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两基攻坚研究报告_第1页
贵州省两基攻坚研究报告_第2页
贵州省两基攻坚研究报告_第3页
贵州省两基攻坚研究报告_第4页
贵州省两基攻坚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两基”攻坚研究报告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工作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贵州是一个欠发达的多民族西部省份,为尽快改变教育落后面貌,省委、省政府从2001年开始实施“两基”攻坚,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2006年基本实现攻坚目标,随后转入全面巩固提高和迎国检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巩固提高,“两基”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于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义务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研究报告在对贵州省“两基”攻坚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贵州省“两基”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主要经验做法及通过“国检”后面临的主要情况和问题。与此同时,探析了贵州省“两基”工作巩固提高的发展形势,并就加快推进全省“两基”工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一“两基”攻坚取得历史性突破1.“两基”攻坚背景回溯贵州是一个欠发达的多民族内陆山区省份,教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两基”目标时,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个百分点;在全国未实现“两基”的522个县中,贵州省有55个,占1/10多,在全国未实现“两基”地区人口总数中,贵州省约占1/7;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8年,贵州省仅为6.1年。人口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为了尽快改变这一落后状况,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贵州实现“两基”既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推动西部大开发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开发贵州省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从根本上增强贵州省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性任务。在研究如何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难得历史机遇,果断作出了实施“两基”攻坚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全省基本实现“两基”的时间由原定的2010年提前到2005年,并于2001年下发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基”攻坚的决定》,发出了“十五”期间实施“两基”攻坚的动员令,明确了“十五”期间实施“两基”攻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经过6年的攻坚,截止到2006年10月,贵州省顺利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并完成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承诺的各项任务,全省88个县全部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和教育部的审查认定。但由于贵州省“两基”攻坚目标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指标不稳定、易反复,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从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打好基础的高度出发,把迎接国家督导检查作为巩固贵州省“两基”成果的机遇和动力,全省上下以务实的态度和高效的工作,用2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提高,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认真自查整改,使贵州省“两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于2009年顺利通过“国检”。2.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基础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2009年贵州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基础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1)全省“两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①普及程度。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初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分别为99.50%和107.64%,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9.4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2.3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45%和2.12%;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04%,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和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为96.41%、83.71%。以流入地为主,统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并免除了学杂费和借读费。②师资水平。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比例分别为99.48%、98.63%,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25%、98.25%;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和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62.61%、40.13%;小学、初中生师比分别为23.49:1和19.53:1;小学、初中校长接受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比例均为100%。从2001年起,新补充的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比例均为100%。③办学条件。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3.70平方米、5.16平方米;小学、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下降到0.06%、0.04%,D级危房全部排除。小学、初中教学仪器按标准配齐率分别为94.22%、91.56%;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分别为8.64册、15.49册。④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要求,依法实现了“三个增长”。2006年、2007年、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18.82%、41.04%、37.96%,其中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5.38%、35.39%、30.18%,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61%、19.23%、19.16%,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和预算内义务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2006年的1055.44元,增加到2007年的1466.39元,2008年达到1852.96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2006年的1190.65元上升为2007年的1741.50元,2008年达到2310.83元,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实现了逐年增长。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006年的139.94元上升为2007年的198.56元,2008年达到403.33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006年的246.70元上升为2007年的324.60元,2008年达到638.85元,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也均实现了逐年增长。2006年、2007年、2008年,在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中,预算内教育拨款所占比例分别为71.51%、75.55%、79.42%。2008年全省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230.7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92%。自2002年起,全省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月足额发放,并逐步增长。⑤教育质量。按照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标准,各门课程设置基本齐全。⑥学校安全管理。从2006年至今贵州省中小学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⑦扫盲工作。全省的15~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97.44%,脱盲人员巩固率97.34%。(2)取得的主要成效。与2001年相比,2008年全省实现“两基”的县由35个增加到88个,“两基”人口覆盖率由39.7%提高到100%,初中阶段在校生从164.7万人增加到207万人。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从2.78平方米、2.92平方米增加到3.70平方米、5.16平方米;中小学危房率由11.65%下降到0.06%。小学、初中教师分别从17.3万人、7.7万人增加到20万人、10.6万人。义务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具体指标发展情况详见表1。