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_第1页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_第2页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_第3页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但只有杜占跟随在他身边,其余都分散在东部战乱地区。时逢白露节,诗人望着月色,感物伤情,不禁思念起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几位弟弟,情难自己,便写了这首饱含念家忧国之情的五律——

“夜幕来临,戍楼又敲响了宵禁的令鼓,行人绝迹,边城更显得荒寂了。只有孤雁的哀鸣,在瑟瑟秋风中声声摧心。霜露在今夜变得更加苍白,让人心生凄寒;月色皎洁,但还是比不上家乡的敞亮。兄弟离散,家已残缺,彼此生死的消息,又该向何处探问。平日寄出的书信都常无下落、不能被收悉,更何况现在战乱还没有停息……〞

诗人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戍鼓〞,军鼓,这里指宵禁的信号;“断人行〞,行人断绝;“边秋〞,一作“秋边〞,指秋天的秦州。边城同样战事频繁、戒备森严的背景,荒寂凄凉的景象,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出来。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凄凉的气氛。特别是“一雁声〞,失群的孤独,鸣音的哀凄,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时诗人不就是一只孤雁吗?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说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聚,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家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纯净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敞亮的月亮,可偏在家乡最为敞亮。这是诗人“情异而景为之变〞(王嗣奭《杜臆》)的结果,由于亲人离散,心中凄伤,所以眼前的霜露特别苍白冷凄;由于家园残缺,远离故土,所以异乡的明月不如家乡的敞亮亲切。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担心。“诸弟分散〞是哀,“无家〞则是痛,而这深重的哀痛都是战乱引起的,天下像这样家破人离的家庭又有何止诗人一家呢?如此一来,“月夜忆舍弟〞的“忆〞就显得内涵深广了。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寄书不达〞,寄出的书信送不到收信人手里;一个“长〞字,既说明时间之久,又表达状况之频繁,突出战乱之祸;“况乃〞,更何况是;“未休兵〞,战乱兵祸还没有止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楚和灾难,寄托着对弟弟的手足之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主题深化,境界高远。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辞浅而情深,情景交融,哀感动人。诗人将个人的家庭遭际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句句写景言事,句句抒感含情,意境凄楚,诗情浓郁。特别是名句“月是家乡明〞,写尽了天下游子对家乡的感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家乡的明月永远都是最敞亮的……

望月思乡、赏月怀人,这是人所共有的情怀,杜甫能在众人皆有的个人情感基础之上,融入对国家、人民的大关心,所以读工部之诗,总能感受到仁者博爱的气势,追念妻子的《月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