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_第1页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_第2页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_第3页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_第4页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城市水体是指位于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功能保持亲密相关的水体,包括流经城市的河段、河流沟渠、湖泊和其他景观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体黑臭问题主要由水体中藻类和细菌的新陈代谢以及人类向水体中过度排放污染物引起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进展,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日渐不足,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大量污染物入河,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氮(N)、磷(P)等污染物浓度超标,河流水体污染严峻,水体消失季节性或终年黑臭。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简称“水十条”)对黑臭水体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掌握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退。城市黑臭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严峻失衡,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也严峻影响着我国城市的良好进展。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黑臭水体的概念、机理、产生的缘由已经开展讨论,但依旧存在较多不足与瓶颈,形成机理还未全面明确、评价体系还未统一建立。本文基于众多学者在黑臭水体方面的讨论基础,对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产生的缘由进行了概括,重点在如何对黑臭水体进行判别和界定方面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对将来城市黑臭水体讨论进展方向进行了争论与展望,以期为后续黑臭水体判别标准的制定及治理供应理论基础。

1.黑臭水体内涵与讨论回顾

水体黑臭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对水体极端污染状态的一种描述。所谓“黑臭”,可以从外在视觉感官和内在形成机理两个方面解释。在视觉感官上,水体呈黑色或泛黑色,在嗅觉上会有刺激性气味,引起人们不开心、恶心或厌恶。从形成机理上,水体发黑发臭主要是在缺氧或厌氧状况下,水体内有机污染物发生系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结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也提及了城市黑臭水体概念,即城市范围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随着水体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大众对黑臭水体问题的不断关注,科学界对黑臭水体的熟悉也随之不断深化,城市黑臭水体相关讨论得到了进展。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与进展阶段(图1)。初始阶段主要指出了黑臭水体的存在,提出了黑臭水体的内涵,初步分析了黑臭水体形成机理及缘由;进展阶段主要针对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类型水体的黑臭产生缘由及机理绽开深化讨论,同时丰富了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修复方法等技术讨论;关于黑臭水体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讨论是近两年相关讨论人员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在城市黑臭水体评价讨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内涵熟悉不足。城市黑臭水体概念尚无统一、明确的定义;多数概念强调物理或化学等单一属性,忽视从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指标进行定义。2)评价方法不统一。国内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基于单一化学指标评价,与国外流行的非线性回归模型评价方法结合不够。另外,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代表性也未能形成统一熟悉。3)关键支撑技术不完善。对于城市黑臭水体评价与治理的关键支撑技术关注还不够,原型观测与模型等基础讨论需进一步开展。

2.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及机理

2.1黑臭水体污染源

2.1.1有机污染物入河有机污染物入河是造成水体黑臭现象的主要缘由之一。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居住人口激增,人口布局相对集中,造成城市污水处理力量不足,截污治污设施相对落后,加之城市地表径流污染负荷较大,造成大量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碳污染源(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有机氮污染物(氨氮)以及含磷化合物,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废水、污水中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油脂等有机物的分解,在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致黑致臭物质,从而引起水体发黑发臭。大多数有机物富集在水体表面形成有机物膜会破坏正常水气界面交换,从而加剧水体发黑发臭。

2.1.2底质污染与底泥再悬浮底泥再悬浮是导致水体黑臭的重要因素之一。底泥作为城市水体的重要内源污染物,在水力冲刷、人为扰动以及生物活动影响下,引起沉积底泥再悬浮,进而在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作用下,吸附在底泥颗粒上的污染物与孔隙水发生交换,从而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大量悬浮颗粒漂移在水中,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另外大量底泥为微生物供应良好的生存空间,其中放线菌和蓝藻通过代谢作用使得底泥甲烷化、反硝化,导致底泥上浮及水体黑臭。陆桂华等针对太湖地区发生的局部黑臭水体现象,通过实地监测与资料分析,表明局部黑臭水体形成区域分布与太湖底部淤泥集中区域位置基本全都,并进一步指出,湖泊中藻类大量繁殖后发生死亡沉降,藻类有机质的大量积累是底泥的主要成分,也是形成局部黑臭水体的发生基础。

2.1.3水体热污染城市水体中往往会有大量较高温度的工业冷却水、污水处理厂退水以及居民日常生活污水等排入,导致局部甚至整个水体水温上升。水体中微生物在相宜水温下发生剧烈的活动,致使水体中的大量有机物分解,降低溶解氧,释放各种发臭物质。水体一般在夏季消失黑臭现象比在冬季显著增多,主要缘由是一方面微生物的活动频率与温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另一方面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Wood等指出,水体温度低于8℃和高于35℃时,放线菌分解有机物产生致黑致臭物质的活动受到限制,一般不会黑臭,而在25℃时放线菌的繁殖量达到最高,水体的黑臭也达到最大。

