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支架理论在《质量》一课教学中的探索_第1页
浅谈支架理论在《质量》一课教学中的探索_第2页
浅谈支架理论在《质量》一课教学中的探索_第3页
浅谈支架理论在《质量》一课教学中的探索_第4页
浅谈支架理论在《质量》一课教学中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支架理论在《质量》一课教学中的探索一、问题的提出:

“二期课改”全面推进正猛烈地冲击着物理学科现行的传统式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乃至学生的学法也将发生较大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被填鸭式的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很难得到发挥,这样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通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鉴别、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难以培养,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教师首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担任的应是向导与顾问的角色,努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二期课改”所提出的:“我们的课堂教育要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要能够培养出积极、主动、自主的,具有价值判断、健康发展的个人”。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之后在科尔伯格、斯腾伯格等人的发展下,已经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一种较成熟的而且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就是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教师要通过的教学,较好地解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障碍,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下面以初二物理(上科版)10.1《质量》一节为例,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运用支架理论进行教学的思想和观点。

在《质量》一课的教学中,“质量概念的形成”是教学的重点,“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是教学的难点,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基本以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对学生而言,质量概念的形成及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改变而改变很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缺少有效支撑,往往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根据支架理论的学习尝试通过教学任务分析和学生学习困难程度分析,来创设学习支架,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对学生原有水平及学习能力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在预备年级通过《新综合科学》的学习对质量及其单位有浅显的认识,只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身边的实物进行观察,就可以让学生区分“物质”与“物体”的概念;就可在学生已有的“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质量概念。

技能方面:在《新综合科学》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独立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质量概念的形成;

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温度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3、分析并制定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概念。

知道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练习用天平来测质量。

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能估计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大小。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来归纳得出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气体有质量”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测量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探究“气体有质量”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交流的情感。

(二)根据学生学有困难处搭建合理的支架:

根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本人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支架:

1、创设情景“支架”:

(1)、请同学们观看:托盘天平、物理天平以及杆秤的ppt.图片

同时设问:这些仪器你们见过吗?它们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很自然地引入今天新课的课题——质量

目的与作用:

这样的情景创设作为课题引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节学生心理,让学生进入学习质量的心理状态。该支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准备和调节作用。

(2)、实物投影:

指出下列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相同吗?

书、练习本

烧杯、量筒

可乐瓶(500毫升和1.25升的可乐瓶各一个)

目的与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说明物体所含物质是有多有少的,而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有必要引进一个物理量来表示这种现象。通过师生的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质量概念。有了这个问题情境支架作铺垫,学生对质量概念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并随着老师所创造的情景,一步一步地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该支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作用。

2、搭建实验“支架”:

(1)、教师演示实验

具体操作:将装有冰块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事先调节平衡)上,通过增减砝码和调节游码的位置,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状态,烧杯正上方放置一只探照灯,实验时接通电源给冰块加热,当冰块完全熔化为水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实验中,学生观察冰块的状态、温度发生改变时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目的与作用:

“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改变而改变”这一内容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课本上直接给出结论,并未阐述其原因,学生一时不能理解,只能死记硬背。上面这个演示实验,揭示的现象很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该支架将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帮助学生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任务,通过支架作用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①、每二至四人为一组,分别估计、测量一杯500毫升的水、一只鸡蛋、一个苹果、一袋牛奶(225毫升)的质量。

目的与作用: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学会观察,思考、归纳的实验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相互合作精神也潜移默化得到了培养。让学生估计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鸡蛋的质量、一个苹果的质量等深入到课堂探究实验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②、每二至四人为一组,分组探究气体是否有质量。给学生提供的器材有:充气的气球、天平、砝码、大头针。

学生实验后一起交流实验的成果,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相互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情景支架、问题支架、实验支架,在整堂课中,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动手,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轻松、和谐,学生学有所得。这其中教师搭建的支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搭建了深入思考的平台,最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从课后的作业和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理解掌握,如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支架”理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趋势和理念,对教师转变教学行为的启示意义巨大而深远。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支架”教学模式去取代或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