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5篇(2003-2021)_第1页
内蒙古赤峰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5篇(2003-2021)_第2页
内蒙古赤峰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5篇(2003-2021)_第3页
内蒙古赤峰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5篇(2003-2021)_第4页
内蒙古赤峰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5篇(2003-20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赤峰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5篇

(2003-2021)

目录

2021年...........................................................................3

沙家浜的芦苇.....................................................................3

关于“微塑料”的阅读.............................................................6

论教养...........................................................................9

2020年..........................................................................12

邓稼先..........................................................................12

关于“认识病毒•健康生活”的阅读................................................15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17

2019年..........................................................................18

风吹白筒拨琴弦..................................................................18

桥..............................................................................20

幸福源于奋斗....................................................................20

2018年..........................................................................22

秋天的怀念......................................................................22

关于学生使用手机情况...........................................................24

多读点“无用之书”.............................................................26

2017年..........................................................................28

伟大的悲剧......................................................................28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30

最美的姿态......................................................................31

2014年..........................................................................33

变色龙..........................................................................33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36

谈慎独..........................................................................37

2012年..........................................................................39

羚羊木雕........................................................................39

最佳饮料——白开水.............................................................41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43

2011年.........................................................................44

选择阳光........................................................................44

一个人的奔跑....................................................................45

2010年.........................................................................46

孤独之旅........................................................................46

动物的忧伤......................................................................49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51

2009年..........................................................................52

温暖城市的细节..................................................................52

说“屏”..........................................................................54

“道德血液”不应缺失............................................................55

2008年..........................................................................57

夕照透入书房....................................................................57

迷雾探踪........................................................................59

一根牙签能“走”多远...........................................................60

2007年..........................................................................62

感悟春天........................................................................62

水葫芦之灾......................................................................63

孝心无价........................................................................65

2021年

沙家浜的芦苇

许冬林

①《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凝成薄霜,秋色潮

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

汤过去,都还未能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成了一场相思的薄凉底

色。②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

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孳孳有姿。即便是一段幽暗的情

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来。

③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

了。④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

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凭依木桥,放

眼望,湖水泱泱,满目是五月的浓碧,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

芦苇在怀抱。这真是芦苇的部落!

⑤正是初夏。看花花已落,赏果果还未成,这样的寥落时节,却是芦苇最好的时候。

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这是幸事。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

外雅士。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摩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和青灰

的天空。它们又和飞鸟流云以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们在芦苇

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赠予的空气。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气息的

空气,使我们一时间忘了路途、失了方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沙家浜半日,怎么

想,鄱岫藉道程诲彳纨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

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我想,从某根芦苇个体来说,确乎脆弱,即便长

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经风霜的命运。

⑦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

汉啊!狂风经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

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

⑧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机智、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

四军•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

一根根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

战士。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

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

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

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⑨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在面对着眼前那一

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

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

⑩在沙家浜,真想做一根葱碧无花的五月芦苇,亭亭而立,静静生长。至于此后的荣枯

与浮沉,就交给江湖上的风雨和日月来安排吧。

11.《诗经》里的芦苇和沙家浜的芦苇各有怎样的特点?

12.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

(1)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从

修辞的角度赏析)

(2)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攀孳有姿。(赏

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3.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分析它的作用。

14.作者用“沙家浜的芦苇”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1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一种即可)。

【参考答案】

【分析】这篇文章抒写了观赏沙家浜芦苇的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顽强、蓬

勃生命力的赞颂,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芦苇的精神,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

不倦,全力以赴。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①段''《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兼

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

得出《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根据第④段“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

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第⑦段“沙家浜的芦苇又是

顽强的”;第⑧段“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象,

就现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等句子可以归纳出沙家浜的芦苇所具有的特点是:茂盛,顽

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句①考查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

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来年春风一唤”分析,采用了拟人的

修辞方法,把“春风”人格化。结合“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分析,采

用了比喻,把"芦苇芽”比喻成“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家浜的芦苇具有顽强的生

命力,表达了对沙家浜芦苇的赞美之情。句②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

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婆娑"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结

合“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分析,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和作用分析。根据上文“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

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

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分

析,“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采用了议论的表达

方式,提高对沙家浜的芦苇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

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

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点明和加深

沙家浜的芦苇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仔细阅读可知,这篇文章抒写了观赏沙家浜芦苇的内

心感受,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顽强、蓬勃生命力的赞颂,希望自己也具有沙家浜芦苇

的精神,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故题目“沙家浜的芦苇”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

