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和落叶的意象_第1页
小雨和落叶的意象_第2页
小雨和落叶的意象_第3页
小雨和落叶的意象_第4页
小雨和落叶的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中"雨"的意象浅析大自然的日落月升,风霜雪雨每每进入诗人的诗歌意象,尤其"雨"这种意象更为多见.心思敏感的诗人往往借"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据有人统计,杜甫诗中"雨"的意象竟达246次之多,而"晴"的意象仅有36次;李商隐诗中"雨"的意象出现73次,"晴"的意象仅10次.唐诗中频频出现"雨"的意象,宋词中"雨"的意象更是不可胜数,仿佛没有"雨"便没有词.在毛泽东的古体诗词中"雨"的意象也很常见.一.温润的雨雨本无形,但在诗人笔下却有了温润的质感."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雨应该是极品了.春天的雨是温柔,多情而美好的.请看这些诗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__杜甫<<春夜喜雨>>"梨花一枝春带雨"__柳永<<倾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__孟浩然<<春晓>>"双燕归来细雨中"__欧阳修<<采桑子>>"微雨燕双飞"__晏几道<<临江仙>>二.愁绪的雨古诗中有许多"雨"的意象蕴涵着诗人淡淡的愁.慵懒,低落,缱绻的诗人望着茫茫的雨,心思或随了伊人,如烟似雾的轻愁便蔓延了开来.所谓"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真是雨湿离愁愁更愁.再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__李憬<<浣溪沙>>"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__王维<<渭城曲>>"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李商隐<<夜雨寄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__柳永<<雨霖铃>>"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__柳永<<安公子>>我们再看看秦观这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词描写了一幅晚春拂晓的清寒景象,透露出淡淡的惆怅迷茫的心情.下阙用了两个奇妙而贴切的比喻,用抽象的"梦,愁"来比喻具象的"飞花,丝雨";"飞花"前加以"自在",将眼前花的倏忽而去,飘然而落的神态形容得极具神韵;用"丝雨"来比喻"愁",将烟雨无边无际,连绵不断而又幽细如丝之状表现得美妙绝伦.全词融情入景,以淡雅细小的景象展现了人物曼妙幽深的内心世界,意蕴空灵婉妙.三.悲苦的雨凄凉的身世,不幸的遭遇,又遇上凄风苦雨,使诗人心中更添悲苦之情."雨"这个意象在这些诗中就仿佛是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悲哀."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__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暗风,雨,寒窗"这一组意象,写出了元稹多舛的命运以及闻听友人谪贬的悲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词人李清照把亡国之痛,丧夫之悲,全寄托在这"暮雨"之中,真是潇潇细雨,点点伤心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蕴涵着陆游多少身世之嗟!四.洒脱的雨在豪放浪漫的诗人眼里,"雨"却是磨砺诗人意志的形象,他们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经受风雨.这"雨"的意象就反衬了诗人形象的豪迈,洒脱.例如苏轼即使是遭受贬谪,又是出行中猝不及防地遇雨,词人依然等闲视之,从容面对,多么阔大的胸襟气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不以物喜,不因己悲,以人格的超旷消解挫折磨难,何等洒脱的人生态度.再如,"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这一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非凡的领袖人物藐视困难的魄力令人震撼!以上所说的古诗中的一些关于"雨"的意象仅为一鳞半爪,其丰厚的内容非本文所能详尽.意象是诗人将主观的情意倾注在客观的物象上,两者融合所产生的诗歌形象.因此,不同的经历际遇,不同的场合环境,还有不同的气氛撩拨,"雨"的意象趣味殊异.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意象"变化的一些规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短短一首词,概括一生.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曲;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幅画前后衔接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中国的古典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某些意象往往具有多层面的涵义。在阅读的时候要细细体味,方能领略一二。就像落花和落叶,落花并不总是和伤春联系在一起;而落叶,它的内涵也不仅限于悲秋。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云:“无可奈何花落去”,诸如此类等等,都是见落花而伤春,但大诗人笔下的“落花”却别具特色。试看,“兴阑啼换,坐久落花多”,“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落花寂寂啼山鸟,杨青渡水人”,“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落花寂寂啼山鸟”等。我们发现,诗中的“落花”与“啼鸟”是相得益彰的。“山更幽”,山中的啼鸟,优美动听而不喧哗。“落花”与“啼鸟”互为映衬,静中有动,声色相宜。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写芙蓉花,只是摄取了“开”与“落”的瞬间加以表现,而充满了浓浓的生命气息。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落”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了花儿在空中下落时划下的优美弧线、飘动时的微声,还有落花铺在地面上的无声无息的状态。这个动作本身,就能引发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人闲,所以能感觉到桂花的飘落;夜静,所以能感觉到山鸟的啼鸣。“闲”和“静”,同样是一种“归根”的静美。静夜中的落花鸟啼和诗人的境相契合,构成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充满了禅意。总之,王维笔下的落花并不是伤感衰颓的象征,而是显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情趣,淡定而富于生机。还有一些别具一格的落花诗,赋予落花别样的意味。最为人熟知的是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独特的角度刻画了落花的品格,发人深省,充满哲理。清代著名学者三十岁时,在北京保和殿参加朝考(入选翰林之考试),试题为“澹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以“花落春仍在”开篇,深得阅卷官赏识,故而荣登榜首。此后,俞樾以“春在”题作堂名,且将二百五十卷著作题名为《春在堂全书》。“花落春仍在”一句,将文学作品中关于落花的伤感一扫而空,清新振拔,体现了大学者的气度。如果说落花尚能表达对生命的执着与挽留,那么,有关落叶的诗句就是一首首生命的咏叹调了。“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叶”最初以“木叶”这样古朴的姿态出现在古诗中,从登场之时就与悲秋下了不解之缘。晏殊词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未明写落叶,而碧树凋零,望尽天涯,则落叶之深深可知矣。的“况属高风晚,山山黄”,亦写落叶,而赋予其色彩与飞舞之姿。唐代诗人落第之后在长安街徘徊,吟出“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句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此时的长安街已是落叶纷纷,诗人在飘飞的黄叶中走过,叶子落了一地,他颀长的身影显得更加寂寞。落叶和诗人此时的落寞心境是很契合的。看到落叶,诗人不仅悲自然界之秋,还往往悲人生之秋。落叶在宋末词人王沂孙的词里最为萧瑟凄苦。他的《水龙吟·落叶》以落叶抒发无尽的故国之思。词人生动地刻画了落叶的特征、飞舞的形态:“萧萧渐积,纷纷犹堕,门荒径悄”,“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往昔在故园的秋天扫落叶之图景,当时只道是寻常,在今天看来是那么温馨,然而已不能拥有。词人就像落叶一样,在茫茫尘世中飘荡无归。落叶除了表达萧瑟凄凉的心境之外,还常表达僧侣自甘清苦的寂寞况味,透着一丝禅意。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人》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道人隐于满山的落叶之中,只在此山中,却不知去处。这落叶,覆盖了空山,掩藏了足迹,使得空山更加幽深缥缈。落叶与白云一样,促使了人与现实的疏离,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