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课件_第1页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课件_第2页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课件_第3页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课件_第4页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

第一节宋初诗人之词第二节晏殊、宋祁、张先等词人一、晏殊:(一)生平(二)词作思想与艺术(三)词作释例(四)晏殊研究参考资料二、宋祁三、张先词作情况、天仙子、张先研究四、范仲淹词作情况、渔家傲等词作、研究情况第三节柳永一、生平二、词作成就三、研究情况

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经过晚唐五代以来许多文人的努力,在题材和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其间李煜虽有所突破,但只是一个特例,总的看来变化不大。到了北宋初期,词继续受到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统治者的喜爱,据说宋太宗“酷爱宫词中十小调子,……命近臣十人各探一词撰一词”(《续湘山野录》)。不过词的地位并未因此而提高,它仍然只是文人在樽前花间一觞一咏之际的娱乐性创作,而不是正面向社会表现自己人格、情操、抱负的文学形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突破。北宋初的词作者不过10人,词作仅存33首,其中如王禹偁、潘阆、寇准、钱惟演、林逋等写有零星词作,但尚未形成一种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登上词坛,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第一节宋初诗人之词

北宋初的词作者大都是诗人,如王禹偁、潘阆、寇准、钱惟演、林逋等都写有少量词作,而词的风格,往往和各人的诗歌风格有些近似。如钱惟演的词,也像西昆体诗一样辞采华丽,注重于外表的雕饰,如《玉楼春》以“锦箨参差朱槛曲,露濯文犀和粉绿。未容浓翠伴桃红,已许纤枝留凤宿”写新竹,真是金碧辉煌,却实在毫无意趣。寇准《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结构精致,视线从春天的远景拉回到画堂的中景,再拉到妆台的近景,然后又从倚楼人的极目长眺拓开去,构成一个回环往复的变化,写出女子相思中的惆怅苦闷。在这批作者中,王禹偁可说是胸襟比较开阔的一个,他的《点绛唇》虽说篇幅小,境界却颇为远大,是北宋初期词中的佳作: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写登高临远,视界广大,以此衬托出末句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林逋的小词《相思令》,语言朴素,多少保存了民间曲子的生活气息: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但有一点仍可以注意到,即晚唐五代词中那种对男女之情的热烈大胆、有时很直露的表现,在北宋初期词中已经看不到了,这终究还是反映了时代文化的变迁。第二节晏殊、宋祁、张先等词人

北宋庆历以后,词的创作在内容、技巧、体制各方面都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作者,其中晏殊、宋祁、张先、范仲淹、欧阳修、柳永尤为出色。一、晏殊(一)生平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少年时即以神童应召,赐同进士出身,后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宰相。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突出成就,对文学却格外关心。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说,他“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而且每宴饮都有“歌乐相佐”。晏殊有一首《木兰花》,“春葱指甲轻拢拈,五彩条垂双袖卷”,就是写一个歌女在宴席上弹琵琶唱小曲的情景。而参与宴饮的文人,也常常作词让歌女演唱。因此,他那里其实就是一个与填词有关的文艺沙龙。有《珠玉词》。(二)词作思想与艺术

晏殊词的题材比较狭窄,基本上没有超出唐以来文人词的范围。写伤春感时、在寂寞中流连光景之情怀的作品最能反映他的特色。晏殊的词意蕴单薄、感情柔弱。但是,他的语言技巧却很高,而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境界。刘攽《中山诗话》说晏殊“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辞,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他虽然也喜欢用些华丽的辞汇,但并不是错金镂玉式的堆砌,而是常常同清淡自然的语言结合起来,有时更以白描为主,加以精巧的铸炼,因此总体面貌显得清丽疏淡。在抒情表现方面,他很善于捕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放置在视觉、情绪的流动过程中,表现出细腻的心理感受。晏殊的词进一步奠定了疏淡清丽、精致柔婉的风格在宋词中的地位,也把宋词语言进一步推向文人化、典雅化。这样,文人词距民间曲辞俚俗、生动、风趣的特点便越来越远了。(三)词作释例《浣溪沙》其一

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试薄罗裳。柳丝无力燕飞忙。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为谁消瘦减容光。其二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句。……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句,亦不能为绝妙好词。

杨慎《词品》:“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王士禛《花草蒙拾》: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

