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场结构、文化产业集群与我国文化产业运行
市场是产业运行的基础,市场的规模、结构及其集中度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水平。我国文化市场发育刚刚起步,市场规模有限,市场类型单一,市场结构不合理,这些均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深入地研究文化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在全面剖析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产业集群角度探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有序运行的途径。第一节文化市场及其运行[1]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需求和供给两股力量。我们分别从文化市场需求、文化产品供给及其内部结构方面分析我国文化市场的运行状态。一我国文化市场需求状况分析1.我国文化市场需求总体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我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约7480.5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约63.43%。从人均状况看,2004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575.5元,与2001年相比上涨了51.5%,增长幅度非常明显。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国内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从文化消费占全国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来看,2004年我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全国居民消费总额(58994.5亿元)的12.6%,与2001年相比上涨了4.4%。与同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并不低(见表4-1),可见我国文化产业需求面的主要问题是总量的问题,而不是比重问题。随着内需的不断扩大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总量必将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也将面临更加宽阔的市场空间[2]。表4-1主要国家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2.文化市场需求的城乡结构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市场的城乡差别比较大,城市文化市场与农村文化市场相比,无论是市场规模、市场层次,还是产品类别均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市场的城乡结构对于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运行影响较大,直接决定了我国文化市场的成熟程度。具体来看,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较2003年上涨11.2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在这种状况下,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达到了1032.8元,与2003年相比上涨了10.5%。与此相对应,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较2003年上涨11.9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247.6亿元,与2003年相比上涨了5.04%(见图4-1、图4-2)。图4-1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比图4-2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对比单从统计数字上来看,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是农村居民的4.17倍,城乡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而且我国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中很大一部分是教育支出,若扣除农村中小学学费、杂费,特别是供养大学生的花费,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将会更低,城乡差距将会更加明显。因此,虽然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有所增长,但总体看来需求不旺,开发农村文化市场,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仍将是文化产业需要面对的机遇和瓶颈。3.文化市场需求的地区结构文化市场的地区结构是文化市场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分别看我国文化市场的地区结构。从东、中、西、东北这样的区域结构来看,2004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总额分别达到了3424.96亿元、1586.03亿元、1549.78亿元和573.58亿元,四者比例约为48∶22∶22∶8(见图4-3)。图4-32004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从三大经济带的文化需求来看,2004年泛珠三角(不包括香港、澳门)、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总额分别为2577.85亿元、1197.41亿元和1582.58亿元,三者分别占据了全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总额的36.13%、16.78%和22.18%(见图4-4)。这三大经济带也是我国文化产业需求最旺盛的三个地区。图4-42004年我国三大经济带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从图4-3、图4-4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市场的需求分布基本与经济发展程度对应,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占据了我国文化需求的近一半,中部和西部相近,均为20%左右,东北老工业基地比重最小。而三大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的核心,占据了文化市场需求的3/4。这种需求结构整体比较合理,有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我国文化市场供给状况分析文化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力量就是供给能力。与强劲的需求相比,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整体不高。我们主要从文化产品和文化单位的角度分析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1.文化产业、服务总量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04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77个,文化馆2868个,公共图书馆2736个,博物馆1556个,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台50个。全国共有有线电视用户12569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13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8%。全年生产故事影片260部,科教片、纪录片、美术片42部,特种影片14部。出版各类报纸404亿份,各类期刊27.5亿册,图书64亿册(张)。共有档案馆401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016万卷(件)。2.文化企事业单位状况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截至2004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31.8万个,非文化法人单位所属的属于文化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以下简称非法人单位)2.8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法人单位中,有从业人员873.26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87.6%;非法人单位中,有从业人员34.43万人,占3.5%;个体经营户中,有从业人员88.66万人,占8.9%(见图4-5、表4-2)。图4-5我国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结构表4-2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单位结构从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构成来看,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法人单位数分别为10.93万个、11.59万个和9.27万个,三者之比为34∶36∶30。从小类来看,法人单位数达4万个以上的类别有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占全部类别的2/3。其中,法人单位数达5万个以上的类别有3个,占全部类别的1/3。法人单位数较少的3个类别则是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其中新闻服务法人单位数最少,仅0.03万个(见表4-3)。表4-3文化法人单位的行业分布续表4-3从地区分布状况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还是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的省份。2004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数量分别为199154个、41718个、56454个和20559个,四者之比约为63∶13∶18∶6,东部地区明显占有绝对的优势(见图4-6)。图4-62004年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地区分布从三大经济带的分布情况看,泛珠三角(不包括香港、澳门)、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分别积聚了96089万个、81293万个、87944万个文化企事业单位,分别占全国企事业单位总和的27.67%、30.23%、25.57%(见图4-7)。图4-72004年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三大经济带分布从省份间的分布来看,2004年文化企事业单位比较集中的前5位是:广东(36303个)、浙江(31325个)、北京(30307个)、上海(30031个)和江苏(26588个),五省市共集中了全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数的48.6%;后五位是:内蒙古(3216个)、贵州(2979个)、宁夏(1353个)、青海(1023个)、西藏(340个),五省份仅集中了全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数的2.8%(见表4-4)。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在地域上分布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表4-42004各省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整体而言,我国文化产业的供给能力不足。