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设体育强市战略研究_第1页
广州建设体育强市战略研究_第2页
广州建设体育强市战略研究_第3页
广州建设体育强市战略研究_第4页
广州建设体育强市战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建设体育强市战略研究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精神,抓住2010年广州主办亚运会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开创广州市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创建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强市——到2010年广州市体育事业发展纲要》等文件的部署,开展建设体育强市战略研究。一充分重视体育对城市素质的提升作用亚运会即将在广州举行,充分发挥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地位的提升作用,关键在于充分重视体育对城市素质的提升作用。(一)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几年前,上海公推城市形象代言人,姚明、刘翔成为当之无愧的代表。而陈燮霞勇夺北京奥运会首金,也是广州形象的最好宣传。但是,从国际知名度、媒体关注度、广告形象代言频度、民众日常生活影响度等方面来看,现在,可能在广州还找不出一个如姚明、刘翔这样的城市形象代言人。这不仅与广东作为传统体育强省的地位不相称,也与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这样一些新定位不相称。从历届奥运会、亚运会来看,都对举办城市的形象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广州市体育局刘江南局长所说,“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密不可分。我们要充分利用举办亚运会之机,大力提升广州城市形象,并与广州新的城市定位结合起来,使中国体育实力的展现转化为国家中心城市力量的体现,使赛会的良好运转转化为综合性门户城市素质的体现,使城市现代化景观和人民健康面貌转化为国际大都市形象的体现。(二)对体育事业的促进胡锦涛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居民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飞速增长。这必然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场所、设施、活动、赛事、人才、法规、组织、管理等,必将成为城市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我们必须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来抓体育发展,并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体育发展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把体育产业当做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来布局。亚运会的举办有利于我们打造亚运城市,而亚运城市首先是一个体育发达的城市。通过亚运会,我们要激发起广大市民热爱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使体育事业得到一次大发展。把广州打造为一个“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使体育成为广州城市精神和形象的名片,这是广州举办亚运会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三)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贡献体育来源于群众生活,是劳动生产的衍生物。因此,体育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广州即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深入开展体育活动将使这座城市更具活力、更富有生机。方便居民从事体育活动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评判标准。我们要在硬件、软件两个方面为居民体育活动着想,充分调动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把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当做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来考虑,把体育活动的组织当做日常事务来安排,大大提高居民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从而逐步推广一种文明、健康、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倡导一种具有南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和生活质量,使“首善之区”建设蕴涵更为丰富多彩、普惠于老百姓的内容。二解放思想,全面提高领导干部和民众的体育意识(一)推动广州体育科学发展,创“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是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广州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创“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是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新的城市定位下以世界眼光谋划广州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广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重要举措。因此,广州体育发展必须“跳出广州看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并指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提升广东的文化形象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决定将“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纳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统一范畴,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确立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优先次序,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加快构建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决定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的目标中,提出“以迎亚运为契机,努力实现城市环境面貌‘到2010年一大变’”,并要求“实施亚运城市行动计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善”;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安排中,提出“以举办2010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为契机,促进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显然,广州体育事业正处于一个历史发展机遇期。(二)推动广州体育科学发展,创“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是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体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但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离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广州体育发展必须“跳出成绩看成绩”。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继续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切实增强“首善”意识,把发展广州体育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广州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切实依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的部署推动广州体育事业发展,根据把广州建成“未来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中心”、“服务华南、服务泛珠三角、服务全国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亚洲重要城市”,并“跨入世界重要城市行列”,以及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等定位,着力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建设全省“首善之区”,重新规划广州体育事业的新要求和新标准。(三)推动广州体育科学发展,创“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是广州抓住新的重大战略机遇的迫切需要“体育既能为国争光,也能为国增利”,广州体育发展必须“跳出体育看体育”。2010年亚运会的成功申办,将全面促进广州乃至广东全省体育工作的开展,为广州乃至全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支持,为广州体育事业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建设和完善大批体育设施,可以把广大人民群众关注亚运会、支持亚运会的热情转化为积极投身全民健身的自觉行动,可以增强群众对体育的关注度和消费观念,进一步开发广州体育产业;通过积极宣传和普及体育运动知识,可以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升广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和人文品位,使得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形象全方位地代表国家形象,为广州提高城市地位、国际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提供有利条件。