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代我国国有演艺院团改革发展及展望
第一节十八大以来探索实践与新时代展望一十八大以来国有演艺院团探索实践(一)坚持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针对我国文艺工作存在的不良倾向和各种问题,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为开创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建设新局面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2013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就落实和强化对转制院团的政策扶持、促进转制院团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加强转制院团改革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提出14条政策;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2014年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2014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等,这些密集出台的文件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迈进,为国有表演艺术院团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五年来,我国国有演艺院团在文艺创作方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在文艺创作方面,精益求精、潜心磨砺,生产出大量优秀作品;在院团管理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进入文化市场,深化文化金融合作,促进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6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从165万场增长到231万场,观众从9亿人次增长到11.8亿人次,演出收入从82亿元增长到130.8亿元。[1](二)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些指示为国有表演艺术院团改革发展提出了基本遵循。[2]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实现“双效统一”作为制度固化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为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意见》明确了社会效益的原则要求,就是始终坚持正确文化立场,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为使社会效益标准可衡量可考核,《意见》结合不同类别企业的宣传文化主业,提出了对社会效益的具体要求,制定可量化、可核查的社会效益考核标准,明确社会效益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并体现到有关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中。[3]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为国有演艺院团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明晰了方向,而且注入了正能量,使其能够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不仅在经济促进方面、更要在社会服务方面更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三)坚持分类改革的科学路径文化领域所涉行业部门众多、差异较大。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切实依据行业部门以及不同类型文化企业的实际状况坚持分类改革。2016年9月,中宣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的意见》,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大框架下,充分体现文化例外要求,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相衔接;依据企业战略定位、功能作用、改革发展现状及其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文化企业分为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传播渠道、投资运营和综合经营5种类型,区别对待、分类改革,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根据国有文化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改革要求,不断完善业绩考核、领导人员管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具体方案,提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落实。作为国有文化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演艺院团,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依据自身状况坚持分类改革的科学路径。2017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市属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任务,实现国有文化资本布局结构更加优化、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更加完善的总体目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北京市推动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为国有演艺院团深化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将为全国国有演艺院团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二新时代国有演艺院团改革发展展望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由此为新时代国有演艺院团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了新动力、新格局、新气象。