从结构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供给能力存在较大的地区和行业不平衡,如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和江苏五省市共集中了全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数的48.6%,内蒙古,贵州、宁夏、青海、西藏五省、自治区仅集中了全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数的2.8%;三大经济带集中了全国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83.47%,仅东部地区就集中了全国62.65%的供给能力。文化产业内部行业方面,核心层、外围层与相关层的比重基本各占三分之一,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和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均高达5万多个法人单位,而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均不足6000个法人单位,新闻服务更少,只有300多个。三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文化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哈佛学派的观点,市场结构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而市场主体的行为又影响市场绩效,即著名的SCP范式。虽然后来芝加哥学派对SCP范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但是市场结构一直是衡量市场运行的重要指标。对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我们选用了2004年的资料。2004年我国文化企业排名前4位的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江苏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首都旅游集团,四家企业共创造收入338.5278亿元。若再加上第5~8位的企业湖南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则前8名的企业2004年共创造收入658.3195亿元。而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全年总营业收入是16787.44亿元,根据行业集中度的计算公式:CRn——文化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文化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销售收入N——文化产业的企业总数我们很容易得到,我国文化产业2004年的CR4、CR8、CR50分别为2.02%、3.92%、21.58%。与国际上通行的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标准相比(见表4-5),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还很低,属于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表4-5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概括起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看,我国文化产业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基本一致,供给的地区结构与需求的地区结构基本一致,基本上集中于经济发达省份和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这种结构反映了我国文化市场运行基本是封闭型和地域型,需求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供给的发生地,很少有对外的辐射,文化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范围有限,统一的全国文化市场还没有形成。从反映市场稳定性的市场集中度看,我国文化市场结构基本上呈现完全竞争型,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还比较少,市场集中度比较低,不利于文化产业迅速集聚资源优势快速发展,也造成了我国文化市场运行的不稳定。第二节文化产业集群及其运行机理产业集群是当前最具有活力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它已经成为许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极,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产业集群注重发挥中小企业优势和地域性的特点,与文化产业注重创意、强调文化特色的属性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的现实相契合,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主要从文化产业集群的特点、优势入手,探讨其运行机理。一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产业集群是产业内分工的产物,是产业内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某一个或几个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一种现象。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集群现象,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论述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关系时就包含着产业集群思想。此后,韦伯、杨格、胡佛、克鲁格曼、卡尔多、库普曼斯、斯科特、斯特普尔、波特等人分别从规模报酬递增、地理要素禀赋等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现有的研究,我们概括出产业集群的以下共性:①众多企业的空间集聚。这使得产业集群不同于企业集团,后者是把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放在一个企业内部,而产业集群却是把生产环节充分细化,并且分配到不同的企业,通过企业共同合作来完成整个生产。产业集群中,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生产一个或几个环节,生产的熟练程度、创新程度和生产效率都大为提高。②鲜明的核心产业。核心产业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核心产业链是产业集群的轴心。产业集群一般体现为某个具体产业的集群,该产业引领着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该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集群的繁荣程度。③企业间的密切协作。产业集群中还存在着大量核心产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和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与核心产业密切相关、协作生产,是核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是这些部门围绕核心产业、服务于核心产业,才使得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生产社区。以上特点概括了一般产业集群的特征,考虑到以上特征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集群特点为基础的,没有考虑到第三产业的特点,特别是没有考虑到产业属性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我们结合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3],总结出文化产业集群概念:文化产业集群是在分工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大量联系密切的文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纽带、产业链为支撑在某个空间上集聚,且不断扩大的一种动态产业组织形式。文化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是文化产业集群鲜明的标志与其他产业集群不同,文化产业集群以鲜明的文化特征为标志。每一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隶属于不同的文化种类。不仅如此,文化还是联系整个产业集群的纽带,并引领着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文化产业集群中,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有某一个共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化企业和机构都从事和服务于将文化内涵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某一个环节,文化成为支撑整个集群发展的产业链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这个文化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落户某地,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集群在本地有深厚的文化根植性。2.创意是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要素,并围绕其走向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虽然在外在形式上是企业的扎堆,但产业集群中还存在一条隐藏的主线,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而创意是文化产业链的起点,整个文化产业链就是围绕创意的生产而延伸,进行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再生产、存储和分销。由于创意是文化产业链得以形成、维持、扩展的基础,所以,创意支撑着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支撑着整个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3.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群的脊梁文化产业集群不仅仅是相关文化企业和机构在空间上的扎堆,简单的扎堆难以形成集群所需要的聚集经济、范围经济效应,扎堆仅仅是文化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文化产业集群之所以称为集群,也不是因为某一种文化产品产量达到了一定规模,或者相关文化企业数量达到一定水平,而是因为在此地形成了一个围绕某一文化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条,此链条将所有的文化企业和机构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这一产业链构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脊梁。当然,在此我们并不是说这个产业链必须是完整的文化产品产业链,包括所有的生产和经营环节,相反,这里的产业链可能是整个文化产业链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围绕这些环节形成了相关的进一步的分工协作网络。如果从分工角度看,文化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可以是产业内分工的产物,也可以是产品内分工的产物,即既可以是某一个产业的集群,也可以是某一个环节的集聚。4.文化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文化产业集群的兴起适应了文化产业对注意力集聚的要求。当众多的文化企业及相关机构在某地集聚时,文化产业集群庞大的地理集聚特征很快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地域上的广阔延伸本身就是一种广告。此外,文化产业集群吸引了众多的差异性的文化企业机构在产业集群内扎堆,这样就可以提供足够的品种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的需求。而根据胡佛的观点“某区位展出的花色品种愈多,该区位能够吸引的需求也就愈大”,强大的需求会使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繁荣。5.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动态的产业组织形式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分工在文化产业内部不断发展的结果。