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课程学习——文学、文化常识六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解题子路:仲由曾皙:曾点冉有:冉求公西华:公西赤

根据资料,当时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年龄分别是60、51、39、31、18岁。侍坐:陪长者闲坐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xiàng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思考:本文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可以划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整体思路孔子问志(第1自然段)开头——“则何以哉”。弟子述志(第2-12自然段)“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孔子评志(第13-16自然段)“三子者出”——文末。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主要内容:孔子和四名弟子畅谈人生志向。全文围绕“志”展开:思考: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和孔子对他们表现出的态度各是什么?(完成下表)人物回答问题时的动作、神态、性格特点志向孔子的态度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内容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因为乎:于,比尔:你或:有的人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呢?”居:平时内容赏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尔:相当于“然”,…的样子摄:夹,迫近因:接着饥馑:饥荒为:治理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人物动作、神态、性格特点志向孔子态度子路“率尔而对”有抱负,自信,失之鲁莽、轻率“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强兵”“哂之内容赏析“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或者如:至于俟:等待“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人物动作、神态、性格特点志向孔子态度冉有“对曰”谨慎小心谦虚退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侧重“富国”内容赏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如:或者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人物动作、神态、性格特点志向孔子态度公西华“对曰”谦恭有礼娴于辞令“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侧重“礼仪”

内容赏析“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舍:放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何伤:何妨“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内容赏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莫:通“暮”喟然:长叹的样子与:赞成(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人物动作、神态、性格特点志向孔子态度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洒脱高雅从容淡定“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描绘了一幅“沂水春风图”与之内容赏析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已矣:罢了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内容赏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让:谦让唯:句首语气词,无义邦:国家,这里指国家政治(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思考:孔子为什么“哂”子路?如何理解“其言不让”?“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思考:如何理解曾皙的志向?结合下列文段说说孔子为什么“与点”?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曾皙所描绘和向往的则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一幅老少同乐的春游图: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曾皙追求的是宁静高雅的生活。他所描绘的美好的春游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非常感慨和赞同。总结

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想要重整春秋末期混乱的社会秩序,而曾皙说的正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孔子的“志”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用之则行: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舍之则藏: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

通过孔子的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的哪些态度?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诱“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学民主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材施教历史风云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内路,鲁国卞(今山容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人,“孔门十哲"之一,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仲由出身卑微,靠劳作维持家庭生活,后来通过孔子的引导,仲由自己请求成为孔子的弟子。他比孔子小9岁,也是侍奉孔子时间最久的弟子,深得孔子的器重。

曾皙: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比孔子小六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孔子颇叹赏。其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