表12001~2008年贵州省义务教育相关指标发展情况二“两基”攻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举全省之力奋力攻坚贵州省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作为关注民生的重点,把实现“两基”作为实现“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奠基工程,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一是加强领导,把“两基”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省级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突出问题,自上而下强力推进。省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地州县调查了解“两基”工作情况,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各地市州和县乡党政领导也都将“两基”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认识到位、情况熟悉、思路清晰、亲力亲为。二是建立机制,落实“两基”工作政府责任。各级政府将“两基”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年度财政预算。省政府充分发挥统筹职能,创新工作思路,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督办和教育督导结合、主要领导调研指导和定点联系、经常性调度、教育经费审计、“两基”评估验收公示等制度,为“两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明确分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省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承担“两基”任务,认真履行职责。教育、发改委、财政、人事等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四是全省动员,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贵州省教育、文化、宣传、出版等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标语、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和“两基”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认真实施“两基”攻坚各项工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全省认真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等一系列国家专项工程。在此基础上,积极筹措本省资金,实施“消除大班额建设项目”、“受地质灾害威胁学校搬迁”等工程,同时,省级财政还下拨专项资金,补助各地义务教育学校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运动场地建设。短短8年时间,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共投入专项资金105.02亿元,全省消除了D级危房,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都配备了专用教室、实验室,增添了教学仪器和图书;许多学校添置了电视机、计算机等远程教育设备,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的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3.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为实现“两基”夯实基础一是建立健全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两基”投入保障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三个增长”的规定逐年加大对“两基”的投入。二是建立各级政府“两基”投入分担机制。省、地、县三级政府根据“两基”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分别设立专项经费。三是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学杂费和教科书费,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资助比例和资助标准。同时,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极大地促进了“两基”目标的实现。四是采取各种措施,积极筹措教育资金。依省政府令规定,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各县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且不能用于发放教师工资。仅此一项,全省每年用于农村教育的资金就达5亿元以上。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贷款、多方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从2001年实施攻坚以来,各级政府共投入“两基”经费180.89亿元。其中中央101.53亿元,省级34.09亿元,地县45.27亿元。4.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贵州省政府及教育、编办、人事等部门积极研究出台政策,努力增加教师数量,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质量。为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各地实行自主招聘录用,组织省内和引进外省人员支教,近几年又加大力度实施国家和地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仅2008年就招聘国家、省、市、县四级特岗教师8000多名,其中省、市、县三级招聘特岗教师4200名。2009年又招聘7000多名,两年共招聘1.5万余名特岗教师,较好地解决了边远贫困县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全省实施了“万名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计划”,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努力提高教职工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国家标准工资,逐步落实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努力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困难,以稳定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5.大力抓好新形势下的控辍保学工作,着力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在实施“普九”过程中,全省坚持依法控辍、责任控辍、制度控辍、助贫控辍、宣传控辍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广泛宣传动员,健全文化户口、入学通知、辍学报告、辍学劝返、“两基”验收、年审、复查等制度,严格实行双线目标责任管理。针对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生因贫困、厌学、亲情缺失、关爱缺失而辍学的新情况、新问题,构建新的工作机制,省、市、县全面落实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教育、公安、计生、统计、扶贫等部门和妇联、残联等组织配合,共同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少数民族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开展调查摸底、结对帮扶活动,并通过设立“扶贫助学奖励基金”、引资扶贫等措施,千方百计保障这些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200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4]6号),省直有关部门建立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指导中小学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求突破、求实效,采取多种形式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成长规律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在全省建成52个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2001年省直12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校内保障措施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省88个县分批、分期在2005年前全部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员培训。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在全省农村初中开设了《农村初中实用技术》课程,编写了《贵州省中小学专题教育综合读本》。在全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切实减轻广大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将“减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省教育厅制订下发了《贵州省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和《贵州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计划》,在全省启动了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校建设工程及全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三是积极探索招生与评价制度改革方案。坚持小学、初中按片区免试就近入学、中等职业学校免试入学制度,不断加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配置给初中的份额。将体育考试纳入中考,考试成绩计入总分。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试点工作。四是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坚持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专项治理活动;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安全预案,并组织演练;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认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努力提高师生安全意识。7.加大扫盲力度,注重扫盲实效一是坚持“普九”与“扫盲”并重并举,在“两基”攻坚中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领导、统一实施。