分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生产日益专业化,也促进了专业化企业之间的协作,产业集群为协作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组织形式。此外,文化产业集群也具有强大的“锁定效应”和“自我强化”效应,特别是文化的凝聚力、黏合力使得文化产业集群的这两种效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二产业集群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模式1.产业集群适应了文化产业的属性产业集群是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在分工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形成集群,这与产业属性有重要的关系。在前文关于文化产业集群特征的分析中,我们探讨了文化产业的属性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从现实的分工发展看,也具备了建立文化产业集群的条件。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美国106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4],表4-6选取了文化产业行业和其他部分行业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在106个行业中的分布总体上处在中等偏上水平,所有行业中区位基尼系数最高的“再生橡胶”仅0.5,而文化产业的很多行业达到0.3、0.4的水平。区位基尼系数最低的“杂项塑料产品”仅0.096105,而文化产业的行业都比之大很多。由此看出,产业集群模式适宜于文化产业发展(见表4-6)。表4-6美国部分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续表4-62.产业集群是大众文化传播扩散的优良平台,有助于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文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和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纽带,如果产业集群对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不利,则文化产业集群难以建立。文化产业的文化基础是大众文化,在工业化时期,它主要是对立于工作、劳动的一种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更多地反映了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紧张心理和内心焦虑,更多地强调享受、开心、放纵、非理性等,更多地表现为以娱乐性、消遣性、益智性为特征的经营性文化大量涌现[5]。基于大众文化的这种特性,注意力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增加“人气”、“点击率”等是大众文化面临的问题。而文化企业扎堆的文化产业群以其特有的魅力,可以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此外,文化产业集群本身也是大众文化迸发的平台。当众多的文化企业和艺术家集聚时,思想的碰撞也就尤为激烈,集群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更是为置身其中的艺术家提供了众多的素材。这样产业集群与大众文化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产业集群越发达大众文化越兴盛,反之亦然。欧尔·路易的描述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印证:“凡是曾经雄视一世的世界各大都会——巴比伦、亚历山大、雅典、罗马、威尼斯、巴黎都是一律的,它们的生活越放荡,它们的威势亦越大。仿佛它们的荒唐是它们繁盛的必要的原因。”3.产业集群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文化产业在全球仍然属于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如果按照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成长为全球的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况且,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分工格局的变化,已经不容许文化产业走传统产业的路子。产业集群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集群可以集聚大量文化生产企业,吸引最优秀的行业人才,触发文化创意的不断迸发,加速文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文化产业迅速加强自身的实力,首先在集群区成为主导产业,进而随着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与群外经济的不断交流逐步成为全国、全球范围内的主导产业。4.文化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文化的统一文化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首先,文化产业集群适应了一些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推动了集群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文化产业集群强大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周边甚至更大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向集群所在地集中,这构成了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此外由于众多文化企业的集中,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地的劳动力会被迅速吸收到产业集群中,推动了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其次,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大的“淋下效应”有效带动集群周边经济的发展。随着文化产业集群的壮大,对各种配套设施、消费品的需求会迅速上升,这就为集群周边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商机。此外,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集群内的地价会上升,这也会促使产业集群在地域上向边缘扩展,而这首先获得收益的就是周边的地区。所以,从长期来看,文化产业集群必将改变集群地整体的经济面貌,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文化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1.文化产业集群: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往往侧重于研究为什么企业选择要集聚,即集聚的机理。事实上,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企业选择扎堆的这种组织形式;二是从地方根植性的角度来分析,这种企业的扎堆为什么选择在该区域。特别是对于文化产业集群而言,文化的地方特色使产业的地方根植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包括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的地方根植程度的二维分析图(见图4-8)。图4-8中横轴代表产业的地方根植程度,沿横轴越往右,产业的地方根植程度越高;纵轴代表产业的集聚程度,沿纵轴越往上,产业的集聚程度越高。这样从理论上,在一个平面上就存在着无数种不同集聚程度和根植程度构成的组合,每种组合都代表了产业的一种状态。我们将产业的地方根植程度和产业的集聚程度都分为高、低两种状态。这样,在平面上就出现图4-8中的四种产业形式。图4-8产业集群分析框架图(1)低集聚程度、弱地方根植。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产业零散分布、对地区的依赖性微弱。如小型的便利店,分布在城市、农村的各个社区,对当地并没有很强的依赖,离开一个地区很方便,并且在其他地区也能同样获得成功,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大量分散的小摊小贩等。(2)低集聚程度、强地方根植。这种状态下,虽然产业还是比较分散,但是却和当地经济文化紧密相连。这种状态下的产业有依托本地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小型文化企业、大型文化用品制造业等。这些企业和当地政府、民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地经营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各种有利信息和优惠政策,所以这类企业都有着很强的地方情结。(3)高集聚程度、弱地方根植。众多企业的集聚是这种产业状态的显著特征,但是这种集聚非常不稳定。可能只是由于偶然的因素,这些企业分布在同一地区,但这些企业之间产业协作少,企业之间几乎相互独立,与本地经济社会联系也十分微弱。这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的加工贸易部分,即文化产业中间产品的生产环节中,这些环节往往与当地的文化联系较小,而与某项制造技术有联系,所以会随着制造技术的变化转移集聚地。(4)高集聚程度、强地方根植。这是我们所倡导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要有高的集聚程度,还应该有强的地方根植。考察国内外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这样的特性,世界著名的好莱坞集聚了派拉蒙、环球、米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迪斯尼和索尼哥伦比亚等众多的电影企业,这些企业也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好莱坞本地,好莱坞强大的品牌效应成为企业的光环。电影产业成就了好莱坞,好莱坞又反过来成就了美国的电影产业。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种形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一个产业选择哪种形式取决于具体的产业属性和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同产业由于产业属性不同,可能在存在形式上有所差别。同时,相同的产业,由于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产业形式也会发生改变。2.文化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根据上文提出的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地方根植程度两个维度,我们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具体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的运行机理。(1)强大的需求支撑: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化产业集群的强大支撑,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强大的需求是文化产品得以顺利销售的保证,它使得集群内的文化企业能够顺利实现资金的周转,从而为进一步的生产提供了保障。而只有文化企业的顺利生产得以保证,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其他机理才有发挥作用的基础。首先,不断变化的产品需求是文化产业走向集群的压力。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的水平上。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服务的需求日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这种需求经常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今天流行的文化,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另一种潮流代替。