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临门一脚】2023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复习专题六-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新版【临门一脚】2023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复习专题六-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新版【临门一脚】2023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复习专题六-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新版【临门一脚】2023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复习专题六-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新版【临门一脚】2023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复习专题六-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评述】●考情分析本专题虽然是新增的内容,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题目逐步增多,因为本专题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考题出现。1.从考题形成上看:以选择题为主。本专题内容图文资料丰富,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丰富的图文资料成为高考的重要命题资源。2023年高考天津文综、山东文综、四川文综、北京文综均有大题考查了本局部内容,那是因为本专题与现实挂靠的非常紧密,“让人民更富有、让国家更富强〞已经成为伟大的中国梦,相信以后本专题会有越来越多的考题出现。2.从命题内容上看:本专题相关内容是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三大历史转折点作为分段界线,从而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近几年高考命题很好的把握了这一主干知识,围绕这三个阶段组织命题。3.从命题角度上看:多着眼于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分析,以古喻今、古今比照等。4.从题目的难易程度看,多数是中档题目,难度适中,这表达了高考题的根本特点。但是涉及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以及交通通讯传媒方面的问题一般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品味经典1.(2023·安徽文综·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说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浅薄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群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点评:材料型分析判断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此题有一定难度,一要正确解读诗歌的含意;二要准确定位报刊对生活风气变化的态度。分析:题中?西装叹?是群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的看法,社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着西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题中不能充分表达,故B项错误;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出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故C项错误;题中对于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从而表达了理性看待社会时尚,故D项正确。2.(2023·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表达女性的曲线美点评:此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注意问题问的是社会原因,即社会的重大变革导致了服饰的变化。结合题干所给予的时间,可以逐个排除错误选项。分析: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饰元素,也保存传统服饰特点,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从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故B项正确;“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还没有城市化,故C项错误;“旗袍典雅大方,表达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D项错误。●命题预测2023年至2023年高考,连续几年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不同时期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预计在2023年的高考中,本专题仍会是考查的重点知识之一。1.从考查角度和形式上看,着眼于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过程、影响的分析,并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以及世界形势结合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这局部内容既可以单独成题,考查对根底知识的掌握,又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变迁出发,考查这种变化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等深层次的内容。2.备考复习时按照以下线索进行:把物质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群众传媒的开展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比拟,掌握其根本的知识点即可,不必深入分析。【重点归纳】●复习指导1.可用列表法分阶段记忆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变化的原因,特别要注意每一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善于把近现代出现的情况作直观的比拟,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生产力开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2.掌握好一些根本概念如断发易服、安居工程、三大媒介等,强化与社会现实的联系。3.本专题内容与政治、地理关系密切,要从社会生活的变迁出发,联系这种变化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等深层次的内容。4.复习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交通通讯和群众传媒时,要理清历史开展的线索。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达,复习时应注意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四次重大变化的关键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5.近代无论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还是交通运输的开展,实质都是工业文明对我国社会冲击的结果。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并不是单纯一个方面的变化,而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巨大变化的集中表达。因此复习时应注意联系必修一、三内容中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外来科技文化的推动、西学东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现代史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力增强对人们生活变迁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注意某一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全方位把握。●温馨提示1.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屡次下令废除缠足。2.正确认识列强在华修筑铁路等资本输出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要错误地认为外国的侵华行为完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外国的经济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还要看到其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开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这与西方人的传播和中国人的学习是分不开的。西方文明的传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我们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和认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阔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地区之间的开展也不平衡。●回眸一笑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阔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局部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开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2.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开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开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开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开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3.近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化变化时间历史背景变化表现第一次大变化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门户洞开。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洋货〞大量涌入,西装和西餐开始出现。第二次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一定保障。第四次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兴旺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专家博客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响启动原有的知识储藏,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明确试题的形式,解读试题的内容,根据形式和内容的信息对接知识点,正确地界定知识并调动知识说明问题。“认识〞和“说明〞其实就是试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它决定了应用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角度、广度和深度,而对试题的认识和说明其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比方在设问中的要求就有“是什么〞、“为什么〞、“将怎样〞等的差异,“是什么〞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根底知识、根本原理和根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为什么〞、“将怎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这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异,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答复下列问题。我自己总结了设问的几个关键环节,看看能不能对大家有所启发。①根据或依据上述材料答复,材料成为了重要依据,更厉害的是有可能有的材料会与教材内容相违背,不要慌,这样的问题最简单,答案就在材料中。因为要你根据和依据材料嘛!但不要照抄材料原文。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复。答案不全在材料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答案,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③从上述材料得出的提示、启发、认识等,这是开放型题目,要综合分析材料,进行归纳判断评价,是一种知识升华,万万不可照抄材料。④上述材料对现实的经验、教训,要从成功的一面找经验,从失败的一面谈教训。【热点解读】●热点在线近几年房价居高不下,工薪阶层住房难的问题;车市火爆,交通拥堵问题;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的压力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养老问题、就医问题;物价问题;舌尖上的平安问题等等,以上种种无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材料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时机,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目前城市虽然下岗职工多,但他们对从事清洁、泥瓦、家具营建、装卸搬运等脏、累、差的非技术性职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腾出了就业空间。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开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分析点评评述主要从原因、影响等角度去阐释,分析时更要多层次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同时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结合具体史实及事件、现象展开。●答题要点●材料呈现2.19世纪40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到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盼纷参加。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开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分析点评此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外城市开展与经济开展。要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其不同的原因,要注意答案组织的全面性。●答题要点●材料呈现3.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假设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效劳工程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根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分析点评考查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开展。改革开放前把握方案经济体制、生产力不高等即可;改革开放后那么把握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开展、消费意识等。最后一问从市场规律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方面分析。●答题要点●热点在线2023年我国铁路建设又取得新进展:营业里程已超过11万公里、其中高铁已突破1.5万公里。2023年还将有数千公里新线投产。在去年全国铁路投资投产创纪录的根底上,2023年将保持铁路建设规模和强度。加快铁路建设、特别是中西部铁路建设,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开展新常态的战略之策,也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材料呈现4.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为难,……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开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材料中的“为难〞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点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和“……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第二小问主要通过答复材料中“下岗人员的增加〞的原因以及“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的原因等加以分析。●答题要点●材料呈现5.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那么是2天平均所得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分析点评一定要结合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以分析,材料反映上海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答题要点●材料呈现6.“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分析点评第一问考查了根底知识根据教材即可答复。第二问结合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开展经济的史实答复,注意答复的全面性。●答题要点

专题六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1.评述:在农村生产力开展和城市经济活泼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开展。但是农村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