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经济学第十一章产业布局本章主要内容1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23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具体来说,产业布局是通过市场机制或政府引导,使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产业布局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布局区位和布局形式可以引起产业运行成本和收益的变化。一、要素投入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对一个产业来说,哪一部分的成本构成占据主导地位,布局往往容易指向该部分运输成本或获得成本低的地区。1.自然资源指向的产业布局2.劳动力指向的产业布局3.资本指向的产业布局4.技术与知识指向的产业布局二、基础设施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包括交通条件、通信网络系统、能源与水资源供应系统等方面。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公共品特征,是影响产业布局的基础性因素。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三、市场因素市场因素可以从区位、规模等多个角度考察。其中,市场区位和运输成本密切相关,市场规模和企业收益有关。1.一些产业的产成品的运输成本较高,一般布局于消费市场所在地;2.另一些产业的需求门槛较高,通常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四、区域环境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1.政策法规环境2.产业集聚环境3.区域生态环境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基本思想:对离城市任何一点距离而言,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不同,对土地报价也不同,报价高者获得使用权,从而确定给农场主带来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业生产布局区间。运输成本差异导致城市周边形成农业布局的圈层结构,即“杜能环”。杜能分析“孤立国”内,如何分布农业才能从一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利润π是农产品价格(P)、农业生产单位成本(C)和单位运费(T)的函数,即π=P-(C+T)。据此公式计算出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分界线,并将孤立国划分成6个围绕城市中心呈向心环带的农业圈层,每一圈都有特定的农作制度,这即是“杜能圈”解(见图11-1)。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副题为《关于谷物价格、土地肥力和征税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著于1826年(出版年)。1842年再版时定为第一卷。1850年又发表了《孤立国》第二卷,副题为《论合乎自然的工资及其与利率和地租的关系》。现被视为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开篇之作。图11-1杜能圈模式图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农业圈层是:(1)自由农业圈(提供鲜菜、牛奶等);(2)林业圈(提供薪炭);(3)轮作农业圈(主要提供谷物,谷物与饲料作物轮作);(4)谷草农业圈(提供谷物为主、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是圈层中面积最大的一个);(5)三圃式农业圈(提供畜产品为主,1/3土地种燕麦,1/3种稞麦,1/3土地休闲);(6)畜牧圈(大量土地牧放或种植牧草)。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三个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力区位法则、集聚法则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是现代工业区位的奠基人。他在德国的影响实际上不仅仅在区位论方面的贡献,更多的是作为社会学家和政治家所赢得的。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一)一般区位理论——俄林要素价格差异决定贸易方向与产业区位;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下,工业区位决定于产品与原料的运输成本;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下,工业区位取决于各地区人口增长率、工资水平等。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贝蒂·俄林
(二)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见图11-2)。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图11-2中心地理论模式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三)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通过自由竞争,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产业市场区,构成整个区域以六边形地域细胞为单位的市场网络。经济景观:上述网络在竞争中不断调整,会出现两种地域分异。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第一种,在各种市场区的集结点,随着总需求的滚动增大,逐步成长为一个大城市,而且所有市场网又都交织在大城市周围(见图11-3)。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图11-3三层市场网络
第二种,大城市形成后,交通线将发挥重要作用。距离交通线近的扇面条件有利,距离交通线远的扇面不利,工商业配置大为减少,这就形成了近郊经济密度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从而构成一个广阔的地域范围内经济景观(见图11-4)。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图11-4经济景观三、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区位理论形成了增长极理论、点轴布局理论、梯度发展理论和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为代表的新理论体系。
(一)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又经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和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进一步发展完善。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其理论核心内容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比周边地区发展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极。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OttoHirschman):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当代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是16所世界知名学府的名誉学位获得者,曾先后赴20多所大学讲学,是美国国家科学等学术团体的会员,曾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社会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杰出研究员。阿尔伯特·赫希曼(二)点轴布局理论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该理论将区域经济看成是由“点”和“轴”构成的网络体系。“点”是指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心地域或主导产业,“轴”指将各中心地域或产业联系起来的基础设施带。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三)梯度发展理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萌芽期与成长期产业往往处于发达地区;成熟期产业开始向落后地区转移;衰退期产业往往处于相对落后地区。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四)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提出的。在后起家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入,使发达地区的经济得以更快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发达地区的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时,规模收益递减,发达地区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从而给不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遇。产业地区发展战略启示: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纲纳·缪达尔(KarlGunnarMyrdal,1898-1987),瑞典人,是瑞典学派和新制度学派以及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纲纳·缪达尔由于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进行的精辟分析,1974年和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一起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产业集聚的表现类型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同类或相关企业向特定空间集中的一个动态过程,产业集聚的结果是在空间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波特: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产业集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前提和基础,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结果和表现。没有产业集聚的持续进行,就不会有产业集群的最终形成;反过来,如果产业集群的生产模式不能显示出竞争优势,那么产业显然没有必要在一个地区集中,也不会发生所谓的产业集聚现象。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产业集群的
三个典型类别:
1.马歇尔式新产业区集群:马歇尔式新产业区集群是指由大量规模经济要求不高的小企业组成的集群。决策高度本地化;合作紧密;劳动力流动频繁;文化纽带强。2.中心辐射式集群:以一些大型企业为中心或主导,周围密集分布着许多与中心企业在业务上有密切关联的小企业。中心企业规模大,起主导作用;与外地企业联系将广泛。3.卫星平台式集群:由一些总部不在当地或由外部力量控制的企业集中形成。集群内企业是相对“孤立”;主要与设在其他地区的母公司或者其他分公司发生联系;集群凝聚力较低。
二、产业集聚的内在机制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传统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1.产业活动的区位指向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派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认为即使不同地区的区位、自然资源、人口等初始条件完全相同,当运输成本等一些外部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缪尔达尔式的累积因果效应也会导致产业在某个地方集聚,从而形成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三、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和经济优势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一)传统产业区理论: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的优势在于具有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劳动力市场优势2.专业化服务提供优势3.知识溢出效应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二)新产业区理论:稳定高效的分工合作1.高度专业化分工,集聚企业在信赖与信任基础上形成长期稳定关系。2.地方化网络,集群内的企业与相关机构有选择地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长期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具有网络特征的关系模式。3.植根性特征,集群内企业活动深深根植于企业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三)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的节约从交易费用视角看,产业集聚的好处在于:1.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有着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比市场稳定,能节约交易费用;2.集聚区内企业的合作关系与交易是通过市场实现的,比科层组织更为灵活,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第三节产业布局的集聚理论(四)竞争优势理论:有利于推动创新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产业集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企业实现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11活动策划方案图片内容
-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范文初中(30篇)
- 生产实习报告范文6篇
- 水库抗旱方案
- 勤工俭学工作总结
-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 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
- 河南省通许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
- 2024-2025学年西藏日喀则市昂仁县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含解析)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新课标
- 北京旅行4天3夜课件
- DB3311T 56-2016 森林消防蓄水池建设技术规程
- 3伯努利方程课件
- 海外派遣人员管理办法
- 谏太宗十思疏(高中语文PPT课件)
- 少儿美术画画课件6-8岁《一盆生机盎然的绿箩》
- 医院对口支援月度工作统计表
- 译林牛津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5-Signs-Story-time课件
- 物业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 施工过程安全监督管理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