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1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2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3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4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试大纲考点搜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一五”计划③三大改造④中共八大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工业化

重工业

工业化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7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工业落后

集体化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公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误区警示】1949年10月到1956年,是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国社会主义先进的道路急于求成发展速度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误区警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农村工作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国民经济计划

物资供应

市场供应

林彪反革命集团

周恩来

规章制度

按劳分配

邓小平铁路整顿

国防科技工作

农业经济建设

社会秩序

发达国家

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主要失误探索失误“大跃进”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阶级斗争扩大化“文革”十年浩劫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知识导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1.材料一中的“社”指的是什么?以它为标志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意义,实质是什么?提示:(1)农业生产合作社。(2)意义:标志着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提示:(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2)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3)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4)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二者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被比喻为“一体两翼”。【拓展延伸】“一五”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2)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3)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4)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3.“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提示:(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3)“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4)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一五”计划完全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师生互动】1956年至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提示:(1)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提出与指导;(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国民经济;(5)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及经验教训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材料一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材料二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全面分析认识农业合作化运动。提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以下几点是应注意的:(1)原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内容:土地由农民个人私有转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3)方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特点:实行自愿互利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5)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6)局限: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留下许多问题。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提示:(1)“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从而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化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大跃进”属于生产力领域;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领域。【拓展延伸】材料:“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踏翻地球顶破天。”(群众)“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解读:以上材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高指标、浮夸风和瞎指挥等“左”倾错误特征。3.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示:(1)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的基础。(2)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3)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5)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6)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师生互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左”倾错误的突出表现。提示:(1)表现在经济建设的高指标,片面追求速度与数量,如“大跃进”运动。(2)表现在急于人为地、盲目地调整生产关系,忽视客观规律,如人民公社化运动。(3)20世纪6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十年“文革”出现。1956~1976年,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提示:(1)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是封建专制存在时间很长的国家,皇权思想、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我们党的机体,民主法制观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2)急于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过渡时期总路线

【例】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试做:______________

聚焦高考

【命题思路】本题命题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影响。还涉及其他时期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本题以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依据,挖掘“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的重大事件”这一知识点来命题。审题题干

(1)时间:1949年3月(2)信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排查分析

A项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存在于1840~1919年排除B项由1949年3月可知,革命即将胜利,进入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确立,故应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正确C项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应是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项对题干材料理解片面

排除【思维路径】【高频预测】(1)纵观近年福建及新课标其他地区高考题目,对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的考查主要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等。(2)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考查角度:有“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正确的探索、《论十大关系》等。(3)复习备考时,要从总体上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的重大事件。特别注意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及工业化开展给中国的经济结构、综合国力、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一五”计划对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意义;从革命史观角度认识三大改造,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式备选】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了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判断“这场运动”应当指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教训三年4考高考指数:★★★【例】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试做:_____________【命题思路】本题以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依据,挖掘“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的重大事件”这一知识点来命题。审题题干

题干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排查分析A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正确B项题干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思维路径】【高频预测】(1)近年各地高考题目,对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的考查主要涉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等。(2)近年福建高考对该知识点涉及较少,但复习时仍要注意。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考查角度有:探索中的失误、探索的经验与教训等。(3)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归纳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从生态史观角度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审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从文明史观和革命史观角度认识“十年”文革及教训。【变式备选】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为了共产主义提前到来,毛泽东发动了()①三大改造运动②土地改革③大跃进运动④人民公社化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C。抓住题干时间“1958年”,三大改造是从1953到1956年,土地改革是从1950到1952年。排除①②。1.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真题演练【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图片信息“1958年”“卫星”。此时正是“大跃进”时期,由于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各地虚报产量,叫放卫星,杂志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流行现象,所以选C。A项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发射;B项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跟杂志没关系;D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不符合图片时间。2.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解析】选A。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符合题意,选A。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由于实行统一的分配体制,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排除C。由于该体制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得不到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也得不到增强,排除D。【误区警示】本题学生易误选C项。原因是学生对人民公社化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实质理解不到位,同时也未注意时间限制,认为只要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就能提高生产效率。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具体考查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态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造”的“一五”计划。

【变式备选】《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短缺,生产分散,规模狭小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在农村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农村生产经营分散、生产效率低下,并且成为阻碍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建国初期,急需改变农村中这种落后的现象,所以实施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①②④是正确的,③是三大改造完成的影响,不是原因,故排除。4.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历史时间的准确记忆。“过渡时期”是从1949年至1956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三个面向是1983年提出的教育的发展方向。全部符合此时期的只有A项。1.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A.1946、1949B.1952、1956C.1966、1976D.1978、1982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解析】选B。由材料中信息可知,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总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时间应该是过渡时期,故B正确。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解析】选C。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地区以东北和西部为主,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C。3.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注意1957年与1952年相比,发生变化的领域是什么,变化的幅度是多少,然后综合衡量对比四个选项,从中得出答案。【解析】选A。建国初,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材料中显示“一五”期间生产资料的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A项符合题意;B、C两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解题指南】首先获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尤其是时间信息(1954年)以及其他关键词信息(生产合作社);然后理清图片材料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再根据设问审读备选项进行作答。【解析】选D。解答本题时首先应充分掌握历史图片中的有效信息,如图中的“1954年12月18日”、“生产合作社”都是答题关键。“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所以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的生产关系变革,C项错误;B、D两项都是开始于1953年的三大改造,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公私合营并没有形成合作社组织,而在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中出现了合作社组织,由此判断D项正确。5.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解析】选D。本题以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的有关知识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理解、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巧妙地与现在提倡的低碳经济相关联,以史为鉴,难度不大。注意题干的关键词“直接原因”。通过材料可知“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年份是1958年,而单位GDP能耗是指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掉的能源。不难看出应选D项。A、B两项不是直接原因,C项与题干无关。6.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解析】选D。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节选)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有关史实,解答需要的知识点有洋务运动和“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第(2)题,“铁厂”是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一方面可促进其发展,但另一方面不免受封建官僚统治的影响,又会阻碍其发展。第(4)题,武汉钢铁厂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本题实际上回答的是实施“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再现所学即可。答案:(2)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4)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要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美国的遏制、苏联的压力)、国内(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国防建设)形势回答即可;第(2)题从工业布局的改变,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开发等方面的影响回答即可。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1.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到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注意四个选项特殊的时代背景,用背景去印证材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解析】选D。抓住关键信息: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A项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的主要是西方书籍,B项戊戌变法时期工程技术书籍并不多,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翻译政治理论著作,据此排除A、B、C三项。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到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由此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2.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了以下材料:①“一五计划”重工业成就统计表②大跃进时期流行的口号③当地近30年来城市面貌变化图片④中共八大以来党的会议文献你认为与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主题最贴切的是()A.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D.建国以来重工业发展史【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抓住“一五计划”、“大跃进时期”、“近30年来城市面貌”、“中共八大”等信息可知,这是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及成就。故选B。3.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解析】选B。据材料时间“1953年4月”,此时正为中国进行三大改造时期,抓住材料中的“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来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一首民谣:“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这首民谣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以下内容与其类似的是()A.“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B.“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C.“大包干,最简单,干部群众都喜欢,只要能干三五年,收的粮食堆成山”D.“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解析】选A。题干中民谣是对劳动成果过度夸张的描述,反映了“大跃进”时代的特征。B选项具有“文革”时“反帝”“防修”的语言特征,C选项反映了包产到户之后人们的心声,D选项是典型的保守的小农思想。【变式备选】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说:“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A.农业合作化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