2.2水动力学条件

水动力学条件不足、水循环不畅也是引起河道水体黑臭的缘由之一,诸如河道水量不足、流速低缓以及河道渠道化、硬质化等都有可能导致河道黑臭。Hishida等在分析Yodo河黑臭河道的缘由时指出,由于河道水流不畅,导致水体中藻类浓度过高,水体消失霉臭味。张敏等在分析浦东新区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缘由时指出,河道污泥淤积导致的河床太高、水生植物疯长、闸坝阻拦造成河道流水不畅,甚至形成死水,导致水体环境恶化,同时指出河道的渠道化、硬质化,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渗透关系,阻断了水体自然循环过程,形成污染物积累,水体自净力量显著减弱,水体恶化敏感性增加,导致水体消失黑臭现象。

水循环与水污染过程紧密相连。城市水循环是水污染形成、迁移、转化等一系列过程的载体,又是影响其动力学过程的因素之一。水循环对水污染过程的作用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人类活动不断转变自然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转变了河流特征,影响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而影响流域水环境状况。原水调配不合理和人工取用水量的增加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区域自然水循环通量;人工水循环过程中的耗水量增加又导致取用水量的不断增加等导致水体水量不足,黑臭现象易发;另一方面,污染物伴随水循环过程也发生着迁移转换,水污染物在各水循环要素过程中会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及其自身相互反应,在水循环条件不具备时,部分生成物又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进一步降低水资源与水环境质量。

2.3黑臭水体形成的化学机理

2.3.1致黑机理水体致黑原理主要以下2种,一是以固态或吸附于悬浮颗粒上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不溶性物质;另一是溶于水的带色腐殖质类有机化合物。罗纪旦等通过试验发觉,水体发黑与悬浮颗粒有直接联系,悬浮颗粒中的致黑物质主要是腐殖酸和富里酸。应太林等对苏州河水体黑臭进行讨论,通过沉淀分别、充氧及氧化还原点位测定等试验,发觉悬浮颗粒对水体致黑起到主导作用,并指出悬浮颗粒中的腐殖酸和富里酸因吸附络合了Fe、Mn和S的化合物成为主要致黑化学物,并证明白Fe2+在致黑方面的主导作用。丁琦等也通过试验证明,水体发黑主要与吸附了FeS的带电胶体悬浮颗粒有关。卢信等通过试验讨论发觉,有机物只要达到肯定负荷水平(1.0g˙L-1)对水体均有致黑作用,但含硫有机物相比不含硫有机物,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导致水体变黑,且水体颜色更深.因此,从致黑物质的元素形态组成方面主要指Fe、S及其化合物FeS。

图2为铁元素(Fe)在自然河道水体中的形态转化过程。Fe主要以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形式进入水体,经过好氧带、活性反应带、厌氧带,最终沉入水底.未消失黑臭水体中,好氧带、活性反应带、厌氧带3个带分层合理,铁离子转化处于良好循环状态。当大量有机污染物等好氧物质进入水体时引起水体溶解氧降低,“3带”分层被破坏,活性反应带向水体上层移动且厚度缩小甚至消逝,厌氧带厚度增大,整个水体普遍呈厌氧还原状态,此时铁的循环被完全破坏,大量二价铁离子累积,与厌氧状态下产生的硫化氢结合成硫化亚铁。

图3为硫元素(S)在河道水体中的转化过程。S主要以硫酸盐和有机硫的形式进入到水体,未受重污染的水体中硫的形态转化途径畅通。与Fe类似,当大量有机物等耗氧物质进入水体后,水体溶解氧下降到肯定程度后,有机硫分解和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2S连续氧化耗氧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进一步削减,甚至下降为零,整个水体呈厌氧还原态。这种状况下,只有少数微生物能同化H2S,大多数状况下H2S等都须先转变为硫酸盐,然后才能固定为有机硫化合物。没有被氧化和同化的H2S一部分与水体中的Fe2+等形成FeS。FeS是黑色沉积物,水体中微小的悬浮物质会吸附一部分FeS,而部分沉积于水底的FeS沉积物还会在厌氧分解产生的气体或气泡托浮作用下重新进人水体,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使水体呈现黑色。在不同的厌氧微生物的参加下发生以下反应:

