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_第1页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_第2页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_第3页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_第4页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题1、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节的主要运动形式,关节周围配布的主要肌群及肌肉,这些肌肉的神经支配,及其相应神经来源的髓节,如神经损伤可产生哪些症状?膝关节⑴主要运动形式:屈伸运动。⑵关节周围分布两组肌群,分别是膝关节屈和膝关节伸。使膝关节屈的肌为股后肌群,如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使膝关节伸的肌为股四头肌。⑶股后肌群由坐骨神经支配;股四头肌有股神经支配。⑷坐骨神经起始于L4、5,S1、2,梨状肌下孔至臀部,于臀大肌深面沿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中点下行于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至膝后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股神经来自腰2〜腰4,在骼凹内行走于腰大肌与骼腰肌之间,发出肌支至该两肌,通过腹股沟韧带到大腿后,立即分为下列各终支并支配其分布区的肌肉及皮肤①股四头肌肌支;②隐神经,分布于髌下方,小腿前内侧面至足的内侧缘;③前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⑸坐骨神经损伤可产生:膝关节不能屈、踝关节与足趾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呈足下垂。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足部出现神经营养性改变。由于股四头肌健全,膝关节呈伸直状态,行走时呈跨越步态。如在股后中、下部损伤,则股后部肌肉正常,膝关节屈曲功能保存。股神经损伤可产生:大腿前侧和小腿内侧感觉障碍,膝腱反射减弱或丧失,膝关节不能伸直,股四头肌萎缩等症状。踝关节⑴主要运动形式: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⑵使踝关节伸的肌群为小腿肌前群,由内到外分别为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使踝关节跖屈的肌群为小腿肌后群深层,有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⑶小腿肌前群由腓深神经支配,小腿肌后群由胫神经支配。⑷腓深神经是腓总神经的分支,穿过腓骨长肌起端,进入前肌群,伴随胫前血管下降,沿途分出肌支,皮支分布于第1、2趾相邻的皮肤。胫神经是坐骨神经的分支,坐骨神经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途经骨盆,并从坐骨大孔穿出,抵达臀部,然后由大腿后方下行到足。⑸腓深神经损伤可产生的症状包括:足下垂及脚拇指下垂,无法向上翘起来,足呈内翻状态,无法正常行走。胫神经损伤可产生的症状包括:小腿后侧屈肌群及足底内在肌麻痹,出现足跖屈、内收、内翻,足趾跖屈、外展和内收障碍,小腿后侧、足背外侧、跟外侧和足底感觉障碍。跖趾关节⑴主要运动形式:轻微的屈、伸、收、展运动。⑵关节周围分布有使跖趾关节屈的蚓状肌。⑶蚓状肌由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⑷第2、3跖趾关节和近侧趾间关节背侧神经关节支来源于腓深神经终末支腓浅神经终末支形成的足背中间皮神经,以及腓肠神经终末支行成的足背外侧皮神经。跖侧关节支来源于足底外侧和足底内侧神经的终末支形成的跖底神经或趾底固有神经。⑸跖趾关节损伤可出现腓总神经损伤出现的症状,即小腿伸肌群麻痹足背伸、外翻功能障碍足内翻、下垂畸形伸趾、伸拇功能丧失足趾屈曲状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而脚趾畸形一般是在跖趾关节,关节与关节不对应导致晦外翻、拇囊炎、脚趾关节炎等脚趾畸形。2、骨筋膜鞘(室)的组成、特点、主要内容,什么情况下容易损伤,损伤后可产生哪些症状,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四肢肌肉群大多成群分居各筋膜室。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等形成的腔隙,而且基本上是封闭的。肌间膜和深筋膜为纤维组织,缺乏弹性,因此室内容积增减缓冲余地很小。小腿的深筋膜与胫骨、腓骨和骨间膜、肌间隔一起构成三个骨筋膜鞘(室),每个鞘内包有血管、神经等结构,骨筋膜室的室壁坚韧而缺乏弹性2、受到创伤骨折产生血肿和组织水肿的情况下易损伤。3、骨筋膜综合征:由于室内肌肉和神经组织在急性缺血缺氧的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果室的容积骤减或室内容物体积骤增,则骨筋膜室内的压力急剧增加,阻断室内血液循环,使骨筋膜室内的肌和神经组织缺血。肌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缺血■水肿-缺血恶性循环。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发生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或坏疽等后果。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一一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2)缺血性肌挛缩一一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3)坏疽一一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一一由于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但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一一由于肌肉缺血,致使肌力减弱。3、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一一缺血后组织肿胀或者室内出血,血肿压迫其他组织。