这种经常变化而又充满个性化的需求映射在文化企业上,就要求文化企业的生产方式实现相应的变革,文化产业集群就是适合这种需求的一种选择。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不同于垂直一体化的文化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在文化产业集群内,有着细致的分工和协作。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由专业化的中间产品生产企业来完成。这种分工增强了集群整体的适应外部需求变化的能力。当外部需求发生变化时,文化产业集群中的终端产品企业会迅速把信息传导到中间产品生产企业,进而传导到初级原材料提供企业。由于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是从事专业化的生产,相应的技术变革会迅速在相应的环节发生,这种针对终端需求的调整也就会迅速完成。这种信息传导和生产调整的快速性,适应了文化产业需求的特点,构成了吸引文化产业走向集群的一种优势。其次,极低的搜寻成本是文化产业走向集群的强大引力。与分散的文化企业相比,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花色品种繁多的大市场,由于大量的相近相同的文化企业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集聚,消费者和经销商可以在文化产业集群内充分选择、比较,地理上的接近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搜寻成本。进一步,由于搜寻成本极低,甚至到了可以完全忽略的地步,这就迫使文化企业不得不根据成本制定合理的价格,从而也就大大减少了垄断高价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损失,成为文化产业集群吸引消费者和经销商的重要优势。因此,文化产业集群天然具有的低搜寻成本竞争力,吸引文化消费者、经销商更倾向于在文化产业集群内搜寻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了文化产业走向集群。再次,多样化的产品集聚为文化产业集群的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文化产业集群不仅仅为消费者和经销商节约了成本,而且提供了花色品种繁多的产品。文化产业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再生产的产业,由于创作者本身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创作的手法也不同,所以同样的文化资源可能展现为不同文化产品,即使是相同的文化产品也会呈现不同的特色。这样,当众多的文化企业在某个区域集聚时,该地区就会成为一个文化产品琳琅满目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同类型文化企业之间既提供相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又有着自身的特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的这种特征正好符合其消费习惯。由于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更具主观评价的色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个人往往有不同的消费偏好,而个人偏好又在文化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需求特点也在客观上要求文化产品应该多样化,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产业集群正好适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状况,不同档次的消费者都可以在文化产业集群内找到适合自身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集群对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进一步刺激了文化集群消费的需求,形成了一种相互推动的正反馈,促进了集群规模扩张壮大。(2)文化创意的辐射与共享:文化产业走向集群的内在动机。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谁先采用了新的文化创意,谁就容易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文化产业集群中,创意也是辐射整个集群的核心元素。文化产业集群表现为创意的加工基地和辐射腹地。首先,创意通过文化产业链条传递到文化产业集群的各个生产环节。文化产业集群集聚着大量的文化企业,这些企业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对创意的加工生产。这一方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也是文化创意在这些企业之间的传递。艺术家最原始的灵感可能最初只是表现为一种直接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由于创作的条件等限制,可能很不便于广泛传播。而文化产业就是要运用现代化的产业手段来实现艺术作品的更广泛的传播,通过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最终实现文化艺术走近更广泛的大众。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创意也随着其生产、销售过程而传递到各个生产环节、融入各个生产环节。这种依托产业链条的创意传递构成了创意的硬辐射。其次,创意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实现了对整个文化产业集群的另一种辐射。在文化产业集群中,创意还会渗透到其他传统产业当中去,传统产业会吸收文化创意的元素,提升自身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其竞争力。通过这种渗透,文化创意也扩散到传统产业当中,使得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传统产业也具有文化创意的内涵。由于这种文化创意的辐射方式相对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文化创意在文化产业集群内的软辐射。但是,由于文化创意的隐性知识属性,其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们的非正式交流来实现,受地理空间因素影响很大,如果空间上相距甚远,则人们的非正式交流会大大减少,隐性知识的扩散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使文化创意的影响力随着距离的扩大而下降,地理因素成为影响文化创意辐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化产业集群以地理上的集聚克服了这一缺陷,形成了接受文化创意、共享文化创意的有效机制。在文化产业集群中,集群的核心企业首先接受文化创意的影响,并迅速运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从而在第一时间推陈出新。处于核心层的企业很快感知到文化创意,也会迅速运用于自己的产品中,从而抢占新兴市场。外围层的企业尽管在感知和分享文化创意时存在时滞,但是,借助集群的分工效应也分享到了文化创意带来的收益。相反,集群外的企业则由于地理上的距离,接受文化创意较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正是文化创意辐射的这种特点使得文化企业为了分享创意收益而寻求在地理上的接近,围绕文化创意形成产业集群。(3)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集群的脊梁。文化产业集群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众多文化企业的云集,但是,这种集聚不是无规则的杂乱分布,而是围绕着一条隐含其中的主轴,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群的主体结构,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紧密协作的核心动因。第一,文化产业链为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主体支撑结构。文化产业是以产业化手段来开发文化资源,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着对文化资源的加工生产,文化产业形成了由生产、再生产、存储、分销等组成的一条协作紧密的产业链(见图4-9)。以我国的音像业为例,围绕着对视听艺术资源的开发,已经形成了由出版制作、复制生产、批发销售组成的鲜明产业链条(见图4-10),且链条的每个环节又都存在着多种可以相互替代的生产方式。这样,我国音像业的产业链就表现为一种主干鲜明、分支繁多的形态。这种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条为文化产业走向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一旦条件成熟,当文化产业走向集群时,产业链条就成为文化产业集群的主体结构。产业链牵引着众多的相关企业,从而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内在的产业关联。图4-9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图4-10中国音像业的产业链第二,文化产业链的特征符合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一个产业要走集群的发展道路,在产业链条方面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较长的产业链。如果产业链太短,单个企业就可以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纵向一体化是更好的选择。而产业链如果较长,随之而来的生产协调的交易成本将会非常高,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会更经济,这也就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二是产业链在技术上应该具有可分性。即在现行技术条件下,专业化生产具有可行性。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上述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较长的产业链。从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挖掘,一直到文化产品的面世,这其中已经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以电影业为例,由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后续开发等组成的产业链延伸非常长,且后续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链的延伸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次,文化产业链具有技术上的可分性。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虽然紧密相连,但是各个环节也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还是以电影业为例,当今分工的发展已经促使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独立出很多专业企业。并且,分工还在进一步深化,更加专业化的企业还在不断产生。第三,文化产业链为集群内部产业提供了关联机制。首先,文化产业集群内文化产业各行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文化产业集群内众多分工细致的文化企业扎堆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其中很多文化企业生产的仅仅是一种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绝大部分被集群内的下游文化企业所购买做进一步加工的原料。并且文化企业所生产的中间产品往往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很难被运用到传统产业当中去。由于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殊性,集群内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就形成了紧密联系的产业关联。以音像业为例,图4-11展现了音像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状况,从中不难看出与音像业相关的产业主要是电影、电视剧、报刊图书等行业,这些行业都属于文化产业。