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总论的学习资料_第1页
中药总论的学习资料_第2页
中药总论的学习资料_第3页
中药总论的学习资料_第4页
中药总论的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总论的学习资料第1页/共114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第2页/共114页第3页/共114页梅花鹿第4页/共114页蝉

蜕第5页/共114页代赭石第6页/共114页何为“本草”

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相沿把中药学称为“本草”。第7页/共114页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

何为“中药学”第8页/共114页第9页/共114页第10页/共114页第11页/共114页第12页/共114页第13页/共114页

第一节中药的起源

1.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药食同源2.“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第14页/共114页神农尝百草第15页/共114页中药学的发展1.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A:成书年代:东汉末年B:载药:365种C:成就:a.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b.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祛邪治病与养身延年的不同,所有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第16页/共114页c.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尚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d.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17页/共114页第18页/共114页第19页/共114页2.魏晋南北朝时期①《本草经集注》A.梁·陶弘景B.730种C.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排列顺序。

第20页/共114页②《炮炙论》A.南朝刘宋·雷敩B.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C.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第21页/共114页3.隋唐时期①《新修本草》A.作者:苏敬;844种B.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C.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文字加以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专著的先例。

附:《本草拾遗》—陈藏器—“十剂”

第22页/共114页第23页/共114页4.宋金元时期①官修本草:《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图经本草》②《证类本草》:A.唐慎微B.1500多种C.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③国家药局的设立——北宋创举第24页/共114页第25页/共114页第26页/共114页第27页/共114页金元时期该时期本草著作的主要特点是:

突出临床实用性,注重药性理论探讨——发展了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并使之系统化。

第28页/共114页5.明清时期①《本草品汇精要》: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②《本草纲目》A.李时珍B.1892种,新增374种C.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16纲60类D.医药百科全书第29页/共114页第30页/共114页第31页/共114页③《本草纲目拾遗》A.清·赵学敏B.921种;新增716种——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古籍第32页/共114页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气候、水土、日照等生态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生物的分布很不相同。其质量优劣就有所差异。所以,中药材多有明显的地域性。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第33页/共114页何谓“道地药材”

唐宋以来,人们将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道地药材的确定,与其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了的可靠疗效。第34页/共114页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江苏的薄荷、苍术;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广东的砂仁;云南的三七;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第35页/共114页川芎原植物第36页/共114页川芎药材第37页/共114页

川牛膝药材第38页/共114页附子原植物第39页/共114页附子药材第40页/共114页

薄荷原植物第41页/共114页

薄荷药材(苏薄荷)第42页/共114页茅苍术原植物第43页/共114页

苍术药材第44页/共114页人参原植物第45页/共114页

人参药材(东北人参)第46页/共114页

人参饮片第47页/共114页

五味子(北五味子)第48页/共114页砂仁原植物第49页/共114页

砂仁药材(广东砂仁)第50页/共114页云南三七原植物第51页/共114页第52页/共114页三七药材第53页/共114页

地黄药材(河南地黄)第54页/共114页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3、叶。(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侯)4、花、花序、花穗。(花通常在正在盛开的时侯)5、果实、果穗、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6、全草。(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第55页/共114页第56页/共114页第57页/共114页第58页/共114页海马第59页/共114页天麻第60页/共114页

中药的真伪优劣第61页/共114页第三章中药的炮制概念: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其在古代又称为炮炙、修治和修事。第62页/共114页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如巴豆去油制霜可降低其毒烈之性。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酒炒当归能增强其温经活血作用。3.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如生地加入黄酒蒸制为熟地,则由苦寒清热凉血为主之物,变为甘温补血之药,更宜于血虚之证。第63页/共114页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第64页/共114页

中药的炮制方法第65页/共114页炮制方法一、修治1.纯净处理:挑、拣、簸、筛、刮、刷等2.粉碎处理:捣、碾、镑、锉3.切制处理:切、铡等。第66页/共114页二、水制1.洗2.淋3.泡4.润5.漂6.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水飞的目的:制细粉末,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水飞法常用于矿物、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朱砂、炉甘石、雄黄等第67页/共114页三、火制1.炒:清炒(炒黄、炒焦、炒炭);辅料炒(固体辅料)2.炙:液体辅料3.煅4.煨5.烘焙第68页/共114页四、水火共制1.煮2.蒸3.火单: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4.淬: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五、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第69页/共114页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是:①祛邪去因。②扶正固本。③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药物发挥其基本作用,以纠正疾病阴阳偏盛或偏衰的若干性质和特征,前人称之为“偏性”。——以偏纠偏第70页/共114页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即功效)和不良反应(副作用及毒性反应)。中药的功效只是其作用的一部分。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是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第71页/共114页性能与性状中药的性能—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的性状—概括药材本身的自然特征,主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等。性能是从用药后机体的反应中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性状是药物自身客观存在的,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两者的认识方法、含义和内容截然不同,不能混淆。第72页/共114页

