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政治经济学论文_第1页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政治经济学论文_第2页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政治经济学论文_第3页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政治经济学论文_第4页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政治经济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政治经济学论文传统的贸易理论以为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增进世界福利,一国单边贸易自由化能最大限度的增进本身的福利。因而,各国最优的贸易政策应该是自由贸易政策。但是理论和现实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贸易保卫主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它已经成为一国干涉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固然在WTO的倡导下,各国施行了大幅度的关税减让,但是非关税壁垒却盛行不衰。在贸易政策的选择上,各国更青睐于保卫而不是补贴等直接根治经济扭曲的手段。经典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贸易保卫政策,所以,众多经济学家从最优关税理论、幼稚产业保卫理论、市场失灵、次优等角度出发试图解释贸易保卫主义,但是以效率为基础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贸易保卫主义的盛行。所以,只要将公共选择的分析范式引入传统的贸易理论当中,从收入分配而非经济效率的角度出发,从政策决策经过的视角探究贸易保卫政策的问题,即贸易保卫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众多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贸易保卫主义,相关研究已获得丰富的成果。本文将其分为两大类:利益集团模型和中点选民模型。利益集团模型的出发点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通过游讲和政治捐资来影响的贸易政策,的贸易政策是利益集团互相博弈的结果。而中点选民的出发点则缩小到不能进一步分解的选民个体,政治家要博得选举,得到选票的最大化,必须代表中点选民的利益。二、利益集团模型及相关研究利益集团模型是贸易保卫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大部分学者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对贸易保卫政策了进行分析。该模型主张资本家通过影响政治家来获取对自个有利的政策,以为利益集团可通过游讲,并投入相应的支出,到达影响贸易政策的目的。利益集团模型理论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早期研究介于20世纪60-80年代,这一时期是利益集团模型的雏形。大部分学者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切进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这些研究对贸易保卫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利益集团介入政治决策的经过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一阶段的理论是分散和片面的,没有构成成熟的理论模型和体系。到20世纪80、90年代,利益集团模型得到了长足发展,构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模型,代表理论有关税构成模型、政治支持模型、保卫代售模型和信息传递模型。十分是保卫代售模型的提出成为利益集团模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该模型较为完备和成熟,为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对利益集团模型的研究热情持续不衰。华而不实一些学者以保卫代售模型为基础,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贸易保卫政策的影响因素参加模型当中,使该其分析愈加深切进入。另外一些学者用利益集团模型分析自由贸易协定、间接投资等详细问题,使其解释力不断加强。还有一些学者以本国数据为基础对利益集团模型十分是保卫代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讨论该理论在本国的适用性。根据学者对利益集团模型研究重点的不同,将相关研究分为四个方面:1.关于贸易保卫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利益集团的角度研究贸易保卫水平的影响因素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构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构成了利益集团模型理论的基础部分。早期经济学家以为:企业数目少、地理集中度高、买方集中度高的行业能有效调整集团内部利益并构成游讲,因而行业获得的保卫水平以及行业反对贸易自由化的能力与上述因素成正比;Olson以为不利于收入、就业水平提高的经济环境更有2利于利益集团的构成。