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自贸区与开放经济水平模型实证检验,国际经济贸易论文_第1页
多边自贸区与开放经济水平模型实证检验,国际经济贸易论文_第2页
多边自贸区与开放经济水平模型实证检验,国际经济贸易论文_第3页
多边自贸区与开放经济水平模型实证检验,国际经济贸易论文_第4页
多边自贸区与开放经济水平模型实证检验,国际经济贸易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边自贸区与开放经济水平模型实证检验,国际经济贸易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2.12.2】【2.3-2.6】【3.1-3.3】【3.43.5】【4.14.2】【4.3】【第五章】多边自贸区与开放经济水平模型实证检验【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5.多边自贸区与开放经济水平模型实证检验5.1.本文模型的选择。5.1.1.引力模型介绍。引力模型的建立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被牛顿所发现,他以为任何物体之间都有互相吸引力,这个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和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引力模型最基本的引力模型如下:0123lnlnlnlnijijijijX=b+bY+bY+bD+e华而不实ijX为i国和j国的双边贸易额或者是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额,iY和jY分别为i国和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ijD为i国首都到j国首都的距离。随着引力模型的拓展和多边自贸区的发展,引力模型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多边自贸区的多国形式来研究n个国家之间的两两贸易,由于A国对B国出口即为B国从A国进口,因而对于多边自贸区能够从出口或者进口某一个方面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以ijX即可用i国和j国的双边贸易额表示可以用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额来表示。引力模型是学者衡量贸易效应事后估计的一种被学者广泛运用的模型,最早Tinbergen〔1962〕等对引力模型作了初步的研究。Aitken〔1973〕运用跨部门的引力模型初次引入优惠贸易布置这个虚拟变量,对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贸易效应做了研究。关于虚拟变量的选择,Tinbergen〔1962〕第一次使用虚拟变量。Frankel和Wei〔1993〕使用了两个虚拟变量,第一个虚拟变量拟合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内部贸易,另一个则拟合外部贸易。假如第一个变量的系数为正,则经济一体化组织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若第二个虚拟变量的系数显着为负,则一体化经济组织出现了贸易转移。Soloaga和Winters使用了3个虚拟变量,第一个虚拟变量拟合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第二个拟合成员国的外部出口,而最后一个拟合成员国的外部进口。第一个变量显着为正,只能证明经济一体化组织成立后,成员国之间总的内部贸易量增加了。但是,假如此时第二个变量的系数显着为负,那么讲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减少了非非成员国的出口,增加了对成员国的出口,发生了出口方向的转移,及出现了贸易创造;同理,假如此时第三个虚拟变量的系数显着为负,那么成员国减少了对非成员国的进口,增加了从成员国的进口,即可以为出现了贸易转移。纵观国内外学者,运用引力模型主要是对自贸区贸易效应影响因素的选择。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学者们对引力模型的变量选择主要有下面这些:面积、语言、经济开放度、汇率、关税、投资等,并且通过增加虚拟变量:能否参加某个自贸区、能否为发达国家、能否有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等来模拟自贸区的贸易效应。引入的解释变量要符合区域经济组织的特点,而不是越多越好。张冰〔2018〕在引力模型中分别引入不同的解释变量来对欧盟、东盟等几个多边自贸区进行贸易效应研究,进而比拟各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贸易效应。杨进一〔2008〕还参加了贸易互补性指数以及对外开放度指标研究了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国内学者陈建安〔2020〕在引力模型中引入贸易开放度、经济总量、空间距离、国土面积以及能否参加APEC组织的虚拟变量来对中韩自贸区的可行性做了分析。李姌〔2020〕分别对引力模型做三次回归对中日韩自贸区对区内贸易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三次回归中参加不同的虚拟变量。引力模型一开场没有贸易理论基础,很多学者对这点做出了批评。而且当使用虚拟变量时,会存在一些问题。会把一些对模型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归到虚拟变量中,这样就会忽略重要的解释变量。将其他重要的解释变量放入误差项中,容易因误差项与虚拟变量相关引发模型内生性,FTA的估计系数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偏差。Baier和Bergstrand〔2007〕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解决其内生性问题,所以本文也将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解决FTA内生性问题。5.1.2.本文模型和变量的选择。本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多边自贸区成立产生的效应以及对区内成员的影响。