二是着力建立以扫盲对象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扫盲教学内容,以农村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实用技术的“三实”扫盲教育内容,取代过去单纯识文、识数的扫盲教育内容,改编、充实和完善省统编扫盲教材。改革扫盲教师结构,文化课教师主要由农村中小学教师义务担任,实用技术课教师由县、乡政府统筹安排当地相关部门、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农村专业户、示范户担任。改革扫盲教学方式,改变扫盲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既可在学校教室又可在实验示范基地进行,既有集中授课方式又有个别辅导方式,还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平台传授农村实用技术。改革扫盲验收办法,将以识字为主的结果评估调整为考核学员实际能力为主的过程评估。一些地方还根据本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需要,广泛开展了“一户一技能”培训活动,为脱盲人员传授绿色种植、果树栽培、沼气利用、农村改厕、退耕还林还草及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等技能,取得良好成效。8.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和各项工作制度,保障全省“两基”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建立政府督办和教育督导双管齐下的督察机制。省政府实行“两基”专项督办制度,每年都把“两基”的重点建设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的“十件实事”中,重点部署、重点督促;在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每年对“两基”攻坚县过程督导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省政府对相关市(州、地)和攻坚县下发由省长签署的“两基”督办通知单;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深入攻坚县进行专项督办,检查整改落实情况。二是建立调研指导制度和定点联系制度。从2001年起,每年年初,省政府领导和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对当年验收县逐一进行调研指导,现场办公,解决“两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省教育厅实行厅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市(州、地)、县制度,深入当年攻坚县指导“两基”工作。三是建立经常性调度制度,按照“早启动、早安排、早落实”的要求,每年6月即召开第二年度验收,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两基”工作调度会,推动攻坚县工作早安排、资金早调度、建设早进行。省提前一年向验收县调拨50%的“两基”专项资金。四是建立教育经费审计制度。省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每年组织人员对县教育经费进行审计,实行“一票否决”,凡拖欠教育经费的县,要求限期整改到位,资金足额补拨,否则不予督导验收。五是建立“两基”达标县年审和复查制度。对“两基”评估验收合格的县,实行连续三年跟踪监测和年审;对连续三年年审合格的县,进行“两基”复查。六是创建了驻县督察制度。从2008年6月开始,省教育厅从厅机关、厅属事业单位及部分县抽调了60名熟悉基础教育工作的同志,组建了“两基”迎“国检”驻县督察组,驻县督察组对全省88个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了为期1年的督促、指导、帮助,督察组每月在县工作时间不能少于两周,推动了全省迎检工作的深入开展。七是建立了对困难较大和工作滞后县的重点督察,督导公报、通报、月报等有效制度,督导结果有跟踪,整改措施有督办,有力保障了“两基”巩固提高任务的完成。三全省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虽然贵州省“两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但由于贵州“两基”工作基础薄弱,起点较低,义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初中辍学率偏高,控辍保学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近年来贵州省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加大“控辍保学”的工作力度,农村初中辍学率由2000年的3.91%下降到2008年的2.12%,但由于受打工潮、厌学等因素的影响,少数农村初中的辍学率仍时有反弹,巩固难度较大。同时,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面对日益突出的大量学生异地就读的趋势,目前许多学校还存在转学手续不健全,对学生去向不能及时掌握等问题。2.农村教师的配置水平仍然偏低,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编制标准低、教师结构缺编,是全省“两基”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贵州省人口居住地分散,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加之寄宿生比例高,对教师数量的需求高于平原地区。虽然全省各县都达到了贵州省教师编制标准的要求,但生师比仍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且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编制标准低于城镇,不适应贵州省农村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见表2)。表22008年贵州生师比与西部地区、全国情况比较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不尽如人意这一事实早为人们注意到,虽然近几年贵州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全国和西部地区仍存在着一定差距(见表3)。表32008年贵州教师学历比例与西部地区、全国情况比较教师职称晋升困难,待遇不高,队伍不稳定。自2000年实行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制后,尤其是地处边远山区的学校,职称比例不尽合理,评聘矛盾突出,待遇不高,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见表4)。表42008年贵州教师职称比例与西部地区、全国情况比较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方面。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逐级减少。农村学校普遍无教师周转房。3.办学条件总体水平不高,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器材配置标准较低由于贵州省义务教育投入水平仍然较低,而贵州省义务教育人口负担又很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总体水平偏低。2008年,全省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3.7平方米、5.16平方米,均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见表5)。表52008年贵州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与西部地区、全国情况比较如果按照2008年新制定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核算,则差距更大,相当数量学校的校舍资源仍然紧张。另外,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配置标准偏低,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统计显示,2008年全省小学、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值均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见表6)。表62008年贵州生均图书及仪器设备数与西部地区、全国情况比较4.“两基”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偏低由于全省经济总量小、财力薄弱,教育投入总体水平较低。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长期低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历史欠账较多,义务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尽管贵州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已达6.92%,但由于基数较小,近几年贵州省小学、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仍一直排在全国靠后位置(见表7)。表72008年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情况四“两基”工作发展趋势展望1.当前贵州省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顺利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义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贵州省人民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时期,教育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1)中央的战略决策将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一是中央决定深入推进新的十年西部大开发计划,以教育为重点的人力资源开发必将继续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标志着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力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三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教育先导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教育将迎来新一轮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时期。