张宗橚《词林纪事》: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示张寺丞王校勘》晏殊元寺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能改斋漫录》卷11(宋)吴曾(晏殊在扬州大明寺,召江都尉王琪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四)晏殊研究参考资料宛敏灏《晏同叔年谱》,安徽大学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二晏及其词》,学风,第4卷第2-6期,1934年。夏承涛《晏同叔年谱》,词学季刊,第2卷1号、2号,1934、1935年,后收入其《唐宋词人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胡云翼《宋词研究》,中华书局1926年版。吴梅《词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现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文潜《浅论晏殊、欧阳修的词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叶嘉莹《大晏词的欣赏》,《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耿百鸣《论晏殊词的感伤及其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李华《简论晏殊词的积极因素》,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万斌生《论珠玉词及晏殊的心理结构》,文艺理论家,1988年第3期。吴林抒《二晏漫论》,文艺理论家,1991年第1期。吴凤雛《晏殊与宋代文艺思潮》,同上。二、宋祁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与兄庠同举进士,时称大小宋。为人喜奢侈,好游宴。历官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卒谥景文。近人赵万里辑有《宋景文公长短句》,存词六首。《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王僧孺《咏宠姬》:再顾连城易,一笑千金买。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李商隐《写意》: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王士禛《花草蒙拾》:“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当时传为美谭。……然实本花间“暖觉杏梢红”(和凝《菩萨蛮》中词句),特有青蓝冰水之妙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钱钟书《旧文四篇·通感》:“闹”字是把事的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李渔《窥词管见》

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有蜚声千载上而不能服强项之笠翁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是也。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皆子京一人之流毒也。三、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1030)与欧阳修同榜进士,曾任吴江知县,晏殊当京兆尹时,聘他任通判,后历官至都官郎中。有《张子野词》。张先词风清新明丽,语言在流畅中时时有精巧尖新的表现。由于他善于写“影”,时人曾据其三个佳句,誉之为“张三影”,而实际可以标举的例子还不止三个。如《青门引》中“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木兰花》中“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在表达情感方面,张先往往能够写得传神、耐人寻味,如《一丛花令》,在以浓重笔调描述少妇的孤单寂寞之后,以“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句收束,活脱地反映出少妇既怨恨“郎”又怨恨自己不幸命运的心理;《千秋岁》中“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写恋情的纠结难解,也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在宋代词人中,张先较早、较多地写了长调的词,其中以慢词为多,如《谢池春慢》、《破阵乐》、《剪牡丹》、《卜算子慢》、《山亭宴慢》等。这一类词作容量大,层次多,结构上的变化要求比较高,对于表述比较复杂的内容、造成比较阔大的气势,是有其优势的。如《卜算子慢》:

溪山别意,烟树去程,日落采苹春晚。欲上征鞍,更掩翠帘相眄,惜弯弯浅黛长长眼。奈画阁欢游,也学狂花乱絮轻散。水影横池馆,对静夜无人,月高云远。一饷凝思,两袖泪痕还满。恨私书,又逐东风断。纵西北层楼万尺,望重城那见!

上阕从别离处景色、送别时心情写到追忆欢聚、怨恨别离的感慨,下阕接着写别后孤寂、沉思与怀念以及远人不可见的悲伤,一层层展开。虽说张先的长调写得还嫌单薄,但为后代词人提供了经验,为宋词的发展开启了一条新路。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归朝欢》)、‘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剪牡丹》),此余生平所得意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引《古今诗话》)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甚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遁斋闲览)张先研究述略关于张先的生平,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中有《张子野年谱》,指出张先生于太宗淳化元年(990),卒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并对其一生作了较为详细的编年和考证。(《唐宋词人年谱》第169至1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原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姜书阁在《夏承焘〈张子野年谱〉辨误》(《湘潭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就张先“为嘉禾判官”、“知渝州”等问题提出了商榷意见。并论证张先并未于皇祐五年“重游长安”。沈松勤《张先生平仕履二题》(《文献》1993年第1期)提出了张先宦游安陆、所任何职、何时到任等问题,并加以考证,作了回答。此外,宛敏灏、邓小军撰有《张先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吴梅《词学通论》说:“盖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先,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古,非诸家能及也。”(《词学通论》第6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略谈》将张先与贺铸列为一派,称之为“奇艳俊秀派”,认为张先词的接触面比晏殊、柳永、欧阳修为广,已有不少标题,也有部分创调和慢词,“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墨守故常的词家,而是一位创作的高手。他抒写平凡的景物情事都有韵味。”(《宋词散论》校订稿(二),第5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指出:“张先是与柳永共同跨进慢词领域的”,他的词反映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眷恋,“比起晏、欧来,意境有了较多的夸张与铺叙,特别是对物象和心理上某些细节的精微刻画,更显得突出。但在层次、结构诸方面,都不够细密,显示了长调慢词初兴,尚未成熟的特点。”并指出,张先以其老寿,“很自然地成为晏、欧和柳、苏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以老寿的年龄作了词史上这一转变的见证人,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了这一转变。”(《两宋文学史》第118至1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关于张先词作地位的评价其他张海滨《张先与苏轼》,《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缪钺《论张先词》,《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陈尚君《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张先现存的词165首,其中慢词18首,约占全部词作的10.3%,18首慢词中可以系年的13首,其中仅有一首为早年作,12首为张先七十岁(1059年)以后作。其时苏轼、秦观、周邦彦都已陆续步入词坛,慢词的创作已经逐渐形成风气。张先在这种风气下写作慢词,虽有一定成就,但将其与柳永并提是不妥的。此外,据《全宋词》统计,晏殊存词140首,欧阳修存词242首,二人所作慢词分别占其词作总数的2.1%和5.4%,而柳永慢词占其词作总数213首的57%。四、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早岁生活贫寒,中进士后,历任州县长官。曾镇守西北边疆多年,受到羌人尊重,谓其“胸中有十万甲兵”,呼之为“龙图老子”。任参知政事期间,对政治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不到一年便失败了。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词有《范文正公诗余》辑本,仅存词五首。其中描写边塞风光之作,突破男欢女爱的界限,具有明健豪放的风格,对豪放词的兴起有一定作用。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彻,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当代学界有关范仲淹的评论

