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地打捞乡情_第1页
寂寞地打捞乡情_第2页
寂寞地打捞乡情_第3页
寂寞地打捞乡情_第4页
寂寞地打捞乡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寂寞地打捞乡情内容提要:平和、恬静、深稳是两届“四川文学奖”得主、乡土作家陈明云一惯的散文写作心境。以知天命之豁达、晖丽万有之澄明、感恩造化之禅心领会家乡万物、民俗风情,回想知青痛史,拈花微笑中,颇得“中国文化之美观精神”。他散文中表达出的慧悟与诗意,植根于清苦生活的砥砺。有根基,方能“风韵正,天真全”。

关键词:恬静;深稳;感恩;拈花微笑;苦难体验

印象中的明云君,总是低调、惆怅、拘谨的。挚友聚会时话不多,厚重的乡音间歇地聊着家乡旧闻琐事的同时,大号玻璃杯里的烈酒不知不觉就消落下去了。问他醉否,他淡淡一笑:“友情佐酒不觉醉。”

与明云君不见面已一年余,近得闲读他的散文集《山里山外》,心中竟慨然感动得没个去处。当今“散文热”虽已不再,然兴酣笔摇自说自话不能自休者不知凡几,很难不被读出平和笔调之下的浅薄与矫情。明云君散文别具一格,那一派淳和自然的在老厚味中呈现出来的清明心境,真令人不能释手,怦然心动。此君一生只定格在家乡知青与县文化馆员两个点上,困顿清贫,心中磊落不平之气本应不少,然而牢骚竟在他如水的澄明心境中无一点位置。回忆知青生活也毫无苦涩味,只那么淡定而温厚地深浸在一派爱意中,细察领会家乡风物,故园人情,以及自己用青春换来的乡村体验的悠远沉重,让眼中的一切罩上一层温和的金光。在外间世界越来越狂躁、狂乱和狂欢的生活进程中,明云君内心倒越来越知命、深稳、恬静了。写什么都神定气闲,白云青山。儒家《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云君之静,庶几能达于妙道,进入散文风景佳处了。

以这知天命之心境俯仰天地,体察风物,明云君应是深昧到造化在家乡万物上书写美韵的机要了。“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呵。恭谦深邃的明云君细细品评着身边最平凡的天赐之物,从农人的当家菜萝卜(《萝卜》)到家乡的特产苦竹笋(《苦竹笋汤》);从日渐稀少的本地水果江安李子(《江安李子》)到蓬勃进展起来的引进水果夏橙(《夏橙》);从夏天的萤火虫(《萤火》)到春季的燕子(《消逝的燕语》);从浙沥的春雨(《谷雨听雨》)到暴雨之后的涨水天(《涨水天》)。不是静观默察地客观化描写,而是融汇了丰富的体验,饱和了沉重的意绪,鼓胀着鲜活的体验的含茹吐弃,一如苏宝桢的泼墨葡萄之气韵生动到汁液欲滴。写萝卜,他是将萝卜的品相长势吃法放进自己的知青体验娓娓道来,如老农之话家常,萝卜即弥散出馥郁的家园感;记苦竹笋,又从苦竹笋的平民风味引出家乡小镇居民生活的风情图画,那清苦、淳和、悠长的生存意味与苦竹笋的味道交织成天籁般的和谐;说涨水天,肆虐暴戾的长江演出的幕幕悲喜剧,涌动着他童年至今的切肤感受,直让人能嗅到水边浓重阴鸷的潮气;谈萤火虫,又有童年夏夜熏着苦蒿,拍打着扇子唱萤火虫儿歌的童趣流淌及知青夜路萤火虫与鬼火一起飘忽明灭的神秘感沁渍。无论李子与夏橙,燕子与春雨,个中之家园情,故土意,生命感,文化味,明云君看得真,悟得透,故能以手运心,因心造境,写来山苍树秀,水活石润。加之心境淡泊无染,忘却万虑,修炼日深,文心的灵动,天机的涵植都凑泊而至。明云君记物,已能得理趣而近禅味了。《涨水天》以异事一桩结尾:山洪迸发,将一座戏台顺江冲出几百里,屋顶上兀自坐着未及逃命红红绿绿的戏装演员。明云君感慨道:“涨水天,一台戏,从古演到今,演不尽人间故事。我们都是演员,同时也都是看客。”甚得严沧浪“妙悟”机趣;面对一盆简朴实惠的苦竹笋汤,明云君亦能澄怀观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察觉山林的清虚气息,和田园的丰稔气息,都在里头了。”从而“在瞬间抵达某种诗意”(《苦竹笋汤》);《萝卜》的书写境界尤高,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沉潜入萝卜的数种吃法娓娓道来,拈花微笑之余,轻易便打通了平凡与神圣间的藩篱,直抵造化的璀璨与生命的本相,不就是禅?