病因:主要原因:室内压力增高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1)外伤或者手术敷料包扎过紧2)严重的局部压迫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2)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3)剧烈运动3、股骨下1/3骨折的远折段移位方向受哪些肌肉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1、股骨干骨折发生的部位以股骨干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为最多,上三分之一或下三分之一次之。骨折端因受暴力作用的方向,肌群的收缩,下肢本身重力的牵拉和不适当的搬运与手法整复,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移位,但受周围肌的影响有一定的移位规律。2、股骨干下三分之一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胭动、静脉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可能受到以下肌肉影响:(1)腓肠肌:腓肠肌以内、夕卜侧两个头起于股骨内、外卜侧髁的后面,向下与比目鱼肌汇合形成跟腱止于跟骨。其作用是屈膝、足跖屈站立时固定膝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在膝关节后面可见腓肠肌附着于股骨下段的后面,同时也可见胭动脉位于股骨的后面,如果股骨在腓肠肌附着点上方骨折,其骨折远侧段就可能由于腓肠肌拉力作用向后移位,压迫或刺伤胭动脉,造成下肢缺血等症状,其影响最大。(2)股二头肌:股二头肌交叉在膝关节附近的肌腱群,主要负责控制膝盖弯曲与大腿伸展的动作,位于大腿后侧,有长短二个头,基本功能是使小腿后屈。其作用是伸髋屈膝和使小腿旋外。(3)半腱肌:半腱肌位于大腿后侧,起自坐骨结节,终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主要作用是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并微旋内。(4)半膜肌:半膜肌位于大腿后侧、半腱肌的深面,以扁薄的腱膜起自于坐骨结节,终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主要作用是伸髋关节,屈膝关节并微旋内。后果:压迫或刺伤胭动脉,造成下肢缺血:不能自由屈膝伸髋:小腿不能自由旋内或旋外。

4、哪些部位容易造成下肢神经的损伤。下肢神经损伤主要包括三部分:腓总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一)腓总神经损伤致腓总神经损伤部位,包括:①小腿前、外侧群肌②小腿外侧面皮肤③足背、足趾皮肤④胭部⑤腓骨小头。原因:腓总神经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前群肌,小腿前群肌主要伸踝关节、伸趾关节。腓浅神经支配小腿外侧群肌,小腿外侧群肌使踝关节外翻。腓总神经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面、足背、足趾的皮肤。(二)胫神经损伤致胫神经损伤部位,包括:①小腿后群肌②胭部⑤比目鱼肌深面⑥股骨踝上⑦膝关节脱位。原因:胫神经于胭窝中间最浅,伴行胭动、静脉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小腿上2/3部行走于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后肌之间,于内踝后方穿屈肌支持带进入足底,支配小腿后侧屈肌群、足底诸肌和足底感觉。(三)坐骨神经损伤致坐骨神经损伤部位:①髋关节②臀部及臀肌(高位损伤)原因:坐骨神经由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组成,穿梨状肌下孔至臀部,于臀大肌深面沿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中点下行,股后部在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行走,至胭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沿途分支支配股后部的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5、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掌指关节的主要运动形式,关节周围配布的主要肌群及肌肉,这些肌肉的神经支配,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障碍。1、肩关节运动形式:屈伸,收展,旋内,旋外,环转周围肌肉: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神经支配: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三角肌,肱二头肌,喙肱肌三角肌,冈下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冈上肌三角肌,肩胛下肌三角肌腋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桡神经肩胛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腋神经,肩胛上神经主要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2、肘关节运动形式:屈伸,旋前,旋后周围肌肉:屈肘: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伸肘:肱三头肌,指伸肌,旋后肌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旋后:旋后肌,肱二头肌神经支配:屈肘: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伸肘:桡神经旋前:正中神经旋后:桡神经,肌皮神经主要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3、腕关节运动形式:屈伸,收展,环转周围肌肉:屈腕: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伸腕:桡侧腕伸肌,指伸肌,尺侧腕伸肌,示指伸肌内收: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外展:桡侧腕屈肌,桡侧腕伸肌神经支配:屈腕:正中神经,尺神经伸腕:桡神经内收:尺神经,桡神经外展:正中神经,桡神经主要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4、掌指关节运动形式:指处于伸位时:屈伸,收展,环转指关节处于屈位时:屈伸运动周围肌肉:屈掌指关节: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蚓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伸掌指关节:示指伸肌神经支配:屈掌指关节:正中神经,尺神经伸掌指关节:桡神经5、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障碍肌皮神经:肱骨上中段骨折时可导致该神经的损伤,表现为屈肘无力以及前臂外侧部分皮肤感觉的周围肌肉: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神经支配: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正中神经: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弱,拇示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故握持无力。