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改编: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_第1页
影视剧改编: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_第2页
影视剧改编: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_第3页
影视剧改编: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_第4页
影视剧改编: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视剧改编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一2016年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1]若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开始编纂算起,我国的民间文学保护工作至今已开展三十余年。三十余年来,保护工作在取得大量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继往开来,2016年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同时也开始适应时代变化,探索民间文学保护发展的新领域。在“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同)名录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没有更新;河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含扩展项目),总计1178项,其中民间文学类共65项,占总数的5.52%(详见表1)。上海市、江西省、四川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还公布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总人数为557人[2],其中民间文学类代表性传承人为19人,占总数的3.41%(详见表2)。表12016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含扩展项目)中的新项目省级行政区域项目名称扩展项目名称总计河北省正定赵子龙传说、寿王坟传说、裘祖比干的传说、秦皇岛东渡求仙传说、秦始皇与沙丘的传说无5吉林省博唱词无1黑龙江省鹤鸣湖传说、鄂伦春族乌勒尔、何世环满语故事、青冈民间故事赫哲族特伦固5江苏省苏东坡传说、朱元璋传说、镜花缘传说、丁兰刻木传说、周七猴子传说、九龙口传说、秦淮传说故事、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梁祝传说、吴歌(白洋湾山歌、阳澄渔歌、昆北民歌、石湾山歌)、宝卷(吴地宝卷)、谜语(无锡灯谜、淮安灯谜、平望灯谜、南通灯谜)12浙江省谜语(杭州灯谜)、严子陵传说、半浦民间故事、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乾隆与海宁的传说、香榧传说、毕矮的故事无7江西省滕王阁传说、绳金塔传说、烟水亭传说、朱轼故事、青原山传说无5山东省王邦直与《律吕正声》的传说、仪狄造酒故事、酒祖传说、姜太公传说、鸡黍之约、肥桃传说、岱崮传说无7湖北省大禹治水传说、长乐坪民间故事、陈细怪传说、神农架野人传说禅宗祖师传说、三国传说(石首三国传说)6湖南省老司城的传说、八部大王传说、状元李郃的传说、陈洋盘的故事、翠鸟、上堡故事侗款(侗族垒词)、炎帝传说8重庆市钟云舫民间故事、巫山龙洞传说、巫咸孝文无3广西壮族自治区起凤山传说、珠郎娘美、那坡彝族开路经、莫一大王、天峨布洛陀、金龙壮族官郎歌无6宁夏回族自治区无无0表12016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含扩展项目)中的新项目表22016年新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行政区域项目名称姓名性别年龄备注上海市萧泾寺传说沈同宝男79无张正仁男73川沙民间故事夏友梅男74崇明俗语季洪益女48江西省奉新百丈山传说余存香无无无新余民间谚语廖世剑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余昌华南昌箫峰箫史吹箫引凤故事箫德齐四川省格萨(斯)尔白玛益西男无无释比古唱经杨忠平男阿嫫妮惹阿的伍加女黑龙江省鹤鸣湖传说郭春成男无另增补或调整3人鄂伦春族乌勒尔莫桂茹女何世环满语故事何世环女青冈民间故事张旭男内蒙古自治区祝赞词(乌拉特祝赞词)阿拉腾沙男52无格萨(斯)尔尼玛敖斯尔男69阿拉善蒙古族传说故事萨茹娜女52巴尔虎民间故事西日胡男64表22016年新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方面,2016年,内蒙古、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辽宁、宁夏、西藏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或全面开展了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就对包括“吴歌——河阳山歌”“吴地宝卷——河阳宝卷”等在内的多个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调查、建档与保护工作。同时,各地方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也仍在继续。2016年,《中国戏曲志·澳门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澳门卷》通过了初审,《济公传说》、“安州民间故事”系列丛书(《千佛山故事》《沸水庙传奇》《小西路传说》)、八卷本《中国民间彩词大全》、《中宁民间文学》等相继出版发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区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西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藏文版的出版就是其中一例。西藏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始自1987年,先期出版的“三套集成”均为翻译后的汉文版。直至2005年,西藏自治区文联成立了藏文版《中国西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和办公室,“先后有1700多名工作人员克服了经费匮乏、人员不足、交通不便以及气候极端恶劣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促成该著作成功面世”[3]。