各文化行业为了更便利地互相依托发展,就迫切需要寻求在空间上的紧缩,也就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也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的这种内部行业间的紧密相关性成为促使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其次,文化产业集群内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也存在着强劲的旁侧效应。一是文化产业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本身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往往会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理念、新的风格等,提高传统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从而提高文化产业集群内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会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所在地的经济发展。随着文化产业在集聚地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当地交通、房地产、通信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使得当地政府有能力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物品,而更顺畅的交通、通信等条件又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当地优良的文化氛围又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图4-11音像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关联状况(4)相关支撑机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文化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群的主干,但是文化产业链要顺利在集聚地铺设,也离不开相关机构的支撑。这些相关机构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文化产业集群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文化产业集群的重要创意源,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创意很多都和它们有着紧密的关联。由于专业化性质,大学和科研机构更容易产生高水平的文化创意,而这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此外,产学研相结合的趋势,也为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文化产业集群中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大学和科研机构创作的文化作品需要走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和接受消费者的检验,而这却为文化产业集群内的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源。此外,大学的教师学生走向实践,深入文化企业,也为文化企业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这种大学、科研机构与文化企业的互动就成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股强劲的活力。上海市赤峰路的“设计一条街”就是依托同济大学发展起来的,该地区集聚了500多家建筑设计及相关的企业,从业人员近万人,2003年该地区的产值就超过了十亿元,而这其中超过80%的企业都是由同济大学的师生创办的。还有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建立的虹漕南路9号创意产业园,其中的很多设计工厂都是该学院师生教学的实习基地。由于看中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雄厚的人才储备优势,该地区已经吸引了英国伦敦艺术学院等大量的设计、研究、教学机构进入该区,形成了强大的集聚优势。②行业协会。在文化产业集群中,行业协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行业协会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同行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文化产业集群内集聚着大量的同类文化企业,竞争不可避免,而且会十分激烈。不容置疑,竞争把文化企业推到了最好的竞争对手面前,推动了文化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如果竞争演变成一种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反而不利于文化产业集群的稳定,也破坏了文化产业集群的优良氛围。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自身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来协调同行文化企业的竞争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竞争过度,促进了文化产业集群的长期和谐发展。其次,行业协会也可以协调集群内的文化企业“用同一个声音说话”。由于地理位置的集中,组成的行业协会具有较强的协作效果,这样也就提高了文化产业集群与群外企业、政府等的谈判能力,从而使得文化企业从中获益。此外,文化产业集群内的行业协会组织在对外宣传、发布行业信息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③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托力量。它既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结果,也为文化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在集群内扎根,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高素质的创意人才的需求,大量文化及相关行业人才的涌入推动了文化产业人才的集聚,这样就在文化产业集群内形成了一个专业化十分明显又兼顾其他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又为文化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的提供了支撑。首先,众多求职者的涌入,为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人才“蓄水池”,使得文化企业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有利于聘请到合适的人才。其次,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便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劳动力市场是供求双方自由选择的平台,文化企业为了雇用到优秀的人才更愿意出高薪,同时,由于同行的文化企业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单个文化企业采取垄断低价的可能。这两个方面都使得能力越高收入越高的机制得到了保证,也就为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保证。此外,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也是文化企业不断扎堆和集聚的动因,两者构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文化企业集群吸引着劳动力集聚,劳动力的集聚又反过来吸引着更多的文化企业向集群地靠拢。除以上相关机构外,文化产业集群内还存在着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市场等其他的相关机构。正是众多机构的共同支撑,才使得文化产业链顺利地在一个区域内扎根、繁衍、壮大。(5)合理的企业结构:文化产业集群魅力的保证。产业链和相关机构的具备只是给文化产业的集群提供了可能,文化企业能不能长期集聚到一个地区,取决于集群能不能带来高利润率。某种意义上说,集群最大的魅力还是在于高利润率。文化企业要获得高利润,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因素,更关键的是还取决于由文化企业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企业结构。我们假定文化企业A是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一个典型的企业,A企业的存在是建立在整个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分工的基础上的,它从群内的产业链上游的其他企业获得原料,加工生产之后又将产品卖给了下游的文化企业。再假定该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较成熟,像A企业这样的文化企业数量非常多,另外还存在着大量A企业产品的替代品生产企业,在集群外也还存在着与A企业同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关注着集群内的同行,一旦发现有充分的利润空间并且条件成熟,它们就会迅速进入文化产业集群,分享利润。由于上述情况,A企业就处在一个由原料供应商、产品购买方、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群内替代品生产企业、群外潜在进入者等构成的复杂企业结构中(见图4-12)。这个企业结构的特点直接决定着处在其中的文化企业的利润率。只有这个企业结构合理,文化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文化产业集群也才能建立和得到维护、扩展。而对于文化产业集群的这种企业结构,我们可以分解为几个部分:首先,文化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文化企业一方面要与上游原料供应商谈判,争取充分的低成本;另一方面又要与下游产品购买方谈判,争取较高的产品销售价格。通过这两方面的谈判,为企业争取足够大的利润空间。谈判能力成为影响文化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只有争取到足够的利润空间,文化企业才能安心在文化产业集群内扎根。其次,文化企业与替代企业的关系。即使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价格差价较大,从事该环节生产的文化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但这个利润能不能留在本企业内却是一个未知数。与替代品生产企业的关系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如果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容易被替代,则替代品生产商就会分走一部分利润,使得处在该环节上的文化企业整体利润受损。如果替代品的超低价格使得文化企业大量的需求丧失,迫使文化企业降低价格,那么最终也就压缩了文化企业的利润空间。最后,文化企业与潜在进入者的关系。潜在进入者也是分享行业利润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文化企业所处的环节利润足够高,就会吸引群外的潜在进入者进入文化产业集群,从而扩大整体的产品供给,压缩利润空间。但是外部潜在进入者是否能顺利进入却要取决于该环节的进入退出壁垒。若进入退出壁垒很高,群外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相反,若进入退出壁垒很低,则一旦存在超额利润,潜在进入者就会迅速进入,增加产品供给。而当过多的供给导致超额利润消失时,它们又会迅速退出。这种刮油竞争者的存在就大大压缩了集群原有企业的利润空间。图4-12文化产业集群企业结构正是这样的企业结构决定了整个集群利润的分配,如果能够形成和谐的企业结构,文化产业集群内的文化企业就相对容易获得合理利润,那么,集群就能够形成,并长期成长。否则,过于激烈的竞争会导致集群垮台。(6)地方根植:文化产业集群落地生根之路。根植性是由美国经济社会学代表人物格兰诺维特首先提出的,他指出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网络与制度当中的,这种网络与制度是由社会构筑并有文化意义的。在文化产业集群中根植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首先,只有长期扎根在本地才能够实现创意的分享,达到集群的目的。