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及应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连接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的重要桥梁。面对频发的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以及重大社会活动的需求,气象部门切实加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提前部署、严密监视、滚动预报、主动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提供气象决策依据,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气象预警预报,同时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努力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有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一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气象信息是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信息,也是经济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目前我国气象信息产品不断丰富,信息发布渠道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电话进一步向网络、移动通信、户外媒体等方面拓展,气象信息与知识的传播手段不断增多,已经建立了包括电视、广播、中国气象频道、电话、手机、网络、电子显示屏、报纸杂志、IPTV、海洋预警电台、气象警报系统以及气象信息员等在内的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将气象信息与知识提供给决策者、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形成了广覆盖、多频次、形式多样的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格局。(一)气象信息产品不断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增加,气象服务信息已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信息产品不断丰富,满足决策、公众、专业专项等各类气象服务需求。决策气象服务主要是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报送重要天气气候信息和防灾减灾信息,并根据天气气候实况及趋势预测进行综合分析,提供重大事件咨询和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对策建议,通常分为天气信息类、气候评价类和农业气象类等产品。公众气象服务主要是及时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提供覆盖面广的公众生活工作、出行、医疗健康等多样化服务,开展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和实况监测资讯服务,为提高公众气象意识及防灾减灾知识服务,一般包括天气监测预报警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候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环境质量预报以及气象科普等。专业气象服务主要针对专业用户的精细化和特殊需求,不断探索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不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努力为各行各业提供多元化的、针对性强的、适用的各类专业服务产品,如为专业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温度、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气象卫星、天气雷达、闪电定位等监测产品,以及台风、暴雨、暴雪、雷电、冰雹、大风等灾害的种类、出现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图示性描述等产品等。专项气象服务是指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特定服务需求,面向专门项目或特定用户所提供的具有个性化用途的专门气象服务,主要包括为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建设、国防安全和军事等专项气象保障提供服务信息和为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技术服务提供信息等。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普及,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包括气象监测、气象预报、气候预测、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其他气象资料在内的气象信息,制作适合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电话、手机和电子显示屏等媒体使用的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气象信息产品,进一步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通俗性和个性化。(二)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迅速扩大近年来,气象部门服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迅速扩大。建成了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完善了国家级和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小实体、大网络”的运作方式。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服务平台、社会媒体气象信息联动预警平台和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平台投入业务运行。中国天气网()影响越来越大,北京、山西等10个中国天气网省级站上线运行,日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在国内服务类网站中排名第一,在国际气象服务类网站中排名第三;与中央人民政府网、新华网等数十家大型网站开展密切的战略性合作,共同打造天气频道;推出数十种中英文插件和个性化插件,有2000多家中小型网站使用中国天气网天气插件传播气象信息。中国气象频道(ChinaWeatherTV)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7个地级以上(含地级)城市落地,覆盖数字用户数突破2800万户,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全辖区基本覆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本地节目插播。中央电视台的10个频道、旅游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华卫视、阳光卫视、新华社中国电视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之声等社会公共媒体相继开播了电视广播节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建立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服务用户突破1亿户。建成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1.5万余个、预警喇叭近8万个、气象电子显示屏4.3万余块。中国兴农网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浙江舟山、山东石岛、广东茂名等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业务运行。(三)气象知识科普促进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和正确使用气象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帮助公众了解气象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气象信息。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等组织气象科普开放日活动。中国天气网气象科普频道开设了热点话题、灾害防御等10余个栏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气象知识》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为己任,坚持科学的态度,本着科学的原则,既用科学的语言阐述气象科学原理,又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生涩的气象难题,为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受读者的欢迎,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重点报纸期刊推荐目录”。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方面,全面报道和广泛宣传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国家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期间,中央政治局有六位常委参观了气象成就展,累计向100多万观众进行了气象科普宣传。先后制作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专题电视节目490集,在国内外媒体上播放。中国气象局还专门设立气象科技展厅,通过外投球幕展示系统、多媒体天气现象综合显示、预警信号游戏墙、气象应急监测指挥车模型、卫星模型、火箭发射架等多项高科技科普展项,让观众直接参与其中,领略气象科技的奥妙。