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表现为:手掌桡侧2/3和桡侧三个半指掌面及其中节远节背侧面的皮肤感觉丧失或明显减弱。尺神经: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力弱,无名指和小指末节不能屈、不能屈掌指关节和伸指间关节,拇指不能内收,各指的内收和外展运动丧失。小鱼际肌肉萎缩使小鱼际平坦,骨间肌萎缩,掌骨间呈现深沟。由于掌指关节过伸,第4、5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弯曲,而表现为“爪形手”。感觉障碍:以手内侧缘为主,尤其是小鱼际和小指感觉丧失。腋神经:肱骨外科颈骨折或不恰当地使用腋杖时,可损伤腋神经。主要症状是:1、臂不能外展,臂外旋力弱,不能做梳头戴帽等动作;2、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3、由于三角肌萎缩,肩峰突出,肩部失去圆隆形外观,呈“方肩”桡神经: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易损伤桡神经。表现1、不能伸腕和伸指,旋后困难,由于伸肌瘫痪和重力作用,提起前臂时呈“垂腕”症2、前臂背侧及手背面桡侧半尤其是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最为明显。桡骨颈骨折时,可损伤桡神经深支。主要症状1、伸腕力弱2、不能伸指6、请列举上肢神经易损伤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1、肌皮神经由臂丛发出后向外下,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降,发出肌支支配臂前群肌;本干于肘关节附近肱二头肌腱外侧穿深筋膜至皮下,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沿前臂外侧行至腕部,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肱骨骨折和肩关节损伤时可伴发肌皮神经的损伤,此时表现为屈肘无力以及前臂外侧部皮肤感觉的减弱。2、正中神经自臂丛发出,沿肱二头肌内侧下降至肘窝,向下行于前臂前群浅、深层肌之间,穿过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正中神经肌支支配除尺侧腕屈肌、肱桡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前臂前群肌,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第2蚓状肌;皮支分布于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面的皮肤。正中神经极易在前臂和腕部外伤时被损伤,此时出现该神经分布区的功能障碍。因其在腕部位置表浅,腕部刀伤时易伤其神经,出现损伤处以下部分的功能障碍。旋前肌综合征为正中神经在穿过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受压损伤后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该神经所支配的肌收缩无力和手掌感觉障碍。在腕管内,正中神经紧贴腕横韧带深面行走,如由于外伤等原因造成腕横韧带增生增厚,压迫其深面的正中神经,造成手部正中神经管理区的功能障碍,出现腕管综合征,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平呈“猿掌”,同时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皮肤及桡侧半手掌出现感觉障碍。3、尺神经自臂丛内侧束发出,在肱动脉内侧下行,在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进入前臂,沿尺动脉的内侧下降达腕部。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皮支分布于手掌尺侧一个半指及相应手掌皮肤,在手背分布于尺侧两个半指及相应的手背皮肤。尺神经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包括肘部肱骨内上髁后方、尺侧腕屈肌起点处和豌豆骨外侧。尺神经在上两个部位受到损伤时,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屈腕力减弱,环指和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各指不能相互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爪形手”。感觉障碍则表现为手掌和手背内侧缘皮肤感觉丧失。尺神经沟与其浅层的韧带、筋膜构成肘管,如邻近结构外伤等原因造成肘管的软组织增生、增厚使肘管容积缩小,尺神经受压后产生的症状称肘管综合征。若在豌豆骨处受损,由于手的感觉支早已发出,所以手的皮肤感觉不受影响,主要表现为骨间肌的运动障碍。4、胸长神经起自臂丛神经根,经臂丛后方进入腋窝,于胸廓侧方,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损伤此神经可引起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体征。5、胸背神经自臂丛后束发出后沿肩胛骨外侧缘伴肩胛下血管下降,支配背阔肌。乳腺癌根治术过程中清除淋巴结时,应注意误伤及此神经。6、桡神经自臂丛发出,沿桡神经沟绕桡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经前臂背侧深、浅肌群之间下行。肌支支配臂、前臂的伸肌和肱桡肌;皮支分布于臂和前臂背面、手背桡侧两个半指及其相应的手背皮肤。桡神经受损易影响上述的功能。在臂中段的后方,桡神经紧贴肱骨的桡神经沟走行,因此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的损伤,表现为不能伸腕伸指,旋后困难,由于伸肌瘫痪和重力作用,提起前臂时呈“垂腕症”;前臂背侧及手背面桡侧半尤其是“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最为明显。桡骨颈骨折时,可损伤桡神经深支,出现伸腕无力,不能伸指等症状。