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遮帷下的故国悼情 故国_第1页
历史遮帷下的故国悼情 故国_第2页
历史遮帷下的故国悼情 故国_第3页
历史遮帷下的故国悼情 故国_第4页
历史遮帷下的故国悼情 故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历史遮帷下的故国悼情故国顺治十年(1654)秋九月,吴伟业因清廷征召,被迫离乡北上。背负着“二心之仆”的舆论压力,其内心饱含自怨自艾的沉痛。抵达镇江之时,正逢天降雨雪,阴霾满空,更使他愁怀难解。又想到弘光元年(1645),清军攻过长江占领的首座要塞即是镇江,此后势如破竹,南明王朝随之土崩瓦解。城阙仍旧,故国已亡,于是无限感喟涌上心头,写下《满江红・蒜山怀古》以抒遣胸中的哀悼之情: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狸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谭兵,参军客。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神鸦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荒潮,渔樵笛。

蒜山在镇江城西三里,传闻三国时期周瑜和诸葛亮曾在此谋拒曹操之计,又名“算山”。以“蒜山怀古’为词题,意味深长。弱小的东吴凭借用心谋算,终战胜强大的曹操;而类似的形势下,南明政权轻易地被清军击溃。在此处“怀古”,即有比照的精心,暗寓反讽之意。同时也预示着,词中对历史上南北战事的感怀,其深层意蕴总是指向南明败亡的史实。

上片起二句首先设置了一个适于开展回忆的情境。“沽酒”这一行为与愁闷心绪相关联,饮酒以忘忧是其动因。“南徐”即今镇江,东晋在京口置徐州,南朝宋改称南徐。“听”字领起“夜雨”、“江声”两个意象,营造了富于音响效果的现实空气。“夜雨”淅沥似在诉说。正所谓“一夜雨声多少事,不思量尽到心头”(崔道融《秋夕》);“江”水那么是带有时间流泻意味的意象,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将流水与时间联系起来,后来逐步进展为符号化的对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大江东去”即是显例。“江”水之声用表空间度量的“千尺”来修饰,时间的流泻感和空间的阔大感即刻都显得渺远起来,引领抒情主体的思绪迈入历史时空。就这样,在“夜雨”和“江声”的交响之中,我们进入若干年前的时空。

在抒情主体所营造的历史情境里,他所体验的是消沉和苦笑。“记”字领起下面一系列典故,“当年”所发生的战役均为南、北势力的角逐,而失意的大都是南方。“阿童”是西晋大将王�的小字,西晋太康元年(280)他率战船自蜀中东下,急速攻占东吴。“佛狸”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拓跋焘率兵南侵:军锋直到京口对岸的瓜步山而止。“白面书生”用典,《南史,沈庆之传》载沈庆之语:“为国譬如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此句承“佛狸深入”而来,反思宋文帝失败缘由,“萧郎裙屐”用典,《魏书・邢峦传》载:“峦上表云:‘萧渊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治务。’”意谓梁武帝萧衍用人不当,未能保土安民。这两句分别以“成底用”和“偏轻敌”收束,表达了一种消沉的心绪,在心理上倾向于可怜南方王朝。

上片结句用了一个于南方王朝有利的典故,“笑风流、北府好谭兵,参军客”用东晋谢玄、刘牢之故事,《晋书・刘牢之传》载:谢玄镇守广陵,招募勇士编练军队,选拔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用这一典故鲜明有对比的意思,用人得当与否,其结果截然相反,“白面书生”和“裙屐少年”自是属于“风流”一派,刘牢之乃是武人,史称“面紫赤色,须目惊人”。国难之时,但知“风流”而不知军事却把持军权的人是多么可“笑”!但此处的“笑”更多的是沉痛的苦笑,由于历史悲剧在身边又一次重演!典故中的南方王朝东吴、东晋、宋、梁均与南明弘光朝对应,因此这里的历史感慨也就隐含了现实反思的意味。“白面书生”、“萧郎”的才能见于《明史》卷二七七《杨文骢传》,杨文骢因是马士英亲戚而得到弘光朝重用,监军京口,本人“善书,有文藻,好交游,干士英者多缘以进”,但不懂军务,南明守军遂被清军轻易击破。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从史书中选取并刻意营造类同性历史情境,用移情的手法熔铸历史,从而对南明朝廷的腐败无能表示愤慨。