含硫蛋白质→半胖氨酸+H2→H2S+NH3+CH3COOH

SO42-+有机物→H2S+H2O+CO2

Fe(OH)3→Fe2+

Fe+H2S→FeS

图3.硫在河道水体中的转化过程

2.3.2致臭机理依据不同产臭途径和致臭物质,致臭机理大致分为以下3种:1)H2S、NH3等小分子气体。当水体患病严峻有机物质污染时,有机物好氧分解使得水体中耗氧速率复氧速率,造成水体缺氧。在缺氧水体中,产臭过程会与致黑同步,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甲烷(CH4)、硫化氢(H2S)、氨(NH3)等具有异味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溢出水面进入大气,因而散发出臭味。丁琦等通过试验讨论发觉,水体发臭主要为含硫、氮等有机物分解时逸出的H2S和NH3等所致。此外,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还产生低碳脂肪酸及胺类等。H2S、NH3等在水体中发生的反应如下:

HCOOC(NH2)HCH2SH+2H2O→CH3CHOOH+HCOOH+NH3+H2S

C6H12O6→2CH3COCOOH+4H→2CH3CHOHCOOH

2)硫醚类化合物。通过对腐殖物质的分析,从腐殖酸、富里酸的酸水解产物中得到的20种氨基酸和大量游离氨,这些氨基酸在水体中以脱氨基作用、脱羧酸作用以及某些细菌如变形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在产生大量的游离氨臭气的同时,也产生大量具有相当臭味的硫醚类化合物等导致水体发臭。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OSCs)被证明为主要的致臭物质。试验讨论发觉,甲硫醇(MeSH)、二甲基硫醚(DMS)、二甲基二硫醚(DMDS)、二甲基三硫醚(DMTS)以及二甲基四硫醚(DMTeS)是黑臭水体的主要致臭物质。卢信等通过试验讨论认为,只有含硫有机物才具有致臭作用,并确定蛋氨酸为VOSCs的主要前驱物。

3)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莰醇。当水体处于厌氧状态或养分盐相对较高时,水体中存在大量放线菌、藻类和真菌,其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多种醇类异臭物质。土臭素,包括乔司脒(Geosmin,C12H20O)和2-二甲基异莰醇(2-MBI,C11H20O),是国内外讨论中普遍认为导致水体发臭的主要物质之一(图4)。Gerber于20世纪40年月先后从放线菌的发酵液中提取到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莰醇,因此,放线菌最初被认为是臭味化合物的主要来源。随后,人们的留意力转向藻类,主要是蓝藻,如颤藻(Oscillatoria)、旋藻(Lyngbya)、席藻(Phorium)和鱼腥藻(Anabaena),随后不断有学者证明一些真核藻类,如硅藻也是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莰醇的重要来源。乔司脒和2-MBI在较低浓度状况下就能导致自然 水体发臭,其发臭阈值分别是4和9ng˙L-1。

3.城市黑臭水体评价方法

3.1黑臭评价指标与确定方法

在城市黑臭水体评价指标讨论中,主要包括了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两种。在物理指标方面,方宇翘等从物理表观角度,基于人的感官体验,提出将水体划分为黄(灰)绿无臭、灰褐微臭、黑臭、深黑恶臭4个等级,指出臭味感觉级别以距离划分,微臭为贴近水面有感觉,黑臭为站在河旁有感觉,恶臭为距离河流1m以外有感觉。但由于人的视觉和嗅觉受主观影响较大,此种表观划分方法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如何精确     运用人的感觉表述黑臭水体是将来实践工作中亟需开展的工作。

在化学指标方面,单一指标,国内学者普遍以溶解氧(DO)指标作为界定水体是否黑臭的基本标准。认为水体中当DO2.0mg˙L-1时,表示消失黑臭。另外部分学者通过测定直接表征水体黑臭程度的色度(CH)、黑度(BI)以及臭阈值等指标,用以表征黑臭水体的程度。戴树桂等通过模式试验得出CH=21.5可作为水体黑臭与否的临界指标。俞欣等通过论证氧化还原电位(ORP)与部分黑臭因子DO、S2-、pH、SO42-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现场快速监测ORP评价水体黑臭状况,当ORP-50mg˙L-1时,水体不黑臭,ORP-100mg˙L-1时,水体消失黑臭,ORP-200mg˙L-1,水体处于严峻黑臭状态。依靠单一临界指标推断水体黑臭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简洁、快捷等优点,但有时候往往无法精确     描述现状,且不同的讨论者对同一指标参考的临界值也不尽相同,从整体上看,单一指标法牢靠性相对较低。