其次,只有深深扎根在本地才能够实现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才能够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融为一体,真正获得地区优势。决定文化产业是否具有根植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首先是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是指文化企业长期在集群内通过博弈形成的信任、规范等,实质是文化企业在集群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对文化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企业的社会资本越丰富,该企业越容易得到其他单位的认同,越容易获得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这使得社会资本的地域性十分浓厚。即文化企业所具有的社会资本是企业长期投资关系网络建设、维护的结果,它主要限制在文化产业集群内部,一旦离开了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所具有的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信任、网络等社会资本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由于社会资本的这种地域性和根植性,文化企业对社会资本的投入一旦离开文化产业集群就成为沉没成本,所以文化企业也就表现出很强的根植性。而从整个文化集群的角度来看,本地拥有的社会资本越高,该地区也越容易产生根植性的文化企业,这种企业的扎根又对本地文化产业链条的衔接、扩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是文化黏性。文化是整个文化产业群的灵魂,也是促使文化企业扎根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产业群内围绕文化或以文化为纽带形成了优良的创新氛围、紧密的产业链条、广阔的产品市场。文化与企业在文化产业群内共存共生,文化是企业集群的核心要素,集群又促进了群内文化的繁荣,群内众多的企业集聚交流,新的文化创意不断迸发,推动了文化产业群内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群内企业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群外同行所不具有的独特竞争力。这样,当文化企业一旦进入文化产业群,就会被文化氛围所牵引,而不选择轻易退出,从而形成了文化黏性。文化黏性强化了文化企业的地方根植性,从而从另一个方面保证了文化产业集群在当地的稳定性。综合以上六个方面,文化需求、文化创意、文化产业链、相关机构、企业结构、地方根植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机理,并且这六个方面紧密相连、协调有序。文化需求是整个文化产业集群的支撑,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文化产业链条和相关产业构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主体结构,合理的企业结构保证了文化产业集群的高利润魅力,地方根植也促使文化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繁衍壮大。第三节产业集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理论和实践证明,文化产业集群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各类文化产业集群,且呈现快速发展之势,那么,我国是否适宜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我国应该如何构建文化产业集群?我们将在前文分析文化产业集群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对这些问题给出回答。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首先,文化产业集群符合我国文化市场状况。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市场整体运行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供给和需求的地域结构高度一致,统一的文化市场还没有形成,市场集中度较低,属于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文化产业集群以其显著的地域性与我国文化市场的地域性形成了高度适应,文化市场可以借文化产业集群得到快速培育和壮大。同时,文化产业集群的建立有助于克服我国文化产业过度分散、竞争力弱的缺陷,促进稳定有效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文化产业集群符合我国文化特点。我国地域辽阔,56个民族和5000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地方特色文化,这些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文化产业集群的地方根植性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地方特色文化,从而为文化产业集群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在文化多样性规则下,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国际文化发展规律指引下,建立文化产业集群有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助于我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到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中,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再次,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文化产业集群的条件。文化产业集群的建立要求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根植,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产业根植性,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显著的地域集中度和比较合理的地域结构,为进一步建立文化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最后,文化产业集群有助于克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也初步形成了地域结构,但是,文化市场建设滞后、文化企业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整个文化产业呈现一盘散沙的放任发展状态,缺乏明确的发展模式给予指引。文化产业集群既适应了我国文化产业现有的水平和我国文化的特点,还可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促进文化市场发展,引领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带动文化产业的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从而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二影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建立的主导因素:实证检验建立文化产业集群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那么,我国应该如何构建文化产业集群?哪些因素是影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建立的主导因素呢?在前文对文化产业集群运行机理的分析中,我们提出了文化产业集群运行的六大因素,不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通过浓缩整理,我们最终提炼出影响文化产业集群的四大主导因素:当地的文化需求、当地文化创意的活跃程度、当地文化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当地文化企业与政府等部门的根植程度。在当前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那么这四个因素是否符合中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四个因素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是否都具有很强的支撑性?哪些因素是影响当前文化产业集群的主要指标?为此,我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上述四个因素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1.选取面板数据模型的依据面板数据(paneldata)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或混合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它不同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等一维数据,从横截面上看是由若干个体在某一时刻构成的截面观测值,从纵剖面上看是一个时间序列[6]。面板数据模型就是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之所以选取面板数据模型,是由于它具有很多时间序列模型不可比拟的优点,特别是解决了数据不足的难题。因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刚刚起步,统计年限较短,2004年国家统计局才首次发布了较完整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而在这之前,对文化产业的统计相当零散,很多数据都缺乏,很难满足时间序列模型的要求,面板数据正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选择。首先,面板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型样本不足的问题。虽然文化产业的数据年度非常短,但横截面的数据还是比较充分的,采用面板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对充足的样本,为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其次,面板数据中变量之间具有更少共线性和更多自由度,增加了模型的估计效率,使得文化产业集群模型更可能获得成功。2.模型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模型以各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当地的文化需求、当地文化创意的活跃程度、当地文化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当地文化企业与政府等部门的根植程度等分别为解释变量。对这些变量,我们根据模型的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进行了指标的选取。(1)当地文化产业集群的程度。我们选取“当地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数”代表该地区的文化产业集群程度。该指标包括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业、音像批发零售业、录像放映业、录像出租业、画店画廊、美术公司、艺术品拍卖公司、图书批发、其他共九类行业的经营机构数。我们认为该指标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文化企业的集聚程度越高,越具备文化产业集群的潜力。在此要特别指出,之所以选择此指标一方面是受数据收集的限制,因为文化产业统计2004年才开始,缺乏计量模型要求的连续数据,不能够形成模型,而当地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数有连续的统计数据。另一方面,单纯就文化产业单位数与当地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数比较而言,后者基本上可以代表前者。而一般所用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衡量集群程度方面不如这两个指标。(2)当地的文化需求。