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和方式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和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赵慧臣〔1982―〕,男,汉族,河南永城人。讲师,教育技术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根本理论和知识可视化研究。E-mail:zhc412328@163。
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有机组成和重要方式。“只有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才能逐渐形成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1]2022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开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充沛反映了教育技术创新对教育改革开展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创新和怎么样进行教育技术创新等本质问题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质是事物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事物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综合。认清事物的本质可以把握事物开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在根据不同教育需要而灵活采用技术时,探讨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有助于把握教育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指导教育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然而,“本质蕴藏于事物的内部,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对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在技术创新哲学的形而上层面,阐释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可以防止在教育技术创新理解上可能产生的以偏概全的错误,有益于促进教育技术创新活动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
一、教育技术创新认识状况的反思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技术创新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单向线性观〞: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之中
从来源的角度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如计算机技术;二是基于教育理论开发出的信息技术,如知识可视化技术。在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的信息技术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应用于教育中。仅有那些满足教育需求的,才能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中。
在此背景下,人们较多认为教育技术创新是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单向线性过程,形成了教育技术创新的“单向线性观〞。示例,教育技术创新的工具要求必然是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移植到教育中。教育技术创新的“单向线性观〞把信息技术看作教育开展的外部变量,没有从基本上摆脱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的线性模式,所以逐渐为学者们所抛弃。
〔二〕“循环互动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当还仅仅作为一项产品存在于教育之外时,信息技术并不会对教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信息技术必然需要经历与教育融合的过程,只有当其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要素时,才能有效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于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不能仅仅根据自身的特征加以解释,而必须在教育的视角下分析考察。此时,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已经不再仅仅具备自身的特征,而且被教育系统不断构建。[3]
在此背景下,人们逐渐认为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育技术创新的“循环互动观〞:即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改变时,已经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具体说来,一方面,信息技术按照教育要求不断调整后,融入具体的教育关系和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教育在吸收了信息技术因素后,自身的关系和结构也得以优化。可见,教育技术创新的“循环互动观〞扬弃了“单向线性观〞的缺乏,摆脱了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的线性模式。
〔三〕“系统建构观〞: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的建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和明显效果,教育技术创新逐渐能够为人们不断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开展提供新的方式和伎俩。这成为教育技术蕴含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示例,针对“中国电化教育的旗帜能打多久〞的疑虑,南国农先生提出了“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中国电教的旗帜就会越举越高〞的重要观点。
在此背景下,人们日益认为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系统性建构,形成了教育技术创新的“系统建构观〞。这种观点以当代信息技术创新实践为背景,在进一步扬弃“循环互动观〞的根底上,把教育技术创新看作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的系统性建构,揭示了教育技术创新的发明性特征,拓展了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开展的功能。
概括而言,上述三种观点虽然有较大区别,但都有共同的思维范式,即从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创新问题。从更广大的视野看,对于教育技术创新研究,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关系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采用理论工具展开深入剖析。
二、教育技术创新本质的探讨
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融合,具有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双重属性。探讨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不能仅仅总结教育技术创新活动的经验教训,还可以从技术创新哲学中寻找启示。技术创新哲学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创新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过程〞。[4]因此,从教育技术创新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阐释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握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
〔一〕教育技术创新的性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明性动态塑造
首先,教育技术创新是为了满足教育需要而塑造“新信息技术〞的过程。事实上,信息技术必须根据教育的需求,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被重新改造,才能真正融入教育关系中,成为教育的构成要素。示例,“开发一个教学技术方面的新‘制品’,不在教学第一线反复试用和改良,很难得到推广和产品化;设计一种新的办法,不在教学第一线反复试验,很难得到认可;提出一个新模型,不在教学第一线大面积察看和长时间跟踪,很难具有普适性。〞[5]可见,教育技术创新是根据教育需要来塑造“新信息技术〞的过程。