集中记事怀人之作亦耐读有味,读来觉情胜气胜格胜。醺然之中,可直见明云君襟怀与品性。明云君是怀旧的,走过的日子中,那些历尽生存苦难和灾变而如故纯朴、宁静、乐观的底层人们,鲜明给了他深远的精神影响。自己就是厕身其中且相濡以沫的一员啊。清苦中的平和,劳作中的快乐,焦虑中的绵韧,淳厚中的担负,如荒山野花般芜蔓绽放着的民间精神美韵,正是令他魂牵梦绕,神安虑定的精神家园。在物欲膨胀精神贫乏的今天,明云君追忆起来更是虔敬而深醉了。《刨猪汤》是他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一曲深情颂歌,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极其匮乏的乡民杀年猪请客,有着怎样的盛大与豪爽,谦抑与仁厚,幽默与快乐啊。“寒气凛冽的霜晨,那猛然响起的昂扬猪叫,就使得吃刨猪汤像一个典仪了。”被邀请的人急切丢下手里的活计赶去协助。既入座,喝着用高粱现换回来的烧酒,“一个个笑口渐开,其乐也融融,谈吐竟也惊世骇俗。若拈到带软骨的肉,确定把它嚼得咔嘣咔嘣响。”真是对生命过程最简朴本色的享受。身心得到抚慰,精神即充实而得志,“做得吃得,就是福气呢。”绸缪的人情与简朴的哲学所涵融的生活观念之淳厚,让羁绊在万丈红尘中的今人回味起来感慨良多。《带东西》是对那些年头即将出差的人主动、热心、无偿地为别人捎带东西的民风的感念与回味。带一些沉重碍事的,在困难时期紧缺稀罕的食品(白糖猪油西瓜之类)给别人远方的亲友。那诚实动人劲!“一个灰朴朴的旅人驮着四只灰朴朴的提包,和一轮鲜红的夕阳,踉踉跄跄走进众人视野时,陡然成了凯旋的英雄。”客人吃力坐下,“深深地吸了口烟,话是随了烟雾,从嘴里缓缓冒出来的。四提包食糖,一百多斤呐!”还有什么意象能把这古道热肠的传统美德表现得如此温馨美好呢?具有更高视点与更大视野的追忆,是那篇对家乡江安县城沿江码头一带当年人们生存劳作况味的速写《江城旧事》:两江合流处繁忙的大码头、小码头;拾级而上的城门洞、古城墙;密密麻麻名目繁多的大河船、小河船、竹排、木排、炭筏子;号子与纤夫,放滩与挣滩;狭窄街道遮阴篾席贯穿而成幽邃长廊;鳞次小店所售竹筷、笔筒、果盘无不雅致光鲜;江边沙滩上旧船底朝天新船钉上黄霜霜的楠木板一派繁忙;临江街市炉火通红铁锤叮当汗气冲天人流熙攘;当年大名鼎鼎的曹禺、吴祖光等领衔国立戏专教学、演戏的旧址尚存;络驿不绝的跑滩戏班子、说书人活跃庙堂茶肆的空气犹在。看得出,明云君平和的表达语调之下,掩藏着一股内敛的激情,他在经营一种浑厚、纷繁、悠远的韵味。我揣摩明云君写此文时,心中确定响着音乐,充塞着诗意。他的不少作品其实都有这种旋律和韵味,譬如《关于邮件》,渴望信件的焦虑、哀伤、兴奋、消沉,在回望人生那些童年记忆、转折关口、艰苦岁月时,就有音乐的韵味酸酸痒痒地直达生命深处。《出老》发人生苦短的感慨,本身就近于诗了,却无曹孟德“对酒当歌”的大气,亦无朱佩弦痛心疾首的哀伤。理发师不经意闲聊所触发的对生命流泻的惊心与自省,是一种平民式的怅惘,是对生存劳神费事的揪心感慨和对生命意义极现实而必要的探索。“可能人生易老,不该出老的,是自己的心灵?一颗压抑疲惫的心,只感受苦涩而疏忽了生活其它的滋味,其实是疏忽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呢。不幸的童年,一块只值两分钱的扇子糖,不也舔得出难以忘却的幸福?当然,假设现在还能品咂出来,那自然多了一层耐人寻味的感觉。”出语冲淡平和,蔼然有陶翁气。怀人之作两三篇,二三雁行般透露出明云君对苦难的敏感和对弱小不幸者的悲悯情怀。发配到林场瓦厂揉泥烧瓦的右派老胥夫妇的悲凉境遇和自若神态,怕是暗合了明云君燕处超然的内心指向?而老胥悄然神秘失踪的消息,又加深了他对人生迷茫的喟叹(《老胥》)。《人流中》才女英被严酷环境消损磨灭的过程,以一种宁静口吻表达,更给人以悲凉痛惜之感。《小楼夜话》有“样板戏”时代空气下小县城修改剧本况味的生动呈现。寥寥几笔,川剧团杨老师、葛老师两个难堪精心而又痛楚不堪的灵魂便跃然纸上,诙谐省净,酽然有味。

