实施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14、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和预防犯罪教育,依法采取教育矫治措施,及时发现、制止、管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时处理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和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严重危害他人及社会的行为。完善专门学校入学程序、学生和学籍管理、转回普通学校等制度。对涉罪未成年人坚持依法惩戒与精准帮教相结合,增强教育矫治效果,预防重新犯罪。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免受歧视,依法实现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同等权利。强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基层基础。儿童发展理论(一)遗传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天赋或本能决定人的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与生俱来,遗传决定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加速或延缓,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前途。(二)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片面夸大环境或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把儿童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简单的理解为机械的被动反应,忽视儿童的主动性,把教育归结为培养行为技能,要加强训练,往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的倡导者。(三)苏联的教育主导发展论及其发展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主张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观点对我国教育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凯洛夫在《教育学》中认为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三方面的影响。其中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但遗传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离开了环境因素,人也不可能成为人,比如狼孩。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因素是人生活的环境。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积累,而是认知图式不断建构的过程。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因素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不是充足条件。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包括语言和教育等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知图式的发展。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个体成熟与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新建沟。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把接受到的信息组织起来,使认知发展。(五)叶澜提出的二层次三因素论我国学者叶澜教授通过对影响人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二层次三因素论。她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对个体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和现实性因素(对个体的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两大类。两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称为二层次。每一层次中又包含不同影响因素:可能性层次中包含着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现实性层次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活动。儿童发展现状(一)儿童健康状况取得显著进展一是儿童死亡率有所下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据全国妇幼健康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5‰,婴儿死亡率为5.4‰。与上年相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改善。2021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3~22岁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上升了2.9个百分点,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优良率更高。三是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二)近视防控、肥胖防控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系列手册》,针对幼儿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量身定制了不同版本的个性化防控近视手册。2021年4月,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合力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2020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的50.2%上升了2.5个百分点。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以2002~2017年为基线,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的全国目标。(三)儿童体质健康管理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20年12月,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等文件,为全国的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且兼具操作性的体育健康促进实施策略。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这是对《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具体落实,从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八个方面对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提出了有关要求。(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更加科学完善2019年12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和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均提出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儿童发展的特点(一)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二)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三)阶段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四)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一)遗传1、遗传素质为儿童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素质是儿童从亲代那里获得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技能的特点等.首先,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儿童发展总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前提,如失明的或色盲的儿童无从发展视力,培养成为画家。人在感知以前,必须有各种感知器官,人们为了思维,必须有特殊组织的物质一一脑的存在。不然,人就无从感知,无从思维。所以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总之,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谈不上儿童发展,但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可能性,不能夸大遗传素质作用。那种夸大遗传素质作用的遗传决定论是片面的。2、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胎儿发育的研究,早已证明孕妇只要注意合理饮食、摄取充足营养,同时避免烟酒、药物、放射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胎儿就会正常发育和生长,这科学地说明了母亲的营养、疾病、药物和情绪等对胎儿发育有重大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由于母亲营养不良,或出生后第一年中营养不良,胎儿的脑细胞数量会低于正常数,有时只达预期数量的60%.母亲的营养还会影响胎儿出生以后的智力发展。如果孕妇滥用药物,又会影响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母体环境对发育中的胎儿有很大的影响。3、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遗传素质是不断成熟的,遗传素质的成熟影响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学前儿童保教要遵循儿童成熟的规律。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按照特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进行的。通俗地说,儿童的发展有一张时间表,他们的发展必然遵守这张时间表。这种用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对于儿童来说,成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格塞尔指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发生。而在未准备之前,成人应等待,等待儿童达到对新的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各种学习、训练内容,都是在儿童达到一定的成款水平时展开的。(二)环境与教育环境是指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儿童自出生后就在社会中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儿童的成人对儿童有着很大影响,儿童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基础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从儿童身体方面来看,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良好的生活环境、营养和保育的条件下,可使儿童的身体获得正常生长发育。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依赖于外界环境,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儿童虽有从遗传而来的高度发展的脑,但必须受到外界刺激的诱发,才能使这些功能发生作用,并日趋完善。外界事物对儿童的感受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刺激,而引起大脑的活动,而后产生回答外部影响的行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掌握知识、形成表象与概念、养成品德习惯等,都是大脑在外界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没有来自环境的条件刺激物,就不可能有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他年龄阶段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儿童自出生后,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从零开始,周围的一切对他都是新奇的、有吸引力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要密切结合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经常地、广泛地去影响儿童,使他们最初获得的印象深刻,儿童就会从环境中受着自发的教育,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这种自发受教育的比重和作用就越大。2、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发展,对儿童生长发育、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其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可以说,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3、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中的自觉因素。它与遗传、家庭相比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更为独特的作用。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引导和影响活动。它决定儿童的发展方向为儿童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组织活动和学习,尊重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教育从环境中过滤了符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内容,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