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巩固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巩固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巩固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巩固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巩固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以下文字节选于某位学者的著作。文中的“政治格局”(

)当西周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时,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革。从春秋时代开始,这场变革在政坛上就以霸权迭兴的场景,雄贯古今般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霸权迭兴打破了政治格局。A.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B.是贵族政治的重要体现C.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维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2.(2023春·河南安阳·高二安阳一中校考开学考试)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认为,君和臣的关系是“治理”和“被治理”的关系,君需要利用“术”进行官吏治理,官吏则要按照法律进行普通民众治理。据此可知,韩非(

)A.主张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B.注重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D.提出皇权至上思想3.(2023秋·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所谓编户,就是将人口编制于户籍中,是国家对国民按地区进行划分的做法,进入战国时期,户口编制更趋严密。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C.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D.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监督4.(2023秋·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一些人以蛮夷戎等为字或为名。例如,郑国的太子叫夷,郑灵公的字是子蛮,齐侯的儿子叫戎子。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礼乐教化传统已消失 B.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C.出现了文化趋同现象 D.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5.(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春秋时期诸侯间互相兼并,出现了大国“尊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各大诸侯国都想争雄称霸,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春秋五霸”。这反映出当时(

)A.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B.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C.贵贱等级界限已被颠覆 D.君臣契约关系基本解体6.(2023秋·重庆·高一统考期末)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性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

)A.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肯定 B.说明复古己成为时代潮流C.体现一种强烈的民本色彩 D.希望匡正当时的社会秩序7.(2023秋·甘肃兰州·高一兰州一中校考期末)张岂之在阐述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时说道:“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协调人与万物的关系;仁者爱人即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出发点;日新月异即与时偕行的革新精神”。这分别契合哪些学派的思想主张(

)A.道家儒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道家法家8.(2023秋·四川泸州·高二统考期末)韩国派郑国借修渠而行间之事被发觉后,秦王嬴政下令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谏言道:“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遂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最终成就其霸业。材料反映了(

)A.秦国建立完善的谏官制度 B.人才因素在秦统一事业中占重要地位C.秦国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D.吏治清明是秦崛起并统一的重要保障9.(2023秋·云南玉溪·高一统考期末)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A.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B.都主张中央集权制C.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D.既有争辩也有共鸣10.(2023秋·河南平顶山·高一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一可见,当时(

)A.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 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11.(2023秋·河北保定·高一统考期末)历史上第一个为《老子》作注解的人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里有两篇重要的文章,一篇叫《解老》,就是解释《老子》,另一篇叫《喻老》。当时还出现了一个综合性的学派,有一部书叫《吕氏春秋》,就是杂家。这表明(

)A.战国中后期出现学术整合趋势 B.先秦诸子百家强调制度与秩序C.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D.先秦诸子百家之间相互辩难12.(2023春·福建·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西汉后期,刘向在论述治国理念时说:“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篓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彤而随之,则不能前矣。”据此可知,刘向主张(

)A.强化纲常伦理,确保秩序稳定 B.崇尚贤能政治,融汇诸子学说C.君主清静无为,反对过度干预 D.顺应变革潮流,迎合豪强地主13.(2023秋·山东东营·高二统考期末)《左传》中有大量的预言,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这是因为(

)A.世卿世禄制度崩溃 B.社会经济不断发展C.政权脱离神权影响 D.人文思想逐渐兴起14.(2023秋·福建南平·高二统考期末)下表为历代名人对商鞅的评价。这说明(

)人物评价韩非子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诸葛亮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能令政必行A.史料真伪影响对商鞅的看法 B.立场不同带来评价结论差异C.名人对商鞅的评判渐趋一致 D.史料丰富程度左右后人认知15.(2023秋·湖南怀化·高一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墨家提倡通过勤勤恳恳的劳动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法家关注从生活水平上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这些思想(

)A.反映意识形态多元的现实 B.彻底抛弃了天命神权观念C.具有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 D.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16.(2023春·福建·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春秋时期,齐国将商人集中安排在靠近市井的地方居住,“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这一做法(

