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与“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及其词义引申 拉祜族_第1页
借代与“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及其词义引申 拉祜族_第2页
借代与“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及其词义引申 拉祜族_第3页
借代与“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及其词义引申 拉祜族_第4页
借代与“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及其词义引申 拉祜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借代与“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及其词义引申拉祜族提要借代修辞格中有“以片面代整体”和“以事物特征代本体”用法,两者为“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和词义引中供给了途径,成为汉语复音词的造词手段之一。“袖”族复音词在诗词韵文中的广泛应用反过来又导致了“袖”、“袂”在单音词方面的词义引申。

关键词衣袖借代偏正短语复音词词义引申

0引言

衣袖是上衣的部件之一,这种片面与整体的特定关系成为先民以“袖”族词借代衣服的认知根基。早在战国时期,它们便无意“以小名代大名”,叫昔代为上衣的全体。如《楚辞,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袂”与“�”(单衣)对文,当表示复襦(夹衣)。

衣袖既作为上衣的重要部件,又往往与人的肢体动作关联,文学作品描写人物形象动态往往要涉及到它。汉魏以降,随着服饰的多样化进展和言语表达的种种需要,文献中以“袖”族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日趋多见,其修饰成分总是客观地描写衣袖的形制、颜色、材料、气味、情态等特征。这些偏正短语不仅适应了文学作品描写人物追求形象、别致的需要,而且为作家安置句式长短和调理声音变化等方面的工作供给了条件,久而久之便形成“袖”族复音词。

在此类偏正短语向复音词转化的过程中,借代修辞格鲜明是重要的语言机制:一方面,顺着“借片面代全体”的思路,用某种衣袖的概念来借代某种衣服;另一方面,顺着“借标记代人”的思路,既可以在已经用衣袖借代为衣服的根基上引申表示具有某种服饰特征的人,又可以用衣袖的特征来直接借代具有这种衣袖特征的衣服或人。

“袖”族复音词的修饰语素标志着衣服的种种识别性特征,同时也传递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诸如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年龄、性别、职业、举止动态等等,甚至作为描写其它事物的表现手段。因此,表明“袖”族复音词形成和进展蜕变的内部规律当从其修饰成分人手。

1修饰语素表示形制

这一类多见于散文或应用文体,主要客观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特点。

1.1长袖、长袂、篙�

1.1.1原本表示狭长的衣袖,多针对舞女歌伎的服饰。例如:

(1)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担心。(宋玉《神女赋》)

(2)长袂拂面,善留客只。(屈原《楚辞,大招》)

1.1.2由片面借代整体而表示长袖衣服。“长袖”原来的词组意义与“短袖”相对,属日常生活服饰范畴。例如:

(3)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除,即今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曾性《类说》卷三五)

(4)复襦,江湘之间谓之橙,或谓之�。(杨雄《方言)卷四)

例(3)“长袖”与“半臂”相对,指长袖衣服。《资治通鉴・魏纪五・青龙三年》:“帝尝著帽,被缥绫半袖。”胡三省注:“半袖,半臂也。”《事物异名录・服饰部》引《纲目集览》:“半袖,短袂衣也。”例(4)郭璞注:“今�袖之襦也。�即袂字耳。”钱绎笺疏:“复糯,谓衣之有絮而短者。……��,犹言长袖耳。”

1.1.3由袖子超长的服饰特征借代歌舞妓。“长袖”、“长袂”原本既是舞者的服饰标志,又是舞者的道具,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用于描写女子的舞姿,在文献中也未见其明显表示“舞衣”的用例,据此可以推断它们并没有经过由衣服的局部借代衣服整体的阶段,而是直接从特征借代本体的途径凝合成词。例如:

(5)尔乃传芳酥,扬清曲,长袖留宾待华烛。(粱元帝《对烛赋》)

(6)闲对碧云吟桂水,狂思长袂宿兰池。(文彦博《登通山阁有怀呈同人》)

