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_第1页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_第2页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_第3页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_第4页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2004~)

2017年11月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敦和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中国当代传统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通过网络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获取了多地民间教育机构以及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样貌。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背景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崛起,中国始终不断在探索着寻找自身传统的当代价值。90年代逐渐出现了国学热,21世纪初国学热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具体教育实践层面,早期主要的讨论和实践是经典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礼仪教育,所采取的形式主要是经典诵读。第一波发出的声音是在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文化学者提出要开设中国经典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知识。这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传承断层,故想要有所弥补,而且他们坚信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效用。但是,这次回归主要局限在学者讨论之中,虽然开展了民间及官方经典诵读的活动,最终的实践并未得到民众极大的重视。在2004年左右,中国经历了第二次传统文化复兴。这次“国学热”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被人熟知的事例包括于丹讲述《论语》、曲阜举办孔子诞辰活动、读经运动、私塾的复兴等。其间,媒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列出的一系列话题,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红楼梦”都几度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文化热点,并且,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中华好成语》《中华好诗词》等节目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曾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又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近两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最高级别的指导文件。至此之后传统文化不断进入体制内的中小学,民间现代私塾也顺势在各大中小城市开办。2017年9月1日,教育部统一新编教材上线,其中新教材明显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随后国家也接连出台了多个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通知,如《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部分地方政府也接续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从高等教育不断下移到中小学教育。2018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突破学校界限,将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到文化保护单位、博物馆、“非遗”场所。而且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也不断被拓展,从起初对品德教育的关注,到随后逐渐增加文化常识、文化技艺层面的内容。传统文化在文件中经常与爱国教育、革命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联系在一起,在教育目的层面更多地强调培养民族意识。除此之外,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也在文件中被当作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按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的区别,传统文化教育可区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校教育范畴内,按体制不同,又可区分为体制内的公办教育和体制外的民间教育。这样,在政府层面的顶层规划之下,体制内学校教育、体制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板块各不相同的实践和交互作用,构成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多彩的图景(见图1)。图1传统文化教育示意二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一)中小学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现阶段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包括以下三类。其一,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主题的游戏、读书会、社团活动,等等。其二,进课堂:包括校本课程、语文学科拓展。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是在实践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不同的学校具体的实施方式和所选择的主题也不同,因为校本课程课时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所以大部分学校选择单一主题作为切入点,比如书法、国学经典吟诵、剪纸、传统节日、戏曲、武术等。其三,学科融合:主要形式是将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等学科互相整合的项目式学习。该部分占现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较小。相对于中小学较为多样的形式,高中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以及思政课中。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次课程标准的改革涉及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全部14门学科课程,其中语文课程的变化最大,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古诗文背诵数量也从之前的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1]除此之外,其他各学科,如思想政治、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程都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美术增设“中国书画”,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和传统画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三)中,增加了文化模块的内容,帮助学生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内容考核分值明显增加。山东省是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实验基地,把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地方课程,有一定的代表性。山东省的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的传统文化课程为16课时,也可以结合文化主题教育、道德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学习。山东省从三个角度来描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课程的出发点更多地重视传统文化知识、伦理规范以及才艺方面。目前全国各地传统文化教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省份,乃至不同学校所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都大不相同。山东省传统文化教材也采用一纲多本,不过山东省教育厅审定通过了唯一一整套贯通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教材——鲁教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学段,省内选用区域包括潍坊、菏泽、莱芜、日照、聊城、济宁、滨州、德州、青岛、济南等十地。(二)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为更多地了解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和教师群体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和态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开展教师调查,于2018年5月28日至8月30日面向中小学教师发放电子问卷[2],共回收有效问卷2057份。被调查教师的任教学段为小学的有1101人,占53.5%;初级中学的612人,占29.8%;高级中学的344人,占16.7%。1.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及教育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仍需要关注现在教师的认知是否会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应试化、知识化、碎片化,是否会窄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调查样本中,更多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为四书五经等经典教育(96.7%)、礼仪(87.8%)以及琴棋书画等才艺(83.3%)(见图2)。