综合化学指标方面,主要建立了以DO、BOD5、CODCr、NH4+-N、总磷(TP)等为常规指标的表征方法,设置各项指标浓度阈值,通过各指标对比表征黑臭水体。胡国臣等利用自配水样讨论提出水体黑臭与不黑臭的临界指标为:CH=21.5、DO=1.8mg˙L-1、BOD5=14mg˙L-1;产生H2S细菌数N=2000个˙L-1。程江等提出适合中小河道水体猜测和评价黑臭的关键指标为:DO≤2mg˙L-1、CODCr≥15mg˙L-1、BOD5≥14mg˙L-1、NH4+-N≥8mg˙L-1、TP≥0.8mg˙L-1。吕佳佳等通过自制典型黑臭水,从水质参数与环境条件两方面分析黑臭水体形成的阈值条件:总有机碳≥150mg˙L-1,总氮≥50mg˙L-1,e2+≥0.2mg˙L-1,温度≥25℃,水深≥0.9m及厌氧条件时,高污染水体发生黑臭。综合化学临界指标法在实际应用中与单一法类似,均较为快捷,但往往全部指标都符合临界值要求时,仍无法精确     得出讨论水体是否黑臭,牢靠性并不高。

3.2黑臭指数(I)法

黑臭指数(I)是通过构建综合指标全面评价水体黑臭程度。常用的有3种:1)黑臭单因子污染指数(I),最早由上海自来水公司提出,主要用于评价黄浦江水系河道黑臭状况;2)有机污染指数(A值),该指数综合考虑了BOD5、CODCr、NH4+-N和DO等4种因素对黑臭的影响;3)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W),是通过实地调研、观测试验,讨论各种影响因素与水体黑臭的相关性。上述方法的目的皆是建立影响水体黑臭的主要环境因素和黑臭状况关键指标之间的关系方程,目前国内已建立了多项用于黑臭评价的判别关系式,并不断应用于实践中。表1总结了城市黑臭水体判别关系。

表1.黑臭水体判别式

由于不同学者针对的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河流,应用的黑臭水体判别式各异,选择的关键指标也不尽相同,从而使黑臭指数的判别标准也有较大差异。李鹏章通过实际采样,对1~8号判别式的牢靠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判别式计算结果对比,发觉不同的判别式对同一水体黑臭状况判定结果不一样,且最高判定正确率只有20%。

3.3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有学者认为,用于黑臭水体评价的指标与各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不能用简洁的线性关系进行指示,因此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与各项水质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类似,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同样需要检测大量水质指标并分析各水质指标与水体黑臭程度的相关性,随后选取相关性高的水质指标建立模型。Can-field等在对弗罗里达州的165个湖泊的水色讨论中,通过实时监测多项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并分析各指标与水体黑臭之间的相关性,最终选取叶绿素a(Chla)、TP、总氮(TN)与CH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为:

lgCH=6.19lgTN+2.5lgTP-6.25lgChla-13.3,

R2=0.78

其讨论结果表明,湖泊水色与透亮     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水体中Fe的浓度呈正相关,水体颜色与pH值、总碱度、养分物质、叶绿素a以及其他生物参数相关性并不高。

乔司脒是引起水体黑臭的主要物质之一,通过猜测其含量也是评价水体黑臭的重要方法。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对水体浊度、透亮     度、电导率的监测及测定水体COD、DO、TP、Chla、藻类总量和乔司脒等浓度,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猜测讨论水体中乔司脒的含量来达到评价水体黑臭的目的。主要评价模型见表2。

表2.基于乔司脒猜测的黑臭水体评价模型

由于不同学者针对的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河流,应用的黑臭水体判别式各异,选择的关键指标也不尽相同,从而使黑臭指数的判别标准也有较大差异。李鹏章通过实际采样,对1~8号判别式的牢靠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判别式计算结果对比,发觉不同的判别式对同一水体黑臭状况判定结果不一样,且最高判定正确率只有20%。

3.3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有学者认为,用于黑臭水体评价的指标与各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不能用简洁的线性关系进行指示,因此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与各项水质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类似,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同样需要检测大量水质指标并分析各水质指标与水体黑臭程度的相关性,随后选取相关性高的水质指标建立模型。Can-field等在对弗罗里达州的165个湖泊的水色讨论中,通过实时监测多项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并分析各指标与水体黑臭之间的相关性,最终选取叶绿素a(Chla)、TP、总氮(TN)与CH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为:

lgCH=6.19lgTN+2.5lgTP-6.25lgChla-13.3,

R2=0.78

其讨论结果表明,湖泊水色与透亮     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水体中Fe的浓度呈正相关,水体颜色与pH值、总碱度、养分物质、叶绿素a以及其他生物参数相关性并不高。