新时代国有演艺院团要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助推改革。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国有演艺院团改革发展虽然困难大、问题多,但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过程中,立足于深厚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国有演艺院团改革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破解难题,找到出路。新时代国有演艺院团要以更加综合有效的措施促进改革。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整体发力、多点突破的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国有演艺院团改革发展将更加自觉地被纳入到总体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在要素与产品、供给与需求、部门与行业、管理与服务、政策与措施等多方面更加强调和强化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差异性,尽可能营造改革的氛围和环境,创造改革的机遇与条件,减少改革的阻力与困难。新时代国有演艺院团要以更加开放的战略格局引领改革。新时代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国有演艺院团的改革既要放在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环境中去考察,也要放眼全球发展大势去审视。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有演艺院团改革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握当前国家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诸多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契机,增强内外部改革的动力,在开放中求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不断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第二节改制与国际化突围——以重庆演艺集团为例2003年重庆成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多次对重庆把脉定向,指导重庆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到现在重庆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有院团及演艺市场的改革初显成效。一重庆市国有演艺院团改制状况(一)改制做法重庆市主要通过转企改制、整合资源、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着力深化保留事业体制院团的内部机制改革四种方式推进院团改革。8家市级院团中,6家为企业性质院团,另2家为公益二类院团。院团共有人员2160名,在职1142名,其余为离退休人员,资产总额为31318万元。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市级专业文艺院团共创新排演重点舞台艺术作品15台,荣获各类全国性重要奖项64个。演艺市场作为满足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院团创作生产链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重庆市采取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配合的方式,主要通过搭建演出平台、规范行政审批、拓展公益演出三方面培育演艺市场公平公正发展。(二)改制经验1.搭建演出平台,简化审批手续搭建演出平台的方式着力打造了两大演出品牌,即重庆市艺术节以及重庆演出季。其中艺术节属于综合性的节庆活动,演出季则偏重于商业性活动,均能够达到刺激创作、促进交流、吸引观众、带动市场的作用。演出季商业性活动主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赞助、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了“五个一点”的筹措方式,降低政府经费投入,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届国内外精品剧(节)目在15台左右,演出共计100场左右,吸引观众10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到75%,市外演出剧目上座率则高达90%以上。其中,政府补贴约100万,票房收入则达到3000万左右。同时规范的行政审批流程则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方便群众办事。2.拓展公益演出重庆市组织了市级层面的“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每年演出场次约为1000场,各区县也组织了相应的公益性演出,市场反响热烈,并制定推出低票补贴方案。3.试点探索转企改制改革前重庆市有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2005年重庆市以歌舞团作为文化改革试点单位,划转到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转企改制。试点先行的做法使得重庆市在全面推进转企改制时有了一定的经验,对于转企改制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通过试点提前预判,为下一步转企改制提供坚实的保障。4.整合艺术资源及市场要素重庆市将比较成熟的院团重庆杂技艺术团、重庆市曲艺团、重庆市越剧团三家院团与重庆市演出管理处(公司)合并成立了重庆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实施4家单位转企改制。重庆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各类艺术资源及市场要素,在转企改制后激发了巨大的艺术生产力和创造力,从改制前的经营收入约3000万元,改制后至2014年高达1.68亿元。公司先后承办各类演艺活动,积极开拓以杂技为主的海外市场。虽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是重庆市演艺集团证明了转企改制、整合资源的可行性。5.