与之对应,在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功能的认知层面,教师们认为作用排在前四位的是传承传统文化(95.2%)、培养民族认同感(94.8%)、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88.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86.7%)(见图3)。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在理论、教材和师资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现行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更多地由语文老师以及思想品德老师来兼任,内容多为背诵古文诗词、学习传统技艺、道德灌输。但这是否代表传统文化教育达到了最佳功用?例如现在高中阶段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核更多的是考诗词类以及古代常识的内容,这是否适合?不同的年龄阶段,是否应该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例如高中阶段是否可以使用传统经典探讨更为深刻、思辨性的内容,并且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带给学生的疲倦感、厌恶感?在教育目标中过度地强调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社会集体意志,可能淡化学生个体的感受,特别是在低年龄段学生群体中,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更为生活化、个性化仍需要教育学者进一步探索。图2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包含的内容图3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2.学校的相关措施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强调使得学校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但是在教研以及评价层面仍有待提升。被调查教师中选择有专门的工作安排的占66.9%,有专门评价体系的占38.2%,有定期教研活动的占49.8%,有专职传统文化课教师的占34.5%(见表1)。3.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式表1学校是否有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措施类别专门的工作安排专门的评价体系定期的教研活动专职的传统文化课教师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有137766.978538.2102449.870934.5没有51024.894946.180939.3114955.9不知道1648.031515.322010.71879.1其他60.380.440.2120.6合计2057100.02057100.02057100.02057100.0|Excel下载表1学校是否有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措施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中更多地表现在活动形式以及环境建设层面,但需要注意如何使碎片化的活动实现连贯性的教育目的,以及将硬件层面的追求变为对学生身心灵成长的影响,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追求政绩的表面形式。被调查教师中,认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排在前三位的是校园文化建设(66.7%)、融入相关学科的课程(58.8%)、社团活动(52.9%)(见图4)。图4学校具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4.传统文化教育困境被调查教师认为当前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两个突出问题,最突出的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深厚,缺乏相关培训(28.9%);其次是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口号喊得响,落实很难(14.7%)。除此之外,老师们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欠缺的是它仅是学科教学内容中很小的一部分(6.9%),以及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脱节(6.8%)(见图5)。图5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困难综上,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仍需要解决以下诸多问题,如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到底为何,哪些内容值得传承?什么是在学校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方式?怎样逐级开展最为适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学习与学校总体课程规划及学生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应如何做?与此配套的教学材料应该如何编写?近几年,学术界对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就一些问题开展了极有价值的辨析,最受瞩目的就是关于《弟子规》的探讨。江南大学的黄晓丹通过翔实的考据辨析《弟子规》的内容,认为其并不能代表蒙学的全貌,提醒实践者谨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窄化、极端化。就教学方式而言,同济大学的柯小刚老师就读经教育提出:现有诸多“不许讲解”的论证并没有充足的合理性,“其真实原因并不是因为背诵的好处很多,而是因为缺乏足够多、足够好的讲经师资”。[3]现在市面上的传统文化教材众多,但是许多学校引入的只是读本而并非教材。教材的编写者更多是文史哲的学者,教育学者参与较少,内容方面难免缺少教育层面上的设计。而且最终是否需要以教材的形式引入也有待进一步探讨。此研究方向仍需要教育研究者持续关注,以指导一线教学实践者。(三)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采取的途径包括如下方面。1.学科、学位培养模式包括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校系所,如武汉大学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以及不进行学历教育的高校(多以课题研究为主),如厦门大学复办国学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组建国学研究院,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国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4]根据课题组的网络信息搜寻,截至2018年11月,国学教学科研机构达到50家,以大学国学院命名的机构有22个。2.课程形式把国学纳入全校通选、选修课程,以及融入其他相关学科,如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等。3.非课程方式包括校园文化、国学社团等形式。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仍然存在国学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现有教师团队知识构成尚未能满足开展国学教育的要求等问题。三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制外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中,在学校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教育领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机构包括民间的私塾、书院、学堂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教育机构。其中书院和私塾是民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作为对体制内教育的一种补充,它们拥有各自不同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行动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建设的主要实践者。书院重新成为国学研究和传播的热点。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传统书院在新形势下复兴,结合旅游资源开展历史文化讲座、读书会等教育和公益活动。更多的是从事文化研究、面向公众传授传统文化的新建书院,如20世纪80年代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中国文化书院,2015年创办的同济复兴古典书院,2017年揭牌、由浙大与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创立的马一浮书院,还有面向儿童和成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民间书院,著名的如成立于2004年的北京七宝阁书院、2008年成立的尼山圣源书院、2009年成立的北京四海书院、2009年成立的厦门筼筜书院等等。在体制外的国学教育机构中,书院、学堂、私塾成为从事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引导人们重回经典,在阅读经典中修身齐家、完善自我、推动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大部分少儿国学机构在原有读经基础之上增设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相关课程,内容涉及武术、舞蹈、围棋、书法、国画、戏剧等。此外,其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机构面向企业、党政干部开展培训,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如各地图书馆、美术馆等开展教育活动、社区活动等,并且,最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微信学习群的“论语汇”等。