四气一、含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包括平性)。二、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三、四气的阴阳属性寒凉——阴温热——阳第73页/共114页四、四气的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第74页/共114页五味一、含义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实际作用。第75页/共114页三、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阳酸、苦、咸、涩—阴第76页/共114页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行血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和(调和药性、和中)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涩:作用与酸味相似苦:泄、燥、坚阴第77页/共114页

通泄——泻下(大黄)泄—势缓泄清泄——泻火(栀子)泻—势猛降泄——降逆(杏仁)苦温燥湿——寒湿证燥湿苦寒燥湿——热湿证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知母、泽泻)第78页/共114页

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淡:渗、利(渗湿利水)几点说明

(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2)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宜性味合参。

(3)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参。第79页/共114页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定向方向)。升:上升浮:发散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阳沉降—阴降:下降沉:收敛固藏、泄利二便向上、向外向下、向内第80页/共114页三、升降浮沉与功效的关系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第81页/共114页四、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1.一般而言,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由其性味和质地决定。(1)与性味的关系升浮——辛、甘,温热。沉降——酸、苦、咸、涩,寒凉。(2)与质地的关系升浮——质轻(花叶皮枝)

沉降——质重(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第82页/共114页2.炮制和配伍可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1)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2)配伍

性属升浮的药物与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受到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与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受到制约。第83页/共114页第四节归经一、含义

归:归属。经:脏腑、经络。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药物的作用部位。它反映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二、确定依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药名

功效归经确定依据羌活泽泻发散风寒膀胱经络理论利水渗湿膀胱脏腑理论第84页/共114页毒性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间的长短有关。第85页/共114页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第86页/共114页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含义:中药配伍是根椐患者病情需要和中药的药性特点,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在一起使用。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之为药物的“七情”。“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第87页/共114页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1.单行:用单味药治病。如:黄连——痢疾;黄芩——轻度的肺热咳血;独参汤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第88页/共114页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A.大黄+芒硝:攻下泄热

B.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C.荆芥+防风:祛风第89页/共114页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A.黄芪+茯苓

B.黄连+木香

C.雷丸+大黄第90页/共114页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生姜+半夏第91页/共114页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恶”只是两药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受到影响,使原有功效全都降低。人参+莱菔子第92页/共114页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为配伍禁忌!!!!!第93页/共114页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相须、相使——增强疗效

充分利用相畏、相杀——降低毒、副作用

应用毒性药、烈性药时使用相恶——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

避免使用相反——产生、增强毒、副作用

禁止使用第94页/共114页第七章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指药物配伍应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安全。古人将此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从现代来看,包括了“药物七情”的相反、相恶配伍。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第95页/共114页2.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欺。第96页/共114页

1.禁用剧毒药,药性峻猛的药物,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2.慎用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辛热药物。

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二、妊娠用药禁忌

包括对母体、胎儿、产程、小儿不利的药物。第97页/共114页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1.用量的含义:含义:用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用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应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第98页/共114页确定用量的依据确定用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药物方面、应用方面与患者方面。具体内容如下:一、药物方面药材质量:药材品质优良者药力充足,许多“道地药材”如川黄连、广木香、东北细辛、云南三七等,用量勿须过大;品质次者药力往往不足,用量可加大一些。如果是伪品,加大剂量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害。第99页/共114页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质地较轻的花、叶类药材如番泻叶、月季花等,用量宜轻;质地较重的金石、贝壳类药材如石膏、石决明等,用量宜重;鲜品药材,如鲜地黄、鲜石斛等一般用量也较大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如茯苓、白茅根等,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如干姜、肉桂等,用量则宜轻。有毒无毒:无毒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第100页/共114页确定用量的依据二、应用方面方药配伍:一般无毒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减少。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特别是一些非水溶性成分含量较高的药材,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为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第101页/共114页确定用量的依据三、患者方面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即使是使用补益药亦应如此。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第102页/共114页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病程长短:一般来说,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虚,用量宜轻。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如许多慢性病只能缓缓取效,不能急于求成。如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第103页/共114页确定用量的依据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第104页/共114页中药的应用方法用法,是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例如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及服药方法(服药的时间)等第105页/共114页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织对于药物的吸收性能不完全一样,有的差别还很大。机体不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别,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分解、消除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特定作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各有其特点。临床应用时,如何具体选择那种给药途径,除考虑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外,还应注意患者病证与所用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因而剂型的选择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因为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实现的。第106页/共114页中药的应用方法应用形式:无论从什么途径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现代还有注射剂、胶囊剂、软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缓释剂等新剂型。第107页/共114页中药的应用方法煎煮方法:汤剂是中医十分常用的剂型,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非常重要,它对临床疗效影响很大。首先要考虑煎药器皿,煎药器皿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特别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另外煎药用水也很重要,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矿物质及杂质含量要少。加水量也要考虑,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再有,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第108页/共114页中药的应用方法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很重要,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特别讲究入药方法。第109页/共114页中药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