依托文化旅游资源重庆市有丰富的旅游及人文资源,在之前的改革中重庆市将京剧团、话剧团划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中心,依托红岩联线的资源平台打造特色剧目,发挥重庆市文化旅游的优势构建特色品牌,以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历史,开拓演艺市场。6.着力深化保留事业体制院内的内部机制改革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歌剧院(交响乐团)2家院团暂时保留了事业编制,重庆市对这两家院团实行企业化经营,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推进内部机制改革有助于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深化院团改制,培养院团企业化经营意识,提高院团的市场竞争能力。二重庆演艺集团国际化道路(一)演艺院团走国际化道路的动因2013年7月,文化部进一步简化了涉外审批手续,重庆市抓住政策松绑的机遇,积极挖掘境外资源,引进精品剧目观摩学习。演艺院团在国家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将中国元素推广到国际平台,宣传中国核心价值观,演艺院团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二)重庆演艺集团国际化的经验在重庆市演艺集团走出国际化道路,将重庆市的文化符号打入主流欧美市场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民族元素未必就是世界元素由重庆市演艺集团下属重庆市杂技团所创作的杂技剧《花木兰》的“走出去”并不顺利,在进入法国时就曾被法国专家否定,原因是这一杂技剧虽然精彩,但法国观众不一定能够看懂。于是重庆市杂技团对《花木兰》进行了改造,缩短了故事情节,代之以中国元素浓厚的变脸、舞龙等表演,并增加了“法国版圣女贞德”的营销概念。最终《花木兰》在法国成功演出,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巴黎凤凰马戏城大棚里场场座无虚席,上座率居于同时在法国演出的团体之最,甚至超过了久负盛名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花木兰》打入法国的一波三折正可以看出,院团作品在推向国际时应当考虑到各国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理解偏差,中国观众可以体会的故事不一定能够被国外观众接受。民族题材的作品想要在国际上被认可,必须要从节目形式、营销手段等方面随机应变,适当融入当地元素,用国际通用的方式来讲中国元素的故事。2.了解当地表演文化《花木兰》在法国的表演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改动,“钻地圈”的节目中,演员在钻过最后一个地圈的时候会刻意在第一次失败,然后再次进行挑战后成功。这样的表演方式源于一次“钻地圈”真正的失败,那次失败后演员再次挑战成功时收获了法国观众十分热烈的反响。在这次失败中,法国的演出商建议演员们以后都不要在第一次就钻过最后一个地圈,他的理由是:失败一次后的成功,更能引起观众的欢呼和关注。这显然与中国力求完美的表演要求不相符,法国的观众更喜欢看到演员不断挑战最后获得成功的这种努力精神。国内外观众审美的差异使得作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要特别关注当地观众的观看偏好,了解当地的表演文化并做出适当修改,才能更好地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更好地吸引国外观众群体。有时候演出中的“小失误”也可以转化为表演的“大成功”。3.院团节目也可以糅合多种元素作为杂技剧目,《花木兰》同时还融合了舞蹈、武术、川剧、魔术等多种元素,在保持了原有的杂技表演基础上,这些新元素的融合使得整部作品即不乏惊心动魄,又表现出优美、极具感染力的一面。其实院团国内外的表演节目都应当有敢于尝试创新的精神,引入多样化的元素能够使节目的衔接更加平顺,更能烘托故事氛围。4.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在重庆市演艺集团的西班牙子公司ELAICULTURAL独立承办的《花木兰》演出中,出现了缺乏专业的领座员、演员不熟悉场地导致站位有偏差、开合大幕的不是专业人员等细节上的失误。这些细节上的不专业会影响到国外观众对于作品整体评价,因此这就要求院团进一步细化分工,在演出前对剧院地形进行详细了解,不仅要考虑到节目的演出效果,还应当关注剧院内观众的观看效果。5.熟悉各地观看文化不同地区的观众对于作品的反应表现方式不同,鼓掌欢呼不是观众仅有的表现方式。法国观众在观看《花木兰》时就曾用跺脚的方式来表现对节目的欣赏。这就需要演员在表演前对观众的观看文化有所了解,调整演出心态,及时适应各地文化的不同,以免影响表演。(三)重庆演艺院团国际化的现状重庆市在改制中将重庆市杂技艺术团、重庆市曲艺团、重庆民族乐团、重庆演出公司等多个院团整合成为重庆演艺集团,该集团拥有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大剧院(33%股份)、重庆涪陵大剧院、重庆山城曲艺场4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剧院,并在美国建立了1个演出基地。除此之外,重庆市演艺集团还在西班牙成立了子公司ELAICULTURAL,该公司于2014年独立承办了杂技剧《花木兰》赴西班牙的商业演出。2014年重庆市涉外演出引入了音乐会、歌舞剧等高雅艺术类演出,根据统计,2014年全年共引进涉外营业性演出181台,共演出10214场,来访演艺人员及团体2373人次。共取得演出收益13710万元,较2013年分别增长15.3%、111.6%、47.7%、47.1%,输出演出剧目423场,较去年增长56%。三未来重庆市国有演艺院团改制及国际化发展(一)对院团进行顶层设计做好对院团的顶层设计要求相关部门要同时考虑到院团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作用以及不同艺术门类院团所具有的独特特性。明确各个艺术院团的定位,文艺院团能够提升国民文化艺术修养,在建设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改革中要求文艺院团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一味迎合市场是不合理的,建议对院团进行分类改革设计,使之在融入市场的同时坚持自我艺术品位与追求,激发院团内的创造力。(二)合理配置院团资源在此前改革中重庆市将市歌舞团划转到广电集团,市京剧团、市话剧团划入红岩联线,在实践中已经发现了资源分散等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改革之中重庆市也提出了对管理体制的新完善,重新划分了各个院团及管理归属。创新行政部门对文艺院团的管理模式,实行了年度考核制度,推行院长聘任制等。针对一些院团至今仍旧没有场地,同时又存在一些剧院利用率低的问题。在下一步改革中重庆市分配各个院团进入剧院中,同时进行试点推进剧院体系改革,形成完整的运营体系,从经营场地变为经营节目。