广州体育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广州体育科学发展、创“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的步伐。三推动广州体育科学发展,创一流体育强市的总要求、总目标和总思路(一)总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建设全省“首善之区”为引领,进一步完善体育体制与机制,推动广州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早日实现创“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的目标。为此,群众体育要做到“六化”:观念前瞻化、组织网络化(管理、服务、监测三位一体)、活动体系化、场地普遍化、健身科学化、体质优良化,提高体育的公共服务水平;竞技体育要做到“七化”:运动技术水平国际化、项目布局合理化、优势项目品牌化、业余训练普及化、青少年竞赛制度化、人才培养集约化、举办大赛建制化,提高广州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培育持久竞争力;体育产业要做到“五化”:产业统计标准化、市场行为规范化、龙头产业规模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场馆经营效益化。(二)总目标紧紧抓住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的历史性契机,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科学发展路子,全面提升广州体育的社会化、法制化和国际化水平,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人才等各方面整体推进广州体育事业发展,使广州体育为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争光,真正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三)总思路即“一、二、三、四、五”新思路:“一”是紧紧抓住“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二”是在两个方面要有明显突破,即解放思想有新突破、深化改革有新突破;“三”是用三个要素去衡量工作业绩,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认真做到胡锦涛提出的“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五”是争取在五个方面有新的发展,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筹办亚运会工作以及队伍建设均有新发展。四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六化”为目标,完善群众体育发展机制,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群众体育工作。(一)加强基层体育工作的组织保障继续推进市级大型传统体育活动的举办,做大做强地域特色鲜明、群众基础好的新兴群众体育活动,打造新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并借此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加、市民自治”的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监测体系和运作机制,以政府导向为主,部门、单位以及各类人群、项目协会共同参与,构建服务型的基层体育管理体系。通过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综合评估、创建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等多种办法,进一步拓宽渠道,增强与相关职能部门、行业的联系,积极推进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体育组织建设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组织效能,加大对各类项目协会、体育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加强分类指导,帮助自发性体育群体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依托体育院校、项目协会,开展体育援助服务,培育和发展基层体育社团;建立体育骨干培训、培养体制,带动基层体育活动科学开展、有组织开展。以更专业、更广泛的组织力量来着力增强大型体育活动和体育专题活动对市民群众参与日常健身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二)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紧紧抓住2010年亚运会的发展机遇,抓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管理有序、使用科学的体育设施网络系统。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工作。高标准建设一批社区体育设施精品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惠民66条”的要求,利用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机遇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形成具有广州特色、亚运特色的宜居城市新景观。加大现有场馆设施的改造、修缮力度,因地制宜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促进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均衡协调发展,加大对区、县级市的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支持力度并实施激励政策,建立体育设施多元化投资体制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设施服务水平。加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力度,为市民群众就近健身提供便利条件。(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系统干部的综合素质。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根据《中共广州市委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具有广州体育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健身指导服务,加强体育健身咨询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加大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努力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服务队伍。加强体育信息咨询服务,强化全民健身宣传,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全面、翔实的体育情报和咨询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服务来激发群众的体育热情,增强群众的体育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五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七化”为目标,提高广州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培育持久竞争力。(一)大力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充分体现“在全省绝对领先,在全国城市确保列前,在亚运金牌榜上力争有位”以“七化”(即运动技术水平国际化、项目布局合理化、优势项目品牌化、业余训练普及化、青少年竞赛制度化、人才培养集约化、举办大赛建制化)为目标,努力提高广州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持久竞争力。加强现有竞技体育人才体系建设,建立稳固的选才、训练、竞赛、输送、跟踪及安置优秀体育人才体系,确保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立“体教结合”,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其次,努力探索多元化的业余训练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路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探索有益的经验;最后,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做好加强运动员队伍、教练员队伍建设以及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二)进一步健全业余训练网络要努力建设好以市体育局为主导,由各训练基地、项目专项部、市属业余体校、项目网点组成的业余训练管理网络,促进业余训练网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切实发挥好广州市属各场馆、场地、设施优势,举办丰富多彩、遍布全市、长年不断的体育竞赛。办好业余体校,建设好由市属业余体校、各区县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水平后备人才试点学校、项目管理中心等组成的业余训练网络。充分发挥广州市科技发达的综合优势,加强指导,强化科学选材与训练。激活业余训练机制,改革业余训练奖励办法,完善各类评估机制。(三)以“五个一流”推进品牌项目建设紧紧依靠羽毛球和足球庞大的群众基础、先进的训练基地、丰富的办赛经验、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推动羽毛球、足球运动项目的高速、持续发展。