该项最显著的两个指标是“当地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和“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我们认为,如果当地的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越多,说明该地区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需求越旺盛。(3)当地文化创意的活跃程度。由于文化创意氛围方面的统计比较欠缺,我们只能采用“当地高等学校的数量”、“当地高校教职工人数”、“当地在校大学生数”等作为替代性衡量指标。如果当地高等学校的数量越多,高校教职工、学生人数越多,说明该地区文化氛围越浓厚,文化创意的活跃程度也就越高。这些指标虽然不是最优选择,但在数据可得性条件的限制下却是较优的,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现实情况。(4)当地文化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一个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投入产出系数表。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投入产出系数表中没有涉及文化及相关产业,我们选取了上海、安徽、重庆等地的2002年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进行了观察对比。在这些地区的投入产出系数表中都专列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详细反映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部门中为生产一定的产品而消耗本部门和其他部门产品的情况。通过观察对比,我们发现这些省市存在一些共性,“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消耗中“制造业”份额最大,安徽为0.7139356、重庆为0.492922,都远远高出其他产业的贡献。但是,由于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制造业的统计在2002年前后发生了变化,并且很多省份的数据也不充足,我们选取了“工业增加值”作为“制造业增加值”的替代。“工业增加值”包含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的增加值,但其中制造业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工业增加值”也能很好地反映传统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同时,为了突出制造业的影响,模型中我们也专门对一些理论上对文化产业影响巨大的制造行业进行了分析。模型中又增加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工业总产值”、“造纸及纸制品业工业总产值”两个指标。此外,从理论上分析,“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对文化产业的贡献也应该较大。从投入产出表中看这些产业对文化产业的贡献虽远低于“制造业”但份额也相对较大。因此,在选择“当地制造业增加值”作为最主要指标的同时,我们也增加了“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增加值”等作为解释变量。(5)当地文化企业与政府等部门的根植程度。文化企业的根植存在着众多的影响因素,但其中政府部门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一块。对新兴的产业来讲,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提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众多的指标中,我们选取了“当地政府文化事业财政拨款”、“当地文化站数量”作为衡量指标。综合以上来看,我们的解释变量共4大块,涉及12个指标。在模型中为了分析的便利,我们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这些指标(见表4-7)。表4-7文化产业集群模型指标汇总以上指标中“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的数据来源于2002~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数”、“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文化站机构数”来源于2002~2005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则是根据2002~2005年《中国经济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整理而得。上述所有指标的数据都是由2001~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的年度数据构成,大多数指标都包含124个样本,但也存在极个别的数据短缺。3.模型检验(1)模型框架。模型首先确定以各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当地的文化需求、当地文化创意的活跃程度、当地文化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当地文化企业与政府等部门的根植程度等为解释变量。通过一一建立被解释变量与每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弹性,再通过对弹性的比较来找出影响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主导因素,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提供实证支撑。由于模型涉及的变量本身存在着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构建的是取对数之后的变量之间的线性模型。这样,在模型中我们将12个指标分别与被解释变量拟合,共建立12个面板数据子模型,生成12个弹性系数,进而进行比较,找出影响文化产业集群程度的最主要的因素。(2)模型形式选择的检验。面板数据的模型一般有3种形式,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如果在时间上不同样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从截面上看,不同截面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那么就适合建立混合估计模型。如果在面板数据散点图中,对于不同的截面或不同的时间序列,模型的截面数据是不同的,则适合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其中,不同个体有不同截距,适合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不同截面有不同截距,则适合建立时刻固定效应模型;两者都存在则适合建立时刻个体固定效应模型[7]。此外,还存在随机效应模型,前面所讲的固定效应模型是把遗漏的个体或时期特征当做未知的确定常数,而随机效应模型则是把它们当做随机变量。使用不同的模型进行估计,可能结果差异会非常大,因此正确地选择模型类别就非常重要[8]。实证研究中一般要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确定样本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为此,我们对12个子模型分别作了检验。①F检验。首先构造F统计量:F=[(SSEr-SSEu)/(N-1)]/[SSEu/(NT-N-1)],然后将每个模型检验的F值与F0.05(30,92)比较,若F值大于F0.05(30,92),则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建立混合效应模型的假设,即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建立混合效应模型。②Hausman检验。运用eviews5.1我们也对每个小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若Hausman检验的prob值小于0.05,则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即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建立随机效应模型。③检验结果。表4-8是我们对12个子模型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汇总。从中不难看出,绝大部分模型的F值都大于F0.05(30,92),同时Hausman检验的prob值都小于0.05,所以这些模型都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但是,我们发现子模型9和子模型11中Hausman检验的prob值分别为0.1180和0.075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不过,不过两者的值并不是特别大,在88%和92%的置信度下还是能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同时,通过模拟发现,在运用个体固定效应进行回归时,两个子模型的拟合效果都很好。所以,通过综合考虑,我们对子模型9和子模型11也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表4-8文化产业集群模型F检验、Hausman检验结果汇总这样我们也就根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确立了模型的具体形式:Log(wds)it=β1log(cwz)it+γ(1)1W1+γ(1)2W2+……+γ(1)31W31+εitLog(wds)it=β2log(nwz)it+γ(2)1W1+γ(2)2W2+……+γ(2)31W31+εitLog(wds)it=β3log(gxs)it+γ(3)1W1+γ(3)2W2+……+γ(3)31W31+εitLog(wds)it=β4log(djs)it+γ(4)1W1+γ(4)2W2+……+γ(4)31W31+εitLog(wds)it=β5log(dxs)it+γ(5)1W1+γ(5)2W2+……+γ(5)31W31+εitLog(wds)it=β6log(dss)it+γ(6)1W1+γ(6)2W2+……+γ(6)31W31+εitLog(wds)it=β7log(gzz)it+γ(7)1W1+γ(7)2W2+……+γ(7)31W31+εitLog(wds)it=β8log(ycz)it+γ(8)1W1+γ(8)2W2+……+γ(8)31W31+εitLog(wds)it=β9log(zcz)it+γ(9)1W1+γ(9)2W2+……+γ(9)31W31+εitLog(wds)it=β10log(pzz)it+γ(10)1W1+γ(10)2W2+……+γ(10)31W31+εitLog(wds)it=β11log(cbk)it+γ(11)1W1+γ(11)2W2+……+γ(11)31W31+εitLog(wds)it=β12log(wzs)it+γ(12)1W1+γ(12)2W2+……+γ(12)31W31+εit其中:t=1,2,3,4分别代表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i=1,2,…,31分别代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βj,γ(j)i为待估计参数,j=1,2,…,12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t=1,2,3,4;i=1,2,…,31(3)模型检验结果。运用eviews5.1我们对12个子模型分别进行了回归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9,从中可以看出,子模型1~11的拟合效果都很显著,t检验的prob值都为0.0000,F检验的prob值也都为0.0000,R2也都在0.96以上。这说明每个子模型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非常明显。而子模型12中t检验的prob值为0.1043,并且解释变量的系数呈现负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解释:一是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文化站发展缓慢,并且在很多地区呈现减少的趋势,而文化产业却迅速兴起,两者之间就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二是文化站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而当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两者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且文化事业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文化产业的“挤出”。