同时,为每一个进入剧场的院团配置每年50场演出的额度,划拨合适地块,合理核定剧场的运行经费,确保进入剧场的院团正常运营。引导院团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已转企改制的院团进行企业化管理,逐步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这些院团的各项管理机制及财务审核机制,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对于仍旧保留事业编制的院团,应当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培养其以企业意识进行院团管理。(三)增加公益性演出根据调研资料看,公众最喜欢的公众文化服务分别是看电视、看演出。公益性演出能够吸引消费者,引起一部分观众对于文艺院团表演的兴趣与关注。因此加大公益演出的次数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固定观众群体。此外增加公益演出次数还可以培养、锻炼、发掘艺术工作者。所以应当在下一步改革中继续加大公益演出的力度,完善公益演出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可以参考北京市公益性演出招标方式,公开招标公益演出服务商。第三节品牌建设与海外推广——以北京京剧院为例一北京京剧院改革与品牌建设(一)充分做好剧院自身建设,奠定京剧品牌基础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团体,北京京剧院不仅是流派传承特色最为鲜明、艺术底蕴最为深厚、人才梯队最为健全的团体,也是紧跟时代步伐、敢于锐意创新的京剧院团。北京京剧院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国有文艺院团,逐步开启内部深化机制改革,形成自我发展活力之路。建院30多年来,北京京剧院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北京京剧院再次抓住发展机遇,在秉承与发扬京剧国粹艺术的过程中,通过品牌化战略链接市场,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模式,为剧院保持传统市场、开拓新市场打开了局面。2011年,北京京剧院以生产经营为落脚点,强调专业化运作管理,积极开拓市场,除内地演出外,先后赴我国台湾、香港和荷兰进行文化交流。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和谐北京京剧院,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立北京京剧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北京京剧院良性发展。(二)产学联合,共同探索贸易之路1.共建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北京京剧院是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在国内戏曲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外的名望也颇高。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致力于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在文化贸易领域研究中有突出的优势。2012年3月26日,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落地北京京剧院,双方牵手共同组建“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在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北京京剧院拥有丰富的演艺资源与实践经验,研究院拥有一流的研究团队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在文化贸易领域研究中始终处于前沿地位。双方的合作汇集产业一线实践与理论研究资源,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共同宗旨,放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创造性地开展相关研究,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不断提升北京京剧院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更快更好地推进京剧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中心的建立是学术机构落地文化企业的创新性实践,是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的重要尝试。以研究中心为依托和平台,研究院与北京京剧院进行了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务实高效的合作,这些合作在国际出口方面的显著成绩为北京京剧的出口贸易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支撑,有力推动了北京京剧的传承、发展及其国际化。2.为京剧译名正本清源,奠定品牌基础长期以来,京剧的英文“BeijingOpera”翻译为“北京歌剧”,这不仅不能体现出京剧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能很好地呈现出京剧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容易使观众将京剧与西方歌剧混为一谈,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京剧内涵。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受北京京剧院委托为京剧译名正名为“Jingju”进行学术论证,经过多位京剧艺术家、语言文字专家、翻译专家、文化专家、经济学家反复研讨论证,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应将京剧的英文名称音译为“Jingju”。通过正本清源,可以正确传达出京剧作为国粹的文化内涵,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突出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表演艺术的魅力与影响力。在北京京剧院国际商业巡演中,“Jingju”获得外国观众的普遍认可,逐步树立了品牌,为开拓国际演艺市场奠定基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专家学者们对“Jingju”音译的本色把握。3.