7、腋神经自臂丛发出,绕肱骨外科颈的后方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分布于三角肌区及上臂上1/3外侧面的皮肤。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和使用腋杖不当所致的重压,都有可能造成腋神经的损伤,导致三角肌瘫痪,表现为臂不能外展,臂外旋力弱,不能做梳头、戴帽等动作;三角区皮肤感觉障碍;由于三角肌萎缩,肩峰突出,肩部失去圆隆的外形,呈“方肩”7、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及其临床意义。手部主要由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支配。1、正中神经(mediannerve)由内侧束和外侧束各发出一根合成,支配前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鱼际肌及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指的皮肤。尺神经(ulnarnerve)由内侧束发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侧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鱼际肌和手肌中间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指和手背面尺侧二个半指的皮肤。桡神经(radialnerve)发自后束,支配臂及前臂后群肌、臂及前臂背侧面皮肤和手背面桡侧二个半指的皮肤。正中神经的肌支主要支配除了拇收肌之外的鱼际肌,第一,第二蚓状肌,前臂除肱桡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尺侧腕屈肌之外的屈肌。尺神经肌支主要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第三,第四蚓状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和尺侧腕屈肌和拇收肌。桡神经肌支主要支配前臂伸肌。正中神经的皮支主要支配手掌掌面桡侧三指半和背侧远指端桡侧三指半皮肤。尺神经皮支支配掌侧和背侧一指半皮肤。其余由桡神经支配。正中神经损伤,导致拇指内收功能增强,一二蚓状肌瘫痪,由于桡侧拇深屈肌瘫痪使二三指较四五指靠后,屈腕力量大大减弱,仅肱桡肌,拇深屈肌尺侧半和尺侧腕屈肌可屈腕,相应皮节感觉消失。2、尺神经损伤,骨间肌瘫痪导致掌骨不能合拢,三四蚓状肌瘫痪使三四掌指关节不能屈曲,第四五指的第二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拇收肌瘫痪导致不能内收而拇指外展,而成“爪形手”,同时屈腕力量减弱,相应皮节感觉消失。3、桡神经损伤,导致前臂伸肌瘫痪,导致伸腕无力,而成“垂腕”,相应皮节感觉消失,主要在虎口处。4、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都损伤,所有手肌瘫痪而萎缩,使手掌平坦,拇伸肌的作用使拇指外展,形成“猿手”,拇指,食指,中指感觉丧失。8、手部的肌群、功能、神经支配及其临床意义P1389、用解剖学知识如何区分神经根型颈椎病、肘管综合症、腕管综合症。1、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而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颈肩痛向上肢放射、前臂及手指麻木、感觉减退、上肢牵拉实验阳性及其上肢肌力下降,这是由于增生的颈椎压迫了脊神经所造成的。2、肘管综合征:肱骨内上髁后方有一纵行的浅沟称尺神经沟,其浅面有尺侧副韧带、尺侧腕屈肌筋膜形成的顶,顶和尺神经沟之间形成的通道即肘管,尺神经行经此管中。肘管的大小随着肘关节的屈伸而有所变化:伸肘时,弓形韧带松弛,肘管的容积变大;屈肘至)0°时弓形韧带紧张,而每屈曲45°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间的距离就会加宽0.5cm;另外,在加宽0.5cm状态下屈肘时,肘内侧韧带隆起也使肘管的容积减小,因而尺神经易受压迫。而肘管综合征是指尺神经在肘管被卡压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当肘部骨折、脱位、小片撕脱、先天或后天性肘外翻或肘管内发生肿瘤,尺神经都有可能被压而产生一系列症状。3、腕管综合征:腕骨在掌部形成一条深沟,腕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个骨性纤维管道,叫腕管。管内有正中神经通过。正常时屈肌腱有薄的滑膜包绕,正中神经在管的浅层偏桡侧,紧贴韧带,有纤维脂肪样组织与肌腱相隔,若腕管内因滑膜水肿、增生等而压力增高,正中神经易受韧带压迫而产生症状,称为腕管综合征。临床上神经根型颈椎病常有颈肩痛症状,并向上肢相应的神经支配区放射。此外,还有上肢皮肤麻木、感觉过敏、肌力减退、手指活动不灵活现象。而肘管综合症首先出现手背尺侧、小鱼际、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异常,通常为麻木或刺痛;而后小指对掌无力,手指收展不灵活;查体可见手部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环、小指呈爪形手畸形,上述部位皮肤痛觉减退。腕管综合征则可出现拇指食指中指掌侧麻木或疼痛、持物无力,夜间或用手工作时疼痛加剧,甩手后疼痛缓解;查体可见拇、食、中指有感觉过敏或迟钝,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无力。由此可以区分神经根型颈椎病、肘管综合症及腕管综合症。10、用解剖学知识解释颈椎病的发生和症状及其颈椎病分型。1、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症。症状多种多样:(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1)头部症状:头疼或偏头疼2)眼部症状:视力模糊、眼裂变大、瞳孔散大3)心血管症状:心动过速或血压升高4)耳部症状:耳鸣、听力下降5)其他:肢体发凉怕冷,一侧肢体少汗,头颈、颜面或肢体麻木等现象(2)交感抑制症状:如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2、一般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是本病的发病基础,主要有以下3种发病机制:机械性压迫学说、颈椎不稳定、颈脊髓血液循环障碍。从机械性压迫学说来看,椎间盘变性从20岁就可能开始,30岁以后出现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随着其累计性损伤,可由其退变加重致使椎间盘的纤维环变性、肿胀、断裂、使裂隙形成,导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纤维环的耐牵伸等能力下降,椎间隙变窄,椎体间产生异常活动使椎体上、下缘韧带附着处产生牵拉性骨赘,这些骨赘和突出的椎间盘突入椎管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产生相应症状。