另外较为突出的一点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民间文学类非遗的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成为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16年,“中国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的示范卷“河北卷”发布,内蒙古自治区的“自治区蒙古族非遗数据库”第一期工程启动。[4]与数字化的保护实践相结合的,是学者们从理论层面进行的探讨。这些探讨主要集中在如何将民间文学遗产保护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这个问题上[5]。“我国非遗数字化工作正呈现出上升态势,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6]。因此,“民间文学+数字化”是未来的趋势,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2016年的相关学术成果主要围绕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理论反思[7]与个案研究展开[8]。相对来说,这些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神话、传说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上,也有个别学者开始对笑话展开研究。例如,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万荣笑话”,近年来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9],也开拓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空间。除了出版、发表的研究成果外,为推进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2016年各地举办了以地方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为主题的学术活动[10]和会议[11],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民间文学进行了讨论。在“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上,共有393篇论文通过评审,其中与民间文学相关的约有70篇,接近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间故事、传说等叙事体裁上,对于俗语、谚语的关注则较少。中国民俗学年会在民俗学领域影响较大,从中也可以看出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之重、成果之丰。而且,此次会议组委会还特别组织了“网络民间文学专场”,对网络谣言、“IT笑话”等进行了讨论。此外,2016年民间文学的科研立项,包括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的“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云南民族大学李瑛的“傣、佤、景颇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学资源数据建设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门史”、内蒙古大学李树新的“中华多民族谚语整理与研究”、西北民族大学斯琴孟和的“蒙古语族诸民族民间故事类型分析与数字化研究”,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吐孙阿依吐拉克的“维吾尔族民间达斯坦的口头诗学研究”。另外,还有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公开招标的“中国史诗百部工程”13项子课题立项,包括蒙古族史诗《英雄格斯尔汗》、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等[12]。二民间文学与影视剧改编(一)2016年民间文学影视改编概况近年的非遗“保护实践正从常规性的申报、认定、建档、展示、展览向系统性的传承、教育、发展、利用等转变;保护研究也从面向基本经验、技术、规范研究向系统理论总结和战略分析转变”。[13]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实践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人审美的变迁,影视剧改编开始成为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重要实践之一。相较而言,史诗、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叙事文类是影视剧改编的热门,由此衍生出的戏剧、音乐剧、动画片、电视剧等层出不穷。整体来看,《西游记》传说、水浒传说、三国传说、白蛇传说、《封神榜》故事等民间文学类非遗题材在2016年持续大热,与其相关的电视剧、电影改编的数量远高于其他民间文学题材。以《封神榜》故事为例,早在几年前,与《封神榜》有关的民间文学就已入选各级别的非遗名录,如“姜太公传说”入选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陆西星著《封神》的故事”入选江苏省兴化市第二批非遗名录;“朝歌与封神榜”入选河南省鹤壁市首批非遗名录。《封神榜》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还成为热门的影视剧题材。2016年共有近十部根据“封神故事”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在拍摄或上映,包括电视剧《封神》[14]《哪吒传》[15]《梦回朝歌》[16]《战神杨戬》[17]《朝歌》[18],电影《封神传奇》[19]《封神道:哪吒闹海》[20]等。这些作品虽然良莠不齐,也引起过较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它们在大众中间接传播了民间文学,使民间文学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也可谓探索性的民间文学保护实践。此外,除汉族民间文学题材外,根据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题材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也不在少数。三大英雄史诗中的主角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王分别开始以新的形象活跃在荧屏或舞台上。而在少数民族集中的西南地区,阿诗玛、刘三姐则成为影视剧改编中最受欢迎的角色。