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三讲生物的进化_第1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三讲生物的进化_第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三讲生物的进化_第3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三讲生物的进化_第4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三讲生物的进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生物的进化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神创论→自生论→宇宙胚种论→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学说)生物进化:从无生命→(化学进化)→原始生命→(生物进化)→现代生命的假说(至今依然为假说),以化石为证据生物为什么会进化?生物是怎么进化的?一、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进化学说拉马克(1744—1829)通过对植物、动物的大量观察提出(“想”)1.主要内容生物来源:物种可变,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生物进化来的。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物种的变化【即定向变异,拉马克认为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此观点错误】进化顺序:由低等到高等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条著名法则】(获得性遗传指由亲代获得,此观点错误)用进废退:器官用得越多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受到动物本身的意志欲望等的作用,任何器官如果持续使用则逐渐增强并发达,如果不经常使用则逐渐衰弱退化消失。“用进”实例:长颈鹿的长颈和前肢,食蚁兽舌头细长“废退”实例: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蛔虫生活在肠道视力差获得性遗传:由于环境引起或者由于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动物发展某器官或者丧失某器官的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拉马克认为具有神经的高等动物,后天获得性状可以传到下一代,并举例铁匠的儿子将来肌肉一定发达。思考:按照用进废退法则推理未来人是怎样的?用拉马克理论能否解释你们视力下降的原因?存在问题2.局限性①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大多数来自主观臆测)②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遗传。【忽略遗传物质的作用,当时科学局限性,不知遗传物质为何物】③过分强调生物本身自我改进的力量3.历史贡献①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进化理论的学者;第一个较完善的进化学说。②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特创论)。对神创论造成一定的冲击,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基础.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中心观点①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本条件(或外因),为生存斗争的原因。地球上各种生物都有极强大的生殖力。过度繁殖含义: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②生存斗争:为自然选择的方式和手段,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原因:生物为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分为:生物个体之间进行的斗争【种内斗争(最激烈和残酷)和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等)】和生物与无机自然环境之间的斗争结果:生物大量死亡,少量存活(对个体不利,对物种有利,推动生物进化)即“强者胜”闺哥彩蛋: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③遗传和变异:为自然选择的基础,进化的内因,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特点:遗传和变异具有普遍性,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自然选择定向且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注意:环境仅是选择因素,不是变异的诱导因素,即变异在前,自然选择在后。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即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2、思考与讨论思考1:结合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思考2: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种现象叫什么?这有什么适应意义?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成?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艳丽的蝴蝶,这与你刚才所做的解释有矛盾吗?如果有,有怎么解释?拟态,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祖先中出现翅似枯叶的变异个体→这种变异为可遗传变异→这种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类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看似矛盾。其实,翅色艳丽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防御敌害的适应性特征,如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思考3:用农药消灭害虫,开始时,效果显著,但过一段时间后,药效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农药使这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吗?不是!主要是害虫本来就存在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农药杀死的是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保留了下来,并把抗药性遗传给了后代。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起了定向选择作用,抗药性变异经过遗传逐代积累,最后就形成了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农药对其就不起作用。思考4:在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大风。达尔文发现这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并指出上述现象与岛上经常刮海风有关。请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来回答以下问题:①这些昆虫与海风是什么关系?这些昆虫与海风的关系是生存斗争。②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什么作用?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选择作用。③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变异是定向的还是不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注意: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生存的环境思考5:英国曼切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蛾),有灰色的和黑色的,白天栖息在桦树干上,夜间活动。工业革命前:灰色的>>黑色的,桦树树干长满地衣(灰色)工业革命后:黑色的>>灰色的,地衣不能生存,树皮被熏成黑褐色小结: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①选择材料,基本条件,外因——过度繁殖②选择的动力,手段和方式——生存斗争③选择的基础,内因——遗传和变异④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补充:人工选择以是否对人有利为标准。自然选择以是否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为标准(选择的基础都为遗传和变异)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I、科学性:①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综合作用结果)

②揭示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界的物种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③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④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给予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有力的武器=2\*ROMANII、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解释。(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无法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材料一:1984年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化石群。澄江动物化石群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寒武纪里大爆发式(约5.7~5.0亿年前,多为低级单细胞生物)的出现,动物的演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动物新的构造模式或许能在“一夜间”产生。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当时几乎都已经存在,只是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达尔文认为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加强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但是此材料表明许多新物种的产生不是微小的变异漫长的积累,而是呈现为大爆发式地出现。