其次,教育技术创新是为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而建构“新教育〞的过程。教育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某个创新个人和技术团体的行为,而且是波及众多教育组织的集体行动;不仅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而且受教育系统的约束;不仅包含着多样的教育因素,而且面向互动的教育关系。在此过程中,教育技术创新通过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而建构“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融合于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等教育要素中,体现在教育关系和教育环境的方方面面。从而,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特性和具有的功能,逐步成为教育的要素,不断影响着教学活动,有力推动着教育开展。如果把教育技术创新看作是过程,则其结果是到达新颖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最后,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的动态塑造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协同进化、发明性结合的结果。“发明性是主体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主体本质力量的显现,也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活动过程。〞[5]教育技术创新的发明性包括认识的发明性、信息技术的发明性和教育的发明性三个方面。其中:认识的发明性指克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思维定势,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发明性指超越信息技术设计开发的习惯,采用新的方式设计开发信息技术;而教育的发明性那么指克服教育环境对教育技术创新的抵抗,引导教育接纳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经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的发明性动态塑造后,信息技术已经不是原来的信息技术,而是面向教育需要被改变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不再是先前的教育,而是被信息技术革新而得以开展的教育。
〔二〕教育技术创新的内容:教育技术创新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相互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的发明性动态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借助特定的中介,认识和改造教育客体的结果。其中,教育技术创新主体指具有创新能力的从事教育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和组织;教育技术创新客体指教育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动所作用的教育客体;教育技术创新中介指教育技术创新主体采用的改造教育客体的办法伎俩。[7]
在教育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建构教育客体和创新中介,是能动性的因素;而教育客体和创新中介又制约着创新主体,让创新主体必须遵循教育客体的规律。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和教育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方面,教育技术创新主体认识教育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为发展创新行为奠定根底。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创新主体改变教育客体的物质形态,以尽可能满足教育需要。因此,从创新主体和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看,教育技术创新是创新性实践、创新性认知和创新性评价的统一。[8]
首先,创新性实践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能动地、发明地改造教育客体的物质性活动。在教育技术创新过程中,教育客体不会主动地按照教育技术创新主体的要求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以自己的意图、知识和技能,调整和改造教育客体,才能使其更好满足教育需要。教育技术创新的创新性实践构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新方式。从活动内容看,它是体现教育需要的、使信息技术由潜在形态到显在形态转变的实践活动。从活动过程看,它要建立效率更高和效果更好的信息技术开发系统。从活动结果看,它实现了教育环境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新转换。
其次,创新性认知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在思维中对教育客体的反映与建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源源不断的产生知识、并加以不断开展的‘流’。〞[9]在此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知识可以拿来就用,必须产生新知识。因此,教育技术创新是应用已有知识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是创新性的认知过程。在教育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性认知与创新性实践相伴相随、相互作用。创新性认知以创新性实践为根底和归宿,而创新性实践那么以创新性认知为依据和引导。因此,创新性认知的基本任务是在把握教育需要和信息技术特征的根底上,提出教育技术“创新什么〞和“如何创新〞的问题。
最后,创新性评价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对教育客体在经济、技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价值的认识。与理解教育客体“是什么〞不同,创新性评价重在揭示和建构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创新性评价活动贯通于教育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包括技术计划的可行性评估、开发阶段的原型评估和应用阶段的效果评估等。它是在信息不完备、时间在延续和目标多元化等情况下进行的,是具有高度发明性的行为。只有通过创新性评价活动,教育技术创新主体的思想、目的和信念等价值观念才能作用于教育客体上,促进创新目标的实现。
在教育技术创新中,创新性实践、创新性认知和创新性评价始终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其中,“创新性实践作为主要的、基本的内容,但依赖于创新性认知为其提供充沛的知识根底,需要创新性评价为其提供恰当的目标方向。〞[10]因此,教育技术创新中,创新性实践是基本,创新性认知是根底,而创新性评价是灵魂。三者共同组成了教育技术创新的内容。
〔三〕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构建
每一项信息技术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发明的。“技术是需要和价值的体现,通过我们制造和使用的器具,我们叙述了自己的希望、恐惧、意愿、厌恶和爱好。技术一直是事实与价值、知识与目的的有效结合的关节点。〞[11]教育技术创新总包含着独特的价值内容,向教育提供崭新的价值理念。无论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明性动态塑造,还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相互作用,究其实质都是价值的发明。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12]只有剖析教育技术创新的诸多关系,把握各种关系的价值负荷,才能全面把握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教育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复杂的、网络化的,其中最基本的为教育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首先,从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在教育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从技术哲学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技术的整体和局部构成的结构是一个能产生反应效应的静态组合〞,“每一个层次都被一个更高的层次所包含,同时,每一个高层次也依赖它自身所包含的低层次〞。[13]因此,从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为在信息技术中的工具价值。具体包括:构建教育技术创新所包含的低一层次的信息技术要素,融入教育技术创新所附属的高一层次的信息技术网络,以及相同层次信息技术之间产生竞争或协作的关系。
