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依赖性与青少年教育_第1页
中国国民依赖性与青少年教育_第2页
中国国民依赖性与青少年教育_第3页
中国国民依赖性与青少年教育_第4页
中国国民依赖性与青少年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国民依赖性与青少年教育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规范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这种文化是一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群体本位文化,它不断巩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国民依赖性。受国民依赖性的影响,从古至今,很多人个人意志和个体独立性都比较薄弱。中国国民依赖性根深蒂固,也导致很多青少年迷失自我,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创造性、责任感和义务感。国民依赖性阻碍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中国国民依赖性及其表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引入了“差序格局”概念来说明中国国民依赖性的特点。他认为:西方的社会组织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1]此为西方人关系的“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2]此即费老所称的“差序格局”。具体到个人,这种国民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对权威的过度服从和崇拜,迷失自我,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一)对权威的过度服从和崇拜容易形成奴性人格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宗法观念极强的国家,人格崇拜尤其严重,对权威的服从和膜拜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意识。韦政通先生指出:“孔子的‘无违’之教,对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影响就是使中国人权威主义人格的倾向特强,个人独特的行为,很少被允许。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3]在古代中国,权威主义的价值取向直接体现为由儒家思想所设计的一套行为法则和礼制秩序,而其内在之精神则是亲亲、尊尊、长长的意蕴。这种权威主义价值取向源于周人的天道思想和宗法社会的礼制秩序。在这种社会本位的、他律的权威主义引导下,权威主义性格必然养成。(二)迷失自我而形成依赖他人的病态人格长期对权威的信仰和接受,会导致一种膜拜心理,进而是对权威的服从甚至盲从。其结果是迷失自我,缺乏自我意识,人云亦云,不能自我判断、选择,无法独立自主地面对生活和社会。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圣君贤臣”,对族长、家长,对高师高官的模仿、认同与遵从,极易丧失主体意识,其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可避免地被弱化。梁启超先生说:“吾中国所以不成为独立国家者,以国民乏独立之德而已。言学问倚赖古人,言政术则倚赖外国。官吏倚赖君主,君主倚赖官吏。百姓倚赖政府,政府倚赖百姓。乃至一国之人,各各放弃其责任,而惟倚赖之是务。究其极也,实则无一人之可倚赖者。譬犹群盲偕行,甲扶乙肩,乙牵丙袂,究其极也,实不过盲者依赖盲者。一国腐败,皆根于是。”[4]对权威的膜拜和服从甚至盲从,强化了他律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弱化了个人的自主、独立性意识,强化了“靠”的依赖思想。这种依赖思想表现在对家长族长的依赖、对家庭家族的依赖、对传统的依赖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依赖。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为一种性格的时候,自然会造就依赖他人的人格。(三)家国中的人物角色定位及对家国的义务感弱化了自我家国同构的社会决定了“家”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本位”,是安身立命和精神寄托的港湾和根基。这里的家既指小家——家庭,也指较大范围的家——家族(宗族),还指更大层面的家——国家。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在家的范围内展开,个人以家为依托,将其视为一个避风港,在家内寻求、获取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个人离不开家庭、家族和国家,“无家可归”、“国破家亡”被视为人生的大不幸。卢作孚在他的《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中指出:“家庭生活是中国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社会上的道德条件,政治上的法律制度……每责备中国人只知有家庭,不知有社会;实则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家庭就是中国人的社会。”[5]在这里,他曾提出家庭构成了中国人基本的“生活世界”,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中国人就是在家庭的生活活动中寻求和确立了人生的意义。瑞士的雅各布·布克哈特(JakobBurkhardt)对家国、团体意识做过这样的阐述:“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团的一员——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6]这充分说明了家国意识对个人意识的弱化,家国意识的宣扬淡化了个体意识。(四)传统的因循守旧意识影响了中国人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中国的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厚古薄今、恪守传统、墨守成规的意识极为严重。儒家学说的根本主张就是恢复先王之道,认为只有尊古法先王才能治国、平天下。费正清先生说:“如果从其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儒家的这种人生观,即可以发现:它的尊老抑幼、崇古贬今,重视现有权威而轻视革新,事实上就已经对中国社会稳定不变的问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历史答案。”[7]中国人倾向于过去,在历史传统中寻求自己的熟悉系统,按照前辈所习惯的方式去活动,把传统作为生活的指导。可见,中国人有一种“尚古精神”,重视祖先崇拜,恪守“祖宗之制”,因循守旧,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历久弥坚。四大发明、四书五经、祖宗之制使中国人沉浸于文明古国的骄傲之中故步自封。人们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被崇师、崇古、崇经书的经验意识禁锢在熟悉的系统中,而鲜有突破和创新。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曾指出:“历史上的中国,就是以过去取向为第一序的价值优先,祖先崇拜和一个很强的家族传统,就是这种优先表现的两个例子。因此在中国的态度上,没有什么新的事物发生在现在或未来,所有的新事物都已发生在遥远的过去。骄傲的美国人第一次使中国人看到轮船,而中国人却说早在两千年以前,我的祖先就有这种船。”[8]前人的宝贵经验财富应该提倡和汲取,但过分看重和强调无疑会使人成为经验的奴隶而失去独立的自我,进而因缺乏主见而丧失应有的创造性。二、国民依赖性对青少年的影响中国国民依赖性根深蒂固,导致很多青少年迷失自我,安于常规,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道德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缺失。(一)偶像崇拜,安于现状偶像崇拜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青少年所处的年龄局限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自己的青春偶像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一些青少年崇拜明星偶像,确信其偶像是完美的,看不到偶像的不足之处,或虽看到偶像有不足却情绪化地拒绝接受,甚至把偶像的某些缺点、错误不加分析地欣赏、认同和模仿。这些青少年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懂得偶像身上哪些东西才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只是一味崇拜,盲目效仿,结果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丧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自然和纯朴。家庭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崇拜意识”的培养,往往会忽视其主体意识的培养,这也是青少年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原因。武斌在《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中曾剖析了人格崇拜的特点:(1)很容易接受权威、信仰权威;(2)重视权威,如果没有权势地位,不论他的意见本身如何精辟,也往往得不到重视;(3)因循守旧,随波逐流;(4)不善于对传统习俗批评,拒绝创新;(5)相信命运,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事实;(6)对事实抱有刻板印象[9]。