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1页
推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2页
推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3页
推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推进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假设干问题的思考

引言

学科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我国高校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当今高校改革开展的龙头,学科建设已成为大学开展的力量之源,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自然成为我国高校迈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选择。特色学科建设的成功与否和重点学科的关联程度,直接决定优势特色学科群的开展规模和办学质量。作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推进特色学科建设于是便成为高校改革的焦点。

一、特色学科建设的开展状况

〔一〕学科沿革

上海海洋大学“渔业经济与管理学科〞,其前身追溯为渔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早在1955年,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设立渔业经济教研室,由留美学者韩家学教授和原院长方原先生任渔业经济教研室主任,在全国高校中首开渔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课程,并以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和水产品贸易与流通等领域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1984年,开始招收渔业经济管理专科学生;1985年,招收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这是我国高校中唯一开设的渔业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2022年被批准设立渔业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点、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格局,也是国内唯一能够培养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学科。经过20多年的开展,该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是我国渔业经济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研究进展

该学科从建立开始,就以研究我国,特别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渔业经济为根底,在渔业生产、贸易、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及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中的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水产品贸易与流通三个研究方向都有良好的进展和突破:在建立我国渔业经济与管理的全面研究上,突破了长期以来分隔研究的局面,完善了研究内容和体系,在国内形成了在这方面的制高点。经过学校和老师们长期的研究而积淀,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不仅有很明显的提高,原有为产业效劳的应用研究优势也得到更好的开展,特别是在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和水产品贸易与流通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和特色显着。同时,学校还积极扩大对外交往,与美国、韩国、挪威、日本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相关组织保持积极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树立该学科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特色学科建设的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了对该学科建设的资源投入力度,使该学科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管理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学科开展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国际上出名大学相比,其学科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目标定位含糊

对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特色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学科定位不当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重点开展的学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该学科的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急功近利。如学科建设在效劳社会中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被动适应市场,不能体现学科建设引导和前瞻性作用;热衷建设应用学科,无视新兴学科、根底学科,导致学科开展不足活力。二是盲目开展。如“喊口号〞,学校定位欠准确,开展战略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偏离实际,声称在几年内建成国内外出名大学,建一批世界当先水平的学科;不安于现状,争当“大而全〞的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等等。

〔二〕研究队伍单薄

学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队伍的建设。如今,该学科团队也出现了“青黄不接〞局面,主要表现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亟待解决;学科带头人研究水平还不够高,较难担此重任;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等等。另外,学校虽然开始重视学术梯队建设,但由于措施不力、不当,其中比拟突出的问题是“重引进、轻培养〞。我校也如此,不惜花重金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科研人员,而对校内的人才培养那么不够重视。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学科内许多在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因其强烈的成功需求难以满足而流失,而且也使得被引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因不足相应的团队支持,其潜能远不能挖掘出来。

〔三〕管理体制僵化

与其他高校一样,学科体制也实行工程管理,即学术带头人领导学术团队,统一负责该学科的规划、建设和实施。由于其管理方式并不一定能与学校管理体制自然耦合,特别是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官僚化,使现有学科管理机构庞大而僵化,因此造成了如今学科团队面对变化不足应变、适应和创新等能力。同时,有效的学科绩效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导致工作量多的人在考评中反而落后的现象,由此大大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3]。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学科负责人其工作权限虚化,责、权、利无法协调统一,积极性势必受到更多地压抑,对于跨学科、跨门类的综合课题研究来讲更是难以适应。

〔四〕学科结构单一

近年来,由于一局部比拟重要的根底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始终没有得到重视和培育,因此造成该学科结构单一,布局欠合理,学科面也过窄。据了解,高水平的重点学科数量在我校并不多,各学科间根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特别是短少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科的群体优势因此得不到发挥。我校尽管对该学科布局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但新设学科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优势、提升水平,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特色学科短少相邻学科撑持、根底学科仍然单薄等问题,依然是我们学校的一大困境。同时,由于较窄的学科面,导致了科研原创性明显缺乏,很难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开展的趋势。

〔五〕开展能力下降

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整体开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必须全面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但请注意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并不等于要急功近利。记得十多年前,我们学科建设的重点瞄向人才市场急需的领域,由于不顾自身的条件和实力,纷纷开设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热门学科专业,以期通过培养出国家所急需的经济人才。但事与愿违,由于当时不足建设条件,导致我们人才培养质量明显降低,有较大局部毕业生无法就业。另外,由于我校不顾条件争办某些学科,结果严重地分散了学科人财物资源,致使其原有的特色、优势学科遭受到冲击,影响了他们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地位。三、推进特色学科建设假设干问题的思考

如何抓住今后的开展机遇期,不断提升我校的学科水平,进而向高水平的大学前行,这对我校来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本人由此在借鉴本学科开展的根底上,着重对我校的学科建设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准确把握学科定位

高校的办学特色,除了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外,还必须选择正确而科学的学科开展定位。示例:首先,应该要了解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实事求是地评价该学科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找出与国内外高校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次,要分析自身的特色、优势及开展潜力,从“人无我有,人弱我强〞学科建设思路中寻找突破口。第三,研究方向的数量必须适度。因为过多那么力量分散,很难提高水平;过少,那么研究口径受限,其开展潜力明显缺乏。学校领导必须充沛认识学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只要选择正确,下定决心一抓到底,假设干年后必然会有所建树。

〔二〕高度重视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特色学科建设的根底和关键。学校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一要注重育才。要立足现有师资,有方案、有重点、合理地安顿青年教师的进修提高,正确处理年轻学术带头人有方案、有目的的培养与自然成长关系,保证学科建设人才辈出,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二是注重聚才。可通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工程〞、“创新团队培养建设工程〞、“优秀人才遴选与奖励工程〞等,以工程带动建设,促进人才引进。三是注重用才。建立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对于获奖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不断完善学科人才成长鼓励和约束机制,着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外部环境条件。

〔三〕积极推进科学管理

特色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高校应独立设置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制订学校学科建设开展政策、规划和措施,统一协调解决与学科建设有关的问题。同时,在创新管理方面,学校要从追求部分短期利益向全面长期开展转变;从工程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包括顶层设计、工程申报以及成果转让等,从注重教学科研两个部门向注重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性转变。另外,学校还应激励教学骨干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同时激励科研骨干参与教学任务,努力探索建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充沛调动全体教师的发明性、积极性。

〔四〕尽快优化学科布局

高校学科的开展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因此,学科建设必须顺应潮流,进一步完善构建大学科体系。高校首先集中力量,倾斜支持一般学科向重点学科开展,特别是提高优势学科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既要加强根底学科建设,又要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既要注重单一学科建设,又要注重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第三,推进“扶强助弱〞做法,即重点开展优势学科,又积极开展单薄学科,进一步促进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之间均衡开展。“学科结构是高校学科布局战略的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战略对于建立良性、互动、均衡的学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五〕不断提高开展能力

特色学科建设,不仅要满足、服从于社会现实需要,同时又要超越其现实需要。如何推进?要提高特色学科开展能力,学校特别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学校始终坚持“以奉献求支持,以支持求开展〞的原那么,充沛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孵化器〞的作用,积极为社会经济开展效劳,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能比拟快地提高特色学科建设的可持续能力。二是坚决创新人才培养。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科建设仅仅是伎俩而异,人才培养才是关键。因此,高校首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强化科研为教学效劳的意识,把科学研究引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宽口径、厚根底、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