而在颈椎不稳定学说中,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造成颈椎阶段间不稳,颈椎屈、伸活动时,脊髓在椎体后缘骨赘上反复摩擦,脊髓微小创伤的积累导致脊髓病理损害。另外,颈椎退行性变导致的不稳定,椎间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可使脊髓侧方动脉及其分支的痉挛,也刺激颈椎交感神经反射性引起动脉痉挛,导致脊髓局部供血差。颈部交感神经来自脊髓上部,其末梢神经纤维分布到头、颈、四肢,也分布到胸、腹部内脏。颈交感神经直接分布到心脏,通过交通支分布到咽部。颈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伴随动脉分支分布到眼部,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进入颅内后,伴随迷路动脉到内耳。交感神经还分布到脊膜、脊髓、纤维环周缘部、颈椎的韧带和关节。因此,脊椎不稳定可能刺激颈交感神经,引起视力模糊、耳鸣、平衡失调、心动过速或过缓、手指肿胀等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颈脊髓血液循环障碍学说指出,当颈椎屈曲位手术时脊髓变扁、颜色发白,当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时,脊髓受压损害区与脊髓前动脉供血区基本一致,因此推测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脊髓前动脉及其分支造成脊髓缺血性损害。颈椎屈曲时脊髓张力加大,脊髓腹侧受椎体后缘骨赘挤压变扁平,前后径变小,同时脊髓侧方受到间接应力而使横径加大,可能使脊髓中沟动脉的横行走向的分支受到牵拉,使脊髓2/3缺血,其中包括灰质大部,使其内部的小静脉受压,加重了局部供血不足。如果脊髓腹侧有突出的椎间盘或骨赘压迫,脊髓的背侧有肥厚的黄韧带挤压,再加上颈椎节段间不稳,则颈脊髓受到“钳夹机制”的影响,使脊髓局部供血更易受到干扰,如果颈椎不稳定,刺激颈交感神经,引起动脉血管痉挛,也会影响脊髓供血。3、分型:根据不同组织结构受累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以及其他型。颈型:有颈部症状和压痛点,X线片颈椎有曲度改变,不稳定等表现,神经根型:有与病变节段相一致的根性症状与体征,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一致,痛点封闭无显著疗效,椎动脉型: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有颈椎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交感型: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痛等一系列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X线有颈椎节段间不稳定或退行性改变,椎动脉造影无异常,其他型:颈椎椎体前方鸟嘴样骨质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11、用解剖学知识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和症状。人体腰椎位于身体中段,上连颈、胸椎,下连骶骨,腰椎共五个,每一个椎体基本上都由椎体、椎弓及从椎弓上发出打突起(上、下关节突,横突和棘突)构成,椎体和椎体之间由椎间盘组成。椎间盘的两种主要成分是纤维环和髓核,有几层同心圆的纤维层组成打纤维环将髓核包绕在里面。椎孔由椎体后方和椎弓共同形成,椎体打后面为椎孔的前壁,椎弓为椎孔的后壁和侧壁。全部椎孔借韧带等组织相连成为椎管,椎管内有精髓、马尾、和脊神经通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患,其发生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收到常见的病因及诱因,如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外力损伤、椎间盘自身解剖弱点等,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到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有如下症状:腰痛。这是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其机制为突出的髓核刺激到椎体的后纵韧带,窦椎神经贴行于后纵韧带,经窦椎神经产生下腰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临床少见,发生率约5%,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间盘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化学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得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上述三种因素相互关连,互为加重因素。马尾神经症状。临床少见。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12、用解剖学知识解释头皮血肿及头皮撕脱伤。在头顶部,头皮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骨膜和颅骨等六层。根据头皮血肿与头皮层次之间的关系可分:1、皮下血肿因皮下组织层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之间连接紧密,故在此层内的血肿不易扩散而体积较小。2、帽状腱膜下血肿由小动脉或导血管破裂所引起,因帽状腱膜下层组织疏松,血液易向各方向扩散,血液可充满整个帽状腱膜下层,使头顶显著增大,严重者血肿边界与帽状腱膜附着缘一致,覆盖整个穹窿部,似戴一顶有波动的帽子。3、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内,其血肿的形状与相应骨的形态相一致。头皮撕脱伤是大片甚至整个头皮自帽状腱膜下撕脱。头皮撕裂累及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这3层软组织,头皮下血肿发生在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因此层为一疏松结缔组织此间隙内有静脉网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经脉和颅内的硬脑膜窦想交通,若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13、头面部的肌肉和神经支配。