马茂元《范仲淹的词》(《文汇报》1961年6月24日)指出,在《渔家傲》一词中似乎存在着积极与消极、词风与作者人格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认为此是由于他内心深处的矛盾,“表现在词里的,由于他关怀现实,有着深广的义愤的主导的一面,所以排奡,所以沉郁;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以哽咽,所以悲凉,所以情调低沉。两种互相排斥的因素对立地统一,形成了范词的风格,不仅是词的统一,也是词风和人的统一。”

夏承焘、怀霜《范仲淹多样风格的词》(《文汇报》1962年6月7、8日)说:“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的词,多半还是花间、尊前的风格,笔调是软媚的,内容是写男女之情的。虽然士大夫也偶有寄托,但总还不能脱离温、韦风格。而当时的范仲淹的作品却能突破这个局限。”又说“范仲淹生平所作诗文,都直抒胸臆,不沿晚唐纤浓怪诞的习气,也不染当时西昆体虚饰辞藻的作风。”作者认为,范仲淹的词虽然只有五、六首,而“它们对后来的影响是不小的。在苏、辛豪放派词之外,还影响到元曲。在词的发展史上,我们应该重视这位作家,虽然他并不是一位写词的专家,但他的成就已经超出于有些词专家了。”

王兆鹏《以清为灵—范仲淹的人格与风格》(《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中,主要谈了范仲淹的诗。认为,范仲淹的诗是其人格的外化,他的人格是以清为灵:生活作风清俭,性格清静,作官清廉,为政清刚正直。与他的人格相对应,他的诗在选择物象时总是选择那些与主体心灵相契合的物象,创造出符合主体人格精神的意象。他用的最多的意象是清风、明月与清水,因为风、月、水都是以清为灵的。“清松、清竹、明镜、清水等一系列注入诗人个性色彩的意象,构成了范仲淹诗清正的风格。”作者还结合宋诗发展的历程说:“宋诗追求平易清淡的风格,一般认为至梅尧臣、苏舜钦而确立。其实,范仲淹的诗已早露端倪。从宋诗发展的历程来看,范仲淹的诗更值得我们重视。”第三节柳永一、生平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晏殊、张先同时,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时代。早年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当过睦州掾、定海晓峰场盐官及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二、词作成就贡献主要有三:一、雅与俗的重新调适:师法渊源——由文人传统而转向民间传统;创作态度——大力采纳市井新声;词作风格——雅俗相兼;社会影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二、词作内容题材的开拓:都市风光(《望海潮》),羁旅行役(《雨霖铃》、《八声甘州》),市井青楼(《定风波》)。三、词作表现手法的创新:1.大量制作慢词。共作有慢词87调125首,超过了同时略晚的张先(17)、晏殊(3)、欧阳修(13)。2.铺叙笔法作词,抒情写景,层次分明。3.抒情诗的手法作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意。4.白描手法和民间口语的运用。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研究据粗略统计,本世纪的前50年,谈柳永的文章不足20篇,论题多集中在其生平事迹方面;1978年以前的论文有二十馀篇,论题多集中在柳永词的评价方面;1978年后,柳永研究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论文有250馀篇。有关柳永的研究专著也出版了不少,如叶慕兰的《柳永词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梁丽芳的《柳永及其词研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谢桃坊的《柳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曾大兴的《柳永和他的词》,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等。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储皖峰《柳永生卒考》(《浙江大学季刊》第1卷,1932年1月)推测柳永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995),理由是1、张先与柳永齐名,张先生于太宗淳化元年(990),柳永生年亦当相去不远;2、柳永见过晏殊,殊称之为“贤俊”,是前辈称呼晚生之言,晏殊生于淳化二年(991),柳永当生于此年之后;3、柳永登第在景祐元年(1034),宋翔凤《乐府馀论》称之“耆卿蹉跎于仁宗朝,及第已老”。如果四十五或五十始称“老”,按五十计,则推出柳永生于太宗雍熙二年(985),比张先和晏殊都大,与上说不合,于是以四十为老,上溯四十年,是为太宗至道元年。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唐圭璋在《柳永事迹新证》(《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中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等说法,修正了储皖峰的说法,推测柳永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理由是孙何(961-1004)曾作过两浙转运使,“柳永就在孙何死的一年作《望海潮》送他,至少也应是冠年了。”(如按柳永此时20岁计,则上推19年,柳永当生于雍熙二年即985年,故雍熙四年(987),恐系推算之误,唐圭璋在《徐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发表的《论柳永词》一文即认为柳永生于985年)唐圭璋在五十年代提出的雍熙四年(987)之说为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采用,影响较大。