材料二:生物群落中,个体之间不仅有激烈的生存斗争,也有和谐的合作。小鸟会帮助鳄鱼清除牙缝中的肉,母狮子会合作哺乳别的幼狮子,老斑马甚至在群体被狮子追逼的时候迎上去,以自杀来保护群体。达尔文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但是本材料表明,生物群落中不仅有生存斗争,还有广泛的互助、全面合作,通过互助和合作使微弱小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使“不适者也生存”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进化学说变异方向不定向定向适应环境情况有利变异适应环境和动物意愿决定的变异适应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由生物决定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且是渐变的结果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①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分子)水平。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多数人摈弃。②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为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形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恩格斯提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在一种生物的群体中,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存活,并且有机会留下自己的后代。即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问题:研究生物的进化,仅研究个体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为什么?个体会死亡,表现型随个体死亡而消失。还必须研究群体【即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自然界的物种实际上是以一个个种群存在的,种群是物种存在及物种繁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它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物种的变化带来了方便。2.特点: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思考:同前一年的蝗虫种群相比,新形成的蝗虫种群在基因组成上会有什么变化吗?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由此人们提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3.基因库和基因频率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特点:在代代相传中保持和发展,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个体各自的基因都是基因库的一部分。个体数目越多,个体间的差异越大,基因库也就越大。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频率=eq\f(某种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100%③基因型频率:在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群体中,某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种群全部个体的比例基因型频率=eq\f(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注意:以上种群指进行有性繁殖的群体“公式法”求基因频率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①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②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频率计算X染色体上b基因频率=eq\f(b基因总数,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4.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适用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迁入、迁出的发生,与其他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基因交流;④没有突变;⑤没有自然选择。等位基因为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已知隐性纯合子的概率,求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aa=X%→eq\b\lc\{\rc\(\a\vs4\al\co1(a=\r(\a\vs4\al(X%)),A=1-\r(\a\vs4\al(X%))))→eq\b\lc\{\rc\(\a\vs4\al\co1(AA=1-\r(\a\vs4\al(X%))2,Aa=2\r(X%)·1-\r(\a\vs4\al(X%))))这就是哈迪-温伯格平衡,也叫遗传平衡定律。它是指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保持平衡。理想的种群这五个条件都能成立吗?特别是如果第⑤点假设(⑤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即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普遍性相违背。在自然条件下,理想的种群不存在。即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发生变化的过程。(判断生物是否进化的依据)即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会不会导致生物进化?不一定会(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广义)。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eq\b\lc\{\rc\(\a\vs4\al\co1(突变\b\lc\{\rc\(\a\vs4\al\co1(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达尔文指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为什么还能够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呢?产生突变的绝对个体数量多:种群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内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变。例如:一个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那么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多少呢?2×104×10-5×108=2×107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1:人类把鲫鱼的后代培育成金鱼,实质就是通过选择改变基因频率。【人工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实例2:用数学方法来讨论一下桦尺蠖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SS10%;Ss20%;ss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后的几年内,桦尺蠖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呢?提示:假设第1年种群个体数为100个,当黑色(表现型)个体每年增加10%时,基因型为SS(黑色)个体第2年将会增加到11个,基因型为Ss(黑色)个体第2年将增加到22个,基因型为ss(浅色)个体第2年将减少到63个。第2年种群个体总数为96个,基因型SS的频率是11÷96=11.5%;基因型Ss的频率是22÷96=22.9%;基因型ss的频率是63÷96=65.6%变黑的环境使控制浅色的s基因频率减少,S基因频率增加。(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即淘汰不利变异基因,积累有利变异基因。注意:在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表现型)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结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小结:“定向”与“不定向”①变异是不定向的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定向的,③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定向的,④生物进化是定向的五、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基因频率改变(即生物发生进化),一定形成新物种吗?不一定怎么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生殖隔离1、物种的概念: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物种是生物的种类,可以分布在自然界的不同区域;而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全部同种个体的集合。如:鲫鱼是一个物种,湘江中的鲫鱼是一个种群。自然界的物种实际上是以一个个种群存在的,种群是物种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如: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个物种。马跟驴不是一个物种。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常见隔离类型:地理隔离,生殖隔离①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形式:如动物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植物因开花季节、花的形态不同造成不能交配。有些则虽可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②地理隔离: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得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不能够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如:两个池塘的鲤鱼。