2016年,分布有11个少数民族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推出了“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该动画系列片由广西电视台原创,目前已完成对8部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片的改编[21]。创作团队精心挑选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说,在还原少数民族风情的同时,还针对当下青少年的审美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动画片,不仅再现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更向观众展示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民居建筑、民族歌舞、民族节日以及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目前,该系列动画片已完成74集,预计在2017年完成一百集的制作。(二)民间文学类非遗影视剧改编的个案近年来,民间文学素材虽然被运用到各种各样的电子媒介中,但其主要的承载形式不外乎动画(动漫)、真人版影视剧及电子游戏[22]。而在各种民间文学体裁中,神话以饱满的人物、天马行空的想象、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吸引着创作者,远有《大闹天宫》《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近有《哪吒传奇》《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可以说,以民间文学为素材改编的动画,成为近年的热门。2016年,一部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编而成的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引起了巨大争议。《大鱼海棠》是一部奇幻动画电影,其主要内容是人类男孩“鲲”为了救掌管海棠花生长的少女“椿”而失去生命,“椿”为了复活“鲲”的灵魂,在好友“湫”的帮助下与命运斗争。抛开剧情与人物,该片引起较多争议的地方即“借用了很多上古神话的因素却没有呈现上古神话的面貌”[23]。近年来,在这一类改编作品中,类似的批评并不少见。笔者认为,倘若从“神话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类民间文学改编作品,那么它们在表现神话元素、保护民间文学类非遗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1.“神话主义”视野下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剧改编从“神话主义”的角度来看,《大鱼海棠》将民众耳熟能详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运用到电影创作中,让神话和传说重新走进大众生活。《大鱼海棠》的故事创意主要源自《庄子·逍遥游》,同时融合了《山海经》《列仙传》《搜神记》等古籍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及超自然生灵。从官方公布的海报来看,《大鱼海棠》中共出现了100多个人物形象和妖异形象,且大多数都与神话相关,既有大众熟知的女娲、嫘祖、后土、貔貅等,也有较为陌生的勾芒、祝融、赤松子、白泽等。其中,涉及的“女娲神话”“嫘祖传说”等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女娲神话”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娲补天神话”为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先蚕氏嫘祖的传说”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蚕丝祖神传说”(嫘祖传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收录进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然而,即便拥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充满古典韵味的画面,对《大鱼海棠》的批评仍旧不绝于耳。从神话改编的角度来说,饱受诟病的一点是,有神话人物却缺少相关事迹,也即在《大鱼海棠》中,神人、神物都成了符号性的存在。诸如嫘祖、勾芒等形象,在影片中只是一闪而过,甚至有的连台词都没有。要分析批评的根源,还应回到“神话”的基本定义上。关于“神话”的定义一直莫衷一是。借用日本学者的说法:“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24]在近年的民间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斯蒂斯·汤普森(StithThompson)提出的关于神话的“最低限度的定义”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的提倡与实践,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汤普森给“神话”下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神话所涉及的是神及其活动,是创世以及宇宙和世界的普遍属性。”[25]杨利慧认为,汤普森的定义有助于“打破‘神圣叙事’的束缚”,[26]更重要的是它强调学者也要关注神话在当代文化复兴中是如何被利用和再创造的。杨利慧进而提出了“神话主义”(Mythologism)这一概念。“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27]在这个概念里,神话不再是关于“神圣”的叙事,也不一定是发生在遥远的上古的“遗留物”。“神话主义”让我们看到了神话在当代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鱼海棠》看似是对神话或神话元素的堆砌,但实际上内含了创作者对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思考。从影片一开始,创作者便通过主角之口,向观众传达了该片探讨的核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女主角椿来自海底世界,她们那里的天空,与人类世界的大海相连。海天相接,把人与自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椿和她的族人们掌管着人类的灵魂,也掌管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例如五行之神——土神后土,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金神蓐收,木神句芒,他们分别掌管世间五行。而女主角椿出于善意,想要救回鲲,但违背天道,导致四时混乱、洪水滔天,给族人带来了灾难。最后,椿不得不化作巨大的海棠树来“补天”。