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

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

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分析,具有象征意义;同时“沙家浜”一词,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根据开头《诗经》里芦苇的描写,指出我们先民

的风雅;然后具体描写在沙家浜所见到的芦苇,顽强、茂盛、具有民族精神。据此分析

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根据第⑨段“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

亡的生命力。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

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

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分析,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出自己也要具有沙

家浜芦苇的精神,从而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的情感。根

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

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象,就展

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

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

答案:

1.《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沙家浜的芦苇所具有的特点是:

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沙家浜的芦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婆娑”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3.议论;提高对沙家浜的芦苇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沙家浜

的芦苇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5.示例:象征: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

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

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

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

【点评】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

2.是文章的线索;

3.对文章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4.有的标题有双关的作用。

(2021内蒙古赤峰)

关于“微塑料”的阅读

【材料一】

①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

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②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

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

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

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

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

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

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③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它们

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

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④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

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

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

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

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

健康构成威胁目南,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

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

是存在的。

⑤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⑥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

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

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

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50颗柔珠。

⑦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

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

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

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

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

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

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

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

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有删改)

【材料二】

塑料都用到哪儿了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材料三】

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每年,13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海洋垃圾中一

次性塑料占50%;海洋塑料垃圾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受到塑料危害

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到817种。

(选自“新浪网”)

【材料四】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

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

料“绳之以今”。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

各方共同参与。(选自《人民日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

16.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A.微塑料是指环境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B.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

它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后,因为体积微小,不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微塑料颗粒会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等方式侵入人体,并对

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D.塑料在人类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三个方面是包装、家庭消费品和建筑

工程。

17.【材料三】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材料一】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

达32000个。

19.【材料一】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20.【材料四】说“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

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某大型超市,打算以实

际行动支持这一提议,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这家超市提

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参考答案】

【分析】这是关于“微塑料”的材料阅读。材料一是关于微塑料的说明文;

材料二的图表说明塑料的来源;材料三是关于“海洋塑料”的报道;材料四是塑

料袋在生活中的运用广泛和号召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使用塑料袋。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材料一第⑥段中“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

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可知,选项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表述有误。

故选:Bo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需要先了解有哪些说明方法,

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用。画线句子中“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已达到

817种”是数字的列举,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这两组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海

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比重数和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污染数量。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目前”是时间词,指说话的时候,即到

现在为止“人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已经高达32000个”,不排除以后会出现更

多的情况,“目前”是对时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分析。材料一首先说明了微塑料的两种来源,

接着介绍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人类的危害,最后介绍了全球范围陆续展开的禁

塑行动,这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属于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5)本题考查结合实际提建议。解答此类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提出可

行性建议,从行动上支持限塑令超市可做的有:从自身做起限制塑料袋的使用;

鼓励消费者自带袋子、循环使用环保袋;为限塑做宣传(宣传塑料的危害)提高

人们的认识等,提建议时围绕着以上几方面阐述即可。

答案:

(1)B

(2)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比重大,受

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之多。

(3)“目前”限定了时间,说明仅到现在为止每个成年人每年摄取的微

塑料颗粒就已经高达32000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逻辑顺序。材料-是按照微塑料的来源一危害一治理,这样的逻

辑顺序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5)示例:建议超市用可降解塑料袋;禁塑宣传进超市,引导消费者

自觉减少用塑料袋;鼓励进超市消费者自带购物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

别、摹状貌、列图标、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

(2021内蒙古赤峰)

论教养

利哈乔夫

①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②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③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不

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④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

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⑤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上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

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

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

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⑦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

发雷霆一一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⑧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

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的心情愉快。

⑨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无论

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一一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⑩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或在工

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

体?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对于如此之类的问题,这些书在都有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人

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

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

⑪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

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

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⑫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一一搜集那些难以逐

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⑬一切优雅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的态度一一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

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喝汤的

时候也不要有声音;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衣要整洁,表明

你对别人的尊重。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

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

的举止。你是凭借你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

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

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⑭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

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选自九年级教材《论教养》,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文章题目是《论教养》,文中却用很大篇幅谈论了“优雅风度”,是否离题?谈谈

你的理解。

23.选文第⑬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5.列举生活中有失教养的事例,结合文章内容,提出改正建议。

【参考答案】

【分析】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然后具体分析了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接着论述了生活中“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不同表现,让

我们对“教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最后论述了我们应该怎样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提炼议论文的论点0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

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结合题目

这个论题,以及文章第一段“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可知“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0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⑩段一⑭段大篇幅地论述了“优雅风度”,

