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市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对策研究报告
一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一)公民科学素质定义及测算“科学素质”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Literacy,是1952年由美国教育改革家科南特(J.B.Conant)首次提出的。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科学素质明确定义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目前国际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常用“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来表现某一国家、地区或人群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该“比例”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来测量。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我国和欧、美等国家与地区,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家普遍采用的测度、分析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内容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三部分内容。其中,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是核心指标,用于测算“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是指达到“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指标判定标准的公民。具体地说,是指在了解科学知识(科学术语、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是指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二)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高水平科学素质的劳动力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现代经济也需要更多具备科学素质的消费者。与这种经济方面的理由同等重要的是:在21世纪,民主政府的维持也会依赖于公众更多地理解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的公共政策争论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有效参与其中。公民的不同身份及社会需求,都需要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建设创新型国家,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高技术、前沿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应该是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所涵盖的不仅是科学创新,还包含技术创新以及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全民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由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活动来构成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所以,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中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目前,中国科协依据该目标与福建、安徽、贵州、云南、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份签订了“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共建协议”,把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目标纳入当地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二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评判广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广州历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广州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3年的2.4%增长到2010年的5.5%,高于2010年3.27%的全国水平,比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4.59%)高近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来看,广州城市公民和农村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均呈增长趋势。公民利用网络新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高。依据2010年广州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广州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为44.3%,仅低于同期北京的48.4%,高于上海的42.5%、杭州的36.3%、苏州的10.7%。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州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广州于2000年就颁布了《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明确规定了政府等相关部门在科普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科普投入主体,为促进“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科普工作网络格局形成奠定了法律基础。《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广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将加强科普工作促进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为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广州已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除个别外)都建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或者联席会议制度。区、县级市政府则建立了区、街道(镇)、社区三级科普工作体系。这为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市民科学素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十一五”以来,市、区两级财政科普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2465.5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617.67万元。2012年,市本级财政安排科普经费4247万元,比2011年安排额增加了1679万元,增幅达到65%。科普经费的增长为科普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财力保障。尽管广州公民科学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与先进城市相比,公民科学素质不容乐观,科学素质水平仍然较低。这不仅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较发达状况不相适应,而且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落后于京津沪等城市,城乡发展明显不平衡尽管广州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稳步提升,但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偏低。第一,与我国同等级大城市相比,市民科学素质水平不高。根据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5.5%)明显落后于上海(13.7%)、北京(9.6%)等较发达城市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而且也低于杭州(6.9%)、苏州(6.5%)等经济发展较好城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第二,广州城镇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较低。2010年广州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广州的城镇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7.7%,低于上海的14.7%、北京的13.0%、苏州的8.7%,仅仅稍高于杭州的6.3%。这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第三,城乡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大。广州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3%,从广州历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看,广州农民科学素质水平增长缓慢。(二)公民对科学事务的兴趣不高,科普与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广州公民对科普活动参与程度不高,兴趣低。从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广州等5个城市2010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来看,在未参观过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原因中,广州公民选择“不感兴趣”的比例最高。广州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的公民比例在5个城市中最低,“不感兴趣”比例也最高。公民参与科普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对科技缺乏兴趣,无法满足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缺乏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永续动力。(三)科普资源分布不均,专业性科普与大众感知存在差距广州已命名科普场地分布不平衡。依据2011年广州科普场地调查报告,已经命名的科普场地多分布在越秀区、天河区、荔湾区和番禺区,占了总数的67.2%。较为偏远的地区科普场地资源较少。广州公民对科普场馆的利用率不高。依据2010年广州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广州公民参观过“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比例为38.6%,低于上海的63.9%、北京的58.6%、杭州的41.4%;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的比例为37.4%,低于上海的52.3%、北京的49.6%、杭州的48.2%、苏州的46.8%。