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惠及全民的民心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其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像贵州这样一个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农村地区发展缓慢的省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繁荣,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共贵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就明确部署和规划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实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文化小广场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实施村(社区)文化室工程,实现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家园、农民阅报栏,城市社区有文化中心。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乡镇及社区基层服务网点为重点,加强基层站点人员的技能培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基本实现户户通。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这些重大政策、措施表明,贵州省对于依靠政府公共财政资源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责任主体的明确认定和重视,也凸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地位。一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近年来,贵州省越来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并抓住中共中央重视、加大对各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建设事业费投入超过9亿元,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不断增加,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村民可选择的文化空间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一)学习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乡镇文化站建设。近几年来,贵州省各级政府把乡镇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的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工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十一五”期间,贵州省有12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得到中央的财政资助。到2011年,完成了147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1个社区文化中心、26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1]这些乡镇文化站的建成不仅为村民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场所,而且成为村民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领地。农家书屋建设。2007年贵州省开始全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并从贵阳、遵义两试点地区向全省所有市(地、州)、县(市、区)扩展,探索、总结了一些建设、使用、管理农家书屋的新思路、新方法。为了解决书屋建成后,图书、期刊、杂志的后续补充供给问题,使书屋能可持续发展。2010年,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探索进行了数字书屋的建设工作,在贵阳市、遵义市、黔西南州三地试点建设了200个数字农家书屋。即利用贵州省数字图书馆的书刊资源和贵州省财经学院的计算机技术支撑,为具备通信条件的已建农家书屋点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书屋使用者不仅能阅读到超过10万册的期刊、杂志,查到所有在贵州省图书馆可以看到的海量信息,而且还能够下载、打印图书文档和相关信息。同时,由于每台电脑硬盘中均预装了1万册图书,从而实现了即使在断网后也能顺利查到相关资料。截至2011年,完成了15815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建设,覆盖全省80%的行政村;与此同时,还建设了700个数字农家书屋。仅2011年,投入资金7308万元,建成3654个农家书屋,配备图书700多万册、音像制品383670张、报刊21种(76734份)。[2](二)农村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贵州山高坡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再加上人们居住非常分散,所以实施“村村通”工程的难度很大。“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相关部门克服重重困难,使“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探索出了适合贵州的“贵州模式”。贵州从1998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8年国家和贵州省在这项工程上共投入资金2.60亿元,共建设了6.60万座农村卫星地面接收站,再加上农民自筹资金20多亿元,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273万座,由此让2000多万农民看上了电视,建站数为全国第一。到2009年,贵州省广播电视人口的覆盖率分别为86.50%和91.30%,有线电视入户率为31.40%。[3]2010年,按照国家和贵州省的部署,贵州省在8.9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的交通不便的自然村新建了农村卫星地面接收站195万多座,占全国总站数的近1/4,新增农村卫星数字电视人口超过600万。2011年,由贵州省广电局牵头,联合贵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对全省“十一五”期间的“村村通”工程进行了验收、总结,并对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进行了规划和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工程之一,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并且已经成为现阶段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手段之一。贵州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开始试点,2006年5月成立贵州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到2011年建成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2万余个,其中省级分中心1个、地级分中心2个、县级支中心88个、乡镇服务点828个、社区服务点204个、村级服务点近2万个。[4]贵州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的文化信息资源总量已达30TB,自建资源总量达2.5TB;接收国家中心下发光盘12533张,刻录了中国农业知识仓库、农村医药科普知识库、农广天地、共享美好夏日系列电影、贵州民族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2000余种8.30万余张光盘已经发放到各基层点,每月平均刻录光盘5000张;贵州数字文化网也建成开通并对外提供优秀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网站点击率已经达到33万余次。[5]同时为了整合资源,避免没有必要的资源浪费,相关部门还积极探索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设备进行整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实施,使贵州农村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三)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积极推进贵州省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尤其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例如民族民间节日、音乐、舞蹈、技(工)艺、美术、服饰等,在全国独一无二。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黔东南苗族村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黔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贵州省启动了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和《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成立了专门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在黎平肇兴侗寨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从江、威宁开展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了梭嘠、镇山、隆里、堂安4座文化生态博物馆,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完成了对赤水复兴江西会馆等15个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审查,完成了赫章可乐遗址、镇远青龙洞保护规划的评审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积极组织对雷山郞德上寨古建筑群等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对地坪风雨桥、毕节大屯土司庄园等文物维修工程,并且积极探索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据贵州省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统计,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15932处、消失文物1338处,文物数量达1.60万余处。2011年,贵州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有22家,不仅提高了群众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了解,而且增强了群众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四)农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贵州省政府和文化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农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并且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政府送文化下乡的方式贵州省从1997年开始实施“文化下乡”活动,对省、市、县各级文化相关部门每年都有相应的任务和要求。如2011年贵州省送文化下乡的演出任务是500场,截至7月各地及省直院团完成下乡演出任务1000余场。截至2011年9月,全省送电影下乡22.61万场,观影人次达3366万多。[6]2.采取政府资金支持或技术指导和农民民间艺术团体组织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需求,克服送文化下乡覆盖面窄、运行成本大、活动内容更新慢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探索了以民间艺术团体组织开展文化演出活动为主、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县乡文化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形式,从而使农民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平塘县开展的“幸福进万家”村寨文艺演出活动,就是采取政府出资采购,利用民间艺术团体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激活民间文化、繁荣农村公共文化的成功案例。