ijX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额,iA和jA分别表示i国和j国的人均水平,它们反映了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市场规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口国的出口潜力以及进口国的进口需求,其值越大,则市场越大,其贸易潜力就越大。iP和jP分别表示i国和j国的人口总数,人口的多少对多边自贸区的贸易额有影响,人口越多其需求越大。iopenness和jopenness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它表示清楚一国的经济开放水平,一般来讲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其经济开放水平越高。ijD表i国和j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距离会给国家带来运输成本。ijFTA表示自贸区的成立对成员国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而ijNFTA则表示自贸区成员国对非成员国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下面列出各变量含义、预期符号及数据由于引力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所以本文根据Bergstrand〔2007〕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多边自贸区进行实证分析,但是利用普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距离这一变量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距离这一变量的系数无法估计,本文研究的是区域内跨国多边自贸区,大多成员国都有共同的边界,距离较近,运输成本越来越不被考虑在成本控制范围内。所以在这里不将距离这一变量做具体的估计。本文对亚洲的东盟自贸区、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以及北美洲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进行实证分析。这3个自贸区分布在世界的各大洲,而且区域一体化程度不一,是当今区域内跨国多边自贸区发展的典型例子,能更为全面地揭示全球区域内跨国多自贸区的发展现在状况,同时这几大自贸区的发展对于亚太自贸区的建立有着建设性意见。5.2.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6个国家在1967年成立了东盟,之后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分别在1984年、1995年、1997年、1997年和1999年参加了东盟,东盟自此有10个成员国。东盟自贸区首先在1992年提出,经过10年的发展,东盟自贸区在2002年正式启动,逐步开场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因而本文分析2000-2020年东盟自贸区对成员国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东盟自贸区位于亚太地区,是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典范,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互相互补也互相促进,他们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而研究东盟自贸区对亚太自贸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5.2.1.模型设置及样本讲明本文模型的选择。本文选取模型〔1〕研究东盟自贸区对其成员国产生的贸易效应。由于老挝、缅甸、柬埔寨以及文莱的数据缺失,因而,本文只研究东盟6个成员国的贸易创造效应以及他们与中国香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韩国、荷兰的贸易转移效应。该出口国的选定主要考虑他们本身的经济规模以及他们与东盟6国之间严密的经济联络。本文以东盟6国以及其10大贸易伙伴国:中国香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韩国、荷兰、印度、英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20年的数据,分6个截面对东盟自贸区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这6个截面中,每个截面总共有1*13*10=130个观测值。东盟自贸区在2002年正式启动,因而本文以2002年为界,2000-2001年虚拟变量赋值为0,2001年以后赋值为1.模型中ijFTA将衡量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对东盟6国的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在本模型中若东盟自贸区启动且都是东盟自贸区成员,FTA取值为1,否则为0;ijNFTA将衡量东盟自贸区对非成员国出口的贸易转移效应。若华而不实有一国不是东盟自贸区成员,NFTA取值为1,否则为0.5.2.2.实证结果分析。通过stata12.0软件,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能够看出,F检验的P值为0,模型总体统计显着,R2水平接近80%,模型拟合程度高。东盟自贸区的成立,东盟各个成员国的人均水平、其10大贸易伙伴国的人均水平、东盟6国的人口总数、其贸易伙伴国的人口总数、东盟6个各自的经济开放水平和各个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开放水平对东盟6国的贸易效应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人均水平和人口数量在东盟自贸区对其出口创造效应影响最大。人均具体表现出了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市场规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口国的出口潜力以及进口国的进口需求,其值越大,则市场越大,其贸易潜力就越大。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其6个成员国的人均水平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6个成员国的人均每提高1美元,其出口增加94美元,东盟的10大贸易伙伴国的人均水平每提高1美元,其成员国对其出口增加0.31美元。