乔司脒是引起水体黑臭的主要物质之一,通过猜测其含量也是评价水体黑臭的重要方法。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对水体浊度、透亮     度、电导率的监测及测定水体COD、DO、TP、Chla、藻类总量和乔司脒等浓度,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猜测讨论水体中乔司脒的含量来达到评价水体黑臭的目的。主要评价模型见表2。

表2.基于乔司脒猜测的黑臭水体评价模型

由于不同学者针对的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河流,应用的黑臭水体判别式各异,选择的关键指标也不尽相同,从而使黑臭指数的判别标准也有较大差异。李鹏章通过实际采样,对1~8号判别式的牢靠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判别式计算结果对比,发觉不同的判别式对同一水体黑臭状况判定结果不一样,且最高判定正确率只有20%。

3.3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有学者认为,用于黑臭水体评价的指标与各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不能用简洁的线性关系进行指示,因此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与各项水质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类似,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同样需要检测大量水质指标并分析各水质指标与水体黑臭程度的相关性,随后选取相关性高的水质指标建立模型。Can-field等在对弗罗里达州的165个湖泊的水色讨论中,通过实时监测多项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并分析各指标与水体黑臭之间的相关性,最终选取叶绿素a(Chla)、TP、总氮(TN)与CH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为:

lgCH=6.19lgTN+2.5lgTP-6.25lgChla-13.3,

R2=0.78

其讨论结果表明,湖泊水色与透亮     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水体中Fe的浓度呈正相关,水体颜色与pH值、总碱度、养分物质、叶绿素a以及其他生物参数相关性并不高。

乔司脒是引起水体黑臭的主要物质之一,通过猜测其含量也是评价水体黑臭的重要方法。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对水体浊度、透亮     度、电导率的监测及测定水体COD、DO、TP、Chla、藻类总量和乔司脒等浓度,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猜测讨论水体中乔司脒的含量来达到评价水体黑臭的目的。主要评价模型见表2。

表2.基于乔司脒猜测的黑臭水体评价模型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在建立过程中考虑了多个水质指标,在评价模型建立过程中监测了pH、水温、DO、NH4+-N、TN、TP、PO43--P、温度、Chla、蓝细菌总生物量、藻类总生物量和浊度等大量水质参数并进行了筛选,能够较全面、精确     地猜测水体的黑臭状况。但是由于涉及到的参数太多,监测过程也比较简单。目前国内使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多用来评价湖泊、水库,对河道黑臭的讨论鲜有报道,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河道黑臭评价方法。

3.4综合评价法

目前用于黑臭水体评价的综合评价法主要包括模糊数学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和灰色系统评价属于矩阵运算分析法,是基于矩阵运算形成的分析方法。张晶尧等在讨论丹河晋城河段水体黑臭问题时,考虑河流致黑致臭成因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干旱地区河流黑臭成因的简单性,应用商权赋权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不同水期,考虑BOD5、CODCr、NH4+-N、Mn、DO、CH、Fe、P等指标,建立了熵权的物元可拓模型。该方法依据水质监测数据引用信息熵反映数据本身的效用值,合理确定各个指标对河流黑臭污染的贡献率,避开了人为或者主观因素造成的权重给予失衡,用来精确     评价干旱地区河流黑臭状况。

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网络)是水质评价中最典型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反复的正馈和反馈,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之得出与样本预期输出相符合的结果,进而应用BP网络进行水质评价。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讨论。Sugiura等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建立了12项水质指标猜测水体臭味,并与多元线性回归法(MLR)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水体黑臭与水环境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ANN比MLR更适合对水体黑臭进行评价与猜测。徐明德等考虑河流黑臭评价属于多因素非线性评价,具有模糊现象,通过采纳BP神经网络-隶属度函数建立河流黑臭评价模型,解决了多致黑因子间的简单作用关系,以网络输出收敛于两等级间的模糊隶属问题,实现了对河流黑臭的评价。基于矩阵运算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等的黑臭水体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能够模拟人类思维方式,通过直观推理进行水质评价,在对干旱地区河流黑臭水体评价中具有肯定的优势。

4.讨论展望

本文对城市黑臭水体的内涵、成因及形成机理进行了评述,重点论述了城市黑臭水体的评价方法,熟悉到合理的指标与方法是全面、精确     地进行黑臭水体识别和分级的关键,因此将来需要从进一步深化探究黑臭成因、评价体系角度开展针对性的黑臭水体治理对策讨论。

1)明确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本文从污染源、化学机理、水动力学条件等3个方面总结了目前黑臭水体形成的主要成因。但在实际讨论中,黑臭水体成因需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污染源构成以及不同水体功能类别进行区分,明确湖库、大江大河以及城市沟渠等不同类型水体在黑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