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有一定差异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量变。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质变。③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4、现代进化论解释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eq\a\vs4\al(物种,形成)eq\b\lc\{\rc\(\a\vs4\al\co1(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形成标志:出现生殖隔离))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③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辨析:生物进化时间可长可短,基因频率改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界限,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指一个物种发展为另一个物种,只有当基因频率改变突破物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才成立,包括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项目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出现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是质变基因频率改变,属于同一物种,是量变二者联系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六、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I、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注意:雌雄孔雀彼此相互影响不属于共同进化)实例:①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矩←→某种蛾类具有细长的吸管式的口器【种间互助】②斑马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的奔跑速度加快【种间斗争】思考: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2\*ROMANII、生物和无机环境间也存在共同进化。实例: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但是随着光合细菌的出现,使得大气中有了氧气,进而出现好氧生物。【生物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内容:基因多样性(根本原因)、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原因:共同进化进化证据:主要是化石。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石化后形成的。)(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最早的生物化石--古细菌(距今35亿年)前寒武纪生物:非常低级,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生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早古生代生物(寒武纪大爆发):出现了生命演化史上的第一次繁荣景象。多细胞生物出现在海洋中,无脊椎动物大量形成,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级——消费者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主要是蕨类植物最早登陆。原始的两栖类登陆标志着动物登陆的开始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中生代生物:①三叠纪:生物复苏,开始出现水生爬行动物,如鱼龙、蛇颈龙等;②侏罗纪:是恐龙的天下,发现始祖鸟、中华龙鸟等,昆虫类也开始繁盛;③白垩纪末期:恐龙绝灭,为哺乳动物的兴盛腾出空间,开始出现被子植物。新生代生物: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体外受精和发育到体内受精和发育,细胞内消化到细胞外消化……(4)生物进化理论的不断发展生物进化是如此复杂的,现有的进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比已经解释的问题还要多,因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不断发展的。间断平衡学说(新种交替出现理论):…………中性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表现型种群的进化规律,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保留有利变异,即适者生存,使生物发展进化。中性学说揭示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即通过随机方式决定变异的保留或淘汰。二者不矛盾,只是侧重的不同。一是侧重宏观水平,个体,群体。一是侧重微观水平,分子。相互补充,更好地解释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概念检测]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2.自然选择对同种生物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3.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4.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5.若某物种仅存有一个种群,则该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6.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教材拾遗]1.(必修2P114)如何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提示: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必修2P112)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提示: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现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基因型)。3.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其原理是什么?提示: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其原理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负反馈调节。4.分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图解:(1)图中: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2)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3)物种的形成是否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举例说明。提示:不一定,如多倍体植物的出现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能力一通过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考查理解能力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的原因B.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生物个体水平C.能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作出很明确的解释D.不能科学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解析:C2.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解析:D能力二通过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考查理解综合应用能力3.(2021·榆林市期中)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一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物种存在竞争关系D.溪流型三刺鱼在新环境中繁殖能力增强,导致两种三刺鱼发生共同进化解析:A4.(2021·桂林市模拟)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B.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D.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解析:B考点二种群的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能力一借助种群的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考查理解能力1.某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某自由交配的种群中显性类型所占比例为36%,则该种群中Aa及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32%和64% B.40%和16%C.60%和16% D.32%和16%解析:A2.某地区人群男女比例为1∶1,其中女性群体中的色盲和携带者比例分别为1%和15%,男性群体中的色盲率为7%,则该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A.6% B.8%C.95% D.14%解析:B能力二通过基因频率进行遗传概率计算,考查综合应用能力3.(2021·太原质检)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A.1/88 B.1/22C.7/2200 D.3/800解析:A4.某社区全部人口刚好男女各400人,居委会进行红绿色盲普查,发现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12名女性的父亲是色盲,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男性中共有22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约为()A.7.5% B.6%C.5.6% D.8.1%解析:B1.(2021·湖南高考)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