所以行业保卫水平和行业产出、就业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进口浸透率呈正相关关系;Gawande等研究了国外利益集团的游讲在贸易保卫政策制定经过中的影响。之前的研究学者以为,国外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游讲对国内经济是有损失的,但Gawande等却以为国外利益集团的游讲很可能会减少贸易壁垒,提高消费者剩余,进而提高该国的福利;MatildeBombardini将企业异质性引入利益集团模型当中。以为贸易政策的决策经过会遭到企业游讲能力的影响,而企业的游讲能力则很大程度上遭到企业规模的影响。由于在企业游讲的经过中需要支付政治捐献,规模较大的企业会拥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所以,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假如该产业内大型企业较多即产业集中度较高,则该产业的游讲能力就较强,贸易保卫水平也较高;BumbaMukherjee等将劳动力流动程度引入利益集团模型中,以为当部门间劳动力流动性变弱时,民主国家更容易采取保卫贸易的政策。2.关于贸易保卫水平决策经过的研究。在贸易保卫政策的制定经过中,影响因素能够看作是一个输入变量,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表现形式的贸易保卫手段能够作为一个输出变量,那么中间的影响经过和决策经过到底是如何的呢,众多学者通过构建函数或者是利用博弈论对该环节进行展开。如Findiay等构造了关税构成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了利益集团影响关税的详细经过。以为关税水平取决于对峙的两个游讲集团游讲竞争的结果。利益集团双方进行非合作博弈,提供游讲支出,使各自净收益最大化,最终的最优关税便是该博弈的纳什平衡解。该模型以为关税是利益集团互相斗争的政治结果,而在关税的决定经过中退居其次。该模型较好的利用了博弈论的分析工具,对关税决定水平进行了具体阐述,但在这里经过中过分看重利益集团的作用,忽视了、消费者等其他社会群体对关税的影响。Magee等构造了两个政、两个利益集团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该模型以为利益集团为候选政或候选人提供政治捐献,目的是提高所支持政或候选人中选执政的概率。假设,各在得到利益集团政治捐献之前,便已申明了各自所倡导的贸易政策,并且该贸易政策不受政治捐献的影响与干扰。利益集团只是根据本身的贸易政策偏好,选择自个支持的政。那么,在该情况下,利益集团并不能以政治捐献的方式直接影响贸易政策,只能通过政治捐献提高自个所支持的政的获胜几率,进而间接获得自个所期望的贸易政策。上述研究将政治捐献作为利益集团左右制定贸易政策的筹码,而Ainsworth以为利益集团向决策者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同样能够起到游讲作用。由此,我们研究的前提从充分信息演变为非充分信息状态。于是,信息便成为了利益集团游讲决策者的重要砝码,能够帮助资源有限的把握经济状况,作出决策。与利益集团的关系便由保卫待售模型中的交易双方,变成了信息提供模型中的政治盟友利益集团向决策者传递对自个有利的真实信息,决策者依靠信息做出明智选择以延长政治寿命,双方互惠互利。传统的利益集团模型大多将关税作为贸易保卫的主要手段。如Findiay等的关税构成模型。由于能够通过关税获得全部的贸易保卫利得(租)。随着贸易保卫手段的日趋丰富,非关税壁垒越来越遭到重视,而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能获得全部的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Facchini等人将配额等非关税形式的贸易保卫措施引入了利益集团模型当中。研究发如今施行贸易保卫政策经过中,只要72%-75%的租最终由获得。该研究大大拓宽了以往分析的视野,使得研究学者对非关税贸易壁垒给予关注。进而使得贸易保卫政策的表现形式愈加丰富。3.关于利益集团综合模型构建的研究。上述文献分别对贸易保卫水平的影响因素和贸易政策的决策经过进行了深切进入研究,但这只是利益集团模型的两个方面,怎样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的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权衡,最终制定贸易保卫政策呢?这就牵涉到了综合模型的构建和深化。Hillman初次提出一个较为完备的模型即政治支持模型。该模型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知足其政治支持最大化。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益集团以及消费者的政治支持,需在利益集团与消费者之间做出权衡。关税过高,虽可得到利益集团的政治支持,却由于价格提高,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降低关税,虽可知足消费者,却无法让利益集团提供支持。因而,需选定一个平衡关税水平,使来自于利益集团与消费者的总体政治支持最大化。通过分析,Hillman得出了下面结果:由于利益集团在政治支持方面的影响很大,将采取保卫主义的贸易政策,但这样的保卫对于衰退产业而言只是暂时的,并非永久性的。固然处于衰退境地的产业利益集团最渴望得到保卫,但最终结果可能不是延缓而是加速了这些产业的衰退。该模型固然比之前的理论更完善,但单从公众的角度或单从政治家与利益集团间的互相博弈的角度看待贸易政策的构成经过仍然不够丰富,直到Grossman等提出了保卫待售模型以后,利益集团模型才得到了长足发展。Grossman等提出了影响当权的政治捐献模型保卫待售模型,以为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应集中于已胜出的当权,其目的是直接影响当权的贸易政策,而非提高竞选政的中选概率或是当权的连任几率。