这些特点极易让人迷失自我而丧失创造性,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二)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当今青少年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了诸多社会现象,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学习靠老师,求职靠关系,工作靠贵人的心理意识。现代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往往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这更增加了孩子的仰仗和依赖心理。靠自己不如靠其他的心理和社会现象导致青少年往往忽视自我能力的锻炼,放弃自身的努力和奋斗。青少年从小到大,生活方面的事多由父母承担,缺乏独立处理事务的锻炼,加之国民依赖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很差,缺乏独立性。而青少年一旦失去自信和独立性,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其依赖情绪必然愈发强烈。(三)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青少年缺乏独立性、不思进取往往导致他们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淡化和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责任意识淡薄一些青少年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青少年伤害他人和自身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青少年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10]。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生命健康权,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反映出青少年生命责任意识的淡薄。2.行为责任意识淡薄一些青少年缺乏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知行不一,道德认识与行为责任断裂,公德意识差,具体表现为:言行举止粗俗,任意破坏环境、损害公共财产等。一些青少年还在个人感情问题上表现出功利性、随意性,在性问题面前表现出过分的早熟和不严肃,缺乏道德责任感。3.缺乏集体责任意识一些青少年主张个人奉献与向社会索取的公开交换,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周围事物漫不经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普遍存在;有时候单纯从个人利益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忽视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个人索取的权利,而不考虑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三、消除国民依赖性对青少年影响的途径毁掉一个孩子,就是葬送一个家庭;毁掉一代青少年,无异于断送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现有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消除国民依赖性对青少年影响的有效途径。(一)加强对青少年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价值观和理想的获得,人的道德反映在他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中。稳定而科学的人生观不仅可以起到人生定向的作用,还可以确定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人正确认识社会。青少年处于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需要尽早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性的讨论与辩论,个别谈话与帮助,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对班干部和积极分子充分的信任与大胆使用等,对提高青少年自觉性和独立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对青少年大力倡导人文教育。在这个奉经济发展为圭臬、见物不见人的年代,人文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婢女,人们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失去了许多对人来说最为珍贵的东西,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视之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德者才之帅,现代教育往往本末倒置,强调智育,轻视品格教育。人文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道德亲和力、道德创造力、人格独立性。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兹事体大,不可不察!我们可以把礼、义、廉、耻概括为“四心”,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诚信留给自己。当然,人文教育不是说把每个人都培养为社会精英,但至少能培养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进行正面的榜样教学,也要进行反面的案例教学。在正面榜样的选择上要考虑多样化的特点,让青少年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个性品质;在反面案例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列举一些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事件和现象。家长、老师在对他们的偶像崇拜进行引导时,应注意让青少年明确偶像的优点与缺点。模仿、学习、深化的是偶像的长处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其目的是完善自我,塑造独立而鲜活的自我。(二)加强对青少年的自我观念教育自我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对自己区别于他物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与他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包括个人对自己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价值的看法,自己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具有何种关系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看法[11]。青少年的自我观念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自我存在教育。教育应该让青少年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学校和家庭不应该给青少年树立任何权威,而应该培养其自主意识,支持其个性发展。第二,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对青少年而言,对个人的自我认识必须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因为自我总是相对他人而存在的,所以必须让青少年知道自我与社会是互为价值的,它体现了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统一,外界环境制约性与个体能动性的统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去追求一些虚幻、缥渺的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最终只能是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失去个性,进而脱离社会,失去个人存在的价值。(三)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实际存在的教育模式仍是以课本知识教育为根本、实践能力教育欠缺的应试教育。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青少年常常自视甚高,夸夸其谈,而动手能力、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非常欠缺。因此,要使青少年真正独立和自强就必须让他们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的过程,是青少年将所学所想的东西进行验证的过程,也是知识升华的过程。学校可以尝试开设实践课程,给青少年提供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也可以与一些科技和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各种创新成果展览馆、科技活动中心、各类活动室)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