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发展状况分析与2012年预测
2011年,海珠区文化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升了城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并获得“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一2011年海珠区文化发展状况(一)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开展第3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广东省第9次文化站评估定级的迎检工作。着重对各街道文化站现状进行全面摸查,对照评估定级新标准,对各街道文化站场地面积、经费投入、藏书数量、人员配置等进行了调整。区文化馆顺利通过复评,保持“国家一级馆”称号。瑞宝、南洲、新港、官洲4个街道文化站申报特级文化站也接受了检查。同时,认真落实社区文化室管理工作经费。2011年,市、区共划拨了257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室人员管理和设施维护。将区文化站(室)、公建配套文化设施的管理纳入制度管理范围,初步制定了《海珠区文化站(室)管理细则》、《公建配套文化设施管理细则》。大力提升图书服务水平。实现与广州图书馆及其分馆、荔湾区图书馆等市属14所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服务。瑞宝街图书分馆正式开放,区图书馆分馆达到9个。启用3台触摸屏报刊阅读机,提供全国各地1000种报纸、2000种杂志的即时在线浏览服务,成为全市拥有数字报刊阅读机的区级图书馆之一。区图书馆全年进馆人数约70万人次,文献借还数量达14万多册次,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了48.9%和8.8%。2011年,区图书馆被评为“广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年组织各类文艺演出50多场,广场放映60余场,举办书法摄影展览10余次。一是承办首届广东社区文化节闭幕式。海珠区荣获“优秀组织奖”。二是精心组织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了“好歌献给党”歌咏活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永远跟党走”文艺演出、红色经典书目推荐及影片放映活动、区“纪律教育学习月”咸水歌专场文艺汇演等全区性纪念活动,在全区掀起“唱响时代主旋律,坚定信念跟党走”的热潮。三是积极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岭南画派与同盟会书画展——海珠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光辉的历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漫画展、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图片展、大元帅府广场雕像揭幕等。四是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动,赴从化开展扶贫演出,积极推行“公益文化进社区”和“文化下乡”。举办了12期“海珠街坊讲坛”、13期“亲子活动坊”,受惠群众达4万多人次,读者活动策划经验介绍荣获2011广佛肇图书馆学会联合年会业务交流项目二等奖。举办流动展览——海珠区人文历史图片展36次,免费送到区内中小学及社区巡回展出。五是切实开展文化普及推广工作。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个,培训各类学员9000多人次,学员年龄涵盖老中青幼各年龄段。(二)彰显特色,努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努力繁荣文艺创作。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素材,组织创作编排舞蹈、音乐、戏剧作品40余件、书画和摄影作品50余件。男女声二重唱《千年珠水谣》获广东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区流行舞基地Speed街舞团在全球最高水平的专业街舞齐舞比赛中国赛区决赛中荣获亚军。海珠区选送的女子3人组合荣获广东省第十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广东赛区组合类银奖。歌曲《走进岭南走近十香》等荣获2011广州市群众文艺新作品征集一等奖。充分发挥十香园作为“岭南画派”宗祠和源头的积极作用,不断擦亮海珠区书画艺术及岭南文化品牌。十香园纪念馆常年开设诗情画意溯流源——隔山画派及岭南画派先师纪念展,举办特展:纪念赵少昂诞辰105周年艺术展、十香雅韵,岭南一脉——春睡、春潮画会联展等。截至2011年10月底,十香园纪念馆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原中纪委副书记徐青等领导以及欧豪年、黎明、梁洁华等岭南画派传人、后人先后前来参观。发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打造“岭南古琴”这一文化名片。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提高公众对古琴艺术的认识,海珠区精心策划推出了首届粤港澳岭南古琴音乐会,凝聚了一批粤港澳以及日本的古琴名家对古琴艺术进行交流探索,吸引众多古琴爱好者参加。古琴音乐会以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与珠三角咸水歌歌会和岭南书画艺术节共同构成海珠区文化活动三大品牌。(三)健全机制,推动文博工作稳步发展2011年1月28日上午,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文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文管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区内的邓世昌纪念馆、海珠博物馆、十香园纪念馆、粤海第一关纪念馆、潘鹤雕塑艺术园等海珠区文物博物单位,担负着领导、组织、协调全区文物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职责。文管中心的成立是对海珠区文博系统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海珠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事与喜事,也标志着海珠文化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不断完善区内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一是构建文保单位三级管理模式,评定海珠区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目前名单已向社会公布。二是积极推进海珠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摄像工作,截至2011年11月底,已完成90%文物点的拍摄以及所有摄像资料的后期制作工作,完成进度及质量情况受到省市普查办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三是继续推进潘氏建筑群保护规划工作,目前潘氏大院保护规划设计已完成专家审定。四是成立“海珠区博物馆之友”协会并举办区文物收藏家协会、博物馆之友会员藏品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收藏、鉴赏水平。五是配合做好三旧改造、大型建设项目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对东围(含大涌)、新洲、桂田村、沥滘村等多个城中村旧城改造项目提出文物保护工作意见,参与南华西社区整治和旧城改造文物保护工作。2.建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机制一是有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古琴艺术(岭南派)”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项目,象牙雕刻等4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小凤饼制作工艺等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许炽光等3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是加强非遗传承载体建设。