百部经典中英对照,促进京剧海外推广为塑造北京京剧品牌,便利北京京剧的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以北京京剧院百部经典传统剧目介绍为对象编撰《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英对照)》。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京剧艺术家、京剧理论研究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典文学专家、经济学家、语言文学专家以及来自国际团队的专家共30余人召开专题研讨会,经反复研讨论证修改,历时18个月,译本于2013年9月正式出版,并在第四届国际文化贸易论坛上正式发布。译本一方面保证经典故事简洁讲述,符合当代国内外观众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翻译工作的精益求精,促进北京京剧对外传播。此项目得到英方的4位专家全力支持,从受众需求方面建言献策,从语言阅读角度审定把关。书中选择百余部京剧传统经典,以浅显易懂的中英文双语综合介绍了京剧故事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无论是不懂戏剧的中国人,还是第一次接触京剧的外国人,都能通过这本书很快了解这些经典的京剧故事,领略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魅力。《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的出版发行,必将促进京剧的推广与传承,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三)革新观念,立体全方位推广,彰显京剧魅力北京京剧院勇于革新观念打破常规,通过呈现“文武双全”的经典剧目,引导海外观众了解和享受京剧特有的观赏与互动方式,立体化全方位的彰显京剧本色。在推动京剧的海外传播中,北京京剧院积极克服“外国观众看不懂文戏”的心理误判,一改演出主打武戏的惯例,率先将全本文戏搬上海外舞台。长期以来,无论是赴海外演出还是面向海外观众的驻场演出,无一例外地以《三叉口》《大闹天宫》《虹桥赠珠》等武戏为主,即便考虑一些文戏也是以舞蹈身段表演见长的《秋江》等小戏掺到武戏折子戏中。“外国观众看不懂文戏”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京剧文戏的海外传播与贸易。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北京京剧院先后将《状元媒》《白蛇传》《赵氏孤儿》《吕布与貂蝉》等经典大戏送上欧洲的舞台。把唱词、念白用中、英文及当地文字打在字幕屏上,开演前请当地有威望、有影响、懂京剧的艺术家或学者对京剧的艺术特色、剧情进行介绍,帮助观众入戏。演出被观众高度认可,看戏过程中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变化,演出结束后观众被京剧出神入化的表演和演员精湛的技艺所打动,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观众回味着神奇的表演、生动的中国故事、带着满意的神情离开剧场。自认为“外国观众看不懂文戏”的结果是自我封闭、以偏概全,将海外观众对京剧的认识带入误区,最终使京剧的海外传播成为空谈。中国和西方在观看演出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惯。西方人进剧场衣冠楚楚,演出中聚精会神,不做任何干扰演员表演的事,表示对演员的尊重。中国的传统演出项目更讲互动,演员表演出彩观众要叫好、鼓掌表示对演员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演员的演出激情。北京京剧院的京剧海外推广不仅是把剧目介绍到海外,而更进一步通过京剧的海外推广推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显得更有意义。让西方的观众学会用中国观众观看京剧的方式来欣赏京剧,一改在剧场里“规规矩矩”的看为“激情四射”的看,让他们体会中国观众观看京剧的乐趣,不失为推动京剧在海外传播的好方法。在“唱响之旅”欧洲站的巡演中,北京京剧院尝试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在开演前向观众介绍京剧的观演方式,并且告诉观众如果演出中观众不叫好、不鼓掌演员会不知所措。演出中,掌声、洋味的叫好声响成了一片,欧洲观众体会到了欣赏京剧的乐趣。除此之外,从了解京剧的服饰、京剧的表演、京剧的音乐、京剧的唱腔、京剧的文学、京剧的演员等方面观众都可以找到乐趣。(四)商业化运作探索海外市场“唱响之旅”、“传承之旅”海外商演的一大亮点在于名家同台和商业化规模的运作。项目启动伊始就秉持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的道路:坚持开门创排,不囿于门派所限,齐聚当今老中青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群英荟萃,共同演绎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坚持面向观众,每一轮演出后及时搜集观众反馈,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坚持面向市场,所有门票全部通过票务市场销售。海外巡演也坚持售票而不赠票,真正做到按市场规律运作、按商业模式经营、按国际惯例推介。事实证明,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力推动传统艺术面向市场、开拓市场,走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之路,用市场的力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用市场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发展,传统艺术才能不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创作和经营活动,多方面开拓市场,多渠道培育观众,传统艺术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实现自身价值。经过一年的运行,北京京剧“唱响之旅”的影响遍及欧亚两个大洲,“九大头牌”已成为具有相当市场号召力的品牌。只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以满足海外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适应京剧对外贸易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持之以恒,北京京剧的海外传播和对外贸易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五)京剧演艺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双管齐下推动京剧的海外传播和贸易,打造世界驰名院团,人才战略是关键。