(四)搭建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随着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日渐增强,气象部门也积极通过网络、电话、科普公益活动等形式,搭建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在促进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气象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天气网高度重视和网友的互动,“天气社区”是其与网友的一个互动平台,同时通过举办专家在线答疑、天气摄影比赛等网上大型活动(见表1)吸引了24.7万网民参与。通过与网友的互动,中国天气网得到了更多来自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认清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改进服务。2008年12月26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热线400-6000-121开通试运行,成为气象部门宣传气象、答疑解惑、需求了解、服务社会的平台,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气象知识、业务咨询、效果反馈、意见建议表达的窗口。2009年,气象服务热线共受理业务1.5万余次,及时反馈用户意见、建议和纠错等近500次,解决用户投诉96次,请专家解答专业咨询100余次,向有关单位反馈意见40多项,用户满意率达99.8%。中国气象局根据用户意见建议,对气象服务进行了435次改进。2009年,中国气象频道举办的“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全国科普公益活动在北京、上海、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广西等地共举办了23场,涉及政府机关、大中院校、农村、社区、行业协会,参与人数近4万人。“2009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地域最广、规模最大、最专业、影响最大的一次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宣传活动。2000多名志愿者和气象专家分成200个小分队,携带70万份资料,前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厂矿企业等防灾薄弱地区,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以增强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能力。表12009年中国天气网部分网上活动情况二气象信息服务效益显著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气象部门做到“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将气象信息传播服务融入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融入到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满意率达95%,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率达85.6%。(一)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为气象灾害防御作出重要贡献2009年,面对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以及初冬季节华北暴雪等重大天气过程,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16次,各级气象部门共发布警报3640次、预警信号2737次,通过手机短信接收预警信息超过9亿人次。中国天气网制作台风、暴雨(雪)、强冷空气、寒潮、高温、干旱、沙尘暴及地质灾害防灾专题57个,累计服务受众达3169万人次。遇有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实现直播连线常态化,中国气象频道全年重大直播64次,与中央电视台等公共频道直播连线25次,实现了与各级气象部门和社会媒体的联合报道。建设完成气象预警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新华网、央视国际等16家大型网站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联动播发机制,全年共发布各种灾害预警信息2031条,新华网、新浪网等各大媒体转载发布预警信息及相关新闻资讯11.2万次。2009年,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全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别是台风灾害在沿海各地造成人员死亡为历年最低。(二)为公众生活提供优质气象信息服务2009年,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制作的气象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社会公共媒体播出,平均每天播出的节目总时长近7小时。200多个省级电视频道、300多个地市级电视频道、1700多个县级电视频道每天播出3000余套气象节目。120多个省级广播频道、400多个地市级广播频道和近1000个县级广播频道每天播出3500余档广播气象节目。中国天气网服务的直接受众达2.3亿人次,点击量达21.85亿次;根据百姓生活需要,研发推出全国生活气象指数落区图、户外活动天气小助手、出生日天气等服务产品,总点击量达2500万人次;为公众深度解读气象事件,推出专家访谈168期,地方电话连线上千次。气象部门针对重大天气过程研发各种气象要素的图形显示产品,通过中国天气网、CMA网站、中国气象频道向社会发布,被多家媒体广泛引用。据统计,每天超过10亿人次的社会公众通过各种方式接收到气象服务信息。(三)气象服务为“三农”服务取得新成效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为农服务作为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坚持面向民生,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把气象防灾减灾和确保农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面向生产,更加重视保障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增长,把为稳定现代农业生产和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坚持面向决策,更加重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把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战略任务;坚持需求牵引,更加重视拓展服务领域,把农民农村需求放在优先位置,把农民农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2009年,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贯彻全国农业气象工作会议精神,重视和加强关键农时季节、重要农事活动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创办十年的中国兴农网受到农民和涉农网站的欢迎,发表原创文章2000多篇,发布各类相关信息共123万多条。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合推进气象农业信息服务,创建气象农业频道,社会反响良好。中国兴农网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被誉为“农村防灾的千里眼、农业生产的顺风耳、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四)各项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有力2009年是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任务繁重的一年。在总参、空军、公安、民航等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庆祝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任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圆满完成了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济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海军建军60周年庆典、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纪念、亚丁湾护航、2009年国家海上搜救演习、“长城6号”反恐怖演习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重视和加强面向各行各业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服务,交通、水利、能源、电力、旅游、卫生等关系民生的气象服务得到有力推进。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频道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全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气象服务,对重大气象事件进行直播报道,深受社会各界欢迎。三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的基本经验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60年来,气象工作始终坚持把做好气象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手段不断改善,服务效益显著提高。我们建立了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各项气象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积累了如下的宝贵经验。(一)只有坚持需求牵引,才能真正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气象信息服务是气象部门对外开展的范围最广、内容最多、难度最大的一类服务工作。