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沪科版物理教学设计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
焦怀斌砀山县曹庄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技:1.初步了解力的概念;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2、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2、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获得探求科学规律的乐趣。3、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初中物理的基础一章,是学习其他力学相关知识的基础。通过对这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力这个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较常见的力。2.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作用的相互性及力的作用效果。3.教学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释有关现象。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很“熟悉”,但学生对力的认识是肤浅的,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有待纠正和提高。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授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6幅图片:①运动员举杠铃②人拉钓鱼竿③推土机推土④压路机压路⑤小磁针相互排斥⑥带电体吸引细水流。2、请同学们交流讨论:(1)观察上面的几个现象,能说说什么是力吗?(2)是否只有人才可以对物体施加力?(3)是否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观看
交流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体现“由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新课教学:力是什么
新课教学:力是什么1、讲述: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力的作用。不仅人能对物体用力,物体对物体也能用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播放视频:磁铁吸引铁钉)。2、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字母F来表示。3、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力?
4、讲授:(1)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外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2)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3)我们通常把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5、让学生练习:指出下图中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运动员举杠铃推土机推泥土渔翁运动员举杠铃推土机推泥土渔翁拉鱼网
听讲
认真理解
举例:人推车,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力。用吸铁石吸到大头针,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等。认真听讲
仔细体会
指出各个情境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乐趣。
使学生对力有深入的理解
使学生明确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新课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手对这些物体施力时,手有什么感觉。
2、问:手对物体施力时,手是不是同时也受到了这些物体的力的作用?播放视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让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⑴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向前运动了,这说明了什么?⑵俗话说“拿鸡蛋碰石头”,而人们常见到的是鸡蛋破碎,这其中表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体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了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思考后回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明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新课教学:力的作用效果
新课教学:力的作用效果1、问:下图中力的作用产生了哪些效果?
运动员拉弓手向下压凹海绵2、讨论:下图中的运动员,对球施力后,球的什么因素发生了变化?
运动员拉弓手向下压凹海绵4、播放视频:力的作用效果
5、出示练习: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思考回答: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答:球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听讲
观看,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分析、讨论,选出正确结果
听讲使学生明确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使学生明确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明确力的作用效果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小结
小结
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谈收获: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一个力的产生肯定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3、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说,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强化知识点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1、在冬奥会滑雪比赛时,运动员用力撑雪杖使自己从山上由静止加速滑下,这表明力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如图所示,是某运动员在滑下过程中碰撞标志杆时的情景,它说明力还能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B.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一定不产生力的作用C.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D.没有一个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力3、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A.机场附近不能有鸟巢,因为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撞上鸟,飞机会被鸟撞出洞B.把鸡蛋往碗里一磕,蛋壳破了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方向D.把篮球掷到墙上,篮球被反弹回来4、下列现象中,力的作用效果引起物体形变的是()A.足球在操场上越滚越慢;B.用力拉面条,面条被拉长;C.上抛的篮球沿弧线落回地面;D.下落的石块越来越快。鼓励学生发言,明确题目答案,个别题目讲解。
做练习
汇报答案
认真听讲、改错
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和提高。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库大门转让合同范本
- etc押金合同范本
- 出租工地合同范本
- 别墅临街出售合同范本
- 与安踏合作合同范本
- 供应提成合同范本
- 医用设备购销合同范本
- 上门医疗服务合同范例
- 中标方转让合同范本
- 美发合租合同范本
- app 购买合同范例
- 高二上学期物理(理科)期末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考前冲刺必会试题库300题(含详解)
-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设计
- 躲避球运动用球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风机盘管更换施工方案
- 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监理规划
- 2024年度委托创作合同:原创美术作品设计与委托制作3篇
- 建设工程招标代理合同(GF-2005-0215)(标准版)
- 剪映专业版教学课件
- 公司新建电源及大用户并网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