北京京剧院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京剧创作人才、表演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中不断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为创造高水准、高品质的北京京剧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储备,为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京剧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精心组织、设计“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作为青年京剧演员锻炼与选拔的重要阵地。通过擂台赛的举办,剧院为青年京剧演员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一方面为演员在专业素养如舞台表演实践中提供了锻炼和检验,有利于新人新作的创新和出现,为京剧表演艺术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为选拔和培养新人提供了途径,剧院通过选拔赛推出二十大优秀青年主演,二十大优秀主配演,优秀青年鼓师、琴师若干以及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优秀青年演员,作为下一阶段重点培养对象。在经营管理人才方面,京剧院以多种渠道汇集经营管理人才与资源。一方面,在长期的商演实践中,积极发现既懂得京剧演艺又具有经营管理潜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交叉学科的文化贸易人才。此外,京剧院在联手学界研究机构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战略规划和智库作用,为自身发展及海外贸易进行务实合作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二推进“北京京剧”唱响海外的具体路径和措施(一)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京剧的核心是“内容”,只有有着优秀文化内涵的内容才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才能够最终得到广泛的传播。北京京剧院秉承流派特色,被海内外公认为“京剧流派艺术的大本营”。京剧因为有这些内容而丰富,在贸易开放大环境下保留京剧的核心特色,保留京剧派别剧目的原汁原味,以防在各国文化交流碰撞中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在“开放中保护”京剧。另外,京剧的情节很富有故事性,也是简单易懂的故事。但是,要提高京剧艺术的市场竞争力,还要研究用什么形式讲故事,讲什么内容的故事,在京剧剧本的创作上多下功夫;要提高创作能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实现在创新中传承京剧。(二)巧用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20世纪初期,梅兰芳凭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艺术表演和独具特色的演出方式在世界上掀起了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热潮,是中国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一次对话,让世界人民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梅兰芳先生当年的巡演使国际社会深刻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际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由梅葆玖先生带队巡演,集合当今最优秀的梅派传人,精心组织10台具有代表性的梅派大戏,沿着梅兰芳先生当年的足迹,重走梅兰芳先生的巡演之路,能够再度把历史和现实很好地联系起来,利用梅兰芳先生所形成的文化影响力,吸引众多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到这次“双甲之约”的巡演项目的策划、组织、运作、观摩当中,再创办一场堪比当年的文化盛事。梅兰芳先生是京剧艺术乃至中国戏曲的名片和标志。利用梅兰芳先生这个名片和标志,集合梅派优秀传人,一起演出经典的梅派传统剧目,必将会带来集聚效应,引起观众及各界人士对京剧甚至是中国文化的广泛关注,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多样化教育宣传促进传播实效欧洲巡演的完美收官,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活动的广泛宣传,“唱响之旅”巡演出发前,剧院首先组织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对欧洲巡演在北京进行了“预热”。演出团到达欧洲后专门设计制作了活动画册,在演出现场进行免费发放,在演出城市的大街小巷张贴广告、海报及宣传单页,通过当地重点媒体进行连续报道,扩大了北京京剧“唱响之旅”活动在演出当地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票房销售,对欧洲观众了解京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每到一地都会安排专门时间,请当地有声望人士介绍京剧。在每场演出前,剧院还专门组织了主持人针对京剧艺术和演出剧情进行深入讲解。一是让欧洲观众了解京剧,起到普及作用;二是让观众对演出剧情先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便于看懂听懂京剧,也尝试着教授欧洲观众如何欣赏京剧,培养欣赏京剧艺术的受众市场。(四)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北京京剧院在京剧表演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支业务水平扎实,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合理的舞台表演队伍。首先,加强对剧目创作人员培养的重视。优秀的剧目是剧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京剧传统剧目的复排、改编、特别是新剧目的创作,需要大量具备较高业务素养与市场意识的高质量的创作人员。其次,加强对专业化管理和市场运作人才培养的重视。在面向市场的改革中,国有艺术院团共同面临着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市场运作人才的境况,对于传统艺术院团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以京剧院团为例,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对管理人员和市场运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他们具有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具备一定的京剧业务素养,懂行懂戏。