通读文集,可感觉到,明云君散文的恬静、颖悟与诗意,其实都来自一种比其风格更内在更沉重的阅历,那就是他长达十年插队劳动的知青体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见出路的漫长岁月,磨炼了他对生存最根本的元素和方式的敏感、敬重乃至感恩意识,使之能够在最黯淡平凡的人事物上感觉光亮和察觉诗意。对此,明云君是有自觉的。他在《后记》中写到:“不止一个人对我说,你怎么老是写你的知青生活?”他答曰:“宿命。”是啊,想想那些刻骨铭心地感受过的身体的焦渴与饥饿,心灵的郁闷与失落,蚁蝼般生存的悖论与冲突吧,伴之而成的生命体悟、世界感觉、悲剧心境,怎么能够拒绝时时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感慨、感悟与感动呢?有过收工之后饿极累极和畅地吃完一斤半白米加一筲箕莴苣叶煮成的稀饭的体验,方能察觉和赏识孤残老农彭大爷对吃的那份专注、虔敬与大美。“筷子动作,老人家的嘴巴协调地合作;饭粒的芳香,带粘性的松散质感,牙齿嚼上的触觉,口腔的充实感,都随着那枯燥的唏呼之声,传导出来;接着,伸手拈一砣南瓜,在海椒碟子里拖过,送进并不稍停咀嚼的嘴巴,那么滋润温和,又分外亮堂地咂一下,仿佛将滋味全都咂了出来――已经和畅地下去。然后,又周而复始。”那种全神贯注、游刃有余、知足欣幸,那份冷静、淡定、深稳,镶嵌入老人痛失家人和身体残疾的窘困背景,有着对生命典雅与尊严怎样的激赏啊(《吃饭》)。《开会况味》叙写猖狂岁月中孤独卑微的他对农村开会的种种感受,有对“生产队里开大会”拙陋、冗长、无聊空气下社员麻木、随和状态的绝妙描写;有对家乡两万人小县城召开会期一周的“万人大会”,农人们四处设床架铺埋锅造饭饮烟滚滚的黑色幽默景象描写;有对公社开“知青会”和知青家长请客笼络的生动苦涩描写;还有对农人及知青们望见少数人“到上面去开会”的微妙心理领会与洞察。种种况味,从成熟而扩展了的胸襟中溢漫而出,滤净了贤人失志式的愤激,无论庄谐苦乐,平和敦厚中都有怡人的历史感和人性味。《山里山外》用作为文集标题,可见明云君对该文的倚重。这是一篇思想深化与阅历开放之后观照农人生存状态的至性之文。山上农人盗伐着早已衰败的林木偷掮下山去换取活命的口粮,山下农人渡江涉水成群结队冒着风险上山砍柴毁林为着烧热锅灶,双方都在自然与社会的处治中苦撑苦熬,羡慕着也傲视着对方。围绕一个“柴”字发生的悲喜剧,涵容了真实撼人的特定时期农村生态、心态、人情世态的原生味。这意味,又浸淫在从小的青山想象、找柴感受,及之后当知青的看山护林体验之中,饱和着成熟厚道的可怜心、理解力与幽默感,受惠于开阖自如错落有致的笔调,其文就可圈可点,洞明与练达兼具了。

《文心雕龙》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环顾眼下文坛,人心文心在炒与躁中与时俱进得早失了常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