当权则为了再次中选,除了借助政治捐献外,也需努力提高普通选民的效用水平。因而,在该情形下,利益集团应向提供适当的政治捐献使本身利益最大化,当权则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使总政治捐献与社会总福利的加权值最大。Grossman等假设,一小国中存在n个利益集团,分别代表各自产业利益游讲当权。在劳动报酬为1的前提下,构建了利益集团的福利函数和社会总福利函数,的目的是使游讲集团的捐资和社会总福利到达最大化。为了到达目的,利益集团和间构成两阶段非合作博弈,即利益集团之间首先提出纳什平衡下的政治捐献布置,然后在给定的捐献布置上再决定最优税率。在非合作博弈条件下,根据与游讲集团之间菜单拍卖的纳什平衡条件,得出了平衡时的关税表示出式。其结论表示清楚:平衡关税取决于不同行业的进口弹性、进口浸透率、总体利益集团人数比例以及能否是有组织产业。只要产业内部存在利益集团,并向提供政治捐献,便可享遭到关税保卫,而未成立利益集团的产业则需忍耐负保卫。若所有产业均存在利益集团,并且每位选民均属于利益集团,则此时会构成全面的自由贸易。该模型是利益集团模型中最为完备的一个,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缺陷,即对于利益集团期望利用政治捐献影响所有商品关税的假设,与现实情况并不一致。在现实中,利益集团更希望将有限的政治捐献投入到直接相关的贸易政策游讲中。利益集团很可能只要求提高本身产品的保卫程度,对于其他产品则并不关心,由于对其他产品关税进行游讲,将是一件边际收益远低于边际成本的行为。基于此种考虑,Helpman进一步假设利益集团只对本身产品的关税水平进行游讲,结论表示清楚:不存在利益集团的产业将实行自由贸易,而并非征收出口关税;提供政治捐献的产业将一定遭到关税保卫。即便出现所有选民均属于利益集团的极端现象,全面的零关税也无法实现,除非只存在一个产业、一个利益集团。存在利益集团的产业,其关税具有独立性,并与该产业特定要素的所有权集中度有关,集中度越大,保卫率越高,而与其他利益集团的实力无关。然而,该模型视利益集团的存在为一个外生变量,这种假设仍然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在现实中,只要当利益集团的潜在收益足够高或者组织成本足够低的时候才可能构成。保卫代售模型作为利益集团模型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后期学者进行研究的基础。Chang对保卫代售模型进行了深化,将Krugman-Dixit-Stiglitz提出的垄断竞争模型植入保卫待售模型中,讨论了在垄断竞争环境下,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该模型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在垄断竞争条件下(1)即便是在没有组织的产业中,内生性的进口关税水平也不会降到零。(2)对于有组织的产业而言,内生性的出口政策不一定均表现为出口补贴。但对于没有组织的产业而言,则表现为出口税。(3)不管该产业能否有组织,进口保卫水平与进口浸透率成反比;Gawande等以保卫待售模型为基础,讨论了上游生产者和下游生产者的游讲竞争问题对贸易保卫政策的影响。该文章以为来自于互相对峙的两个利益集团的游讲竞争对贸易政策的决策经过会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搜集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据,实证结果表示清楚,一个有组织的产业往往会得到更多的贸易保卫,但是假如该产业中下游生产商也存在强大组织的话,往往会削弱对该产业的贸易保卫力度;Matschke等将劳工问题引入了保卫待售模型中。通过构建新模型和实证分析得出,平衡的贸易保卫水平确实遭到劳动力市场变量的影响。并以为,假如一个特定产业中的工会而不是资本拥有者对进行游讲,那么平衡时的贸易保卫水平会比保卫待售模型中的要高,由于工会会将零散的游讲租金集中起来。反之,假如资本拥有者而不是工会对进行游讲,那么平衡时的贸易保卫水平就会较低;Facchi-ni等将产品替代率引入了保卫代售模型当中,以为假如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的替代率越大,那么本国产品所在行业得到的贸易保卫就越强。4.关于利益集团模型应用的研究。在利益集团模型日臻完善的经过中,一部分学者将利益集团模型运用到分析其他问题中去,比方自由贸易协定、间接投资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使得利益集团模型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这一经过可以以理解为利益集团模型的广化。比方,Maggi将利益集团模型用于分析自由贸易协定。以为自由贸易协定确实能够推动贸易自由化,但是贸易自由化的程度不仅与一些政治变量相联络,还与部门间资本流动性有关。假如资本的流动性越好,越容易导致贸易自由化的深化;LucianBebchuk等将利益集团模型用于分析间接投资问题。该论文建立了一个比拟完好的框架用于分析利益集团的游讲是怎样影响对投资者保卫水平的决定。以为公司内部人员利用其控制的公司资产去影响政治家的决策,作为外部人员的机构投资者(比方金融中介)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无法获得有效保卫,这些因素会导致投资者获得的保卫水平在一个次优的状态下到达平衡。通过上述归纳,能够看出利益集团确实在贸易政策决策经过中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但是普通选民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又牵涉到贸易保卫政治经济学中的另外一条主线中点选民模型。三、中点选民模型及相关研究中点选民将立足点放在选民个体。