根据“一切优雅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的态度一一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

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穿衣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必

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

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可知,优雅风度的本质就是尊重,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

待别人,就是有教养的表现,并不离题。

(3)本题考查了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比如说”一词提示后面内容为列

举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

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解答此题需先理解文章段落层次以及每一层的内

容,再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连词进行整理总结即可。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良

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然后具体分析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接着论述了生活中

“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不同表现,让我们对“教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了解什

么是真正的教养。最后,论述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中“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

喝汤的时候也不要有声音;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切记

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等内容可知,生活中有

失教养的事例很多,要想改正,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

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答案:

21.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22.没有离题。因为“风度”和“教养”是密切相关的一对概念,“风度”更多指

的是外在表现,“教养”更强调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

作者在谈完什么是教养后,进一步推出“风度”来深化自己的观点。

23.举例论证。列举了实际生活中吃饭时要注意礼仪的琐碎小事,对本段的观点

“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进行具体有力地论

证,也间接证明了中心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

别人。用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使论证更亲切,更易被接受。

24.本文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接着连续举了三种没有教养的生

活表现,进而得出中心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

重别人”;接着又用生活中有教养的表现从正面对观点进一步阐释;然后,从另一个角

度阐述怎样做一个有风度的人来深化论点;最后水到渠成重申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

度对待别人”。

25.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认为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理所当然,但又不想受父母的约束,经常顶撞父母,甚至言辞激烈。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

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照顾我们的亲人,更应该充分

了解,了解他们的习惯,关心他们的生活,争取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2021内蒙古赤峰)

2020年

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

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

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

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

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

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

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

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

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狱先与奥本海默

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

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

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

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

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

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一一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延根镇做玻恩的研

究。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

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

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

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

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

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

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

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

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

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

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

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

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魄。蓬断草

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

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

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

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

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

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一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

我的永恒的骄傲。

一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

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

是有价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一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

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有删减)

9.简要分析第二部分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分)

10.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一说第三部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的作用。(3分)

11.危急时刻,人们劝邓稼先回去,他说:“我不能走。”请你揣摩并写出邓稼先当

时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3分)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四部分标题“永恒的骄傲”的理解。(3分)

13.像邓稼先这样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如钟南山、袁隆平、杨

利伟、屠呦呦、莫言……他们都是中国最耀眼的“明星你心中的“明星”又是谁呢?

请仿照示例,写出理由。(3分)

示例:

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答案】

9.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

10.写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邓稼先等先烈不怕艰难,献身祖国的顽强意志

和崇高精神。

11.示例:我不能走,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我一定要坚守岗位,只有做好了工作,

人生才算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12.“永恒的骄傲”概括了后文对邓稼先的评价,指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

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13.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时疫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高龄的钟南山挺身

而出,在恐慌的人们心中打下一针镇定剂,带领人们与疫情作斗争。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分析。这里通过对奥本海默的描写,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

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与邓稼先形成对比,而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

的人物”,突出邓稼先的忠厚平实、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表达对邓稼先是中国几

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的赞美。

[10题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吊古战场文》中的“平沙无垠”“河

水萦带,群山纠纷”“风悲日晡”“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等环境描写,突出实验环境的恶劣,

表现了邓稼先等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心理活动的揣摩。“我不能走”简短的四个字其实表现了邓

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品质,所以,在揣摩邓稼先心理活动时,应该表现出

邓稼先的品质特征。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骄傲",邓稼先所作的贡献巨大,超出了个人

和团体的范畴,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修饰语“永恒”即永远,邓稼先为国家所做的

贡献,永远是中国的骄傲。

【13题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该围绕“明星”人物贡献进行解答。示例:

我心中的‘‘明星”是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

的吃饭问题,领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2020内蒙古赤峰)

关于“认识病毒•健康生活”的阅读

(二)阅读下列以“认识病毒•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材料,完成14-18题。(15分)

【材料一】

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

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进入细胞后表现出的DNA复制是生

命体的特征,而离开细胞后它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结晶体。大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

300纳米,一些丝状病毒的长度可达1400纳米,但其宽度却只有约80纳米。大多数的

病毒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是观察病毒颗粒的主要工

具。当一个病毒准备入侵宿主细胞时,需要以下六个步骤完成其增殖活动,分别是吸附、

侵入、脱壳、生物合成、金且装和释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丰攀通过人际间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实

验表明,结膜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一个门户,鼻泪系统则充当了将病毒从眼部运送到呼吸