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有可能施行有效管理,针对京剧特性寻找适宜的市场和商机,从而完成演艺经纪的使命。再次,加强对国际战略实施与国际市场开发人才培养的重视。京剧“走出去”与北京京剧院打造世界知名院团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外语熟练、熟悉国际演艺市场与贸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资源的不足将严重制约北京京剧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必然影响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走出国门的进程。(五)多学科平台助力京剧圆梦北京京剧院与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在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这一学术平台汇集了海内外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通过《北京京剧院打造世界驰名院团的战略研究》和《新形势下北京京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市场化的视角》两个省部级研究课题带动演艺院团和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能够使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理论真正服务于实践,以演出实践来推动理论完善与创新,必然促进京剧的传承与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第四节培育市场与创新经营——以陕西演艺集团人民艺术剧院为例2009年10月,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被重组进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转企改制以来,在陕西演艺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陕西演艺集团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紧抓人才队伍建设和精品创作,实施薪酬体系改革,培育话剧市场,有效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尤其是近5年来,明确了以小剧场小话剧为突破口培育市场、以大剧场为根据地“创新运营”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适合话剧艺术发展的成功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陕西演艺集团人民艺术剧院的改革突破(一)创新内部运营机制剧院改院长负责制为制作人负责制。2013年开始积极鼓励员工参与经营运作,聚焦发展,扩大合作,小话剧《欲望酒吧》是首个将原来由剧院领导负责的剧本选择、演员安排、制作成本等所有细节流程全部改由制作人负责的单剧目创作股份制作品,号召职工以自有资金或技术入股,演出收益按比例分红,首轮演出结束,该剧股东人均获得上万元的红利收入。之后的《画皮HOLD爱》《我偷偷的偷》《乱套了》等七部新剧将“剧目股份制”稳步推进,《风流的参议员》进一步由剧院的一位演员个人持股49%,剧院持股51%,共同投资打造。职工入股极大地提升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激活了国有院团的人才优势,在剧院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了员工的行业价值,在相同演出场次、相应演出强度下,剧组“股东”演职员的收入实现翻番,参股职工半年间的平均收入较往年已有显著增加。(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剧院不断完善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展创作、薪酬方面的改革试点。制定了《小剧场话剧制作规程》,为规范小剧场话剧的制作流程和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连续创演提供了制度依据;出台了《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薪酬制度》,确立“单剧目股份制”由多位职工与剧院联合投资创作模式,优化了分配机制,使职工与剧院共同受益。二陕西演艺集团人民艺术剧院成功经验(一)用小话剧打开市场通道剧院在西北地区建立起首个“周周有话剧”的专业话剧小剧场,确保每周有演出、每月有新戏,实现了52周常态化演出不断档的良性循环,推出一大批“短小、精美、惠民”的小剧场惠民演出剧目。5年累计原创及引进小剧场剧目30余部,共计演出7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淘宝店电子商务课程设计
- 2024至2030年一次性广告印刷筷套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重氮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初中英文短语课程设计
- 快乐与愤怒课程设计
- 山西省晋中市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福州三中高三冲刺模拟英语试卷含解析
- 湖北省咸宁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张掖二中2025届高考数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5届高三考前热身英语试卷含解析
- 肺结核的学习课件
- 心肺复苏术最新版
-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自测提分卷
- GB/T 9115.2-2000凹凸面对焊钢制管法兰
- 永久避难硐室安装施工组织措施
- 元旦节前安全教育培训-教学课件
- 芯片工艺流程课件1
- 化工原理设计-苯-氯苯分离过程板式精馏塔设计
-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
- IEC60335-1-2020中文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文翻译稿)
- 保险专题高净值人士的财富传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