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_第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_第2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_第3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我国农村残余劳动力转移概况

1978年,我国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根本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巨大释放。1983年,学者费孝通提出转移农村残余劳动力要“以小城镇为主,以大中小城市为辅〞,依靠开展小城镇来解决农村残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我国逐步出台了建设小城镇、激励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等一系列城镇化政策。1980-1999年,我国建制镇的数量从缺乏3000个增长到19249个,人口规模从5693万增长到37637万。由于小城镇的根底设施水平低,产业集聚程度低,其人口增长主要依靠扩张小城镇数量完成,而不是依靠提高城镇品质完成的。

20世纪90年代,小城镇吸纳农村残余劳动力受限。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约束增强,其经营机制优势减退,大量乡镇企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吸纳的劳动力也逐年减少,小城镇开展趋于停滞。未扣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8%。20世纪末以来,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大城市转移。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大城市的快速开展,而政策支持和利益趋动那么推动劳动力和资本等经济要素持续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以30个特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增长为例,1989-1997年,年均增长21.19%,1997-2022年,年均增长翻了一番,达42.6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残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到达2.6亿的规模,为我国城市开展以及城镇化做出较大奉献的同时,对农村与农业的开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开展的影响

〔一〕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失

近年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正发生着从残余劳动力到主要劳动力的演变,转移到城市的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精英和有能力的人,造成了农村主要劳动力的流失。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快,规模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转移劳动力数量为1.17亿,到2022年末,转移劳动力数量到达2.63亿人,增长125%,约占农村户籍人口总量的28.5%。第二,农村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显示,16-30岁占39%,31-50岁占26.7%,50岁以上占14.3%。“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

〔二〕农业可持续开展受到影响

务农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50多岁的老年人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据中国老龄科学中心的调查〔2022〕,我国农村老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比重分别为:60-64岁,62.7%;65-69岁,47.6%;70-74岁,29.2%。农业生产出现了劳动力替代现象,即在农业生产中以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的增加替代劳动力投入的减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但化肥替代有机肥和除草剂替代除草作业那么加剧了农村土地的污染,影响到农产品的平安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开展。

〔三〕农村出现“空心化〞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逐渐退出农业和农村,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农村出现了空心化。大局部农村地区出现了无所依靠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导致农村的养老、教育、医疗、平安等问题无法保障。农民的大量外出,还引发了农村房屋闲置,建设用地浪费与耕地资源减少并存等问题。当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别拉大,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差距愈发显着,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农民就会从农村流向城市。如果城乡差别持续扩大而不是缩小,农民会涌入大城市,追求城市生活。当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入城市,同时在城市落户无望时,农民的各种诉求益发得不到满足。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必要性

〔一〕新型农村社区是均等城乡公共资源的抓手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城市文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的在农村社区建造房屋与农民入住,更是相应资源的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改善与生活品质的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强调集中投入,据点建设,纠正了过去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财政补贴,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新型农村社区配置与城市均等的公共资源,改善农村社区的医疗效劳、教育条件和根底设施,延伸城市效劳,让农民不用远离家门,就能过上城市生活,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

〔二〕新型农村社区是分流农村转移人口的载体

现实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完全集中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城镇化需要合理有序的人口分流。对于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一是落户城市,二是吸引回流。进城打工时间较长、工作和居所相对稳定的人口,宜稳步、有序地安顿其在大城市落户;落户困难的人口,采取“双转移〞的方法,引导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城镇转移,带动劳动力转移。对于还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引导其向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实现就地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减少了农民的大规模、远距离迁移,对缓解大城市人口拥堵起到分流作用,将推动城镇体系良性开展。

〔三〕新型农村社区是城镇化的微观根底

新型农村社区将城镇体系延伸到农村,社区成为城镇化的微观根底。首先,农业是城镇化的第一推动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开展,进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第二,城镇体系中,新型农村社区是级别最低的要素集聚区,当城市文明和城市公共效劳从大城市延伸到新型农村社区,当后者拥有了与城市均等的公共效劳、根底设施和就业岗位,农村残余劳动力的流向将会从集中过渡到分散,既防止了大城市出现“城市病〞,又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本与技术,促进城镇化品质的提高。〔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伎俩