或政治家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在选择贸易政策的时候,必需要考虑怎样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中点选民的意见将会代表多数选民的想法,因此要尽可能地选择中点选民偏好的政策,越接近中点选民偏好的政策越能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从选民的角度考虑其对贸易政策影响的观点就构成了,比方Caves的选举最大化模型就将行业的就业人数与选民人数联络起来,并考虑选民人数对贸易保卫政策的影响。该理论以为,行业就业人数是利益集团和会谈的筹码,有更多项选择民的行业更容易得到候选人的偏好,即行业就业人数与行业保卫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该理论固然没有提出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但是却给出了与利益集团模型截然不同的考虑立场,即从选民的角度来考虑其对贸易政策的影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Mayer正式提出了中点选民模型。这一模型假定政策是通太多数人投票决定的。只要中点选民对政策的偏好有单峰,那么采取的政策就是能使中点选民效用最大化的政策。Mayer在H-O框架下对此进行了分析,以为假如中点选民的资本/劳动比率比经济体的总比率低,那么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时,这个国家就会征收正的进口关税。即假如该国是资本密集型国家,它的贸易政策就是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征收正的关税,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进口补贴。假如该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那么它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征收正的关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进口补贴。但这与各国实际情况很不吻合。事实上,很多国家采取的政策只是代表一国少数要素拥有者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点选民模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构成了比拟丰富的理论。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贸易政策的决策经过,而且将中点选民模型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对详细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解释。最近几年,学者对中点选民模型的研究持续进行,他们参加了以前忽略的经济、政治变量,集中分析了中点选民在贸易政策决策经过的影响,进而使该模型与现实愈加接近。但是由于该模型解释能力的局限,导致成果并不是很丰富。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将中点选民模型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贸易保卫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另外一类是关于中点选民模型应用的研究。1.关于贸易保卫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Hillman将中点选民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了直接民主下的要素拥有量对贸易保卫水平的影响。他利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与斯托尔玻-萨缪尔森定理构造了一个经济平衡时关税水平的决定模型。该模型以为,平衡关税水平是中点选民的个人最优关税水平。然而,对于中点选民的辨别依靠于对投票者资格的断定和要素拥有量的限制。假如投票者资格断定中对最小资本拥有量有所要求,那么该行为就具体表现出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贸易保卫的意图。假如最小资本拥有量的水平越高,那么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保卫的意图就越明显。保卫性关税水平取决于中点选民对相关要素拥有量与经济中要素拥有总量的关系。假如中点选民对资本拥有量高于整个经济的平均水平,那么多数投票原则将导致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征收关税,反之亦然。自由贸易仅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发生,即中点选民的要素拥有量与整个经济的平均水平一致的时候。除了要素拥有量,投票成本也成为一个影响因素。假如投票成本为正,则个体进行投票的可能性将随着投票净利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那些边际收益在征收关税后提高很少的个体,将没有鼓励去投票,而剩下的投票者的利益与征收关税密切相关,即征收关税以后会明显提高该选民的利益。于是,从贸易保卫中得到的利益将愈加集中于特定人群、特定产业当中,而损失则被广泛的分散到整个经济当中。该模型非常深切进入的研究了要素拥有量、投票成本与贸易保卫程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极富参考价值的论点,但是对间接民主下的贸易保卫问题没有牵涉。