《大鱼海棠》实则讲述了天行有常、五行有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古神话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功能,成为一个全新的故事,传递出创作团队对当代世界的思考。诚如杨利慧所言:“神话主义是当下的一种文化生产模式,其生产动因往往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语境密不可分。”[28]因此,从“神话主义”的角度来看,《大鱼海棠》是国产动漫的一次有益尝试。2.“民族主义”视野下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剧改编从“民族主义”来看,《大鱼海棠》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诉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不谋而合。“文化民族主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行国家维护民族自信心,确立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手段;是政治和经济失意时,通过文化的自我保护和延续来寻求民族合理地位的一种诉求,是政治追求在文化上的异化。”[29]因此,与2015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相同的是,《大鱼海棠》在宣传期也打出了“国漫”(“国产动漫”的简称)的旗号。“中国”“民族”“国产”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大鱼海棠》的宣传语中。通过网络搜索关键词“大鱼海棠”,可以看到网友对其的正面评价有“国漫巅峰”“国漫最佳”“国漫新高度”“东方动画的标杆”等;而2015年上映的国产动画《大圣归来》,获得的正面评价也是“国漫崛起”“国漫巅峰之作”“国漫的良心和诚意”等。无论是将此类宣传语看作观众的真实心意,还是看作媒体和创作团队的营销,其背后的指向都是一致的:对国产动画的期待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可以说,当代社会对国产动画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性上,而且更希望其担负起振兴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责任。因此,在《大鱼海棠》中几乎随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各类本土神怪形象、福建土楼、汉服、龙、灯笼、石兽等。“国产动画也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政治语境中成为体现与承载社会变革与发展、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政治形势迫切需要它与外国动画竞争国内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它也被赋予了‘载有传承中国文化之职’、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去教育青少年以抵御外来动画片影响的职责。”[30]《大鱼海棠》的创作过程及所引起的巨大争议,恰好也印证了影视媒介在生产神话主义时的几种动机:民族主义、在地化、艺术性与商业化。[31]三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崛起,民间文学“形成了新的传播通道,即口传——媒体——口传的往复循环”[32],媒介将民间文学与商业和消费连接了起来。这既成为民间文学在当下传承的路径之一,也使民间文学开始走向市场化和娱乐化。近年流行的“仙侠”题材,正是最好的证明。从2005年的《仙剑奇侠传》开始,到后来几乎都引起过话题讨论的《轩辕剑之天之痕》《古剑奇谭》《蜀山战纪》《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都可以看出年轻人对传统神话的认同,甚至对年轻一代人来说,影视作品成为他们了解神话的重要途径之一。[33]这些剧集虽然产量丰厚,但关于它们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因此,将文化产业引入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部分改编作品对民间文学情节和人物的过度“篡改”,在年轻一代的接受者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改编的影视作品的确扩大了民间文学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也使得民间文学的呈现更加立体化。因此,面对传承人的老龄化与传承断层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继续以口传心授这样的传统方式进行传承的话,将很难避免“人亡歌歇”的残酷现实。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当代继续实现价值,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发挥在当代社会的功能。透过这些良莠不齐的民间文学题材的改编作品,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民间文学与市场结合的今天,什么样的改编作品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换言之,在将媒介作为传承途径时,民间文学改编应如何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一)民间文学类改编影视剧应保持对基本情节和人物的尊重民间文学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已在民众间流传了千百年,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而且,创作者在创作之前,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前见”的影响。因此,改编时如何既满足观众对原有情节和人物的期待,又同时加入创作者的思考,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2015年,喜剧演员贾玲就因在某卫视节目中重新创编了花木兰题材,而被要求公开道歉。“花木兰”在民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木兰传说”也是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项目,而贾玲作品中的“花木兰”却不再具有传统形象中的“巾帼”气概,不仅贪吃、胸无大志,还贪生怕死,见到壮汉更是流鼻血。这个过于“颠覆”的花木兰形象,招致了极大的非议。当然,民间文学改编成功的例子也不在少数。