(四)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较少来源于专业媒体广州公民获取科技信息时,较少选择图书、期刊等专业媒体。根据广州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广州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主要集中于电视(90.4%)和报纸(76.1%),其次为互联网(44.3%)、与人交谈(36.9%)。与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相比,图书、期刊的利用率相对较低,获取渠道较多地集中于电视和报纸。与电视和报纸相比,图书、专业性期刊等媒体获取的科技信息的科学性更高。(五)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格局需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缺乏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系统性共识和策略,目前多局限于嘴上讲讲、会上谈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系统整体推介,科学素质工作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政府不少部门普遍缺乏对科学素质工作的了解,更谈不上重视该项工作。而对于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内涵和要求,部分政府部门和市民知之不详,认识肤浅,说明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亟须加大普及和推广力度。(六)不足原因分析产生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政策决策层面的,也有社会参与层面的,等等。简单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1.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公民的文化程度对公民科学素质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推算,广州常住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4年,而同期苏州市11.66年、北京11.1年、上海为10.55年。作为城市区域的荔湾、越秀、天河、海珠、黄埔等5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作为农村区域的番禺、白云、花都、南沙、萝岗、增城、从化等七区(县级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0年,城乡受教育年限比为11.3∶10。[1]2.科普工作缺乏重视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离开学校后或进入社会后的科学素质提升任务主要由科普工作任务来承担。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面广、任务重、见效慢。由于对发展科普事业的认识不足,科普工作一直缺乏相应资源配置和投入。随着《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科普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科普工作人员也需要提高从业能力,满足科普事业的需求。3.提升市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措施缺乏刚性要求广州按国家的要求,虽然明确了到2015年全市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努力目标,也提出了有关的工作方案和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些工作方案的措施还缺乏刚性的要求,如何细化和落实还须有相应的运作保障机制。比如广州正在推进幸福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在第一阶段社区和乡村建设中也明确提出了很多目标和措施,但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指标,却没有列入其中。由于缺失对市民基本科学素质提升的要求,幸福社区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不完整的。4.文化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广州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广州人务实、讲求实用、重商。以2010年对职业声望和期望的调查为例,广州公民认为声望最好的是教师和科学家,而期望子女从事的却是政府官员和医生。从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来看,特别强调吸引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增强人才集聚能力,而对城镇劳动者、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考核没有纳入创新型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相关政策措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城镇劳动者是实现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永续动力。三提升广州公民科学素质的对策建议落实提升市民素质工程,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各部门要把提升市民科学素质工作作为广州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从自身实际发展特点和要求出发,借鉴同等级城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先进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科普投入,创新工作模式,努力促进广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进一步优化政策机制环境1.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共建机制,完善目标考核体系逐步将公民科学素质指标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加大《科学素质纲要》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中的比重,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职责和任务要求。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人员(包括科普专兼职人员、科普志愿者)、大众传媒建设量化指标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结合在一起。如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中,将公民科学素质指标(CSL)纳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评价体系,提出到2020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居民科学素质达12%等。再如浙江省在2011年将“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等指标纳入“浙江文化发展指数”;2011年11月18日,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通过《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要求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2012年,修订了《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县城、城区)测评体系》,将科普经费、科普活动、科普设施、科普队伍等列为测评指标;2012年12月,浙江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将“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作为“精神富有”的重要内容,列入“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浙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将公民科学素质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共识。落实中国科协实施的公民科学素质共建机制,结合广东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以及同等城市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结合公民科学素质现状明确广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提出到2015年广州公民科学素质超过8%的水平,该水平位于我国东部发达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前列。积极向各级政府宣传该项目标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各种形式获取各方面对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支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广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监测评估制度,尤其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群以及农民群体的监测评估,及时了解不同群体科学素质的发展变化,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2.加大科普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制定落实措施新型城市建设对科普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加快观念创新,完善科普公共政策体系,推进科普工作的战略性转变。通过制作印发宣传册等渠道方式,加大对《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等科普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引起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领导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增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科普意识,提高市民、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结合广州新型城市发展,公众对科普的需求,进一步修订《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法规,提出具体化目标和要求,加强与科技、教育、科普等政策法规的相关措施结合,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3.进一步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更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他们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作用。