与本组相关的复音词有短袖、半袖、短袂等,均表示短袖上衣。

1.2大袖、广袖

1.2.1原指宽大的衣袖。例如:

(7)其王服大袖紫袍,青锦挎,乌罗冠,……。(《旧唐书・东夷列传・百济》)

(8)曳长裾,飞广袖,奋长缨,英伟之士,莞尔而即之。(邹阳《酒赋》)

1.2.2由局部借代整体而表示衣袖宽大的上衣。例如:

(9)其乐工皆戴平帻,衣绯大袖,每色十二。(段安节《乐府杂录》)

(10)右边一妇人捧花盘,顶翠凤宝冠,衣珠络泥全广袖。(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慈氏像》)

此两例凝合成词表示某种衣服,除了它们能与动词“衣”、“穿”形成述宾关系外,还可以通过与例(7)“大袖紫袍”的对比中辨明。

与本组相关的复音词有小袖、小袂、窄袖等,均表示袖子窄小的上衣。

1.3方袂、方袖

1.3.1原指方形衣袖,用于描述儒士的衣着特征。例如:

(11)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

(1H)香儿复易服趋亭前,衣绛�方袖之衣,带云肩迎风之组。(陶宗仪《元氏掖庭记》)

1.3.2“方袂”的口语变体“方袖”由片面借代整体而表示方袖衣服。例如:

(13)扑头作方棱两级,谢恩及朔望,服公服方袖,那么戴扑头。(方以智《通雅・衣服》)

“方袖”借代“方袖衣服”而形成复音词,除它充当动词谓语“服”的宾语及其事理关系外,还可以通过与例(12)“方袖之衣”的对比中得到证明。

1.3.3由服饰特征借代引申,表示身着方袖之衣的儒生、儒者。例如:

(14)圆冠方袂,肩摩踵接,(林胴《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国学))

与本组相关的复音词有圆袖、圆袂等。

2修饰语素表示色调

这一类多见于文学作品,尤其在唐宋以后的诗词中分外活跃。由于诗词作品在词藻、用典、字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概括需要,促使此类表示服饰色调的短语在运用过程中由借代途径转化为复音词。

2.1红袖、朱袖

2.1.1最初用作偏正短语,指女子的红色衣袖。例如:

(15)情发金石媚笙簧,罗桂徐转红袖扬。(王俭《白伫辞》)

(16)忽思高宴会,未袖拂云和。(杜甫《暮寒》)

2.1.2由局部借代整体而表示红色衣服,多指女子所服,相当于“红衣”、“红衫”。例如:

(17)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欧阳炯《南乡于》)

(18)又有粱伯升者,肄业废宅中,梦一女子,绿裙红袖,呼梁君听妾幽恨之句。(曹学�《蜀中广记・诗话记)

例(17)“红袖”通常要用“红衣”或“红衫”,但《南乡子》词牌第三句其次字务必用仄声,用“红袖”借代“红衣”、“红衫”恰好适应了平仄要求。

2.1.3因女子有穿红衣和气歌舞的特征,借代引申表示美女或歌舞伎。例如:

(19)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千无力。(廖世美《好事近・夕景》)

(20)何人欹醉帽,朱袖簇归鞍。(陈造《元夜病起二首》)

(21)绛唇朱袖归黄土,惆怅何人说二乔。(成廷�《金溪葛氏二孝烈女祠》)

例(21)“绛唇朱袖”用典源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绛唇朱袖两落莫”。“绛唇朱袖”原形容容貌和舞姿:这里化用典故,借代葛氏二孝烈女。

2.2白袖、白袂、素袖、素袂

2.2.1最初用作偏正短语,指白色衣袖,多针对女性,有时形容花朵。例如:

(22)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左思《娇女诗》)

(23)白袂春衫仙吏赠,乌皮隐几郎官与。(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诗》)

(24)未唇动,素袖举,洛阳少童邯郸女。(鲍照《白�歌》)

(25)仙客风中飘素袂,玉妃月下试新裁。(宋王十朋《梅花次贾元识韵》)