开展品牌项目创建调研和策划,按照“五个一流”(一流的竞技水平、一流的群众基础、一流的举办赛事能力、一流的训练和竞赛场地、一流的市场开发机制)的要求,提出品牌项目创建的具体措施,尝试推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较高竞技水平以及市场开发潜力大的新的品牌项目,进一步打造广州竞技体育品牌。(四)重视发挥科研对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紧紧围绕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输送,不断加大选材和训练的科技含量;加强训练业务主管部门、教练员、运动员的科技意识,继续组织领队、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对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社会科研机构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高度重视国内外体育科技信息、新成果的收集和研究。(五)继续加大竞技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国家体育总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标准》的要求,加大对各训练基地、业余体校专项训练设施、科研设施的资金投入,逐步加强各项目训练硬件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训练环境,特别是保证重点项目的训练器材、训练辅助设施等与项目发展相一致;逐步完善各基地生活、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条件,确保后勤保障工作与训练工作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体育人才基地的骨干示范作用,严格规范管理,加强审批与考核,提高各训练基地、业余体校的选材训练、竞赛和管理水平,力争广州市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加强与训练相配套的科研硬件系统的建设。六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建成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省、市相关决定的指示精神,围绕广州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这个中心任务,以“五化”为目标,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一)提升全社会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体育产业是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和拉动性的朝阳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发展体育产业,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广州发展新定位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世界眼光,优化广州产业结构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广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紧紧抓住2010年广州亚运会给广州市体育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以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服务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的集聚区和增长极,着力提升体育产业优质品牌,促进体育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把广州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体育产业强市。为此,必须进一步结合国家、省、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思路,提高全社会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使体育产业成为广州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二)编制统领广州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出台《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广州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该《意见》纳入2010年亚运城市行动计划。营造全社会关心体育产业、重视体育产业、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从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建“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包括广州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在内,并涵盖建立体育产业园区、发展职业俱乐部、举行大型群体活动、承办高品牌国际体育赛事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三)着力发展四大体育本体产业下大力气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组织管理业、体育场馆管理业和体育中介业四大行业快速发展。鼓励和规范发展健身健美、游泳、武术、保龄球、轮滑、瑜伽、漂流、攀岩等项目。鼓励社会兴办体育健身企业,大力发展民办非企业健身场所,鼓励企业、学校、社区、个人申办非营利性健身俱乐部。积极办好和继续引进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积极引进NBA季前赛、国际足球对抗赛等。鼓励多种市场主体开发竞赛表演市场。大力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业,最大限度调动现有体育场馆管理团队的积极性。推动广州市已有的优秀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团队做大做强,培育出数个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品牌。引进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有丰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验的品牌,全面盘活广州场馆资源,推动广州体育场馆管理业总体水平的快速提升。鼓励和引导有专业基础的人士和公司投身体育中介行业,促进各类体育资源进入市场,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社会参与机制。逐步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管相结合的体育中介市场监管体系,保障广州体育中介业快速、健康发展。(四)积极发展四大体育衍生产业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要积极扶持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逐步实现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在体育用品销售业方面,培育体育用品销售企业集团,建设体育用品专业市场,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品牌进驻广州,将广州打造成面向全国乃至辐射东南亚国际市场的体育用品集散地。在体育旅游业方面,以举办2010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为契机,因地制宜促进体育旅游业实现新发展,将广州的体育旅游品牌推向全国和世界。在体育会展业方面,支持体育用品博览会进一步做大,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亚运会、广交会和广东体博会的资源举办经常性的体育会展,将广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体育会展城市。(五)促成体育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决定》提出的要求,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加强体育产业园区建设,以数字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的体育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以亚运场馆为中心构建广州体育产业园区,以“突出体育功能、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和岭南文化、打造体育产业平台”为建设目标,构建体育休闲娱乐中心、体育商务交流中心,构建体育产业总部基地,体育用品研发、孵化基地。根据实际需要,配套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会展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各大板块,将体育园区建设列入2010年亚运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制定体育园区发展所需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本土体育企业,并大力吸引国内外著名体育企业落户园区。(六)打造若干体育职业俱乐部体育职业俱乐部是当今大城市体育组织管理业中的重要支柱和显著标志,要将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水平提升到与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相适应,与广州城市新定位和创“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战略相匹配。要紧紧抓住举办亚运会的机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篮球职业俱乐部办起来;条件成熟后,争取创建乒乓球、羽毛球等一系列项目的体育职业俱乐部。