广东岭南古琴艺术馆(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建成开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办公室,专门负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实施。三是在全市率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习活动,目前全市共有6所“非遗进校园”传承示范学校,全部都在海珠区,通过开办大课堂、举办传承班、发放宣传手册、张贴宣传画、展示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岭南古琴艺术”、“广州咸水歌”等特色教学工作。3.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一是继续推进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建设。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竣工并投入使用。积极筹备黄埔古村古港民俗文化旅游节,展现古港、古村风貌。二是全国目前唯一一座孙中山戎装雕像在大元帅府广场落成,雕像的竣工极大地丰富了大元帅府广场人文景观。三是十香园修缮保护二期工程第三标竣工,对一期及周边范围内园林景观完成升级改造,十香园二期工程全部完成。4.进一步提升文博专业研究水平一是开展“寻找致远舰官兵后人”资料收集和课题研究。发掘出48名致远舰官兵人员名单,接收致远舰官兵黄乃模后人黄培熙先生捐赠的一批珍贵文物资料。二是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黄埔古港古村研究会,深入挖掘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会近期将开展“黄埔古港古村保护发展思路研究”、“黄埔古港古村史料发掘与整理工作”等研究。三是推出一批文博特色书籍或专著。出版《走进黄埔村》,筹备编印《诗情画意溯流源》、《岭南画派与辛亥革命——海珠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四)充分发挥职能,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环境1.优化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行政许可审批。利用市文广新局将部分文化市场审批权限下放的契机,重新梳理了文化市场各类行政许可审批规定、办事指南以及审批表格等。对办证窗口进行改造、装修,进一步提高办证窗口的服务水平,2011年依法受理各类文化行政审批事项834件。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参与文化市场管理的作用。指导成立区歌舞娱乐专业委员会,全区17家歌舞娱乐企业全部成为该协会会员单位。三是完善市场布局规划。结合海珠区实际修订了《海珠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010~2012年布局规划》,制定了2012年新增网吧计划、《海珠区2011~2015年游艺娱乐场所审批实施方案》。四是认真推进机关正版化软件工作及版权执法保护工作,制定了区的实施方案,积极协调区府办、区科信局等部门做好正版软件摸查登记、采购安装和迎检准备等工作。参与广交会版权执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调处版权侵权纠纷8宗。2.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随着广州市委、市政府对海珠区进行了新的功能定位和新的产业布局,海珠区意识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需要和重要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实力强,资源丰富,才有内容和吸引力,才能形成规模,成为品牌。在“退二进三”中,工业旧厂房、旧仓库由于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能激发创意人员的创作灵感,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为此,海珠区抓住省、市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机遇,大力引导工业企业搬迁后发展创意产业。原广州纺织机械厂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原则,建成以服饰、时尚、文化为主题的广州T.I.T纺织服装创意园,被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创意创业基地,现在有30多家服装名企进驻,引进了如刘洋、屈汀南等全国服装十佳设计师,吸引了大批商户前来举行时尚秀。位于白鹅潭江畔的太古仓是广州近现代对外贸易和港口运输的重要历史遗迹,曾经是英商太古洋行的仓库,用来支撑码头的建筑钢材从英国曼彻斯特运来,历经80年风雨至今未生锈。20世纪60~70年代,太古仓成为知青下乡奔赴海南的出发点。如今,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太古仓已变身为广州“最潮”的创意产业园区。这是广州港集团借乘广州市“退二进三”东风,实现产业转型的典范。这个华南地区最古老的T型码头,已改造成为以服装和时尚产品设计、配套电子商务为核心,集聚多种高端业态的新型创意产业园。此外,还有以动漫产业为龙头的广州环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以引入科技型、工业设计和文化艺术类企业进驻的海珠创意园,工业大道中的浩诚创业园,等等。海珠区的创意产业园区不断涌现、蓬勃发展。二当前海珠区文化发展状况分析2011年,海珠区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然不足,文化活动资源与群众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海珠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面积比较低,对照文化部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区图书馆场地面积、藏书量、阅览座位差距巨大,随着进馆人数的不断增加(2012年预计达到75万人次),已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街道文化站普遍存在场地面积不够或被挪用现象,社区文化室面积达到市的要求的仅占1/6。二是公共文化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以公共图书服务为例,海珠区西部地区为区图书馆所在,分馆较多,资源较为丰富,图书利用率较高;东部地区图书资源较为缺乏,读者到西部地区借阅图书距离较远。因此,在东部地区建设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图书馆二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当务之急。(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文化经费投入不足,2008年区财政划拨每条行政街20万元的文化专项经费,2008年之后街道反映已经没有这笔专项经费了。非遗经费现每年仅有10万元,基本用于扶持非遗进校园活动,难以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和保护。区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博中心下属各馆免费对外开放后,经费严重不足。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缺乏配套的城市规划和政策法规支持,制约了歌舞、影剧院等传统文化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三是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协调沟通机制仍然没有建立。海珠区至今未成立区创意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未能有效发挥领导小组的组织、指挥、沟通协调作用。(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一是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不突出,文化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力不足。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仍有待加强。文化产业园区规模、企业数量及质量仍亟待提高,园区内企业仍各自为政、集群发展态势,有待完善。