)A.推动了商人群体的角色转变 B.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退C.放弃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17.(2023秋·陕西汉中·高二校联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孔子很早就认识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还强调:“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提出“时养”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和不可逆性,人们必须“不违农时”“勿夺其时”。荀子继承了孔孟尊天重道的思想,把“受时”与“治世”相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荀子将孔孟儒学的“知天命—畏天命”的社会伦理思想发展为“知天命—畏天命—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思想,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探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责任。——摘编自任俊华《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审视》材料二: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问题引起民众广泛的关注和忧虑,生态伦理学应时而生。施韦兹认为:“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每个生命都是个秘密,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利奥波德主张:“如果对待自然的态度全部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那么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就会因为缺乏经济价值而被消灭。因此必须修订伦理标准,使之从经济学向生态学过渡,这既是土地伦理的全部内涵,更是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标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作为扩展的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是现代生物中心论的或整体主义的伦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摘编自曾建平《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中西生态伦理思想不同的原因,并指出中西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18.(2023春·安徽安庆·高一安徽省宿松中学校考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1.B【详解】根据“从春秋时代开始,这场变革在政坛上就以霸权迭兴的场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下形成的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文中的“政治格局”是贵族政治的重要体现,B项正确;春秋时期没有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诸侯进行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根据材料中“君需要……进行官吏治理”“官吏则要……进行普通民众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韩非注重维护统治秩序,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法律”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君”的具体身份,排除C项;秦朝形成皇帝制,其特点是皇权至上,韩非生活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所学,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监督是基于对民众户口的编制,以户籍进行什伍制的管理,符合材料中编户的作用,D项正确;AB项都只是经济政策,不符合主旨,排除AB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根据“一些人以蛮夷戎等为字或为名。例如,郑国的太子叫夷,郑灵公的字是子蛮,齐侯的儿子叫戎子。”可得出中原人用蛮夷戎等为字或为名,说明中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地区,产生了华夏认同感,因此才会用他们的名字,D项正确;消失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祝庆生力不断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趋同,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根据“尊天子以令诸侯”“各大衰微,各大诸侯国都想争雄称霸”可得出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B项正确;ACD项都太绝对,排除ACD项。故选B项。6.D【详解】材料中老子、孔子和墨子的言论都具有极强的理想色彩,他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希望匡正当时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他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成为时代潮流,不并非复古是时代潮流,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的言论并未体现民本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和协调人与万物的关系;儒家倡导仁爱与和谐;法家思想体现革新精神。由此可知,与材料中张岂之的理念分别契合的是道家儒家法家,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与墨家思想无关,排除B、C项。故选A项。8.B【详解】据题意可知,李斯劝谏了嬴政驱逐外国人才的命令,使秦国保留了大量的外国人才,最终成就了秦国的霸业,由此可知人才因素在秦统一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B项正确;仅根据李斯的劝谏并不足以说明秦国建立了完善的谏官制度,更不能说明秦国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才的态度,和吏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D【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礼乐道德秩序的统一,法家强调法律秩序的统一,道家强调社会秩序的统一,这说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既有争辩也有共鸣,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共性,无法推断出思想主张日益趋同,排除A项;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制,排除B项;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根据材料“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等表明当时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A项正确;题干没有华夏认同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都是战国后期的人物或著作,法家的韩非子为道家经典《老子》作注解,《吕氏春秋》融合各学派的观点,体现了不同学派的相互影响和吸收,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诸子百家的具体主张,不能得出“强调制度与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韩非子融合发展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诸子百家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而非相互辩难,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刘向以羊群来比喻国家,认为统治者不应该过度进行干预,否则即使像尧舜那样的统治者也不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由此可知,刘向主张君主应清静无为,反对过度干预,C项正确;ABD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预言家族兴衰和国家治乱,以人物的品行和敬天保民为依据,反映了当时家族和统治者重视立德修身和民本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左传》是先秦时期著作,这一时期正在向封建社会转型,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思想观念的进步,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的崩溃是材料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项;敬天保民反映了政权没有脱离神权的影响,排除C项;人文思想在西周时期就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认为商鞅促进了秦朝的富强,而司马迁却认为商鞅为人刻薄,反映了立场不同带来评价结论差异,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史料的真伪,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商鞅的评判渐趋一致,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暗含对人生命价值的思考,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C项正确;意识形态多元的现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彻底抛弃了天命神权观念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16.D【详解】从材料“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可知了解市场,掌握市场情况,贱买贵卖,可以增加政府收入,D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到将商人集中安排在靠近市井的地方居住,不能推动商人角色的转变,排除A项;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农耕经济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7.(1)相同:都敬畏生命;道德伦理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不同:中国是社会伦理转变为生态伦理,西方是经济学向生态学的转变;中国是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相统一,西方是先污染后治理。(2)原因: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西方受人文理性科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推动,西方是社会精英和民众的共同参与;中国生态伦理思想植根于农业文明,西方则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提升人的品格境界;有利于促进生态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详解】(1)相同:依据材料“孔子很早就认识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施韦兹认为:‘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每个生命都是个秘密,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可知,中西生态伦理思想都敬畏生命,道德伦理与自然生态相结合;依据材料“荀子将孔孟儒学……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探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责任”“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作为扩展的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是现代生物中心论的或整体主义的伦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可知,中西生态伦理思想都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不同:依据材料“荀子继承了孔孟尊天重道的思想,把‘受时’与‘治世’相统一……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探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责任”“利奥波德主张:‘如果对待自然的态度全部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更是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标准。’”可知,中国是社会伦理转变为生态伦理,西方是经济学向生态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