七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加强体育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全面实施人才带动战略,以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加强体育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一)加快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创新,创建优良的人才开发环境深化体制与机制改革,以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完善和创新广州市体育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加快体育部门人事管理职能和角色的转变。完善人才管理法制建设,培育人才市场体系,确立体育人才资源竞争规则。加强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进程,鼓励各种社会化主体参与人才开发,加快俱乐部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进程。强化竞争、考评、激励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调动体育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收入分配体系。营造优良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健全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建立“体育发展专家信息库”,创办“广州体育科学论坛”,广泛借用外脑,实行智力引进战略。重视体育人才储备、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及兄弟省市的人力资源合作,建立和完善体育人才市场流动机制,促进体育人才有序流动。(二)建立健全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实施信息化管理掌握广州市体育人才的总量、结构、分布和需求等具体情况,优化人才结构,实施资源整合。一方面,要建立广州市体育系统人才数据信息库,为广州市竞技体育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包括体育系统内外的全民健身系统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广州市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服务。对统筹处理的体育人才信息要及时更新、及时上报,以保障有效地对体育人才资源实施科学的动态管理与组织,制定有的放矢的人才资源发展计划。(三)强化体育培训,拓展优化体育人才能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体育人才建设,构建全市性体育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加强对各类高端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体育人才。整合教育和体育资源,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层次和资源质量。(四)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资源高效整合积极培养、发掘能代表城市形象、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国际知名度的体育人才。加大“请进来”和“送出去”力度,选派体育组织骨干到省外、国外学习先进的训练、管理理论和经验,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广州市讲学、执教和进行信息交流;组织好重点项目团队出访和比赛;加强国际性体育管理人才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广州的特殊地缘和对外交往广泛的优势,以高水平的运动项目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体育发展经验和技术,引进优秀的人才、先进的器材设备及资金,为发展广州竞技体育服务。建立并保持与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管理中心以及兄弟省市等单位的良好关系,保证人才输送渠道畅通,争取在政策上、业务上得到帮助和支持,积极地为国家输送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优化部门间、层级间、职务间的整体人才结构。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市场资源,探索人事顾问、评聘外包、“猎头”等人事代理项目的运作,广泛吸纳社会优秀人才。八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构建系统的法制保障体系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建设系统的体育法制保障体系、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做好体育法制工作。(一)继续推进体育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对《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等的制订过程及实施的效果进行总结,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等地方法规,为广州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扫除障碍,增强激励机制,为广州市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借此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对目前仍在生效的法规规章和管理制度等进行清理,对不合时宜或不适用的规定及时予以修订或废除,初步建立起与广州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要求、结构合理、衔接配套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二)完善体育行政执法与执法检查监督以维护人民群众体育权益为重点,以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体育市场管理为切入点,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遵守执法程序,认真履行市政府公告的市体育行政部门46项行政执法职权;主动会同各级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进行阶段性和专题性执法检查。同时,加强对体育行政执法工作的检查监督,加强对体育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和制约,提高执法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坚决打击各种执法不当行为,杜绝滥用权力、徇私枉法的现象。加强全社会对体育行政执法的监督。抓紧对体育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使体育行政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一个系统化的掌握。切实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体育执法行为严厉追究。(三)鼓励和引导法律人才、法律服务参与广州体育领域开拓创新切实将法律人才、法律服务主动引进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使法律成为推动事业进步和消除发展瓶颈的主要支撑,推动广州体育的发展走上以法律为主推力的快车道。鼓励社会法律服务机构开展面向体育工作实际的法律指导与服务业务;鼓励和引导有关机构和有关人士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探索建立以体育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门体育法律服务机构,为体育工作者、体育组织和其他公民与组织处理体育法律事务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为解决体育纠纷和保护公民体育权利提供有效救济服务。(四)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级体育部门根据实际,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体育法制教育活动。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与培训,把体育法律知识作为任用、晋升的考核内容和基本条件。加大体育法制在全社会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刊、广播、体育比赛、重大活动等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宣传体育法律知识,宣传体育法制建设,提高宣传的广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体育专栏,做好体育法规、法制工作先进经验、典型体育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宣传报道,提高宣传的深度。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系)将体育法学作为教学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体育法学课程,开展体育法学研究,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独有的贡献。九加强宣传指导,繁荣基层体育活动及体育文化充分借助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契机,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开展体育宣传和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一)依托街道、社区联动,繁荣基层体育活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实行广州市体育工作重心下移。依托街道,以辖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街道社区体协作为社区体育主要管理组织机构,指导和协助辖区内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群众体育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