农业是城镇化的原始动力。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要求机械化耕作和产业化经营,要求集中耕地和增加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向技术要效益,向规模要效益,传统的包产到户式的农业生产格局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开展的要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复垦土地增加耕地面积,通过耕地流转,将耕地集中到职业农民手中,奠定规模农业和机械农业的根底。规模经济及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使农业再投入的资源更为充足,助推现代农业良性开展。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经验与面临问题

〔一〕建设经验

1.整合村落,实现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整合乡村空间资源,减少自然村落,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城市根底设施、公共配套效劳向中心村镇延伸,有利于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整治,节约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农村根底设施投资的本钱,提高其使用效率,方便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公共效劳设施的配套建设,降低维护本钱,更大程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2.政府参与,提供村民住房补贴。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优先建设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负责道路硬化、社区绿化,供水供电等根底设施,兴建社区效劳中心、医院、小学。以安置房价格向村民提供新建住房,并给予农民结余土地指标款、人口补助款和老房拆迁补助款等多项补贴。

3.集中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近年来,尽管免收农业税、种粮直补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农业政策相继出台,仍解决不了农业相对收益低的问题,农业开展要向规模、向技术要效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腾出土地,复垦农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耕地面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耕地集中,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有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中,减少了农户的环节,形成公司+基地的模式,为企业降低了本钱,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面临问题

一是农民保障的问题。土地是农民根本的生活保障,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土地租金是否能撑持生活;农民在农转非中如何获得最根本的社会保障;有些地方让农民通过“两置换〞进入城市,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用财产换社保对农民是否公平。二是农民就业的问题。借助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解决了农业问题,仍不能解决农民就业的问题。除个别地区外,大局部农村经济开展短少必要的工程撑持,农民就业岗位缺乏,大多数农村充裕劳动力外出打工。三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土地流转方面,土地流转价格连年上涨,土地流转期限短,土地流转难度大;农业保险方面,我国在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上有保险,而经济作物、养殖等不足农业保险,规模农业的风险暴露在外;农业贷款方面,农民贷款难、融资难,集体土地和其上建造的房屋不可以做抵押品,农业种植和养殖的高风险性等,导致农民没有方法获得较大额度的贷款。四是农村文明传承的问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是城市社区的复制,更不是毁灭农村,而是保存农业的传承文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防止出现翻版的微型城市,导致传统聚居模式的改变和农村传统文化的消亡。

对策与倡议

〔一〕保障民生,夯实社区建设根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是农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农民生存方式、就业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第一,满足农民教育、医疗诉求,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同质化,让农民得到与市民均等的公共效劳。由政府主导投入建设社区根底设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社区公共效劳。第二,完善农民根本养老保障。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显现,传统的养老体系存在养老需求增长与供应缺乏的显着矛盾。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促进土地流转,将增加农民的土地出让回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日益短缺的养老保障。

〔二〕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实现城镇化转型

首先,开展非农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在现有农村非农产业的根底上,引进技术、整合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建设村民创业园,配合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有序引进二次产业,形成地域垂直分工态势。第二,实施岗前培训,保障农民就业。各级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引导社会办学力量,对就业农民进行岗前培训,推动农民的职业转换,保障就业安置有序进行。第三,标准土地确权与流转,让土地成为农民的资本性财产。土地确权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所有权,土地流转那么是在耕地成为农民资本性财产的根底上,通过农业用地进入市场,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开展了土地的价值,也给农民带来了收入。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城镇化,获得资本收入,而不是一次性补偿。

〔三〕实现规模经营,开展现代农业

推动土地流转与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建设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法规,促进农民的承包地集中发包,打破了以往的土地分片经营、小规模生产的状态,奠定了规模生产的根底,帮忙农民获得合理的土地出让回报。培养职业农民,开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除了对土地有规模上的要求外,还对资本、农民的技术与管理、产品的营销等都有较高要求,因此,规模农业需要职业农民,要求培养会决策、懂投资、会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