2.2.2因局部借代整体而表示白色衣衫,相当于“白衣”、“素衣”。例如:

(26)耳接天韶盛,尘栖素袂昏。(刘敞《喜从兄自京回》)

(27)右边站着一个大将,自称白毛道长,身长三丈四尺,白头、白脸、白盔、白甲、白袍、白袖。(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五十八回)

2.2.3引申比喻植物果实的白色外皮或内膜,又比喻白梅。例如:

(28)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白居易《江岸梨》)

(29)陈昭问蒲萄何如橘柚。尉瑾曰:“金衣素袖,见作贡,向齿自消,良应不及。”(无名氏《锦绣万花谷前集・馔食》引《酉阳杂俎》)

(30)年来素袂香不灭,此心无限凭谁说。(朱雍《梅花引》)

2.2.4因特征借代而引申表示穿着白衣之人,即士人、平民。例如:

(31)然而乌冠素袖,相望持谒,皆足以抗礼貌于势位之前。(吕南公《上知县书》)

此类由偏正短语借代而产生的复音词还有青袖、青袂、黄袖、黄袂、茜袖、蓓袖、茜袂、紫袖、玉袖、绿袖、绿袂、翠袖、翠袂、碧袖、蓝袖、彩袖等等。

3修饰语素表示材质

这一类型的使用处境及形成复音词的概括理由与前一类好像。

3.1罗袖、罗袂

3.1.1原本用作偏正短语,指丝罗的衣袖,多针对女子的服饰特点。例如:

(32)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司马相如《美人赋》)

(33)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汉武帝《落叶哀蝉曲》)

3.1.2由局部借代全体而表示绮丽的衣著,多描写女子的装束,相当于“罗衣”。例如:

(34)向春罗袖薄,谁念舞台风。(杜牧《寄远》)

(35)言欢爱之可永,庶罗袂之空裁。(沈约《伤美人赋》)

3.1.3因衣着特征借代引申为穿罗衣之人,指女子。例如:

(36)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王勃《落花落》)

3.2布袖、布袂

3.2.1最初用作偏正短语,指粗布衣袖。例如:

(37)忽从布袖中,盈编出新作。(王庭�《送刘熙载赴省试》)

3.2.2由片面借代整体而表示用粗布裁制的衣服,犹“布衣”、“布服”、“布褐”。例如

(38)自嗟不若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

(39)但得老亲抚养足,不羞布袂与蒿簪。(陆游《梨花》)

3.2.3因特征借代引申表示穿粗布衣服的人,即平民庶士。例如:

(40)布袖难为客,松窗悔上书。(吴雯《赠幸素文》)

3.3珠袖、珠袂、珍宝袂

3.3.1起初用作偏正短语,专指珍宝缀饰的舞袖。例如:

(41)绛唇珠袖两落莫,晚有弟子传馥郁。(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42)恨小帘灯暗,粟肌消瘦,薰炉烟减,珠袖玲珑。(翁元龙《风流子・闻桂花怀西湖》)

(43)露凉轻点缀。绿映珍宝袂。(赵师侠《菩萨蛮・鉴止莲花穿阑干开》)

3.3.2因特征借代引申表示舞女歌妓。例如:

(44)将暮,方携珠袖到山亭。(谢这《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

(45)翠钿来婉娈,珠袂列葳蕤。(王安中《宣和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睿谟殿赏橘曲燕诗》)此类复音词还有绮袖、绮袂、豹袖、豹祛、羔袖、锦袖、锦袂、绣袂等等。

4修饰语素表示情态

这一类几乎全部展现在诗词赋作品中,复音词形成的概括理由同前两类。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没有从服饰特征的途径进展为表示人物的复音词;二是展现了未经偏正短语阶段,而直接以偏正布局形式表示某种衣服的现象。

4.1霞袖、霞袂

4.1.1原指秀美轻柔的衣袖。例如:

(46)尔其绛节回互,霞袂飘�。(陈嘏《霓裳羽衣曲赋》)

(47)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柳永《柳腰轻・赠妓》)