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建立了公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其办事机构分别设在市科协和市科委,加强了市科协与其他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上海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公务员局,设立上海市干部科技教育培训基地,举办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培训任务;针对未成年人,联合市教委设立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科学教育推广项目办公室,办事机构设在市科协,共同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系列工作;针对重大科普活动,建立部门合作、系统联动、社会动员机制;针对大众传媒,建立大众传媒的合作机制,发挥大众传媒的科普功能,拓展大众传媒的传播载体。(二)进一步明确科普能力建设目标,探索设立科普专项进一步结合地区特点和实际,探索实施加强本地区科普服务工作的专项。广州应继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相关目标的设置,应在科普基础设施、大众传媒、科普人才等方面设置具体目标,在各目标下设置具体的科普专项,各目标之间互为支撑,有力地提升广州科普能力建设。如北京市结合地区特点和实际,在全国率先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调动社区科普工作积极性,加强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设立科普服务专项。(1)在大众传媒方面,研究设立广州大众科普传媒专项,鼓励支持电视、网络、手机等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制作,充分发挥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数字橱窗等新兴媒体的科普作用,促进科学文化氛围的建设。(2)研究设立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科学素质专项,定期监测评估外来务工人员科学素质状况,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依托企业等机构加强科普培训和宣传工作,在城镇化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3)研究设立提升广州农村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能力专项,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普活动支持等方面,加强科普资源向广州农村青少年群体的倾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技兴趣。(三)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带动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重点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公民科学素质差距。广州整体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于北京、上海、杭州和苏州,农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力度。通过试点,逐步实施广州科普示范镇、科普示范村创建工程,发挥示范镇、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农村科普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科普惠农项目的配套支持力度,不断扩大科普惠农覆盖范围,提升科普惠农效果。加强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合,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民需求,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继续推动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城镇劳动者需求,通过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等方式,进一步加大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各类城镇劳动人口的从业择业能力,开展技能培训,培养知识型职工。同时,围绕创新城市建设战略的需求,重视群众性创新活动,搭建展示平台,鼓励技术创新,鼓励职工开展发明创造、提出合理化建议,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开展适合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积极开展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基础工作。充分利用广州青少年科技场馆服务功能,扩大“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活动范围,促进馆校结合;建设广州数字科技馆,拓宽展教方式,开展网络体验。扩大传统科普活动品牌的影响力,提高科普活动质量和效果,继续实施“科学大使行动计划”“千师万苗工程”“大手拉小手科学传播行动”等活动,加强宣传,扩大范围,进一步向郊区和农村未成年人倾斜。举办广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加大表彰和奖励力度,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参加,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加强科普与教育的融合,探索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和新内容。坚持普惠教育与拔尖人才培育相结合。如上海市建立科学教育推广项目办公室,在学校建立科学教育推广项目工作组,推进以“一会一品、一校一课”为特色的科学教育工作。开展以做中学案例及科技“资料包”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试点工作。联合市教委、高校、中学共同开展中学生拔尖人才培育计划。举办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开展科学教育推广项目教师培训、青少年科技创新咨询、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展示等活动。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州科技教育资源,不断扩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结合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项目,深入开展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与创建创新型城市和文明城市等工作结合起来,以社区为基础,以科普为动力,推动文明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科普活动品牌工作,将社区科普活动常态化和制度化,深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实施科普示范家庭(户)评选计划,充分发挥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提升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老年人的科技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大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开展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有效措施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作用,着重加强社区科普服务站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创造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社会环境。(四)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普资源配置,提高科普资源利用率加强科普资源区域合理分布。未来工作中,多关注郊区和农村地区科普资源的分配和建设,尽可能将科普资源向该地区倾斜。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的流动资源优势,开展经常性、群众性、广覆盖的科普大篷车活动,尤其是在科普资源较少地区,因地制宜,加大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特色资源的应用配置,缓解其科普资源不足的现状。加强对科普基地项目支持,进一步改善基地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场地功能,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科普场地资源合理布局。加大科普作品创作和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科普创作人员,鼓励并扶持科技工作者参与创作科普优秀作品。充分利用广州高校科研资源较为集中的优势,积极开发科研领域内的科普资源,如开展街头科学咖啡馆、开放广州市属大学的实验室等,搭建公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在这方面,北京的经验可以为广州提供借鉴。北京市充分利用科研和教育资源为科普服务,建立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首都各种科研教育资源为科普服务;积极发挥科技工作者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科研工作者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建立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举办首都科学讲堂,实施“科技套餐配送工程”,依托40余家涉农科技团体,组建了1200余人的科技专家志愿者队伍,面向京郊13个区县累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000多名,推广新技术新成果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陶瓷纤维市场竞争格局与前景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造纸机械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蚝肉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矿渣粉产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子铜箔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受众与视听率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关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软件测试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ZARA服装品牌策划》课件
- 员工赔偿金保密协议书(2篇)
- GB/T 44828-2024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
- GB/T 44865-2024物联网基于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的动产监管集成平台系统要求
- 燃气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
- 第三章-自然语言的处理(共152张课件)
- 2023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第3课《国旗国旗真美丽》说课稿
- GB/T 44255-2024土方机械纯电动液压挖掘机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 DL∕T 1785-2017 电力设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