器官的桥梁。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与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相

互作用,导致病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当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时,症状通常较

重。新型冠状病毒导致心肌急性损伤和心血管系统的慢性损害,并且对于合并基础心脏

疾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往往病情急剧加重,导致死亡。

(选自《中国健康网》,有删改)

【材料三】

人的身心是一个整合系统,人的健康状况受到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在疫情扩散快的情况下,人们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所难免,适度紧张也能激发人

的自我保护,但过于紧张,反而会影响免疫。在个体层面,身体感染了病毒,当然需要

对症的药物治疗。良好的心态,可以使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的状态,促进药物发挥好作用。

因此,健康心态是抗击疫情的“心理口罩”,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时候,也要戴好“心

理口罩”。(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很多病毒的传播,是人吃野生动物引起的。尽管医学早已确认,野味通常携带大量

寄生虫甚至病毒,而普通的肉食加工又难以消除,但是,总有人趋之若鹫。在那张刺眼

的野味价目表后,隐现的是一条猎捕、运输、销售、加工野味的“灰色产业链”。病毒,

往往就在这条链上流动,并传播到人群中。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材料五】

截至目前,各个常用的移动支付软件与大部分地区都推出了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健康码。

申报健康码时,使用人员需先进行个人信息填报,上传近14天内行动轨迹,经过审核发放

对应的二维码。填报相关信息后所获健康码会分成绿、黄、红三个颜色,用来表示使用者出

行风险,通过颜色可即时辨别使用者当前的健康状况,为疫情监控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选自《澎湃新闻》)

14.【材料一】从哪几个角度介绍了病毒?(3分)

15.【材料二】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丰攀通过人际间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

16.下面对【材料一】至【材料四】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强的一项是(2分)

A.大多数的病毒要依靠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人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甚至可致人体心血管系统损伤。

C.过度紧张的情绪能够激发人的自我保护,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有利于药物的吸

收。

D.猎捕、食用野生动物是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

17.阅读【材料五】概括一下什么是健康码。(3分)

18.班级计划召开以“认识病毒•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给同

学们提出几点健康生活的建议。(至少回答四点)(4分)

【答案】

14.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病毒体积微小;病毒入侵细胞步骤。

15.不能删掉,“主要”表示新冠病毒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进行传播,表现了说明语

言的准确性。

16.C

17.健康码是使用人员通过上传个人信息和行动轨迹申请用来表示使用者出行风险,可

通过绿、黄、红三种颜色辨别使用者当前的健康状况的二维码。

18.禁食野生动物:保持心情愉悦;平时坚持运动;注意膳食的平衡。

【解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根据材料一中的“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

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可知,病毒是非细胞形态;通过对病毒直径的介绍和“大多数

的病毒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体积非常微小;最后一句“当一个病毒准备入侵

宿主细胞时,需要以下六个步骤完成其增殖活动”介绍了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步骤。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主要”表示绝大多数,说明新冠病毒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

在人群中传播,删去后意思变成了只通过人际间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就太绝时化了,

与事实不符,不能够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中的“适度紧张也能激发人的自

我保护,但过于紧张,反而会影响免疫”可知,过度紧张会影响免疫功能,故选项“过度紧

张的情绪能够激发人的自我保护,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说法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根据“申报健康码时,使用人员需先进行

个人信息填报,上传近14天内行动轨迹,经过审核发放对应的二维码”可知,健康码需要

先进行信息填报才能申报;由“报相关信息后所获健康码会分成绿、黄、红三个颜色,用来

表示使用者出行风险,通过颜色可即时辨别使用者当前的健康状况”可知,健康码有三种颜

色,代表不同的健康状况,能够用来表示使用者的出行风险和健康状况。概括回答即可。【18

题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可通过材料信息,结合生活常识提出建议。示例:禁烟、戒

酒、合理规范的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020内蒙古赤峰)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

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

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

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

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

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

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弱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

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

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

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

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

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

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

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⑦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

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

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

服!(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9.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论点的。(4分)

20.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的作用。(3分)

21.请你根据第⑤段的内容,为本段补充一个军面的事实论据。(3分)

22.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文章内容连贯自然。(3分)

【参考答案】

19.示例: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从农事现象谈到人生,引出中心论点“磨难是人生

最好的礼物”。

20.示例:比喻论证;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富贵

温柔对人的危害,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1.示例:勾践死里逃生,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

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22.示例: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解析】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及中心论点的提出。这篇议论文首先列举种

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碾压的目的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引出

“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的中心论点。

[20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分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

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