4.1.2由片面借代全体而表示秀美轻柔的舞衣,相当于“霞衣”、“霞服”、“霞帔”。例如:

(48)绣衣金缕披霞袂,缥缈素服褊袒臂。(王勃《观音大士神歌赞》)

(49)忆湘裙霞袖,杏脸樱唇。(吴子和《雨中花》)

4.2寒袂、寒袖

4.2.1直接由局部借代全体而表示弱小的衣服,相当于“单衣”。例如:

(50)折荷茸寒袂,开镜眄衰容。(谢�《移病还园示亲属》)

(51)玄发侵愁忽似翁,暖尘寒袖共东风。(赵嘏《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此类复音词还有冶袖、破袖、薄袖、薄袂等等。

5修饰语素表示气味

这一类偏正短语和复音词多用于对女性气韵的描写赞美。虽然目前仅搜集到4条,但在诗词中展现的频率很可观。据笔者抽样调查,仅《全唐诗》和《全宋词》就展现“香袖”20例,“香袂”8例,“芳袖”4例,“芳袂”1例。“香”作“袖”、“袂”的谓语的处境也较为普遍,上述两部总集共展现16例。

5.1芳袖、芳袂、香袖、香袂

5.1.1原本指巧妙的衣袖,多针对女子而言。例如:

(52)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陆机《日出东南隅行》)

(53)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李白《采莲曲》)

(54)试劳香袖拂莓苔,不觉清心皎冰雪。(唐钱起《片玉篇》)

5.1.2由局部借代全体而表示巧妙的衣服,相当于“香衣”。例如:

(55)稂李花开雪满空,缟裙香袂俨春容,艳妆一笑喜相逢。(管鉴《浣溪沙》)

(56)翠黛晓凉香袖薄,一钩纤月在林梢。(昊当《息斋竹月》)

(57)润逼疏棂,寒侵芳袂。(王国器《踏莎行・破窗风雨敬为性初征君赋》)

5.1.3因衣着特征借代舞女歌伎。例如:

(58)酒阑香袂初分散,笑指渔翁立暮烟。(刘兼《中春宴游》)

6修饰语素表示领属

此类偏正短语和复音词用于唐宋以后的赠别诗。目前仅搜集到3条,但其展现频率也相当可观。据笔者对《四库全书》的调查统计,“行袂”20例,“归袖”84例,“归袂”145例。

6.1行袂

6.1.1以片面借代整体而表示出行人的衣衫或行李。例如:

(59)密雪沾行袂,离杯变别颜。(方干《送剡县陈永秩满归越》)

(60)葱葱操行袂,泛泛如水萍。(梅尧臣《寄谢师直》)

6.1.2由衣着特征借代引申表示行人。例如:(61)莫悲白首分行袂,且伴黄花入醉乡。(韩琦《重九与诸亲会别陈桥驿》)

(62)江南春色迟行袂,蓟北乡心见落晖。(彭孙逼《送汉蜚北游》)

6.2归袖、归袂

6.2.1原特指归人的衣袖。例如:

(63)除书夺去一何速,归袖翩然不容挽。(苏辙《送转运判官李公恕还朝》)

(64)白云政在望,归袂风飕飕。(张拭《诗选元晦尊兄》)

6.2.2由局部借代整体而表示归人之衣。例如:

(65)酒微风力劲,归袖冷凄凄。(陈起《秋溪》)

(66)春风拂归袂,暮景生吟鞭。(范纯仁《游�川石桥》)

6.2.3因行装特征借代引申表示归客、行人。例如:

(67)归袖欲奋飞,愿附鸿鹄翰。(林鸿《为陈少府赋望云》)

(68)西方起瞑色,归袂不成留。(蔡抗《大隐屏》)

7余论

受上述偏正短语由借代途径形成复音词的影响,“袖”、“袂”也以单音词的身份由局部借代整体而引申表示衣服。从用例来看,大多展现在宋元之后的诗词作品中,以适应字数、乎仄、对仗等方面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