Dutt等将一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引入到中点选民模型当中,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在中点选民模型中,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对一国税收政策的影响。文章指出,假如一国中点选民的资本/劳动禀赋的价值比拟低,那么相应的不平等程度就比拟高。对于资本丰富的国家而言,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对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征收的关税就越高。反之,对于劳动丰裕的国家而言,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对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征收的关税将越低、补贴越高。总之,对于工业化国家来讲,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越会导致限制性的贸易政策。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越会导致开放性的贸易政策。该模型运用比照的方式方法,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对贸易保卫政策的影响,并初次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卫政策给予关注。Daron等将一些非政治因素引入到中点选民模型中,以为某些经济因素比方分配效应、外部效应、规模效应和消费者效应与政治因素相比,更容易产生贸易保卫;SubhayuBandyopadhyay等将腐败引入了中点选民模型中,以为腐败会提高劳动密集型国家贸易保卫的程度,同时降低资本密集型国家贸易保卫的程度,进而使得劳动者的利益遭到损害。所以,与其他因素相比,腐败会使贸易政策偏离中点选民的偏好;HughWard等给中点选民模型中参加了新的变量,以为在西欧国家全球化对民主派产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中点选民的位置。假如中点选民的位置非常靠右,那么民主派会为了得到的支持而采取友善的贸易政策。假如中点选民的位置非常靠左,那么民主派则会采取较为极端的、不友好的保卫贸易政策。中点选民模型从Mayer的初次提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日渐丰富,众多经济学家将要素禀赋、收入分配、外部效应、规模效应、腐败、中点选民的位置等因素引入中点选民模型当中对其进行完善,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今不仅能够利用其分析关税政策的制定,而且可用其分析区域贸易协定缔结等众多经济现象。2.关于中点选民模型应用的研究。Feenstra将中点选民模型运用到双边贸易协定、多边贸易协定当中。详细分析了一国在从封闭经济走向双边贸易协定或多边贸易协定经过中的损益情况,并且分析了双边贸易协定到底是多边贸易协定的绊脚石还是铺路石。通过分析,芬斯特拉证明了定理(Levy,1999)的部分观点。首先,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下,假如两国的中点选民都会在双边贸易协定中收益,那么至少有一个国家一定会在多边贸易协定中获益;其次,假如允许垄断竞争下产品的多样化,那么两国的中点选民一定会在从封闭经济到双边贸易协定,或是从封闭经济到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经过中收益。但可能从双边贸易到多边贸易协定的经过中受损。所以,双边贸易协定会阻止介入国向多边贸易协定发展。对于多边贸易协定来讲,双边贸易协定是一个绊脚石,而不是铺路石。BaybarsKaracaovali等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以为在关税同盟内部不存在贸易转移的条件下,优先贸易协定一定会阻碍多边贸易协定的签订,并通过对欧盟的实证检验,支持了该论点。上述经济学家用中点选民模型分析了贸易协定问题,从广度上拓展了其解释能力。这为后续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中点选民模型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能够把其当做是一个分析工具去解释其他经济现象。四、现有研究小结与将来研究瞻望(一)现有研究小结贸易保卫政治经济学沿着利益集团模型和中点选民模型两条主线并行发展,但是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可知研究成果中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对利益集团模型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中点选民模型的关注。最终导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证的研究中,利益集团模型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中点选民模型则相对缺乏。究其原因,作者以为主要是两个模型解释力的差异所致。利益集团模型建立在利益集团游讲的基础之上,而利益集团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这就奠定了该理论继续深化和发展的基础。中点选民模型建立在直接民主的基础之上,然而在制定贸易政策时,直接民主并不是普遍使用的制度布置,更为常见的政治体系是代议制民主制度,华而不实的政策是由选出的代表做出的。在代议制民主下,个体并没有时机参加投票来直接影响贸易政策的制定,固然他们能够寻找可靠的代表介入政治决策,但是由于政治进入壁垒、投票者理性、搭便车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