二是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水平与海珠区的经济发展、居民需求不相符,较其他老城区相对滞后。三是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甚至配套完全跟不上。“有景点,没配套”的现状制约了旅游的推广和发展。在景区和创意园区的硬件建设规划时,应同步考虑旅游发展,高标准完善专用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景区导视系统、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四)文化品牌效应仍然不够深入人心近年来,海珠区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品牌活动,如岭南书画艺术节、珠三角咸水歌会、粤港澳岭南古琴音乐会等,宣传推广工作有待加强,要获得广大市民的认可尚需一定时间。三2012年海珠区文化发展预测2012年,海珠区文化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内涵为依托,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文化名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1.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积极采取措施,利用文化公建配套用地,整合地区资源,与有关企业、楼盘、会所等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继续开办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以填补文化阵地的不足。建设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工作。开创海珠区图书网络化流动服务。依靠海珠区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图书流动服务点,开展“舒适借阅”图书流动配送服务。读者在家里登录图书馆网站,预约所需图书,由图书馆安排配送至距离读者最近的分馆或流动点,读者即可实现就近借书、还书。2.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探索多样化的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方式,保证公共文化设施正常开放,提高利用率。在新建住宅小区、大型建筑、旧城改造等工程中大力引进城市雕塑,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氛围。制定并推行《海珠区文化站、文化室管理工作细则》,规范基层文化工作制度,逐步解决基层文化队伍、管理和经费不到位等问题。3.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室,每个街道推1~2个社区文化室作为示范点重点建设。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遍布全区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以及农民工子弟学校、部队等服务点,主动将图书送到群众家门口,定期为残障人士提供阅读服务;增设培训基地、门类和班次,部分科目实行免费或象征性收费辅导,让更多青少年和老年人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实施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定期送戏进工厂、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职工书屋、俱乐部、职工之家等员工文化设施,与工厂、企业共建企业文化服务机构和服务点,选派专业干部深入企业进行文化艺术辅导,不断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企业文化品位。(二)坚持品牌战略,不断扩大海珠文化的号召力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传统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项目,按照“一区一品牌”和“一街一特色”总体目标,提升岭南书画艺术节、广东岭南古琴音乐会、珠三角咸水歌会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以繁荣全区文艺创作为目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及地域文化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力争每年有更多的文艺作品参加省、市比赛和全国比赛。不断完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通过自我创作、专家认证、组织帮扶和艺术产品交易等方式,进行立项运作。举办第三届珠三角咸水歌会,做好第三届岭南书画艺术节的预热和筹备活动。组织作品参加2012年省戏剧小品“花会”和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组队参加广州国际合唱节。继续做好羊城之夏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三)不断开拓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培育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发展。依托高校,提高产业创新能力。集聚辖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联动网络,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品牌,带动产业规模发展。发挥广州日报社、广州广播电视台、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和T.I.T纺织服装创意园、太古仓码头创意产业园等的品牌效应,采取积极措施,促成影视传媒、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群落。依托优势,丰富产业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海珠区书画、非遗、生态等资源优势,培育岭南书画产业链,探索非遗产品市场化,打造环岛游等旅游精品,形成具有传统岭南特色和现代都市风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四)统筹开发利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发掘岭南水乡、千年商埠、书画之乡的历史文化底蕴,推进十香园三期等工程建设,打造黄埔古港古村、小洲村、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潘鹤雕塑艺术园、大元帅府等文化景区。加大对岭南古琴、广式家具、陈李济中药文化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一是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利用岭南古琴艺术馆(非遗展示厅)传承和宣传海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定期举办各类展览、雅集、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使之成为海珠特色活动平台。争取更多的普查项目进入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样本
- 重型废钢采购协议
- 代理记账与办公自动化合同
- 每月服务费用合同
- 个人职业操守保证宣言
- 工程承包合同样本
- 网络运维服务协议
- 房屋交易合同说明
- 招标代理机构比选评价
- 严守保密纪律忠诚使命担当
- 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 中药材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目录
- 环境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台账
- 框架柱+剪力墙工程施工钢筋绑扎安装施工过程
- 苏州预防性试验、交接试验费用标准
- 最新【SD高达G世纪-超越世界】各强力机体开发路线
- 泡沫混凝土安全技术交底
- 完整MAM-KY02S螺杆空压机控制器MODBUSⅡ通信协议说明
- 《纳米材料工程》教学大纲要点
- 长春市劳动合同样本(共10页)
- 南京禄口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项目融资分析报告(第一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