asi哭ii的起此直、至馨作用和楠悝玄配H群肌£您点此直主弁作慰神些支配.flHJt肢成吼Etfl-帽秋at装事轮匝凯闭告眼翌环特口裂商LN闭针口嫌握上眸51m的皮戒等提口游与上后降口翔皿卜FF方的降FHBl面/剧01蛾部炫峰口用与下时便箪牙齿卜用聒咀尊问啜吭■肃扯II角向虾情阻*程机■.弓TWItSfS下趣骨刖或UL粗隋下供制内曲的叔沮剧降匕星卜微骨1雨口〕三乂冲堤下觥承闯8S收埔惜恭n是前三争俐牧野使F颈侦和倒鲁幼__15、甲状腺和气管切开的层次及毗邻1、甲状腺P51、45形态:甲状腺呈“H”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甲状腺峡。位置:两侧叶位于喉和气管颈部上段的外侧,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毗邻:甲状腺的前面由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和舌骨下肌群遮盖;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紧邻喉与气管颈部、咽与食管颈部以及喉返神经;后外侧临颈动脉鞘和颈交感干。甲状腺肿大时可能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向后外侧压迫颈交感干,出现Horner综合征。2、气管颈部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一浅筋膜一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一胸骨上间隙一颈静脉弓及舌骨下肌群一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一气管前间隙。16、颈根部的重要结构;斜角肌间隙P4617、乳房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1、淋巴回流(1)乳房外侧部和上部约3/4的淋巴注入胸肌淋巴结;(2)乳房上部有些淋巴管可穿过胸大肌注入腋窝尖淋巴结(3)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4)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可至膈上淋巴结,并间接与膈和肝上面的淋巴结相连通(5)乳房深部的淋巴管可汇成2-3条大淋巴管,穿胸大、小肌直接注入腋窝尖淋巴结(有时在胸大、小肌之间也有几个淋巴结,称胸肌间淋巴结)(6)乳房的浅淋巴管左右相互交通,可向对侧淋巴管转移2、临床意义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侵犯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如果淋巴回流受阻,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对侧乳房和肝18、胸部的层次结构与胸膜腔穿刺的关系1、胸部的结构分为胸壁和胸腔脏器,胸腔脏器分为中部的纵膈和两侧的肺以及胸膜。胸部以胸廓为支架,胸廓外面覆以肌、乳腺、筋膜等软组织,内面衬以胸内筋膜构成胸壁。胸壁和膈围成胸腔,胸腔的两侧容纳肺和胸膜囊,中部为纵膈,有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食管、气管等。纵隔内结构向上经胸廓上口延伸至颈部,两侧肺尖和胸膜顶经胸廓上口突向颈根部;在胸廓上口处,胸部结构与颈根部结构互相交错、重叠。胸部结构向下借膈与腹腔分隔,胸部与腹部在膈区上下错落。2、胸壁的层次分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肋和肋间隙、胸内筋膜。皮肤前外侧壁的较薄,后壁的较厚,除胸骨去移动性小外,其余有较大的移动性。浅筋膜含浅血管、浅淋巴管、皮神经及女性乳腺。深筋膜浅层覆盖于胸大肌表面,深层在胸大肌深面。胸壁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支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胸固有肌分为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12对肋参与胸壁的组成,肋与肋之间的间隙叫做肋间隙。胸内筋膜为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衬于胸廓的内面,其深面借一层疏松结缔组织与壁胸膜相贴。3、膈的起始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三部分,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的内面,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止点在中心腱。膈上有三个裂孔:腔静脉裂孔、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腔静脉裂孔通过下腔静脉,食管裂孔通过食管和迷走神经,主动脉裂孔通过主动脉和胸导管。4、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右肺较宽短,左肺较细长。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二叶。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的长椭圆形区域为肺门。出入肺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支气管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构成肺根,其主要结构为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5、纵隔是胸腔内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正常情况下,纵隔的位置较固定。纵隔的分区常有四分法和三分法两种。四分法是以胸骨角和第4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划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三分法是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以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和后纵隔,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前纵隔上部和前纵隔下部。6、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内面的一层光滑浆膜,具有分泌和吸收等功能。可分为互相移行的内、外两层,内层被覆于肺的表面,叫脏胸膜或肺胸膜;外层衬于胸腔壁内面,叫做壁胸膜。壁胸膜可以分为胸膜顶、肋胸膜、膈胸膜、纵膈胸膜。胸膜脏层和壁层之间相互移行形成的潜在性腔隙叫胸膜腔,胸膜腔内含有少量润滑液体,其产生与吸收正常处于动态平衡。