平塘县在2010年11月进行了文艺演出体制改革,出台了面向全县19个乡镇“公开采购”文艺节目的方案,即中标民间文艺团队不仅演员可获得为期一年的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助,而且县财政还给予每场演出1800~2000元的补贴费用,并让它们分别到全县121个行政村进行巡演。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民间文艺团体的积极性,而且还催生了一大批民间文艺团体,在数月时间内全县激增演出队伍43支,演员增至近千人,绝大多数为地道的农民。据统计,仅在2011年春季为期一个多月的演出中,中标的文艺队共演出122场,平均每天有3.30场;精彩演出在群众家门口上演,观众达7.60万余人,占全县在家人口数的35%以上,[7]真正实现“以农村为舞台,以农民为主角,农民演、演农民,农民唱、唱农民”,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二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仍然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并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性条件依然很薄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尚处于基本的布局覆盖阶段;一些刚建成的文化馆(站)、农家书屋运转还不太正常,不能有效实现其基本功能。尤其一些村级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室)由于村集体经济不强或根本没有村集体经济支撑,大部分已经名存实亡;而且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人才很匮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稀少,一些文化馆(站)目前现有人员根本无法独当一面,开展表演和文化辅导培训工作。(二)政府投入仍然不足,服务方式陈旧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广人多、底子薄、投入建设经费长期不足,所以其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基层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历史欠账更多,省级要求地方政府匹配的资金很难到位,致使许多文化工作无法开展。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省级政府都是以一次性投入为主,没有年度运行经费、工作经费等后续配套资金的支撑,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升级与更新、农家书屋新书的添置等都成了大问题。由于缺乏县、乡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和组织引导,农村一年很难开展一次文化活动,即使有些村民自发组织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和节日庆祝活动,其活动经费大多也由农民自筹,由于缺乏引导,亦是良莠不齐。一些相关部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文化服务方式陈旧。许多工作人员的文化服务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缺乏积极性、灵活性。由于财政资金紧缺,乡镇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一般不列入预算。实行费改税以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也缺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经费这个科目,因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处于可有可无状态。文化下乡活动内容基本是老套路,缺乏创新和与时俱进,导致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滞后,NGO组织发展缓慢贵州省在文化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封闭式的文化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与盘活机制,从而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重复率高,组织形式简单,政出多门,网络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谁都组织管理乡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从而使得一些系统、部门的资源、设施不能为村民所共享,无法成为公共性文化资源。各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由此也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一些文化设施因功能单一,利用率很低。各级部门都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导致许多已经建成的设施由于无人管理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贵州的NGO组织发展缓慢,没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的缺失。(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供需结构失衡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沿用过去“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这种决策机制往往忽视群众的偏好和个体差异,不能反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状况,而直接导致了供给和需求的脱节、供需严重失衡、建设和使用效率低下,偏离了农民群众的真正需求等。文化管理部门习惯于替农民决定他们有什么文化需求,而很少思考这些设施、图书、文化活动的实际使用效果。(五)缺乏合理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与评估体系在贵州省的许多地方忽视农民群体的文化需要,农村文化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政府绩效评估中也普遍缺乏对文化指标的考核,尤其在对公共文化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中,根本没有评估标准,即使有,也大都停留在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文化场馆的大小标准、藏书量、配备的电脑数量等,而对于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文化工作是否迎合老百姓的需求并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文化政策是否有效、文化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高低等都缺乏严格和完整的衡量指标。三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全面展开和巩固前期建设成果阶段,需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提供多种形式和方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一)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进行体制创新,建立与新时期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管理机制。针对基层文化建设部门条块分割,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采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一个部门牵头负总责,多部门参与的方法,建立多部门协商合作的平台,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盘活机制,确保所有部门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位置,责任上有安排,资金上有支持,考核上有指标,措施上有保证,从制度上保证各个部门共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把长远规划和每年的计划结合起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把任务分配到各单位,责任到人,并纳入年终考核指标,从制度上保证计划和措施的落实。(二)增加和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要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且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从制度上确保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比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结构,把资金投入到农民确实需要的项目或者能够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活动中去,要改变以往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项目和活动进行评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制定相关制度或措施,积极发展NGO组织,鼓励民间资金投资乡村文化产业。采取措施,主动、积极吸引企业和民间组织投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区别开来,并给予不同的政策对待。(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培养和建设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断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采取集中培训、学习进修等手段,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制定一套适合基层人才队伍特点和贵州省农村特色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可以从有知识有才艺的优秀青年农民中聘用文化干事,从民间艺人中招募文化志愿者,从大学生村官中聘请文化辅导员,充实乡镇文化站的力量,指导帮助村文化活动室(中心)开展活动和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引进文化人才的环境,运用待遇、事业、感情等多种形式吸引急需人才,留住现有人才,并全面统筹各类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转变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服务转型,积极探索适合乡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4880-2:2024 EN Optics and photonics - Microlens arrays - Part 2: Test methods for wavefront aberrations
- DB12T 578-2015 液化气体汽车罐车用紧急切断阀检验方法与评定要求
- 新学期学习计划范文汇编6篇
- 智能运输系统 体系结构 服务 编制说明
- 全国连锁洗衣店分布简报 2024 -洗衣行业如何抢占商机 来看这份连锁洗衣店选址布局
- 春节期间通信保障方案
- 雪房子课件教学课件
-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说课稿
- 高压电工作业题库
- 宝安区重点中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犟龟-完整版获奖课件
- 工业产品CAD技能三级试题及其评分标准
- 多元统计分析习题及解答
- 汉语词性专题练习(附答案)
- 劳动合同-高管补充协议20110520
- 浙江省温州市地图矢量PPT模板(图文)
- 上海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情况表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除法》知识点梳理复习ppt
- 空气能室外机保养维护记录表
- DB37∕T 5162-2020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
- 9-2 《第三方过程评估淋蓄水检查内容》(指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