开展气象信息服务必须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需求,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以全面透彻了解用户需求和气象服务满意度为重点,通过长期收集分析研究各类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情况,开展了气象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调查,对社会公众获取、使用气象信息和了解新的气象信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提供指导。2009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统计局首次合作完成了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评估工作,今后还要将其作为一项基本业务持之以恒地抓好。(二)只有坚持多种手段并举,才能有效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很强,一旦制作完成,必须及时分发到用户手中,才能取得服务效益。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传播渠道能够单独满足在有限时间内将气象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所有需要者手中。因此,必须多种手段并举。气象部门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网络、电子显示屏、报纸杂志、海洋预警电台等多种传播手段在内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气象信息覆盖面显著提高,气象信息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科学普及,才能切实增强气象信息的效用气象信息服务能否发挥效益,不仅取决于我们的服务水平,还取决于服务对象对气象信息和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气象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紧密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坚持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有机统一,面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气象科学知识,帮助社会公众提升对气象信息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从而正确运用气象信息,增强气象信息的效用,促进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公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应急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福祉。四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的突出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气象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工作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气象信息传递的于“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综合信息分发平台,但是当气象信息发出去后,由于农村气象组织网络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因素,使得气象信息往往受阻于“最后一公里”,不能到达用户手中。我国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在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建设上很不平衡;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旅游景区等人们需要实时掌握天气变化的地方,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完善;偏远山区、牧区、海上等气象灾害的脆弱区域,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气象预警信息难以有效到达,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二)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不足气象数据信息是气象服务的核心,气象部门虽然拥有并积累了大量的气象数据信息,但是数据信息的组织和分发方式比较零散。同时,多领域、多层面的基本气象业务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高,服务的产品还不够丰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社会行业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所要求的服务内容各不相同,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不再仅仅满足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和广大公众提供的气象信息,而是需要将气象信息与经济、社会、人文等社会信息相结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广泛地与用户的生产结合起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努力实现公众服务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生活;专业服务基本覆盖各行业,服务产品科技含量高,准确性增加,专业服务能力增强;特定用户定制的个性服务产品适用性强。(三)气象信息的发布秩序比较混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向公众发布气象信息必须获得气象部门允许,所发布的气象信息来源必须明确,时效及时,内容准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信息发布机构日趋增多,一些网站、媒体和手机短信服务商未经授权,擅自向公众播发天气预报信息。这些信息无信息来源,内容存在失真、夸大等问题,有些甚至是过时信息。另外,一些县级电台、电视台发布气象信息时无规律,有时播,有时不播,较为混乱。一些宾馆的信息发布屏幕上挂的气象信息不按时更新,有些显示的竟是数日前的气象资料。气象信息直接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和公众生活,一旦失真,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就需要加强气象信息发布管理,规范发布气象信息的行为,确保发布的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另外,由于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更新不及时,也会引起公众的误解,这也需要我们加快建立气象信息发布监控平台,实现服务产品更新后,网站、手机短信、电话、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发布的信息同步更新,确保对外服务的一致性。五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的开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后的气象信息与知识传播工作,还应继续坚持面向决策,面向生产,面向民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各种服务手段综合运用、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现代化气象综合信息分发平台,提升气象信息发布能力;增强与公众沟通和交流,气象信息服务的主动性、敏感性、针对性显著提高;努力创新气象科普的工作形式、内容和手段,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气象信息应用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一)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消息树”作用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和落实工作。组织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建设,显著提升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能力。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站和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认证制度的建立。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立和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防御中气象预警信息的先导作用,加强向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信息报送工作。(二)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增强实用性强化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定量降水预报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暴雨、台风、雷电、冰雹、强对流天气等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特别是在台风风雨影响、强风半径、最大可能登陆地点时间等方面改进监测、预报工作。继续做好中短期预报工作,确保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不错不漏。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发和改进,提高数值预报支撑能力。改进和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加强短期气候预测的滚动订正,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