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林新樵《柳永生年小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推断柳永的生年为雍熙元年(984)前后。理由是:1、《乐章集》中的《玉楼春》〖星闱上户金张贵〗作于真宗天禧二年(据《续资治通鉴》考定);2、《乐府馀论》“及第已老”的说法,推断柳永在景祐元年及第是约五十岁,则他在天禧二年作此词时约三十五岁,而写出《望海潮》送孙何时正好二十岁。此说比987年说提早了三年。

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李国庭在《柳永生年及其行踪考辨》(《福建论坛》1981年第3期)中,又将柳永的生年上推四年,以为大约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前后,理由是:1、《文献通考》有唐人以五十为老,而宋人以六十为老的说法,且早在唐代即有“五十少进士”之说,则柳永及第至少应该不小于五十五岁,上推五十五年,即是太平兴国五年。2、孙何离两浙转运使是在景德元年(1004)初,《望海潮》所写的是秋景,故当作于前一年(1003)之秋,该词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应该作于柳永二十三、四岁时,以二十三岁计,上溯可得980年左右;3、《宋史》记载,咸平五年(1002)“诏文武官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劾以闻”,可知柳永任屯田员外郎时不应超过七十岁,大致在1050年,由此上推七十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平兴国五年。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李思永的《柳永家世生平新考》(《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否定了柳永生于柳宜入宋以后的说法,根据一是柳宜家乡福建的传说,二是《劝学文》、《巫山一段云》作于早年,作于福建。他认为柳宜于开宝九年(976)入宋,一直未回福建,据情理推断柳永此时当五至七岁,以六岁计,则当生于宋太宗开宝四年(971)。这样,他又将柳永的生年比唐圭璋的987年说提早了十六年,比985年说提早了十四年.

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周子来在《柳永生年新证》(《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中对李思永的说法提出质疑:1、宋祁《景元集》、胡宿《文恭集》有柳永的二哥柳三接的任命制书,可以考订大体草于皇祐三年(1051)十月之后,三接至少大柳永一岁,如按柳永生于971年计,则此时三接已八十二岁,如按其生于980年计,则此时已七十四岁,在要求七十致仕的宋代,这是不可能的;2、柳永如生于971或980年,下推二十年,柳宜的经济状况正不好,与柳永所作词中的情况不符;3、刘攽《中山诗话》记载,柳永的大哥柳三复以球技谒丁谓,丁谓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任三司使,三复至少比柳永大二岁,如柳永生于971年,则此时三复已四十二岁,如柳永生于980年,三复也有三十三岁,于情理不合。作者认为,还是唐圭璋先生的说法较为可信。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上述关于柳永生年的推断,有一条根据就是柳永在景祐元年登第,此说本于吴曾《能改斋漫录》,也是本世纪大多数文学史家所持的关于柳永登第时间的说法。詹亚园在《柳永二题》(《文学遗产》1984年第2期)中指出此说不尽可信,柳永及第应在景祐五年。理由是:1、与柳永大体同时的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八《志事》中有“柳三变,景祐末登进士”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2、据《文献通考》,景祐二、三、四年均停贡举,“景祐末”即景祐五年;3、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有“范蜀公少与耆卿同年”之说,范镇于宝元元年(即景祐五年)登第,与王辟之记载相符。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认为,柳永登第当在景祐元年以前,理由是:文莹《湘山野录》记载,“范文正公(仲淹)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柳永)《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之句。”作者还指出,范仲淹于景祐元年四月知睦州,六月移知苏州,而此词所写为秋景,至少当作于景祐元年前一年,到明道二年(1033),时柳永已为睦州团练推官,其举进士犹当在此年之前。(《唐宋词通论》第1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罗忼烈《话柳永》(《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则指出:《湘山野录》的记载不实,“严陵祠是范仲淹始建的,并撰有《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明言‘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在这以前根本没有严陵祠,何来‘谪睦州过严陵祠下’听里巫唱柳永词?”他更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景祐二年六月诏”,再次肯定了景祐元年说。柳永研究柳永的生卒年