7、胸膜腔穿刺时,在胸后壁应稍靠下位肋骨上缘进针。在胸前壁应在肋间隙中部进针,以免伤及肋间血管神经。临床上抽液体时,常在腋后线第8~9肋间隙沿下位肋骨的上缘进针,穿刺层次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穿刺针进入肋膈隐窝。抽气体时,常在锁骨中线第2~3肋间隙中部进针,穿刺层次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19、纵隔的分区、上纵隔、后纵隔有哪些结构。P5920、胸腔、胸膜腔、胸膜隐窝、胸膜书P10921、心包横窦、心包斜窦、肺段、肺根1、心包横窦:为一管形间隙,可容纳一个手指。心包横窦的前界为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后界为上腔静脉及左心房前壁。做心脏和大血管手术时,可经心包横窦钳夹升主动脉及肺动脉干,以暂时阻断血流。2、心包斜窦:为心底后面的隐窝,前壁为左心房,后壁为心包的后壁,右界为两条右肺静脉及下腔静脉根部,左界为两条左肺静脉根部。心包斜窦形似开口向下的盲囊,为心包积液的常见部位。3、支气管肺段(肺段):每支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连同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呈圆锥形,尖朝向肺门,底向肺表面。4、肺根:是由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与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结、淋巴管等结构被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外包以胸膜而成。22、穿过及通过膈的结构有哪些?1、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于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2、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3、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23、左、右心室衰竭的症状与右心房和左心房收集的范围的关系。1、左心房收集肺部的静脉血液,因此,当左心衰竭时以肺淤血的临床表现为主,最早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因进行体力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加,左房压上升,加重肺淤血而出现呼吸困难,随着心功能不全的加重,患者可出现于夜间入睡后发生突然憋气,气急而迅速坐起,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伴有鸣音称“心源性哮喘”,其发生的机制与卧床后间质液体重吸收和回心血量增加,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小支气管痉挛及卧位时膈肌抬高肺活量减少等因素有关。如病变进一步发展,平卧时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常在卧位广2分钟出现坐起后缓解,称端坐呼吸,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左心衰竭使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从而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进一步升高,引起间质性肺水肿,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阻力而加重呼吸困难,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肺水肿。右心房收集体循环的上半身静脉血,下半身静脉血和心脏本身的静脉血,右心衰竭时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症,如胃肠道血液不能有效回流导致长期胃肠道淤血,可引起上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及上腹疼痛等右心衰竭最常见症状,如肾血液不能有效地回流,导致肾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而出现白天尿少,夜尿增多等症状,可有少量蛋白尿少数透明或颗粒管型和红细胞。如肝脏血液不能有效回流,导致肝淤血肿大,肝包膜被扩张,肝区胀痛,重者可发生剧痛。惯性心衰长期淤血可发生心源性肝硬化。24、腹部层次结构与阑尾手术切口、腹部正中手术切口、肋弓下缘手术切口的关系。1、由腹前外侧壁进入腹膜腔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脐平面以下浅筋膜分为两层,浅层称为Camper筋膜,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互延续;深层为Scarpa筋膜,为富有弹性的膜性层,与会阴浅筋膜相互延续。肌层在不同的部位是不相同的,如在中线两侧的肌层为条带形的腹直肌,外侧由浅入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这三块肌向内侧分别移行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腱膜,在脐下4~5cm以上部分,腱膜呈前后方向包绕腹直肌形成腹直肌鞘,在以下的部分,三层腱膜均位于腹直肌的前面。两侧腹直肌鞘在中线愈合形成白线。为此在腹壁的外侧和中线层次是不一样的。2、阑尾手术切口(右下腹斜切口)麦氏切口:皮肤一一浅筋膜一一腹外斜肌及其腱膜一一腹内斜肌一一腹横肌一一腹横筋膜一一腹膜外筋膜一一腹膜壁层。麦氏切口在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3、腹部正中切口:皮肤一一浅筋膜一一白线一一腹横筋膜一一腹膜外筋膜一一腹膜壁层。4、肋弓下缘手术切口:皮肤一一浅筋膜一一腹外斜肌一一腹内斜肌一一腹横肌一一腹横筋膜一一腹膜外筋膜一一腹膜壁层。25、腹股沟管的结构、区分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解剖学基础。1、腹股沟管的位置在腹股沟韧带下半部的内侧,是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长约4—5cm。男性内有精索通过,女性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四个壁和两个口。四壁:前壁,腹股沟外斜肌腱膜(浅层)腹内斜肌(深层)后壁,腹横筋膜、腹股沟镰;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陷窝韧带。