其次,从与教育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表现为对师生的教育价值。在教育技术创新的众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与师生的教育关系。教育技术创新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而且必然蕴含在教育关系之中。因此,从与教育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表现为参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构建新的师生关系,塑造新的教育形态,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最后,从与社会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表现为对人们的社会价值。“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会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4]在教育技术创新的众多关系中,最隐蔽的是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创新是社会开展的有机组成局部。教育技术创新过程“必然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必然是在各种相关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达成一个平衡点〞。[15]因此,从与社会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表现在建构社会关系上,即以信息技术伎俩改善社会关系。
概括而言,教育技术创新是面向教育需要的、在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之间展开的创新性活动。其性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发明性的动态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创新性认识和创新性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工具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三、教育技术创新方式的思考
“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是现代教育开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技术创新项目是一项跨世纪的巨大项目。〞[16]从本质上看,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融合,具有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双重属性。则,对于如何进行教育技术创新以及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育技术创新,不能仅仅总结教育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还可以从技术创新哲学中寻找解答。
在技术创新哲学中,“‘形态论’是从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人与人广大的关系空间中,从哲学上历史地揭示不同性质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类型,进而在总体上把握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开展的典型形态和趋向。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形态主要有四种,即科学化信息技术创新、人文化信息技术创新、生态化信息技术创新和民主化信息技术创新。〞[17]据此,教育技术创新具有人文化、科学化、生态化和民主化的四种方式。它们既具有各自的特点与功能,又相互影响,彼此关联。
〔一〕人文化的方式:以人为本,采用人性化设计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技术创新应用是社会文化积累的结果。教育技术创新作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融入价值理想、伦理道德和心理情感等人文因素。也就是说,人文因素不是与教育技术创新相对立的东西,而是其所固有的内在因素。与人文因素、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正是教育技术创新人文化方式的根底。
教育技术创新的人文化方式指教育技术创新与人文因素、人文精神密切结合,以人的开展为目标;把人的价值理想和情感要求等融合到教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让教育技术创新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开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幸福。
教育技术创新人文化方式的根底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本源;是人的最优开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方案的规范。〞[18]在人性化设计中,不仅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而且思量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仅考虑信息技术系统的高效稳定,而且探讨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为实现教育技术创新的人文化,需要采用面向学生的人性化设计。教育技术创新“应合乎学生认知规律,合乎教育本身开展规律,能够充沛开发学生智力、开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明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开展的现代人。〞[19]在人性化设计中,要重视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使教育技术创新合乎人体功能的要求;要重视艺术设计的应用,让教育技术创新与美的发明结合起来。
〔二〕生态化的方式:应用生态理念,促进教育和谐
传统工业文明时期,技术创新往往表现为通过分化、分解和分割等方式将复杂的事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再组合为合乎需要的复合物。“这种创新方式的实质精神就是海德格尔所讲的‘限定’、‘强求’。它把‘物’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连根拔起成为单纯的‘持存物’,其结果往往是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20]在此创新方式的影响下,教育技术创新必然破坏教育系统的有机联系,造成教育的生态危机。于是,教育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方式呼之欲出。
教育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方式指教育技术创新要与教育生态系统密切结合,着眼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推出有利于改善教育环境的新信息技术,创立与教育环境相协调的新教学资源。尽管教育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方式与人文化方式指向不同,但实质上都强调面向教育需要和促进人的开展。
为此,教育技术创新需要应用生态理念,协调教育系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促进教育系统和谐提供新的思路。在教育技术创新开发应用中,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整个生命周期对教育生态环境的作用,充沛发挥其正面影响,有效消解其负面作用。在保证信息技术的性能、质量和本钱等要求的同时,要优先考虑信息技术的教育属性,并运用生态学原理,使信息技术制品进行恰当的资源转换和合理的信息流动,从基本上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和谐。
〔三〕科学化的方式:不断开拓视野,选用综合办法
“‘科学化’是技术创新人文化和生态化的根底和伎俩,没有‘科学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技术创新的人文化和生态化。〞[21]教育技术创新是在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教育技术创新那么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育技术创新的科学根底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而且包括生态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技术创新的科学化方式指教育技术创新要密切结合科学办法、科学理论、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行以科学办法为根底的、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天然饮用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双翼式跌落试验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酒店洗碗承包合同》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河南省开封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黑龙江鸡西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能力评测(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压疮的康复护理技术
- 初级电子商务培训
- 上海绿色植物租赁合同范例
- 提油卡购销合同范例范例
- 东华大学游泳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 近效期药品登记表
- 一个冬天的童话 遇罗锦
- YY 0569-2005生物安全柜
- juniper防火墙培训(SRX系列)
- GB/T 13610-202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 《彩虹》教案 省赛一等奖
- FLUENT6.3使用说明及例题
- 街道火灾事故检讨
- 最新班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