关于柳永的卒年。在《镇江府志》中,柳永侄子所作《宋故郎中柳公墓志》说:“叔父讳永,……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二十馀年。”唐圭璋指出,据《嘉定镇江府志》卷十四,王安礼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守润,而柳永侄所作的墓志说那时柳永已死了二十馀年,由此上推,柳永的卒年约在仁宗皇祐五年(1053)。此说为多数人认可,但刘天文《柳永年谱稿》认为柳永卒于皇祐六年(1054),卒年七十一岁。柳永研究柳永的家世、名字及游踪

高熙曾《柳永遗事考辨》(《天津师院科学论文集刊》1957年第1期),根据《康熙崇安县志》、《雍正崇安县志》、《道光福建通志》等方志,考证柳永的祖父柳崇为“五代末季的处士”,到宋初,“以子贵,累赠尚书工部侍郎”,崇有子六人:宜、宣、寘、宏、寀、察,均有官职。永父柳宜,官至工部侍郎。永兄弟三人,长兄三复,官至比部员外郎,次兄三接,官至都官员外郎。“皆工文艺,号‘柳氏三绝’。”可知柳永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官宦世家。柳永研究柳永的家世、名字及游踪

柳永字耆卿,又名三变,字景庄,这两个名字孰先孰后?因何故而改?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吴曾《能改斋漫录》、陈师道《后山诗话》皆以为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永”,改名是因为“磨勘转官”;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也认为柳永原名三变,“后以疾,更名永,字耆卿”;叶梦得《避暑录话》则认为柳永后改名为三变,至于改名的原因与吴曾、陈师道说相同;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以为柳永原名三变,后因“宋仁宗以无行黜之,只好改名永以求进取。”柳永研究柳永的家世、名字及游踪

罗忼烈在《话柳永》(《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中则认为:柳永两个哥哥皆以“三”为辈,所以原名三变是毫无疑问的,“三变”之名取义于《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俨然”是矜庄之貌。所以字“景庄”,他认为《燕谈录》记载柳永因病改名的说法是可信的,“永”和“耆”都有长寿义,“因病怕死,所以改名换字来禳解。如果说改名是企图抹煞柳三变给人的不良印象,以求官职,似乎不合情理。因为即登仕版,就有案可稽,不能说柳永不是柳三变。”柳永研究柳永的家世、名字及游踪

关于柳永的游踪与改官,高熙曾在《柳永遗事考辨》中指出,柳永到过睦州、昌各国、泗州、馀杭、杭州、灵台、开封、镇江、建宁、扬州等地。唐圭璋进一步指出除此以外柳永还到过渭南、成都、鄂州、湖南。詹亚园在《柳永二题》中则还指出柳永做过华阴县令。吴熊和《从宋代官制考证柳永的生平仕履》(《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考定柳永“初为睦州推官,在选人七阶中为第四阶,后至泗州判官,在选人七阶中为第三阶”,“泗州判官当为柳永改官之前的最后一任幕职官”,“柳永改官后,由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再迁太常博士,转屯田员外郎。”柳永研究柳永的家世、名字及游踪

柳永的少年时期,本世纪的学者多认为他生活在福建崇安,有些学者并以此为柳永生年的推断因素之一。钟陵的《柳永早年事迹考辨》(《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将柳宜的宦迹与柳永的年龄对比,认为“不论柳永生于雍熙元年或雍熙四年,他的幼年时期当随柳宜的调动在山东、广西和苏州、扬州等地生活过,他的少年时期则在汴京”,“在柳永的心目中,汴京是他生活和感情上的真正故乡。”[1]

此外,关于柳永的葬地这一问题,历史上即有枣阳(曾敏行《独醒杂志》)、襄阳(祝穆《方舆胜览》)、真州(王士祯《花草蒙拾》)、润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