两口:内口,腹股沟内深环(腹环一一腹外斜肌腱膜)外口,腹股沟浅环(皮下环一一腹横筋膜)2、区分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解剖学基础斜疝(最为多见):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由深环脱出,通过腹股沟管的全程,出浅环入阴囊,故包在精索的三层被膜内。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的薄弱区,是斜疝的好发部位。直疝:疝囊从腹股下动脉的内侧、腹股沟管的后壁顶出,通过腹股沟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带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又称为海氏三角),因不经过深环,故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斜疝和直疝的区别: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斜疝外形呈椭圆状或梨形,直疝呈半球形且基底较宽;斜疝回纳后压住疝环不再突出,直疝回纳后压住疝环仍可突出;斜疝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时精索在疝囊的前外方;斜疝时疝囊在腹部下动脉外侧,直疝时疝囊在腹壁下动脉内侧。26、睾丸下降过程的异常及其临床意义;精索;睾丸鞘膜男性在胎儿时期,睾丸是长在腹部的。经过一定的发育后,睾丸在出生前1-2个月下降到阴囊中。正常男性的睾丸是位于阴囊内的,睾丸发育的适宜温度是35°C左右,基于阴囊壁的特殊结构,使阴囊能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调节阴囊壁的状态,使阴囊内的睾丸始终处于35C左右的环境中。睾丸下降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四型:隐睾症、腹股沟睾丸、腹股沟睾丸、迷失型睾丸。隐睾症:睾丸在腹腔内或腹腔彳爰侧不能看到也不能摸到,占睾丸下降异常的5~20%;腹股沟睾丸:睾丸在腹股沟处;游动睾丸:睾丸在腹股沟外侧和阴囊处游走。这型位置异常是指睾丸本来在阴囊处,受到刺激会往上缩跑到腹股沟处,或在腹股沟外侧的睾丸也可用手将其往下挤到阴囊处;迷失型睾丸:睾丸不知走向,不在其下降的路线上。这种机率占睾丸下降异常的百分之五左右。其中,游走睾丸是最常的睾丸下降异常,较不会造成不孕的问题。下降不全的睾丸由于所处的环境温度高于35C,而出现以曲细精管退行性变为主的病变。变性的曲细精管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如果双侧隐睾将容易导致不育,如果是单侧隐睾,还会影响对侧降至阴囊内的睾丸发生交感性病变,就是说能使对侧下降完全的睾丸发生病理变化,而导致下降完全的睾丸生精能力下降,如果未下降的睾丸位于腹股沟管或耻骨结节附近,其位置表浅固定,还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27、门脉高压的症状与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收集范围及与上、下腔静脉系的交通。门脉高压病人常出现胃底一食管静脉曲张及呕血,脐周静脉曲张及“海蛇头”样改变,痔疮及便血,腹膜后静脉丛出血,脾肿大和腹水等症状。病人之所以会出现胃底一食管静脉曲张及呕血,是因为肝门静脉有一属支为胃左静脉,胃左静脉收集食管下端的静脉回流,而食管壁内的静脉形成食管静脉丛,向上经奇静脉系统回流入上腔静脉系,向下经胃左静脉回流入肝门静脉系,由于门脉压升高,血液倒流,肝门静脉的血液经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从,奇静脉系统回流入上腔静脉系,此时由于食管静脉丛血流量增多而曲张。如破裂导致大出血。产生痔疮及便血的症状是由于门脉高压后,肝门静脉的血液经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系,此时由于直肠静脉丛血流量增多而曲张形成痔疮,破裂常可导致便血。产生脐周静脉曲张的症状是由于门脉压高压后,脐周静脉的血液经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再通过胸腹壁的静脉,向上注入上腔静脉系,向下注入下腔静脉系。脾肿大,腹水等症状均是由于肝门脉血液回流受阻造成的。28、胰头的位置和毗邻.1、胰头是胰腺最宽的部分,它位于肝尾叶和门静脉下方,脊柱和下腔静脉前方。2、胰头外侧为十二指肠第二段并被环抱,胃窦覆盖它的前方。后方有胆总管走形,内侧有肠系膜上静脉走形并以此与胰体部分界。胰头向下内侧延伸部称钩突,其一部分包绕肠系膜上血管位于血管后方。29、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支配的范围腹主动脉是降主动脉的腹段,自膈的主动脉裂孔起始,下降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骼总动脉。腹主动脉的分支较多,也可分为脏支和壁支,壁支主要有4对腰动脉;脏支分成对和不成对的两类。成对的脏支共有3对。分别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女性称卵巢动脉);不成对的脏支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32、十二指肠、结肠的分部、各部的血液供应和动脉来源。十二指肠P81结肠人解书p21533前列腺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前列腺是不成对的实质性器宫,位于膀胱与原生殖膈之间。前列腺底与膀胱颈、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为直肠壶腹。表面包有筋膜鞘,称为前列腺囊。囊与前列腺之间有前列腺静脉丛。前列腺的分泌物是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上方:前列腺与膀胱颈相邻接,尿道由前列腺底部靠近前缘出进入腺体内。下方:前列腺尖紧贴与会阴深隙中的尿道括约肌。前面:面向耻骨联合,与其存在耻骨后间隙。间隙内主要由腹膜外脂肪构成。内含阴部静脉丛和前列腺静脉丛。前列腺静脉丛紧贴于前列腺。两侧外:贴于提肛肌和盆膈上筋膜,之间有脂肪组织构成间隙。后面:膈腹膜会阴筋膜与直肠前壁相贴,后上方与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接。射精管从前列腺底的后上部穿入前列腺内。前列腺后表面近乎呈一平面,其正中由一由上而下浅沟,称之为前正中沟。该沟将前列腺分为左右两叶。前列腺一般分为5个叶:前叶、中叶、后叶和两侧叶。中叶呈楔形,位于尿道与射精管之间。50岁以后,中叶可变肥大,向上凸顶膀胱,使膀胱垂明显隆起,并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后也位于中叶和两侧叶的后面,直肠指诊时可触及前列腺的后面,后叶中间有一个生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