东盟6国的人口每增加1人,其出口增加0.74美元,而其贸易伙伴国的人口增加1人,其出口增加0.04美元。东盟对外开放水平每提高1%,其出口增加22%,而其贸易伙伴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1%,其出口增加3%.由此可见,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东盟多边自贸区成员国的贸易创造。由于本文采取的是对数的形式,所以最后对贸易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还要根据公式e1i-b进行计算获得,2001年,东盟自贸区的启动,促进了东盟6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尤其促进了印度尼西亚的出口贸易。在给东盟成员国带来贸易创造效应的同时也对非成员国产生了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东盟自贸区的这6个国家是东盟的老成员国,在东盟自贸区2001年启动之前,互相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严密的经济贸易往来,2001年东盟自贸区启动后,这6个成员国之间的出口贸易增加。尤其是印度尼西亚,2003年,东盟自贸区自贸协定生效以后,印度尼西亚对其他5个成员国的出口增加了55%,但是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对其10大出口国的出口减少了27%.其次是新加坡,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很发达,东盟自贸区的启动,给新加坡增加了48%的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其对非成员国的出口减少16%.东盟自贸协定的生效,也显着的促进了马来西亚的出口,增加了47%,使其对非成员国的出口减少16%.东盟自贸区对菲律宾和越南两个成员国产生的出口贸易创造效应类似,都使他们对其他几个成员国的出口增加32%左右,而菲律宾对非成员国的贸易转移效应要小于越南,菲律宾对非成员国的出口减少7%,而越南减少12%.在这6个东盟老成员国中,东盟自贸区对泰国的出口贸易创造效应相对最小,泰国的出口只增加21%,而对其10大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减少13%,转向对其东盟自贸区成员国的出口。5.3.海湾合作委员会〔GCC〕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5.3.1.模型设置及样本讲明。海合会成员国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6国在2001年签订关税同盟协定,该自贸协定在2003年生效,因而本文选取2000-2020年的数据,研究海合会给成员国带来的贸易效应。由于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数据缺失,因而本文只研究海合会关税同盟对海合会4个成员国产生的贸易效应。同时本文还选择了不属于海合会的国家印度、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南非、韩国、中国、新加坡、新西兰作为样本,研究海合会优惠贸易协定的签订对这几个国家产生如何的贸易转移效应。选择这几个国家主要考虑到虚拟变量和他们与海合会的经济联络,以及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之间的差异等,使样本愈加具有代表性。根据模型〔1〕研究海合会关税同盟对其4个成员国产生的贸易效应。本文选取海合会4个成员国和其10个贸易伙伴国2000-2020年之间的贸易数据,各自的人均,互相之间的简单平均关税、距离和虚拟变量作为样本数据来研究海合会给其成员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华而不实i为海合会4个成员国巴林、卡塔尔、阿曼、科威特华而不实一国,j为海合会剩余的其他3个成员国以及他们的10大贸易伙伴国。本模型分4个截面,每个截面有1*13*13=169个观测值,总共有4*169=676个观测值。海合会成员在2001年签订关税同盟优惠贸易协定,并且于2003年正式生效,因而本文以2003年为界,2000-2002年虚拟变量赋值为0,2002年以后赋值为1.5.3.2.实证结果分析。同样利用stata12.0面板数据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并利用固定效应克制模型的内生性。由回归结果能够看出,海合会所利用的模型通过F检验,模型总体统计量显着。海合会的区域一体化经济水平不是很高。从海合会整体来看,其成员国的出口额与其10大贸易伙伴国的人均不成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海合会成员国的出口与其10大贸易伙伴国印度、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南非、韩国、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的经济开放水平也没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海合会并没有给其成员国带来显着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由于回归模型采取对数形式,本文将对该虚拟变量进行转换来衡量详细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计算公式为e1i-b,贸易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结果。海合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不高,海合会在2001年成立关税同盟,并且于2003年正式生效,这并没有给海合会成员国带来显着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而且对区域内4个成员国的影响各不一样。