这些数量众多的机构,尽管其运行机制、活动内容和规模大小各不相同,但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教化当中。(二)关于体制外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问卷调查为了掌握国内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整体面貌,课题组通过网络搜索“书院”“私塾”“学堂”“国学”“经典”“读经”“传统文化”“启蒙”等关键词,整理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微信群、QQ群的名单,以及通过调研过程中获得名单推荐的方式,整理出了2319所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此过程中已经筛去不具有教育功能以及并不再运营的机构,虽然不能穷尽所有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但是已经能够看出其具有的基本特征以及趋势。1.机构所在地主要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在搜集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中,数量占比排名前四的为台湾(19.58%)、广东(10.61%)、山东(8.11%)、北京(7.29%),以及沿海的几个省份如江苏(5.39%)、福建(5.35%)、浙江(4.7%)。内陆省份占比较少。该类机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中(见图6)。图6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所在省份2.机构所属类别多为面向青少年的全日制学校及冬、夏令营机构所属类别占比最多的为全日制学校(47.35%),其次为冬、夏令营(34.37%),周末兴趣班(28.59%),公益讲座、课程(16.21%)(见图7)。图7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服务形式教育机构主要面向的对象为青少年。调查显示,占比最多的为学前阶段(65.89%),其次是小学阶段(63.73%)(见图8)。图8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面向群体3.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机构提供的课程类型多样,提供的内容最多的是国学经典(86.2%)、传统技艺(34.71%)、生活课程(25.74%)及体育类课程(25.44%)。其中提供西方经典的学校占比也较大,为23.07%(见图9)。图9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开设课程内容与舆论印象中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只是“老实大量读经”不同,其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多样化的转变,进一步强调理解以及知行合一的运用。教学方式(多选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体验实践(56.9%)、读解并行(55.9%)、老实大量读经(48%)。但需注意在课程具体实施层面,不同机构因教师层次水平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4.机构创办时间集中在2014年之后,并多为未注册状态为弥补网络调查的不足,项目组对传统文化教育机构负责人发放电子问卷,发放时间为2018年5月29至9月10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02份[5]。反馈的机构信息显示:在被调查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中,最早创办时间为1999年,共有2家。绝大多数机构创办于2014年之后,近3年创办个数逐年增加,这与国家颁布的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密切相关。三成机构未注册。在机构注册情况方面,占前三位的依次是未注册(占33.0%)、按企业注册(占26.8%)、按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占20.6%)。5.机构教师主要依靠自主培养,师资较为匮乏,流动现象较多机构招聘教师的最主要渠道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机构自己培养(64.7%)、熟人介绍(61.8%)和教师自荐(54.9%)。由于民间教育机构工资支付能力有限,师资匮乏和高流动性是普遍现象。6.机构毕业生出路仍面临较大风险和挑战调查显示,机构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出路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回归中小学校(57.1%)、继续进入书院深造(57.1%)、直接在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工作(36.5%)。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学生的出路主要为(1)回归体制:如果私塾学堂等教学内容与正规教育体制接轨程度较高的话,较容易实现。有部分学生选择以自考、考研的方式回到体制内高校。国内也有一些大学自主招收私塾学生。(2)继续在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求学:例如读经体系的文礼书院接收13岁以上的孩子专门来书院解经深造。一些书院和私塾学堂也创办了“解经班”,接收读经十年之后、13~20岁的少年从事解经。(3)出国读书:这主要是经济情况优良的家庭可以选择的出路。(4)进入社会工作: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会直接进入家族产业,部分学堂可能存在与企业相链接的项目或实习就业机会。因各个学堂书院的定位以及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学生自身具备的资源不同,毕业生可能存在不同的出路走向。更多情况是学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7.机构需要获得办学资质及经费支持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大部分支出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占总收入的72.9%)。多数现代私塾基本处在收支勉强持平的边缘线,收支情况略有亏损的占33.3%,收支平衡的占30.4%。支出项目排在前两位的是人员工资(54.%)和学校场地费用(30.4%)。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最需要的是获得政府认可的办学资质(79.4%),政府、企业等提供资金支持(52%),搭建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交流平台(47.1%)。目前私塾等性质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从事全日制读经教育的合法性得不到政府认可,学历得不到承认,随时可以以“违法办学”的名义被取缔。这极大制约了家长对体制内外学校的自由选择。四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发展的建议(一)厘清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地位,不少校长教师内心缺乏动力。多数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学缺乏整体设计,教育内容缺乏整合,教材内容呈现散乱化、碎片化。地区和学校往往各自为政,热情有余而成效不足。此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知识化倾向,其背后是应试功利主义作祟。传统文化不只是了解过去,更要帮助学生创造未来。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上,需要逐渐协调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分歧和矛盾,特别是处理好个体与他者、本体与全球、传统与现代,以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注重协调中国汉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融合。同时协调个体与社会价值,如果过度地强调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社会集体意志,可能淡化学生个体的感受。应该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之中,以传统文化教育充沛的资源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理解、表现、交流和创造传统文化价值的素质。(二)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使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现代社会和当代生活,进入新一代青少年心中,最重要的是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所指出的,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调研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形态,打破了固有的只限于古文学习的刻板印象。例如“万物启蒙”课程:通过对万物的探究,能够让学生“感受东方人文艺术之美,也兼具自然科学的理性精神”。明悦教育以中国文化哲学为核心,与多元现实世界接轨。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讲授式”“以教师为中心”“分学科教学”“统一教学”“对学习目的和策略缺乏反思”,明悦教育强调“自主建构式”“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制学习”“分层教学与选课走班”“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反思”等方法和途径,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道禾书院在教育中加入了本土教育之美,“让儒、释、道哲学变成中国的教育哲学,把琴棋书画变成中国的教育美学,把中国的太极、养生、武术、射箭变成中国教育的体智能,把中国的养生学变成中国孩子的营养学”。伏羲教育则凭借着广阔的田野湖泊和乡风民俗,佐以国学经典、书法、武术等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施素质教育。这些都让大家看到了创新和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生命力。(三)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