表4-9文化产业集群模型回归结果汇总根据综合模型的回归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①模型的回归结果很好地支持了我们对文化产业集群机理的分析。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机理的理论分析,我们提炼出了影响文化产业集群的四大因素,即当地的文化需求、当地文化创意的活跃程度、当地文化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当地文化企业与政府等部门的根植程度。从模型的现实回归结果来看,11个子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即表4-9中“Coefficient”项的值)都在0.5以上,10个子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都在0.7以上,这说明这些解释变量都对被解释变量(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数)的影响比较大,他们都对文化产业集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②需求因素仍然是影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最主要的因素。从模型的模拟效果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了1.113042和1.326913,两者分别居全部弹性系数中的第三位和第一位。这充分说明两者代表的文化需求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于1的弹性系数说明当前这种人均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加将会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加速提高。进一步,从模型1和模型2的比较来看,我们发现“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更高。这说明,开发农村文化需求是构建文化产业集群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还远没有得到满足,文化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市场、开发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集群也应该多鼓励生产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文化产品,这样文化产业集群才能不断繁荣壮大。同时从长久来看,政府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这才是开发农村文化需求的根本之道。③文化氛围、相关产业支撑、根植程度也对文化产业集群的贡献显著。在文化氛围方面,四个指标都对文化产业集群的贡献比较显著。“高等学校数”、“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高等学校教职工、学生人数总和”四个指标在各自的模型中都与被解释变量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四者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940649、1.210072、0.716291、0.755613。明显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的弹性系数最高,这说明高等学校教职工在文化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职工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是文化程度最高的群体,对于提高整个地区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高等学校大学生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是最具有创新活力的群体之一。在相关产业的支撑方面,回归结果显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对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工业增加值”对“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数”的弹性系数达到了0.736705,弹性比较显著。在制造业内部,“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两个行业也表现不俗,弹性系数分别为0.510140和1.074672。但可以发现“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影响不如其他因素,是所有因素中弹性系数最低的。同时可以发现,服务业对文化产业集群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属于服务业的“批发、零售与餐饮业”的弹性系数就达到了1.297235,在所有因素中属于弹性较大的。由于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原因,模型没能就更多的行业进行一一回归分析,但是以代表性的这些行业来看,相关产业的支撑在文化产业集群中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从对根植程度的回归结果来看,政府“文化事业财政拨款”的弹性系数为0.885488,财政对文化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持繁荣了当地文化,政府对当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文化企业的进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从“文化站机构数”的弹性系数出现负数的状况看,处理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仍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中需要正确对待的问题。④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的症结,不在于各因素影响不显著,而在于各因素本身没有被充分激活。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刚刚萌芽,集群程度并不高。从现实经济的数据来看,2004年经营单位数最集中的广东也仅有文化经营单位10063个,全部文化法人单位数仅36303个[9]。文化企业的数量在当前还很不充足,文化产业的集群程度也就相对较低。但是从我们模型的分析来看,影响文化产业集群程度的各个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都比较高,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影响比较显著。所以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的原因并不在于各个影响因素作用不大,关键的问题在于各个影响因素本身还有待进一步激活。从需求的角度来看,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为1032.80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为247.628元,需求还很不充分。在需求最旺的上海市2004年两个指标分别为2195.15元和805.5549元,而需求最疲软的西藏两者则更是分别低至617.39元和37.8415元[10]。从政府投入来看,2004年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总和仅为112.7亿元。其中最高省份的广东为11.6亿元,而最低的海南不足0.6亿元。[9]其他指标也都出现了这种状况,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还需要从各个主要因素的激活入手,只有文化需求增加了,文化氛围改善了,其他条件都得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集群才能获得支撑。⑤地方差异也是文化产业集群构建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的模型中,各子模型采用的都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拟合过程中,我们总要设置虚拟变量来表示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且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还比较明显。这说明了一个信息:各个地区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以模型1中“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对“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数”的解释为例,固定效应值最大的云南达到了1.42296,但是最低的西藏却是-0.89949[11]。地区差异的存在,说明地区因素对我国各个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这也是文化产业集群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三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构建思路在上一节中,我们对影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建立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确立了当地的文化需求、当地文化创意的活跃程度、当地文化产业受当地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和当地文化企业与政府等部门的根植程度四个主导因素,根据这四个主导因素在我国各地的分布情况,我们提出建立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的思路。1.构建前提文化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又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建立文化产业集群。构建文化产业集群应该符合以下两个前提条件。(1)市场意识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市场意识是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的一个基本条件。市场意识首先体现在当地的市场化程度,由于文化产业及其集群是市场分工的产物,市场化程度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废弃物处理合同:某制造业废弃物处理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市场营销合同具体条款
- 滑雪板专用袋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画家用刷画笔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轮转印刷机用滚轴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2024年度安置房购买权交易合同
- 2024年度战略市场合作开发合同
- 2024年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服务外包合同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标的与责任规定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品牌轿车广告宣传投放
- 5《对韵歌》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四川省通信网络建设招标文件
- gps抵押车合同范例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试卷及答案-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2024-2025学年
- 大油画课件教学课件
- 《忆读书》说课稿
-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2024年安徽房屋租赁合同样本(三篇)
-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课件配音教学教学课件
- 2024年光伏发电项目监理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