(2)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国家和贵州省财力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全省教育经费将会大幅度提高,必将为贵州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3)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使教育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作为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无形资产投资的重点,作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等作为下一步教育工作的重点,作出了加快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4)各学段学龄人口将有所下降为提高教育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五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初中学龄人口基本保持稳定并略有下降,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处于一个低水平稳定时期,参加高考的人数将逐步下降。加上随着人口的流动性加大,贵州省出省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越来越多,为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普及层次、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等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贵州省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但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全省义务教育总体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充分体现。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之间、区域之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内部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等。“两基”巩固提高还面临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下一阶段贵州省“两基”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完成“两基”攻坚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及国家对未来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规划部署,经过全面调研、反复测算和系统研究,2010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意见》,制定了新的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标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全省义务教育迈向更高的水平。(1)总体目标。全面提高贵州省义务教育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达到省新制定的标准和要求。(2)主要任务。①继续巩固“两基”成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能力水平和保障水平。③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④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使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都达到新标准;在解决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的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向小学延伸;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⑤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注重扫除功能性文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改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条件,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基本原则。①优先发展原则。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确保义务教育优先发展。②内涵发展原则。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校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③均衡发展原则。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④公平原则。把教育公平思想贯穿于义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上体现公平性,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和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⑤实效原则。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认真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注重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五加快推进贵州“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对策建议1.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制度机制(1)坚持并完善“双线目标责任制”。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分别与下一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按规划的时间完成目标任务。(2)坚持并不断完善“五个纳入”制度。各级政府把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财政预算、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责任、领导干部政绩考核。(3)进一步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的责任。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逐步建立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治理,社区积极参与的教育管理制度。(4)探索学区化管理模式。在乡镇或城市片区划定若干所学校建立学区,在学区内教师定期按比例交流,学生随机分班、教研教改联动,管理评价统一,教育资源共享,逐步解决择校问题,促进学区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5)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归口管理,加强和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落实寄宿制学校校医、宿管人员编制。2.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经费管理(1)强化政府职责,确保稳定增长。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教育财政拨款达到法定的增长要求,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使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效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县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县级人民政府要确保落实《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第73号令)中关于“国家和省确定的农村税费转移支付各项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但不包括教师工资”的规定,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十二五”末期使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教育经费达到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教育经费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2)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实行校财局管制度;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完善大额资金使用集体决策制;建立学校经费使用机制和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评和问责机制;加大审计力度,建立健全经费公示制度,强化对重大项目建设、大额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定期公布学校经费使用情况;提高经费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1)完善教师编制政策。研究制定贵州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及边远农村小学、教学点实行倾斜政策,适当增加编制。建立规范的教师补充制度和不合格教师退出制度,不断完善学校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2)拓宽教师补充渠道,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等教师补充机制,按编制逐步配齐各科教师,多渠道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立城乡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教师在学科、职务结构、分布等方面趋于均衡,实现良性发展。(3)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设立“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建立教师培训基地资质认证和教师培训质量监督评价制度。整合现有教师培训资源,利用各种优质培训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形成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深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围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和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和“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项目,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紧缺学科教师、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等培训工作。(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