华而不实,海合会成立关税同盟对科威特的影响最大,给其带来来0.9444的贸易创造效应,即2001年海合会的成立,使科威特出口到巴林、阿曼和卡塔尔的贸易额增加94.44%,同时也使卡塔尔对其10大贸易伙伴过的出口额减少53.11%;海合会对卡塔尔的贸易效应影响最小,他的成立,并没有给其成员国卡塔尔带来显着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由于海合会关税同盟,阿曼对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的出口额增加34.72%,也使他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额减少117.06%,由此可见海合会的成立使阿曼与其他3个成员国的经济联络愈加严密。海合会固然在2001年成立关税同盟,但是其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海合会的成立,科威特的贸易创造效应最大,但并没有给剩下几个中东成员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应,主要是由于这几个中东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将石油等自然资源出口到亚洲、美洲和欧洲国家,他们之间的贸易联络并不严密。5.4.NAFTA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5.4.1.模型设置及样本讲明。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且于1994年生效,因而,本文选取1989-2020年的数据对北美自贸区对其成员国产生的贸易效应。同样的本文根据虚拟变量、以及与北美自贸区三大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密切往来等因素,选择10大出口国:中国、日本、巴西、韩国、印度、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和哥伦比亚作为其贸易伙伴国研究北美自贸区的成立对其不属于北美自贸区的10大贸易伙伴国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根据模型〔1〕研究北美自贸区对其成员国产生的贸易效应。在该模型中,解释变量的解释与前文一致。分3个截面研究北美自贸区给其成员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每个截面有1*25*13=325个观测值,总共有325*3=975个观测值。华而不实i为北美自贸区3个成员国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华而不实一国,j为海北美自贸区剩余的其他2个成员国以及他们的10大贸易伙伴国。北美自贸协定在1994年正式生效,因而本文以1992年为界,1989-1991年虚拟变量赋值为0,1991年以后赋值为1.模型中ijFTA将衡量北美自贸区3个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创造效应,ijNFTA将衡量北美自贸区对非成员国出口的贸易转移效应。5.4.2.实证结果分析。利用stata12.0面板数据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并利用固定效应克制模型的内生性。根据stata12.0的回归结果,北美自贸区整体通过F检验且拟合度高,北美自贸区成员国的人均每增加1美元,其成员间的出口增加1.33美元,10大贸易伙伴国的人均每增加1美元,成员间的出口增加0.821美元,北美自贸区成员国的人口增加每增加1人,其成员间的出口增加1.035美元,其伙伴国的人口每增加1人,成员间的出口增加0.57元,北美自贸区成员国间的出口与他们的经济开放度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其贸易伙伴的经济开放度每提高1%,成员国间的出口减少19.07%.美国的F检验P值为0,模型总体统计显着,模型较好,R2接近86%,模型拟合度高。从各个变量的检验结果来看,美国的10大贸易伙伴国人均水平与美国的出口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P值为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美国的贸易伙伴国人均增加1美元,美国的出口增加0.7美元;同样的,美国的出口与其伙伴国的人口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其伙伴国的人口每增加1人,其出口增加0.49美元;美国的贸易伙伴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水平每提高1%,美国的出口将增加0.23美元。而其他变量并没有通过1%和5%水平的检验。墨西哥的F检验P值为0,模型总体统计显着,模型较好,R2接近80%,模型拟合度高。从各个变量的检验结果来看,墨西哥的10大贸易伙伴国人均对墨西哥的出口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P值为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墨西哥的贸易伙伴国人均增加1美元,墨西哥的出口增加0.64美元;同样的,墨西哥的出口与其伙伴国的人口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其伙伴国的人口每增加1人,其出口增加0.31美元。而其他变量并没有通过1%和5%水平的检验。由于回归模型采取对数形式,本文将对该虚拟变量进行转换来衡量详细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计算公式为e1i-b,贸易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结果。北美自贸区的成立极大的促进了三个成员国之间的出口,十分是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其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大大的增加。整体上,自1992年北美自贸区成立后,北美自贸区成员国间的出口增长82.39%,同时北美自贸区成员国对自贸区外的贸易伙伴国中国、日本、巴西、韩国、印度、英国、法国、荷兰、哥伦比亚和德国的出口减少43.3%.北美自贸区给美国带来了0.9739的贸易创造效应,即美国出口到北美自贸区的出口额增加了97.39%,但与此同时,北美自贸区自1992年成立后,美国出口到中国、日本、巴西、韩国、印度、英国、法国、荷兰、哥伦比亚和德国的贸易额减少了12.86%.该减少比例是北美自贸区3个成员国最少的。北美自贸区的成立给加拿大带来了0.6703的贸易创造效应,但是也产生了0.0876的贸易转移效应。即1992年北美自贸区的成立,加拿大出口美国和墨西哥的出口额增加67.03%,同时对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