下片换头,转入今情,表达面对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人事改,寒云白”暗用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仍旧枕江流”(《西塞山怀古》)诗意,感慨物是人非。词意于此一转,抒情主体的思绪走出历史时空,回到现在。

“旧垒废”从《西塞山怀古》末句“故垒萧萧芦荻秋”化出;“神鸦集”那么从辛弃疾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句意中化出。“旧垒”示意曾经发生的战役,“废”字蕴含无限衰颓之感,与“寒云白”所表达的凄凉情境相承接。“神鸦”响应上片“佛狸深入”,隐喻镇江早被清兵攻陷,“集”字强化了山河已非我全体的感伤。“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栝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诗意,战场遗迹仍在,人们可借以回想当日情形。此处所示意的“前朝”,其表层意蕴连接上片提及的南方王朝,而在抒情主体刻意营造的情境里,“前朝”具有了特定的意旨,即“南明弘光朝”。“落日楼船鸣铁锁”荫栝《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和“千寻铁锁沉江底”两句诗意,夕阳的余晖落在曾经的战场上,那摇曳的波光曼芙如斯,而败亡的痛楚仍旧。下句“西风吹尽王侯宅”荫栝杜甫《秋兴八首》“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承接上句意脉,王朝兴替的沧桑之感跃然纸上。“落日”、“西风”又暗用了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句意,曲折地表达抒情主体对于汉家山河已落入异族之手的悲哀。

结句“任黄芦苦竹打荒潮,渔樵笛”萧瑟凄凉之极。前用倒装,江潮阵阵,拍打江畔的黄芦和苦竹,声音中传达的是落莫寥落之感,令我们不禁想到刘禹锡的名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落莫回”(《金陵五题・石头城》)。吴伟业擅长使用这些示意性极强的语汇,让读者去联想,将词旨与“故国”、“前朝”、“汉家”勾连起来。“黄芦苦竹”表现秋曰肃杀之景,给我们表示出一幅弥漫凄伤空气的画卷。“渔樵”乃是隐逸高士的代称,其野处江湖的容貌说明他们不愿与当朝合作,他们吹奏的幽咽笛声,与江潮拍岸声相应和,词意定格在这样一个富于声响、颇具写意性的画面上,那心恋故国的情怀激荡其间。值得留神的是,此词以“江声”起,又以“江声”结,布局上颇有彼此照应之妙。而且结句“江声”展现在一番怀古幽思之后,又参与“渔樵笛”,比起句多了共鸣交响的效果,此时的“江声”里已经充盈了抒情主体的心绪气力。

此词被谭献《箧中词》和叶恭绰《全清词钞》选为吴伟业词的代表作。《满江红》词调,一般用人声韵,声情激越,适合抒发豪壮恢张的情感。吴伟业选择该调,主要就是为了用悲激之声寄托其危苦之情。怀古伤今的内容通常都要表达沉郁悲凉的情感,吴伟业以情驭词,笔笔下去均思致渺远,豪放之中浸入深重的凄怆。这一点与稼轩词风接近,评论者多有提及,如陈廷焯《词那么》说:“梅村词笔力甚遒,意味亦永,界乎苏、辛之间,几可独树一帜。”但需指出的是,梅村词的悲壮与稼轩词有着本质识别。谭献认为这首词“涩于稼轩”(《箧中词》),也即不如稼轩词畅快淋漓。这与创作主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气质有关。辛弃疾胸怀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性格刚毅坚韧;而遭逢鼎革之后的吴伟业意气消沉,内心弥漫绝望心绪,故其词悲壮之下潜藏着的乃是彻底的悲哀。从谋篇布局上来说,此词虽多用典故,而意脉续连,句意贯穿,略无散漫之失,又往往在句意顿挫之处,生发出无限哀伤的意蕴。陈廷焯《词那么》评曰:“顿挫生姿,哀感不尽,不专为南徐写照也。”写意用事之时,在与“南徐”不即不离之外,往往宕开笔墨,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