除了上述的《大鱼海棠》外,宝莲灯传说近百年的改编经验同样也值得借鉴。宝莲灯传说在民间家喻户晓,也被多地列入非遗名录中。例如,“劈山救母传说”和“沉香传说”就分别被列入了陕西省第二批、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通过这些改编作品,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创作者们如何保留基本情节,同时又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诉求。被改编的宝莲灯传说几乎都继承了三圣母和刘彦昌的结合以及沉香劈山救母的基本情节,但是对其他情节——(刘彦昌)题诗、刘彦昌另娶、(沉香)寻师访道等情节则根据各自需要,做了取舍。故事主题也因此发生了游移。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编中,爱情主题被强化,成长主题得到突出,宝物主题成为重点。同时,人物形象也被加以改造。在民间以“第一战神”形象出现的二郎神,在宝莲灯的改编作品中却越来越成为反面的存在,俨然一个顽固专权的封建家长。[34]著名的伏羲女娲神话也是经常被改编的题材。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河南淮阳地区的伏羲女娲神话被运用到现代的神话演述活动中,被导游们重新讲述;在现代媒介的建构和传播下,伏羲女娲神话“或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或利用神话元素生产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影视作品”[35];同时,伏羲女娲神话还成为当地著名的文化符号与城市品牌。可以说,当代的非遗语境促成了伏羲神话的多样改编,这些“构成了丰富多元的伏羲神话重构方式,既扎根于传统,又指向现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35]。这些改编作品,几乎都是“重铸传统的文本”(Tradition-rebuiltText),它们“利用神话的口头文本或与口传有关的书面文本,大力糅合、改编后,重新创作出新的人物形象、‘于史无征’的故事情节”[36]。然而,它们能从一众改编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在人物重塑时做到了“商业与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与当代思潮相结合、经典名著与现代技术相结合”[37]。(二)在民间文学类非遗影视改编的基础上,形成相关产业链民间文学类非遗想要在当代真正地活态传承,仅凭借影视剧改编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剧制作周期长,行业更新快,本土的影视剧还要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因此,制作精良的改编作品固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大力宣扬,但“治标不治本”,而“产业化可以为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合格受众,消除传承者的落寞感,建构跨越时空的传承场域”[38]。更重要的是,在改编作品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庞大的产业链,能让民间文学“有所用”,让非遗在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目前,与民间文学密切相关的产业包括动漫业、游戏业与旅游业。在民间文学与影视业、游戏业结合这方面,中国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先例,如《仙剑奇侠传》系列、《轩辕剑》、《古剑奇谭》等,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粉丝”;而在民间文学与动漫业、影视业、旅游业结合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可能更加值得借鉴。众所周知,日本的动漫作品占据了动漫业的大半江山。创作者们热衷于再现的主题之一,就是日本民间妖怪文化。这样的改编不计其数,如《龙猫》《千与千寻》《幽灵公主》《河童之夏》等。其中比较著名并形成庞大产业链的当属日本漫画家水木茂的系列作品《鬼太郎》。《鬼太郎》不仅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还带动了水木茂的出生地日本境港市的旅游业发展。在通往境港的铁路线上,全程都是以《鬼太郎》漫画中的人物命名的列车和站台:鬼太郎列车、鼠男列车、毛姑娘列车、哭泣爷爷站等,列车内外的装饰也全是漫画中的元素。境港市内,还有著名的妖怪街。街道上有153座活灵活现的妖怪青铜像,几乎“一步一妖”。街道周边的店铺里,全是与妖怪造型有关的“周边”:玩偶、挂件、食物……除此之外,境港还修建了水木茂博物馆。馆内展示了几十种不同造型的妖怪,以及关于鬼太郎故事的创作历程、情节、人物结构等,吸引了各国的游客前去参观。从日本的例子可以看出,其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环境、主要参与者、文化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以及文化系统保障支持体系”[39]等要素都已经兼备,且处于和谐共生中。可以说,保护机制已相当成熟。反观我国的民间文学产业链,从民间文学内部来说,我们不仅拥有大量的可供改编的民间文学资源,文化生产者、传播者及消费者也不在少数;从外部发展环境来说,整体也是良好的。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鼓励国产动漫产业,例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优秀作品”(新广电发〔2016〕222号)项目;财政部公布的《关于动漫企业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6〕36号)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确需进口的商品可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广州市政府甚至还出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意见》(穗府办规〔2016〕15号),对符合广州市入户条件的动漫游戏人才“优先办理入户手续”。综上,在内外部条件都具有先天优势的基础上,民间文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各个要素配置在一个和谐有机的系统中。范春在研究重庆走马镇民间故事时,提出了“走马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图1)。在该系统图中,文化生产者、文化传播者和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